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Q' @' K" U2 q 7 R( a. T+ T4 [4 Q3 F, ^/ X) ~1 R# A1 b {6 \3 u7 D( q
东吴名相陆凯4 J, V0 @$ Y9 W( p% v- e7 n
7 J- j9 }5 `& q* b# {' o0 |
: \3 I9 Y6 S* @+ V D2 Y& Q
由于孙吴政权实行世袭领兵制,陆抗之后,“晏及弟景、玄、机、云、分领抗兵”。陆抗儿子们的无双才气,仿佛让陆氏一族更加显赫的权势扑面而来。 * V. r( M, j' Q* J! u I: F 5 D, q, W' {4 J# ]7 g3 Q; Z9 b
然而,陆氏和吴国并没有等到陆晏等人彻底的成长起来,却等来了“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作为身负吴国军政要职的陆氏,首当其冲,陆晏、陆景二人先后被晋军所杀。“吴柞倾基,金陵毕气,君移国灭,家丧臣迁”,曾经显赫朝野的陆氏一族盛极而衰,传承家风、重振门第的责任理所应当的落到了最具才干的陆机、陆云兄弟身上。作为亡国之余,又该带领家族走向何方?7 o. y) H0 [5 f- M
1 E y& c% ?6 B: {. g
7 c9 m9 | b( ~; ?! R' \; E) @' a
年仅20的陆机和陆云遇到了与陆逊相似的家族命运抉择,但陆机没有效仿祖父般顺势而发,而是在吴灭以后退居故里,待时而动。7 ~/ e) t! _$ ~- I3 K2 B- J1 d6 s
( b' Y Q5 o- w3 ^2 v1 R6 ?6 Z, M& [+ I. Y
怎料,这一等待,就是十年。史书说这十年间,二陆是在“闭门勤学”、修文习艺。身负国恨家仇,又有天赐才干,陆机陆云难道真会弃武修文,从此不闻窗外事? 4 P- b6 _& b% d o& C $ u! S/ Y) S5 `& Z1 E. Z 9 l1 a8 P" a" p& \明代文学家张溥就说“陆氏为吴世臣,士衡(陆机)才冠当世,国亡主辱,颠沛图济,成则张子房,败则姜伯约,斯其人也”。或许,陆机十年不出是在韬光养晦、待机复国。但是,现实的残酷使得这一希望愈发渺茫,更为重要的是家族势力江河日下。# _/ k7 W, e( h, n4 m& S( ]/ R6 m4 X
* v2 Q5 \* h: q6 M6 R/ Q! i* }7 v! S0 f
西晋平吴之后,对于江东大族采取了一种经济上不触动、政治上不使用的特殊政策。朝廷允许留在吴地的世家大族保留富贵财产,却剥夺了吴人的政治权利。陆机陆云身负重振家族的使命,自然不会眼见曾经显赫的家族在他们这一代一步步走向沉寂。于是,在退居故里、复国无望的十年后,二人选择了入洛求仕。0 q: l" x# m" b: v& J
1 M }# S4 b' Q5 j. w) u* y" O8 o
' M& P- J" c/ t2 R+ C当时,北方士人多擅清谈,崇玄重文,这与陆氏一族儒学传家的门风格格不入。陆机陆云虽然文学才华盖世,但为了交游北人、青云直上,他们敢于突破“伏膺儒术”的家学传统,开始接受北方学风的浸染。陆机的《文赋》《演连珠》、陆云的《逸民赋》都有着玄学思想的痕迹。对于“二俊”赏识有加的晋司空张华,就曾为陆云能言善辩不输荀隐而“抚掌大笑”(《世说新语》)。这一点,可谓二陆的变通。$ U( P# x, ~5 t6 l4 J* B. z
6 ?& y9 Q) O. N0 \* P, k& I+ r J2 D! `1 v6 z% D1 O
祖、父、兄三代在孙吴一朝出色的政治军事活动,将吴郡陆氏家族推向了极盛。这使得陆机、陆云二人具备了极强的家族自豪感以及对政治军事才能上的强烈信心。然而,文学上的荣耀与政治、军事所带来的利益是无法一概而论的。“二俊”能够凭借文学成就求取功名,却不代表他们能在波云诡谲的政治里游刃有余。 ( v7 L3 j; |6 W* K d# B. ~$ h' |" I/ a* n* z
8 s: { y: F j7 A. B+ s; z4 |6 d
陆机、陆云入北求仕,其实大局已危,“时中国多难”,同出吴地的顾荣、戴若思等人都劝陆机返回故里。但陆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汲汲于功名,一味进取,入成都王颖幕,以大都督总领全军,最终激化了南北士人间的冲突,鹤唳华亭,兄弟、儿子也惨死于北人之手。这一遭,就是陆机的固执。 6 p4 ~8 J. w. i( @# U" S& H/ U' |* M& q4 c6 Q
+ O1 i8 i+ `1 O( m3 b [
& C/ `' K# J/ A+ t" Z
陆机的书法名作《平复帖》 Y7 c3 {8 O- z5 k) [
2 c! [. H, f: C; x6 H
. G, |( {1 s2 S6 C( V# H- {, g& W《晋书》陆机本传里说:“机以三世为将,道家所忌。”杀戮太重,有伤天和,故而身灭。如此说法在正史中是司空见惯,一如白起、蒙恬、项羽的路数。事实上应当归根于政治斗争是杀机四伏的。 . r$ P. i1 s# l, l: n! I% u ( V; a- W$ M- X, W- X 9 Z5 z5 ~: U0 {1 L! ?+ Q5 Z不单单陆机,自陆康以后,陆绩、陆逊、陆凯这些陆氏人杰大多直质,不善变通,且事功意识太强,缺乏一种政治上的柔性,所以常在扑朔迷离的政治斗争里遭受打击。陆康困守一城,陆绩遭贬,陆逊则郁愤而死,陆凯获罪君上,陆机惨死军中。陆氏门风重事功,虽使家族少有颓废、虚浮之人,但过刚易折、过强难久,坎坷磨难也相伴相生。 $ H& Z) `1 b) p1 C4 C" \9 j' A4 Z, ^1 s/ ^& F, h
1 U7 t" ~: o/ k8 Z' i
陆机陆云没有在政治上建立先祖那样的功业,却在文学上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才华,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为《晋书·陆机传》亲作“御制”,说他是“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 ~9 d1 t( E( J! B9 O' K) ~4 @( }7 u+ b( K# T4 e! p, e2 {* ^
* v9 L$ o- L! F% x$ C" R
如若二陆不卷入政治漩涡里,仅做好自己的“太康之英”,那该是多么理想的故事。不过,再换一个角度来看,与同时代文学成就亦大的嵇康、陶渊明相比,陆机虽然刚毅不如嵇康、超脱不如陶渊明,但他“志匡世难”、积极入世的态度代表了儒家士大夫的另一种情怀。" _2 m) T' V4 \: l9 y
' l' j' n4 i& |% v' n
5 m4 P, b" O' C$ P
孟子曾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魏晋风骨里也需要陆机这样的人。 x, G; Y& H/ t$ L! t5 _' z
7 J* |- \# ~1 V
6 q0 ]% w7 z7 X2 `1 ? 3 F) y& \" L8 ~+ ^" M1 B , Y* i1 S1 P. G3 g" T" S融通三教的早期尝试 2 v1 a' A! ?$ _# r7 _; o y3 P' k* A2 C1 M$ R7 G# U, Q; N4 m
3; t3 A* M# r2 _# J$ |. T) F8 b) S
0 Q2 V1 ]8 H& q4 C! G" y$ u) @/ O" O$ B8 C" ^
陆机陆云死于非命,给吴郡陆氏的发展造成了沉重打击。这不仅代表了自汉末以来家族最显赫的宗支——江陵枝(陆逊所启)——遭到族灭,同时更意味着又一个动乱时代下家族的生死存亡问题。5 Q+ Q, I% T# G. u
8 k: C- A9 H S. c( @
5 V, v9 e' s+ W6 X9 q! L! A9 [“二俊”以后,接过家族领袖地位的是他们的从弟——陆晔、陆玩兄弟。与机、云相比,晔、玩二人无论是当时名气还是后世影响都远远不及。当陆机名动洛阳、搅弄风云之时,陆晔还仅仅是以孝行闻名乡里。陆氏也是自晔、玩接手后,原本的江东“首望”地位被顾氏所取代。这一切好像都在寓意着陆氏衰败源于“二俊”死后,家族后继无人。' K* t6 M. B0 f9 O
3 M, i+ U) r Y% _0 r
- V3 c. [( j- Z' ` P1 D, g2 q
好像终究是好像,《晋书》里的只言片语告诉后来者陆晔并非庸人。《晋书》本传说陆晔“少有雅望,从兄机每称之曰:‘家世不乏公矣。’”在陆机看来,他的这位从弟是有着位列三公的才干。然而,陆晔却是见官躲着走。他被举孝廉后,“除永世、乌江二县令”,皆辞不就。晋元帝司马睿“初镇江左,辟为祭酒,补振威将军、义兴太守”,陆晔又以病辞。8 z8 j2 [' }- [1 n J( p
6 ?+ ^9 N, a, Q1 z : B2 Y6 `' ?( K5 `, R2 G T5 {8 ?哥哥辞官,弟弟不仅效仿,还拒婚。陆玩先是拒绝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征辟,又同样用生病的理由辞掉了司马睿的侍中一职。直到王敦用军法逼迫,“不得已,乃从命”,才做了长史。更有意思的是,当朝丞相王导初入江左,思结人情,想跟陆家来个秦晋之好,谁料陆玩却说:“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 6 U- m$ K K. k" p8 O4 h 4 \$ y9 G, _ f: @( P! e0 I1 S- p0 Q- I# h8 Y3 w
要知道,婚姻对于士族的立足发展是多麽的重要,选错了婚姻对象,不仅会导致家族门弟的下降,甚至会影响政治地位。与不论是在门第、族望还是政治地位都高于陆氏的琅琊王氏联姻,怎么算都是一件皆大欢喜的美事。陆玩却义正言辞的拒绝了。看样子,陆玩名字中的“玩”字,玩的不是当时的权贵之家,就是后世的趋炎附势、攀龙附凤之徒。, O Y; w) M% l8 {$ X
; S( ]$ O- m8 T
3 ?1 o8 X3 u, @, y* M; p
! Z* z# y8 i0 |; w) `0 N$ o瞧不上王导的陆玩 ( l# u ?5 h/ c, a% w. h; I/ Z$ s4 l& H) }( X$ b+ a! i0 L, i
- s# L, s1 U5 t; K9 M
当然,这是戏言。对于刚入江东的侨姓统治集团来说,重视与结交江东土著大族是理所应当,一如当初孙权联合陆氏那般。但是,陆晔、陆玩对于江东新主人没有像先祖陆逊那样积极合作、强强联合,而是采取了一种保持距离、消极避让的态度。 9 c6 ^9 v A8 `8 \0 F. M, T- o& u+ T& |8 a+ ]
( k1 J3 C6 R6 I在经历了孙吴时代的家族辉煌、西晋平吴后的盛极而衰以及近在眼前的二俊惨死之后,陆氏家族的掌舵人陆晔、陆玩于更加动乱的时代里将家族发展方向从积极进取、建立政治、军事功业向明哲保身、保证家族延续发展上进行转变。 0 @, R0 e$ L3 n/ b9 j: t" A! Z8 e, W( T
* `/ ~, O. |0 s3 ]1 N1 Q- v( C
自陆晔、陆玩之后,其后辈子孙大多淡于政治,注重德行坚守、名望积累。陆玩的儿子陆纳“少有清操,贞厉绝俗”,对兄长之子私自盛宴款待名士谢安的行为非常愤怒,不仅骂他“不能光益父叔,乃复秽我素业邪”,还施以家法,杖打四十。陆玩的从曾孙陆徽是“清平无私”、“清名亚王镇之,为士民所爱咏”。陆玩的玄孙陆慧晓“清介正立,不杂交游”,曾为了奉养老母辞官回家,十余年不出仕。 & n. c) d! t. G( O# X& }- u6 E- p) H0 \' v1 N& f
" K) M2 {& J0 s7 h4 ~5 Q6 p
更有甚者,还有人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躲避政治是非。这些人并非无能之辈,只是不锐意进取。比如南齐陆闲任职扬州别驾,在齐明帝驾崩的时候感觉大难将至,直接“不复预州事”;梁、陈之间的陆琼,到了晚年“深怀止足,思避权要”,经常称病不管事,等到要为母丁忧的时,索性直接辞官回家。4 d2 r- u+ m: d" D/ c. ?
1 H9 V, p" F7 i- c$ c9 e
6 J5 _# m* E1 p; [# N/ v
可以说,面对百年间就四次易代的动荡政局,陆氏家族在整个南朝时期再也没有出过像陆逊、陆抗那样对军政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0 |" R3 h! n1 S# D- w$ T) {
$ O; k: d' {, h6 U4 X$ U. u; {. A* h" U& ?" o- r$ ?! x2 l
这种政治上的衰落,一方面是因为自刘宋之后,南朝各代君主为了加强皇权,坚持重用寒人、打击士族的国策。作为比侨迁士族还低一等的吴郡陆氏当然深受打击。另一方面缘于一批凭军功兴起的江东世家大族对陆氏等传统吴地大族政治地位的冲击(如吴郡张氏、吴兴沈氏以及会稽孔氏对刘裕建国的支持)。 , Q6 v, n9 @+ e% {3 r" l& ]4 n3 D8 h9 v/ w+ T/ K* F
/ S/ U' R H6 ]1 o3 ]1 H( b
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陆氏自身选择了一条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偃武修文的家族发展道路。若是细查南朝正史,不难发现陆氏在南朝任职多居文官,少有武官(有影响的仅陆山才、陆子隆二人),他们似乎有意远离军权以安统治者之心,不再“道家所忌”,只愿做一个政治上的看客。0 Y* M0 p/ ^% p2 s) G! _2 B
, l4 r7 `. |1 g ; _' T7 O4 @7 w$ M& v$ ~9 l5 r* b另外,家族之中有不少人在南朝都为官数朝。比如宋齐间的陆慧晓、历任宋齐梁三朝的陆澄。陆氏与其他士族一样,看惯了乱世间的朝代、皇位更迭频繁,立身仕宦的首要目标不再是忠君报国,而是保己保家。但又与其他士族不一样的是,陆氏一族深受儒家传家的门风影响,在频繁易代里、政治变革中往往持冷淡、缄默的态度,不去积极投靠另一方,明哲保身,乐于担任清显的职位,而后追求德操名望,修文习艺,以保证家族的延续发展。 4 N, s O1 x; C $ v% r4 x7 M4 m: |# J9 ? 8 b2 W& w; t6 N* y. V$ C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偃武修文之后,吴郡陆氏在表面的政治领域里明显衰落,却于潜藏的文化层面上悄然崛起。 7 {1 W5 `# m; R4 g; P# X! Q0 D* e- {
8 u- R+ R& F6 N# U纵观整个两晋南朝时期,陆氏一族见于史册的著作家就有陆机、陆云、陆慧晓、陆厥、陆倕、陆罩、陆山才、陆玠、陆琼、陆瑜、陆凯、陆景、陆法真、陆澄、陆杲、陆煦、陆云公、陆琰、陆琏等人。其文化之盛,堪称中古吴地世族第一家。 * y Z9 |- W2 U, \$ p- m9 ^7 f , D4 L% x/ a q& k2 o B% g1 S" K ! N1 [' N0 h( l J我们可以列出部分人物的著述情况:& }3 p! [) n2 Y2 H
/ {3 ^+ `+ @/ C1 @ ^2 ~4 T
1 [ {. _' p# T7 S ! d4 W9 ~: h- t0 {在他们之后,后辈子孙仍有人研究佛道之学,如陆杲著《沙门传》、陆瑜学老庄。家族子弟的治学广泛折射出陆氏一族不仅坚守儒学传家,还能让儒释道三家思想同存于家学当中。正是这种既保持儒学传统又博采众家思想的开明家学的传承,才使得南朝时期吴郡陆氏能够文化兴盛、门第不衰。" Q% @) c& x- R( y
. q3 O$ h+ b+ T 7 h& Q. n W9 I m3 B- k6 Z9 {自偃武修文之后,陆氏的家族文化通过数百年的积累发展,已然独具特色、自成一脉,是为江东社会极为重要的一个文化堡垒,某种程度上引领着同时期江东文化的发展方向。9 a2 B' f2 B0 V. U
! J+ X0 N$ L: {6 u/ i2 t
+ n3 T% i5 b6 \% M" U8 _. U L- h2 d1 [8 d3 K: j
若说陆氏没有军功佐助,多少有点武断。在隋朝刚刚统一天下的时候,陆氏家族的扛鼎人物陆知命就为新朝立下了大功。 2 l$ L% D! u2 y1 S 1 W+ p, x. ^% ^- _! J& \" w9 g1 V7 v# N* p8 u, e# J
隋文帝在灭陈之后虽有过夸耀江南士人姚察、许善心的言行,却没有真正重用他们。大隋朝堂从骨子对江南士族是排斥的。后来又在陈国故地强制推行苏威的《五教》,最终导致了声势浩大、席卷江南的高智慧之乱。% l( \. n& ?5 E2 M
1 i+ _) Y0 F0 x1 @3 i% X7 q+ _9 c. d. {! Z8 m) d& Z
当此时,陈亡归家的陆知命挺身而出,“以其三吴之望”帮助晋王杨广“讽喻反者”,凭一己之力说降17城,带领整个陆氏家族支持新朝,为隋朝顺利平定江南叛乱做出了重大贡献。陆知命因功“拜仪同三司”,弟陆恪也被重新启用,陆士季、陆德明等人也纷纷出仕隋朝。吴郡陆氏自三百年前陆机陆云之后,再一次由南入北,从家到国,开始了大一统时代下的家国奋斗。 5 {! M5 Q) P) ^( q. ]4 @/ b. G. \/ W' B( U. t3 N9 e+ v
! S, d( o8 r$ H
6 Y, o; r2 U1 C5 O# N反秦制起义席卷陈朝故地 , y E u6 q2 Y/ _) w' p/ c/ c$ P. S
陆知命帮杨广平乱,是陆氏复兴的标志: Q. V% z. N. I! L
2 }) y4 H, W) t ( j" T+ D3 ~: u$ ^杨广登基后,对于吴郡陆氏颇为重用。他不仅对坐事免官的陆知命很快官复原职,还相当器重陆氏代表人物陆德明。感念君恩,维系正正统,陆氏一族对于隋朝具有强烈的政治认同感。 S! T; y5 m" ^) z# ? % K' ]% b* O2 c: K0 |4 o/ y. Q: Y9 t! l1 b5 _$ Y1 k/ Q/ O
在隋末大乱之际,占据洛阳的王世充想要篡位,用话试探陆士季,没想到被陆士季一口回绝,一气之下将陆士季罢官。王世充又想请陆德明做自己儿子的老师,陆德明耻之,不惜服用巴豆散自残身体,“杜绝人事”。这样忠臣不事二主的行径,在近三百年的陆氏家族史上是很少见的。经过长时期的社会动乱之后,深受儒家门风的陆氏子弟,开始显露出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T+ r3 n8 l+ M* m) A; O
+ L% u, p7 V! r' v' U* h1 t, G% f/ u
可以说,自陈亡至唐初的百余年间,陆氏家族经学氛围十分浓厚。之所以如此是隋唐时期已经废除九品中正制,国家采取科举取仕,门第不再是首要甚至唯一影响仕途升迁的因素,科举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士族的政治地位受到巨大冲击。对于数百年来儒学传家、文化不堕的吴郡陆氏来说,这反倒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优势。陆德明、陆士季等人都是凭借经学声望入仕。( w& H- A- {, f4 ~% x6 x
, w1 {* @* X' b2 K E( u . o/ b3 J: ~: E/ G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陆氏家族又涌现了许多以科举明经科(偏重儒家经典著作)为官的人物。武则天时期的宰相陆元方“初明经,后举八科皆中”;他的儿子陆象先“举制科高第”,最后做到睿宗朝的宰相;陆象先的孙子陆康也以明经入仕。陆元方的从叔陆余庆制举入仕,后来官居玄宗朝太子詹事。陆余庆的儿子陆璪“举明经”,后任玄宗朝西河太守。 7 L4 M4 r" l$ ?5 e 8 _+ A2 F* V/ I& T - Y" O9 V( F( Z' J# c9 c9 c0 |唐代前期陆氏家族的经学可谓风生水起,而曾经荣耀六朝的文学成就却少见当世。催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唐代前期的科举制度中,明经、制科的地位要高于进士,陆氏一族迫切希望争取新的政治地位,于大一统时代里有所作作为,故而家族文化在这一时期偏向于经学而非文学。* N$ }) P% V0 U1 y/ }0 r
( Q, C7 l) N. N3 d% \
' \& J2 I; u! B但是,到了唐代中后期,随着科举进士科(中晚唐以诗赋取士)地位的逐步提高、南北学风的不断交流,陆氏家族又以文学见称当时,涌现出许多文采一流的人物。 ' [; [& s4 E. G# o" Q Z. g# p! p$ t/ ?* E& {( P& p! ^9 u' T; g( R! `' }- u: r' S& I
在政治上,中晚唐陆氏一族所出的三位宰相都有诗文美才,其中陆贽文采斐然,进士及第,官居德宗朝宰相;陆扆也是进士及第,历任翰林、中书舍人,最后做到了昭宗朝的宰相。. h& D p( q# f
! v' z, u/ v* F; L 8 a8 j3 y/ h9 l/ i. h2 }在文化上,家族不乏博通经史、工于诗文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杰。代表人物就有诗人陆龟蒙;“通《易》《春秋》《老子》”的陆希声;元稹之师陆翰;开宋学之路、中唐新《春秋》学派代表人物、柳宗元之师陆质;韩愈的座师陆贽;与孟郊、韩愈等交往甚密的陆长源等人。 ( k. d# |9 O7 p& @' j . b9 c/ j" \+ M' Z2 f6 _, O7 e, x0 O. }* W" d/ c3 u
自两汉延续而来的深厚家学底蕴使得陆氏一族在唐代人才不断,纵然失去了门荫世袭做官的特权,也能通过科举制度,维护着簪缨世家的士族地位。 2 L7 w5 J. F+ j. d" B# W$ r! `9 [8 v7 g: v, `9 K' y& r& n7 }
9 E; n0 y6 ~4 M
仕宦隋唐的陆氏,一改南朝时期明哲保身、消极从政的为官之道,转而积极入世、谋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理想。9 s- G& e' e1 b) Y# ^& m G
! m; j5 S u: a: b. S
3 D& {( B! g% Q" H5 l8 e; @+ v隋唐易代之间,就有陆知命的挺身而出、陆士季、陆德明的耻与王世充为伍。《世说新语》载:“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这是魏晋时人对于吴地四大望族的门风评论。忠,是儒家学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儒家士大夫们信奉的人生准侧。从陆康到陆逊再到陆凯,“陆忠”二字可谓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家风,于两晋南朝时期表现不显,但并未废弃。直至隋唐世代,“陆忠”家风又成为吴郡陆氏显著的从政风格。% a% {7 \" ]% g. ?: g
0 p# T5 @. s. K) b! @$ `
- A0 A2 [8 r. V& o2 ]唐睿宗景云年间,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争斗激烈。被太平公主举荐为相的陆象先坚决反对睿宗易储,拒绝参与政变密谋。唐玄宗在先天政变后为此特意封赏陆象先。但是当玄宗想要彻底清洗太平公主党羽势力时,陆象先又反对玄宗,暗中保护相关官员,导致当年年末就被免去宰相之位。 . z( t1 _( U v 0 b; b$ ~5 T, b8 Q6 V8 R. s i 5 Z% I( `0 }* F' t" n唐德宗贞元年间,佞臣裴延龄祸国殃民,却深受德宗重用。是时“无敢言者”,曾经在泾师之变中有定难中兴之功的陆贽仗义执言,多次上书痛陈裴延龄的罪行。只可惜忠言抵不过奸臣的诋毁和君王的猜忌,陆贽被德宗免去相位,一贬再贬,最后老死贬所。 8 {% r( I+ L$ E5 {& N, Y1 Z4 a2 e. P+ V+ K( z, U; s
) o% P3 w. X) l) _
: C: b! v6 i' [4 h/ p r9 Y6 |& r
挽救唐朝的名相、骈文大家 ' G4 N: c+ Y) c) d' A / Z+ k. U5 a2 n3 y0 S( N t4 V: K陆贽陆宣公 7 H+ Y- R% Y. `* x. g% u. ~$ M' G. K4 ^$ R
) y4 [ w3 S! s5 o+ S唐宪宗元和年间,陆亘出任兖州刺史,面对藩镇跋扈、拥兵自重的现状,面奏宪宗,促成宪宗下达驻守将士归刺史统管的诏书。 ! `1 E# O2 P' k/ G5 d% H 1 k8 G# A2 E' O& E! v- R! L/ y9 W% @: O) I2 `7 O6 n( ?4 m) u
两《唐书》里留下了不少陆氏人物正直清谨、犯颜直谏的言行,如此的似曾相识,仿佛陆贾、陆逊、陆康之辈是从汉史错进了唐书。事实上,只是家风在一直延续不废。 7 R# a Z. h. W9 q9 j6 {. }) H( y. _! F
8 u: d5 C D9 ]! c3 y有唐一代,陆氏一族将家族荣辱与国家兴亡紧密结合,家族兴盛一直与唐廷相始终。公元905年,吴郡陆氏最后一位宰相陆扆作为士族代表与裴枢、独孤损、崔远等三十余“衣冠清流”死于白马之祸,陆氏遭到沉重打击。 - H) b+ p4 @ j % E5 U- C# P) ]) N7 T6 I2 H; w 4 |& B) T$ q8 {! T8 _6 K+ E- K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此后,以吴郡为郡望的统一世族消散于历史的长河里,只有散乱在各处的陆氏族人还在谱写着家族历史的新篇章。! n2 ]+ x. |8 R N* c. Z
: D. T" V7 b0 _6 R. p- P9 H1 L p& L( f9 V& R9 J- b8 o; I
1 T1 y& s) b$ A' d- l吴郡陆氏的世家风骨 ; J% A0 L' T' R$ y# h1 F " V, ]6 Q% k, }+ f5( g' n: ?/ V$ I
& m* t/ D7 V' y/ W: g
& a0 p! B/ ]1 m
对于中古吴郡陆氏七百年的家族史、无数彪炳史册的人杰,很难用一篇文章、寥寥万余字能够细究完毕。或许,我们也只能通过浩瀚史书里的只言片语来一窥其风骨。 % O+ \# h) D2 l- W: [& p; i* J 6 j, O6 [' W- d $ \, z7 p0 ~' p: o. |1 j9 X思及当下。试问,一族有如此多的人杰、成就难道仅凭外在权势就可获得?显赫门第、传承不断也只是因为积代衣缨、长居高位? $ V2 e s& `1 O2 E" N; R1 b& z/ s* z: w& h% ~4 d
# k# m+ M6 z {钱穆先生曾论:“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悌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7 B9 `' z$ _3 I
# \% ?* a, y8 |3 i8 d
# s( ]) E# ~6 E+ N$ C; e9 h当初陆逊针对培养子弟立下家训:“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不忧有才不得用,而患无才居高位。如此严格的子弟培养方式,陆逊之后陆抗陆机之辈能青史流芳并不是偶然。 7 ~2 L& ?/ |& ^ P3 C 7 l0 b& e. I! j) N/ z- K* t ( X3 K0 t0 t9 Z( `2 j: o; o史书说陆澄“行坐眠食,手不释卷”,记陆倕“少勤学,善属文。于宅内起两间茅屋,杜绝往来,昼夜读书,如此者数载”,叙陆瑜“少笃学”“幼长读书,昼夜不废”。陆氏子弟能够如此勤学苦练、映雪读书,能成为文化世家也是理所当然。 + `0 b; \. g7 y; \% x2 p+ ]4 K6 ]8 n& I/ E a7 s; y
: ?. V ~8 O8 W; c2 I" y! m
回望历史,不必苛求是否有千年的世家,而当博采其世家风骨。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时下有太多的为官不正、为富不仁,富不过三代的戏码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今天的人需要做的事情还太多太多,苏轼那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也不应该只留在门联上。吾辈之人,当慎思笃行! 8 X5 D) m. [8 l+ g! p6 s1 Z( K$ L . z. `! m) A5 B,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