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163|回复: 0

“胡马”为何如此想“度阴山”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3-21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4 ~" `# u  ?$ n
阴山是个“香饽饽”。# q" r0 E) _- r) |, O

/ {" s* p% A, K) v; M; u2 j它东西绵延1200多公里,横亘在华夏大地的正北方,现主要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8 q9 R* x6 g& G* _/ s% o

: Q# N& Y+ M7 q1 n8 f( A1 A$ [* z作为家园,阴山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将头顶的蓝天白云、怀中的森林草原、背后的石砾荒漠,刻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骨血。
0 `1 \, C: N; T' W9 e0 q$ a  C. B: k. }5 Z. C2 d/ h/ h
而对这个家园的争夺,自遥远的秦汉开始,就从未停歇。
# @* N/ x& @* ^9 |5 `- ^: |1 O' [* H' i6 B
匈奴人的渴盼:跨过阴山
/ {9 K; Y. B) c$ V# c6 [! f
8 Y) B+ M6 I7 l3 R5 J4 Z7 g很多人知晓阴山,是因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诗。& I/ p# x+ O; Q) y0 q
- E. w* k; A# j0 B9 j
“胡马”为何如此想“度阴山”? 却又为何不能教他们“度阴山”呢?) d8 O4 n8 r% f& M) g6 M

* \; z$ n$ \& G  @: R) r. Q! }先看阴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它是我国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虽然南北两侧降水量都不多,但是南侧年降水量较北侧多出25毫米;
3 u! J% J4 L4 F3 Q. T" o7 [3 l$ e6 \9 b
它也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南北两侧气候大不相同。南侧年均温高于北侧6℃~12℃,年无霜期少于北侧约50天,风小而少。冬季的寒流南下时,阴山宛若一个天然屏障保护着南侧的生灵。
% Q" l4 R  ?/ W6 d7 l1 Q: d' N; u( W, @# C
而在阴山北侧,大风狂啸、不见森林,在稀少的河流上空时常浮动着“怒气冲冲”的沙尘。几千年前的这里,如果种植业不敢奢望,那么畜牧业也长期面临着由旱灾和雪灾带来的不确定性。
$ n3 [# r" K0 ?! C6 A6 B& x! j: B  ], O
匈奴人正是长期在阴山地区繁衍生息的北方游牧民族,如果能占有阴山之南,意味着有了躲避自然灾害的场所和无尽的生活物料,也就有了生存和兴旺的盼头。可是,对汉民族而言,没了阴山作屏障,中原门户大开,若外族来犯,则可直逼腹地,国将亡矣。
$ f/ F  s; `' W/ T8 ~! C" s+ B! S/ b, q7 S1 b  u
于是,自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以农耕为生的中原人与强悍的匈奴人之间,在阴山两侧争夺不休。
+ i4 L* @+ k  Y0 {3 ?1 }. K2 t, h2 e3 v' e& \, o# q
关于匈奴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他们之所以进入中原人的视野,是因为踏入阴山以南,为生存而战。公元前367年左右,匈奴人在幽州 (今河北北部) 、朔方 (今内蒙古河套地区) 一带蓄积力量,活跃在阴山河套等广阔的北方地区,且一度以阴山地区为政治中心。
) m  r: R& q3 F3 H. Q, ^7 k" C0 U2 S3 f, b4 ~' X
为了获取资源,匈奴人盯住了河套以南的河南地。几十年过去了,匈奴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越来越壮大,而此时北与匈奴相接的,正是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为了争抢河南及其他生存环境良好的地方,匈奴人不断与三国交锋,赵国名将李牧却匈奴时,大抵正值匈奴的发展时期。+ K0 Z. ~, }4 Y8 a# t, L5 l
2 Z8 _/ r$ V4 R: 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无内患,却有外忧,北方匈奴仍对中原沃土“虎视眈眈”。于是,秦始皇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一举收复河南,设立九郡,并在河南以北修筑长城,以防匈奴再犯。
: E* n& d4 H4 h5 C8 @9 w
' q# y4 p8 V3 ^, V秦始皇死后,蒙恬被胡亥赐死,不久秦二世而亡。此时,盛极一时的匈奴人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径直南下,重夺 河南,并将单 于庭设在在阴山地区,视河南为阴山的南麓屏障。
6 [/ w6 d( r8 `7 J4 W) b$ H" E: Z  R3 H4 H
比漠北湿润太多的阴山南麓不仅为匈奴提供了避风港,还有大片的牧草和森林。在这个农牧交错带,匈奴人既有充沛的食粮,又有足够的木材制作车具、穹庐、弓矢等生活、贸易与征战的必需品,有的匈奴人还要制作木质棺椁。
$ t  X/ @/ U, d) p7 a# B& F0 H
. @! T# \7 P" F9 ^* j; S, Z同时,由于阴山地区有丰富的金属矿资源,匈奴人还发展出独立的冶铁业、铸铜业、金银器制造等手工业。这样一来,本就盘踞在辽阔北方地区的匈奴,又借阴山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展农牧业、手工业等,且其畜群规模宏大。
" d2 s- r; y2 `: e
! t: h8 ~1 l1 H' `+ d. t: Q1 G宏大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并不以“头”“只”“匹”来计量牲畜,而是用“山”“谷”“马畜弥山”等来表示牲畜数量。因为牲畜实在太多,一头一头算是完全不现实的。6 Z( N1 O: S% ~  d. t+ m+ p5 D9 F
3 q0 t: U, }$ t1 H
古代征战,马匹居要;匈奴帝国,可谓之盛。
0 O) N5 ]8 c* q9 h. E/ c2 m$ V7 t- z" B, x  z) \8 K/ S4 w
这时,刘邦建立“西汉”,开始直面北方强敌。他曾亲自率兵北却匈奴,却无奈被围困整整七天。打是打不过的,但是放弃的话,匈奴迟早要从侵扰边境发展到直取长安。所以刘邦以和亲的方式,暂时稳住了匈奴的铁蹄。  S. i5 i. `+ _, S$ L6 A: E

) @4 @# a8 W8 r5 n& L* V) W0 \不过,万物皆有兴衰。占有广袤中原地区的西汉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加之在与匈奴数次交手中积累的经验,已经容不得匈奴人继续在北方。汉武帝时,长城再次向北推进。同时,大将卫青与霍去病先后收复河南、夺取河西走廊,后来又击溃单于、追歼左贤王7万余人。匈奴人在与汉军长年的交战中,本就走了下坡路,经此一役,只能北上逃往漠北草原,再无能力南下。更难的是,他们陷入了北方诸多游牧民族的“包围圈”。5 A8 y- B9 j1 I6 `# e  M

- D' \, z* Q% q: X! Y* D5 k' K5 T西汉的心头之患已解,匈奴正式走向灭亡。离开了阴山南麓,匈奴面对的是几乎没有缓冲期的旱灾和雪灾,从此再无森林以做车具,亦无成群的飞禽走兽以供围猎。曾经的富足和美好,统统留在山的那边了。他们心里有怨:3 d% g8 O! p. H/ U

* v5 D! Q5 U+ H% g“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吏民甚重。”(《汉书·匈奴传上》)3 ^& h6 M  `9 P' ^; X
" g) P# I( f4 |8 S& P1 L
他们走的时候,“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他们只能含着泪,扭头走进漫天的风沙。' O- }5 L: ^0 b6 H
9 ^  q- F  h6 K: B
匈奴再也没有回来过,直至消亡。
/ p3 X& a6 Z1 \6 U% C9 _/ H) ^" K9 r6 R5 H1 `" ^
无数文明的交汇点7 n: L3 @8 U) ]; v: h2 ^

& E" d3 A! s/ O& G7 F匈奴走了,可是阴山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仍在。 中原大地的北方,又迎来了鲜卑。* t  T9 \7 Z4 }- S, f

. K2 [: k4 N% O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看着眼前的沃野,北魏人民不禁写下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民歌。7 Z# T2 O3 z& K8 M5 r, o" ?: M8 C6 s

: i( ?* h- T2 A. E) \8 Z此时,北魏的北方是另一个少数民族——柔然。和以前漠北的其他民族一样,为了生存,柔然也看上了南方丰饶的土地。想要得到它,就必须和北魏一战。而北魏也想灭柔然,除掉北方的隐患,并给了柔然一个有点萌的蔑称:蠕蠕。因双方各有所图,于是征战不断。同时,北魏也像秦汉一样,修筑了防御工事:: `. ?) x( J2 v2 ~
6 |( c; \) e* Y; C5 X
“八年春,筑长城,距五原二千余里,置守卒,以备蠕蠕。”  k# v+ {0 j5 L
" W, {* Q" q2 p; G5 D/ @$ E
不过,北方游牧民族林立,柔然最终于公元555年被阿尔泰山南麓崛起的突厥所灭,其存在与南北朝相伴始终。4 U5 a- X  U, T1 G! ]; Z  s! g

' Y' g/ ~8 g7 U3 N7 x在后来的历朝历代,阴山地区的少数民族虽然来来回回,但它们仍旧无一例外地渴盼着阴山以南的沃土。隋唐时期,突厥与中原时战时合,后被回纥所灭;至辽,阴山地区是契丹人广阔疆土的一隅;女真灭辽后,与西夏党项人共据阴山;后来,在更偏北的地方兴起了更为强大的民族——蒙古,一举横扫欧亚大陆,建立元朝;朱元璋灭元后建立了明朝,而阴山地区先是作为北方边界与鞑靼相邻,后又失于北方少数民族之手;再后来,女真又起,定族名为“满洲”,降服漠南蒙古后建立清朝,阴山地区也被包含在其疆域之中。5 U: o% q6 s3 n; a% ~$ N! T6 s" m
2 y, ?7 l! ?; d5 c( G7 t
几千年的历史中,阴山看着身边来来回回、兴起又沉寂的匈奴、鲜卑、乌桓、柔然、高车、铁弗、突厥、薛延陀、回鹘 (即回纥) 、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也时常守护着居于中原的汉民族。
/ p! k9 e5 ~. m9 }+ F' Z( |' ^. Y% \, }, b+ Y
既有战争,就有交融,其中便包括贸易需求。以阴山为界,在北方的牧区与南方的农耕区之间,常常有着商贸往来。+ l; r; H+ |5 g, k

: Q) g0 e1 k' @1 O由于山南和山北两种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人们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便需要在相互贸易中满足。包头曾出土过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铲形青铜货币的石制布范,刻有“安阳”二字,说明当时的阴山地区已有较为活跃的货物交易。2 {  Z: X6 P; l- J: e2 H

- J  g; |1 r* r$ c) p: J8 v不仅如此,阴山还成为国际贸易通道的必经之处。隋唐时期,属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成为突厥牧产品与中原农产品的交易地点,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可是,人们如何越过阴山进行南北交易呢?
" _( d2 u4 ^5 s) [/ O' D8 P& @5 D
“白道”为他们提供了便利。
8 f$ I2 S4 u+ b5 V* J& V
) n2 Z8 M% \9 r7 l它之所以被称为“白道”,是因为“至山上,当路千余步,地土白色如石灰,遥自百里即见之,即是阴山路也”。清代时,称此道为“阴山大道”或“归化大道”,其自归化城 (山南) 北行,沿河床人坝口子,蜿蜒西北行,上娱蚁坝,经关帝庙西下1公里而又北行,再经马家店、中店子、后店子、水泉村、什尔登口到武川 (山北) ,通向大草原。
. D8 e4 r+ [: f( a2 k# ~& i
( `! l# _& t- X* j: ?除了连接阴山南北,白道还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南北连接线,后来在此处出土了包括萨珊波斯、拜占庭帝国金币在内的西方货币。辽代时,白道附近甚至成为财富集中地。在辽金城址中,出土了大量宋钱,可以推断辽金王朝与中原进行着较为密切的经济往来,并可能同时有着因战争胜败带来的赔款。/ h7 K* I! [) v0 L

4 ?6 W( P# M0 j! z- C; y/ h$ @+ m/ `至蒙古帝国时期,整个欧亚大陆连成一片,草原丝绸之路作为“内部道路”,分外通畅。其中,阴山地区的阴山道起着连接南北的关键作用,是整条草原丝绸之路的枢纽之一。
$ l' ]- }/ o4 }; B& ~0 @3 V) A4 e
清代时,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与人们商品贸易需求的扩大,阴山以南地区由朝廷设立了“通事行”,专事商业活动,“大盛魁”就是当时归化城最大的“通事行”。而从归化城起,当时开辟的“四大商路”皆从阴山大道经过,它们分别是:西路古城子 (新疆奇台县) 、前营路、后营路和北路。清初,准格尔赴内地进行商贸活动与进京纳贡时,便走北路 (也称“绥蒙商道”) 。6 T  H6 }* ^0 L/ R

6 D8 K( y- T) X4 E所以,阴山地区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有关键的经济作用。$ h% [: ]! E' m' p) c6 m5 o7 d, A
2 `. E- _' ]( l( e
家园:这里是阴山9 L& K: g$ n0 h) q% `

, @" a; a6 ]( C( ^* n不论是各族对阴山展开的连番争夺,还是来往商客在此处交换货物,说到底,阴山是名副其实的家园。# d$ n# W4 a& z8 b

! p' N2 U+ o) D1 o在我国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等旗县等境内,均可于阴山岩石上看到内容各异的岩画。 两千年前,有一位地理学家或许和我们看着同一幅岩画,他就是北魏的郦道元。 他在《水经注》中写道:# g0 B2 ?- Y: Z# {
1 E; }# T  m, y' }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
) e( ?, k5 x. @$ t- x
6 C& C* j* G! ]8 l$ a这也为后世的考古留下了线索。
( @' B) C' c. n# E& h0 R8 x4 T) \% K
阴山岩画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中分布最为广泛、内容最为多样、艺术最为精湛的岩画,目前已发现上万幅,年代跨越了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西夏时期、蒙元时期、明清时期等足足10个阶段。其中有匈奴、敕勒、柔然、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样态的记录,并多见打猎的场景。画中的动物有着强烈的动态感,形态各异,而人往往在构图中占据领导地位。有的岩画中还绘有茂密的森林,可见曾经的阴山南麓气候较为湿润,并且是居民们埋在心中深深的乡愁。
9 Y! {3 f! [  R+ S: y% `* Y7 c- q4 M; M/ U( x* ]8 Q. ?* D
把生活作成画,也就把阴山当作了精神家园。# f0 U, C" {, \3 N+ P8 d

* [" K( R" w# h- b* G( X曾经的阴山大道,现在演化为了内蒙古自治区104省道,连通着阴山南北,多少汽车像曾经的马车一样伴着沙石经过;9 V" y& L6 I5 P
* @# n1 }+ s! m* }& C
曾经的河南地,现在仍旧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大家像以前那样享受着河套平原的滋养,只是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复杂作用下,有了些许变化;. C% u# u' L0 ^- W& \. L" n- g
$ n; ]% E) ]6 u3 H# Z! w# @4 p! `$ J
曾经的漠北草原,还是那个漠北草原;但是曾经默默无闻的稀土矿,成为当下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重要金属资源,其储量占全世界的36%。
& X8 S% D9 }, P8 }! ^. X; L  R) D4 A- }4 M& ~1 V
曾经的阴山,今天仍在。  K6 O4 z6 u) M
- v1 [8 u0 c9 c0 c4 B
它不再是那个常年处于杀伐征战中心的军事要塞了,也不再见证南来的谷物布匹与北往的牲畜皮革。
/ a2 m, K# C0 U% Z* ^3 s
! B, \" j- J, u0 w它只是矗立在那儿,作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矗立在那儿,看着昨天战马飞驰,今天火车轰鸣。
* i6 |# O, v4 h: Q& t  Z6 N$ v; y! x$ z* Y7 L/ R
阴山脚下,内蒙古最大的城市包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养育着将近300万人;而巴彦淖尔水草丰美,是全国最大的无毛绒生产基地,有机奶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 S4 n0 u  s" m# h6 z" U8 S! Y* x# j& j' ~7 D
“秦时明月汉时关”今仍在,不过曾经那个“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边塞,现在早就住满了安居乐业、努力生活和踏实奋斗的人们。
; Q5 W1 `  Z) V9 ~7 h$ p6 T& b) }- T) W) ^
他们将在阴山脚下,留下新的故事。7 c) F' u$ c9 u+ |# A0 Y

+ J: {/ D5 S/ Z7 r. g6 L$ O6 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4-9 03:17 , Processed in 0.12944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