: C, E: v$ o( b Q! t: m再到后来,吕布与王允定下刺杀之计,以天子让位为名,诱使董卓上当,还是李儒第一个看透真相,选择在这个重要的场合,称病不出……只不过,在董卓被杀以后,李儒也逃不过主仆同罪的下场,被家奴绳捆锁缚带到董卓被杀现场,并当庭斩首示众……2 }0 M) h& Y3 Y" Z. s: E' a
F# O S% B5 v, i' P1 r
总之,演义里面的李儒,完全就是一个顶尖水平的谋士,次次谋略深远,步步料敌先机,堪称董卓集团的超级智囊。 0 G K( ` m& z3 j5 q7 c0 B0 m/ |1 v8 r+ V% r. b p" F# s$ l" p
李儒让人既痛恨又赞叹,也多少有几分惋惜。痛恨的是他助纣为虐,干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赞叹的是他政治眼光之老道,出谋献策之精准;惋惜的是他空有智谋,却不用在正道上,站错了队。最终,免不了随着董卓一起灭亡的可怕下场。6 E2 M$ F6 T& r0 ?6 ~/ U4 i, O
* x# G! D0 E$ |5 H- A$ a甚至,有传言说,李儒其实并没有死,被捆绑着带到刑场的人是他的替身。 9 ]. y0 ^9 b8 X. D. t; I ; [7 j3 H0 }6 x/ j$ y; \6 f. R+ `而他在董卓死后,巧妙改名换姓,以新的身份继续混迹于三国时代。后来大名鼎鼎,谋略出众的“鬼才”贾诩,其实和他就是同一人…… & `. Y: f* z0 ^9 c8 G( i 4 |' u" |! T! ~/ N _然而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李儒,却完全不是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他在董卓麾下效力过是真,鸩杀弘农王(汉少帝)也是真,但是他的真实身份,只是东汉朝廷中的一个文职官员,并无出谋献策,阴险狡诈等记录…… 9 |$ [ }0 \/ Z7 E! m8 p8 P1 n: s" Z1 E6 ], t0 ?% X& o
可以说,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李儒是和史实形象相差最大的人物之一,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原创角色。 * m+ u! R: u3 T7 h6 x7 _! W* U, y$ Y# I; u7 n/ \2 R9 m% D
今天,就让我们根据史书的记载,来还原一下李儒这个人物,在三国时代的真实脸谱。 $ Q9 g7 c# y: ]( C6 w* \, X/ Y- m; y. I$ Q
李儒的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司隶左冯翊郃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人。并非如演义上所说,他是董卓麾下的高级谋士,智囊幕僚,他的真实官职,是东汉朝廷的“博士”。 $ d6 E# q2 g. O# c2 Q8 J4 }8 C . M4 l2 w" u- n u据史料记载,所谓“博士”,在秦汉时期,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一类的官职,带有强烈的学术性质。也就是说,李儒其实本质上是个文官,搞的是学术史籍之类的工作,和出谋划策完全无关。1 I3 [( k% O4 t$ X5 W \
* f$ q! G# S; s4 P% c* c- a
至于李儒和董卓之间的关系,当然就更不是什么女婿与岳父之间的亲密关系了。他们两人其实之前毫无关联,甚至都根本不认识。' {1 g: ` k$ F, @* z
5 g2 r" }2 B# i7 R/ x7 }据史料记载,董卓是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成长于凉州,后来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而李儒则一直在朝中当他的博士,二人之间毫无交集可言。 " B& D$ ?+ k& ?. B/ r. \! Q, p/ [ . ~+ M& D: \6 s直到董卓进京以后,统收兵权,独霸朝政,才算是和李儒“同朝为官”。由于董卓的霸气逼人,残暴好杀,朝中凡有点兵权的人,如曹操袁绍袁术等人,都扔下兵符逃离洛阳,另起炉灶。 % H: s# J$ c4 I% S% j4 p s# a# b V( w* [- y
至于其它没有逃走朝中大小百官,因为惧怕董卓的武力强大,也不得不默认了其“摄政”的性质。 3 x, }# z8 v4 i( l6 V) k6 t% w a- T7 ~2 H9 S
到了汉初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0年,董卓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并更好地掌控东汉朝廷,另立刘协为帝,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李儒也在这个时候,担任了“弘农王郎中令”一职……毫无疑问,这个郎中令的职位,是董卓给他任命的。( L, L6 O: W, J4 H
9 R O# i R" z+ ^据史料记载,郎中令也是古代的“九卿”之一,官位应该比“博士”更大。也就是说,董卓实际上是给李儒加官进爵了。 3 A6 }# e. K7 C ) v% V/ d, W+ y5 G; K, j; a( f这时候的李儒,才算是和董卓之间,有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勉强将他算作为董卓集团的一员。; m p9 F" S- h" w) I- @
3 h$ C' M7 W' T' h至于小说中李儒的原型,其实不是别人,就是董卓自己。罗贯中需要在暴虐不仁、凶残无比的董卓身边,打造这样一只阴险的狼。, Z* T; N, m2 }5 ~. C. K
$ y( z+ K. ~* z. _/ n6 K
据史料记载,不管是拉拢吕布杀丁原、废少帝立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放走袁绍曹操、重用蔡邕等文人、烧洛阳迁长安等事件,都是董卓自己的主意……也就是说,如果抛开残忍凶暴,逆天无道等负面标签,董卓其实是文武双全,智谋深远,不愧为一代枭雄。不然,他也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将整个东汉朝廷搅得如此天翻地覆。2 _# R3 k. ~ x' n! ]9 Q: L
! Q/ X+ Z- Z8 x1 l而《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往往需要“极端化”和“单纯化”。5 r: w1 U; ~3 s& x& _+ }* b, P- A
, J: d( i' U7 \/ E( n7 O+ L d
于是,为了进一步突出董卓“凶暴冲动,残忍好杀”的一面,将其打造成一个纯粹的坏人,乱世的罪魁祸首。罗贯中就必然要想办法压制住,董卓身上能征善战,且足智多谋的另一面…… , z" i5 o% A, w4 `2 H' z0 j9 G. Q / i: U1 {1 y, I" z6 X4 I想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在董卓身边,塑造另外一个人,让他具备董卓的智慧和谋略。再将董卓所做的一些事情,都写成是他的出谋划策所为。 0 b% Q( u) v! z8 D- S3 g ~1 v6 M; W$ B' ~0 X T# N
这样一来,董卓这个人物等于是一分为二,他深谋远虑,决策果断的一半,被巧妙地移植到了别人身上。而剩下来的,自然就是原本的凶残好血,杀气腾腾,独霸朝政,还有祸国殃民的一面了……" x$ j+ |; c8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