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 S9 Z2 K1 h! J众所周知,曹操惜才、爱才。
4 h' B. R9 o* r {
5 l. m+ T6 b, v0 ]; W. N1 q9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当时正在洗脚,听闻此事鞋都没来得及穿就跑出去迎接。许攸非常感动,当即就给曹操献上一计,让曹操火烧乌巢,抄袁绍的后路。正是有了许攸的谋略,曹操才能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
7 J& @1 ]- ^- o! o `* H
8 Y: S9 s# b# ^1 [刘备在驻防新野时,得到了一个叫徐庶的谋士。徐庶,字元直,颍川 (今河南省境内) 人,他与诸葛亮是至交,胸中颇有韬略。在没有徐庶之前,刘备根本就没有打过胜仗,有了徐庶之后,刘备大破曹仁三万大军,扬眉吐气了一把。& b+ Y: f3 c# R( K0 |
& f+ \) H4 v& P1 }- @曹操为了打败刘备,设计挖走了徐庶。徐庶在辞别之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此人比自己还要厉害许多倍。1 z* u# M9 Q- ?: l5 f ?6 w" M
2 E$ A5 i. y# s. @
既然诸葛亮比徐庶还要厉害,为什么后来曹操没想过去挖诸葛亮?如果挖走了诸葛亮,曹操很有可能统一天下。如此看来,曹操不挖诸葛亮,实在是失策。可事情真这么简单吗?$ e# z8 m( X* j s2 f( F- u3 e
' Y0 i* n( U9 @2 D* \ d曹操的政治考量
5 L9 k1 v% J3 }) ^, I. `! }- m& `* T6 g: X3 R2 H
曹操不是不知道诸葛亮的名声。: J9 }, |9 C4 O% O2 O' x9 i% a
# x6 I$ h+ C' s; O/ C# o9 D& \
在火烧博望坡之前,曹营里曾开内部会议。曹操的头号谋士荀彧提起诸葛亮——
# ?! X7 G' A$ i& f8 p( T' U3 V% d1 n6 K4 O; }
“此人为襄阳名士,复姓诸葛单名为亮,才能胜我数十倍”,“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
2 F2 q$ Y; P6 ]6 a$ F3 Z) z6 K5 X
! e$ t4 t) {+ n紧接着,刚刚被迫过来的徐庶说——
9 ]* o c% M( c4 M% l& j2 t4 ~5 P' v# w: O% \4 }( {
“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5 p2 d n; G1 B( A: s! r0 X
/ B3 |( i/ y3 N* E" f3 S6 T诸葛亮在荆州早就小有名气,他与当时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等结交,成功的塑造了自己的人设——
& d. ~8 Y$ A( i8 Y/ o4 E
$ V! A7 K. [) o( s“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Y" }, z; ]$ K$ ^
0 U7 I& g1 f5 D$ j$ J2 ?8 Y" r这种人设深入人心,当诸葛亮后来去东吴,就有东吴的谋士拿他自比管仲、乐毅来嘲笑他。但这也从侧面说明,诸葛亮的自我营销相当成功。/ v% f6 Q+ }% z- D* _
$ p. E$ V5 T7 K" _. [" T# p
曹操可能怀疑诸葛亮,但他不可能会怀疑荀彧的话。
, K3 S8 A( O4 d# h4 s5 P. @& t" x+ v5 o1 \1 ^/ w( S6 P
荀彧出身颍川士族,从小就广交四方豪杰,且饱读诗书,据说他12岁时就可以把《论语》《春秋》等古籍背得滚瓜烂熟。荀彧加入曹操集团时,被曹操比喻为神机妙算的张良。而现在这个“张良”口中的诸葛亮,才能超过他自己十倍,可见这个诸葛亮绝非浪得虚名,而是有着经天纬地的大才。
" w/ B" J9 |) O% {/ z: ~; H4 x( [: T# m9 r; C) [
而且,荀彧推荐过的人都很靠谱,例如荀攸、郭嘉、司马懿、戏志才,都为曹操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X0 h* s0 k5 H0 O' Z
! }& O' b/ P% c1 v' P因此,曹操是肯定相信诸葛亮的才能的。 既然认可,那为什么不去挖人呢?
# E, A. Q8 G2 R1 ~6 h, R' @+ v0 Z. i& ~: n
曹操是一代枭雄,他对政治本质的洞察相当精准,因此他在用人上有自己的深谋远虑。
, i4 Y* O- ` V9 Z0 s) S
9 c5 h" j5 c, b6 z9 V6 n三国时期,得士族者得天下。 当初,汉武帝创立的察举和征辟,其中前者为重。 察举,就是每年每个郡国向中央举荐孝和廉各一人,到京师之后,要依其科目与被举人的学艺不同,由公府分别加以考试,然后量才录用。 被举荐的人,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寒门子弟读书、接触经典的机会自然少得多、也不被人所识。 久而久之,仕途就几乎被地方上的名门望族独占和垄断。
1 [: f5 m. Q, Y( \$ O; o0 c/ X% ^, y; P
东汉末年,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名门望族名望更甚,拥有了各种资源,更加强大的力量和势力,若要争夺天下,甚至统一天下,士族是不得不依靠的力量。
# p( Q i5 c5 a( D4 {( d& Q. X) j) K# ]4 f# u
当时,曹操有河北大族、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等士族支持;孙权有顾雍、陆逊、朱治、张昭等豪族相挺;袁绍本身就是四世三公的家族出身,自身就是豪族,门生故吏遍天下。
3 _1 |/ k) ^+ S8 `( {9 l( C0 p3 G: Q9 d
荀彧只是客观评价诸葛亮的才能,却并没有一句话建议曹操把此人挖来,共襄伟业。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他能听不出来此中的玄机?
! ]2 r+ `+ A( H6 E
/ Q% B" M$ r1 x2 X! {曹操自身出身不高,他既不是袁绍这样的四世三公出身,也没有刘备的皇叔身份。为了提高自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就必须得到士族的撑腰。荀彧代表了颍川荀氏,他的投奔意味着颍川荀氏弃袁绍而支持曹操。荀彧给曹操推荐的人才,无一不是出身士族,例如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等。1 f# Y# w2 H, I. U' }
! {( V5 E6 `$ d0 W
可以说,曹操集团的基本盘就是颍川士族,再加上其他几个士族,例如武将夏侯惇夏侯渊兄弟,曹仁,曹洪兄弟等,他们就来自于各个大大小小的士族。
5 F% X8 K6 h$ S; Q% K: v- `
+ k- l& x: n- }7 B% x$ k6 a6 a诸葛亮有不世之材,但 诸葛亮与荆州士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诸葛亮加入,则颍川士族的利益必然要被分一块出去,荀彧自己可以不在乎,但他必须要照顾到颍川士族的安定和团结。, w+ }& N% w) ]2 a4 S+ y
9 }6 ?+ L* f' N, l8 J7 g如果颍川士族内部出现分裂,或者颍川士族选择抛弃曹操,结果必然是曹操与颍川士族两败俱伤。这样的结局,荀彧肯定是不允许出现的。
I, {% F6 n4 ]
s' S8 a% w& b! R* b5 ]所以,荀彧没有向曹操提出挖诸葛亮的请求,曹操也自然心领神会。况且,曹操身边已经谋士如云,且都是一流人才,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诸葛亮,得罪自己的基本盘。
) y6 M' P' f, L" {2 C+ B
( j6 p7 L8 s9 R: L |8 c" M诸葛亮的性格
# V6 }7 ]/ P7 l `+ H& ^$ I/ {; j( I) y4 S Q- c/ h% |
曹操是个心高气傲、常常自我陶醉的人,诸葛亮也是,他一边耕田一边自比管仲、乐毅。 管仲,乐毅是什么人? 一个开国宰相,一个柱国将军,要跟这两个人相提并论,至少你也得先做了官,才有可能取得超越他们的成绩。 可是诸葛亮还未做官就如此自夸,可见其自我陶醉。
! c4 b$ o( h3 }8 y2 y/ L( O- |& ]) f& r+ F: w
徐庶临行去曹营之前,特地去拜访了诸葛亮,跟他说刘备是一支潜力股,一定要尽快买入,还希望诸葛亮在刘备来的时候给一点好脸色,“望公勿推阻,即展平生之大才以辅之”。
/ |, P8 O" N8 W) U2 ~* ^) z) z
; J+ a$ j m0 [+ O( B不料,诸葛亮却摆出一副臭脸,“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然后也不顾朋友之情,拂袖而入,让徐庶尴尬得只好上马启程。. H. _5 e) F" f1 ?/ [; j
/ I7 ^1 J; m1 j5 O
看来,诸葛亮是坚持要当那种看穿红尘,决意不肯入仕的世外高人。但实际上,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能让自己大展身手的机会。曹操那边谋士如云,而曹操本人也是能力极强者。; h: f7 X/ V8 F" l# S
$ x1 G1 F s9 {8 Q5 ~5 e) a
诸葛亮的性格,使他只能选择刘备。
& T8 \/ r) @# h6 \! ]5 Q+ C8 c( P$ Q( r( B; g
第一,刘备是汉室宗亲,且一直为了汉室的复兴而奋斗。诸葛亮是尊重法统的人,只有跟着刘备,才能够确保自己的事业是伟大而正义的。
( a. v7 D a7 K) h% H' s$ ^5 p2 J' F2 |/ h, ~
第二,刘备身边将才不少,例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但一直缺少第一等的谋士。这就使得刘备的奋斗毫无章法可言,成天被曹操赶着跑。诸葛亮一加入刘备阵营,就是首席军师,没有任何谋士可以与其相提并论。这样的平台,曹操也好,孙权也好,显然都是无法提供的。% O% T9 I2 l) B; Y
C* V5 N% `5 j# {) e从三顾茅庐开始,刘备就已经洞悉到了诸葛亮的心理需求,就算是后来挖到了庞统,刘备也不敢把卧龙、雏凤放在一起。他让诸葛亮留守荆州,自己带着庞统去西川,直到庞统死了,才敢把诸葛亮调过来。
7 c) h1 `, B$ ] R# Q9 A! ~) W$ T; Z
这就是人际关系上的“互补定律”,那些在兴趣、性格、专长、观点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当他们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构成互补关系时,会像磁铁的正负极一样,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关系。/ Y; u/ a# N; M @+ |
( O7 T. d1 G" ]& g6 u$ _# _; E
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打算筹办一个企业,那么他一般会选择与拥有自己所缺乏的才干和能力的人合作。如果自己善于经销,那么就会选择精通会计的人合作。两者正好能取长补短,各得其所,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 g( S# D1 }( g$ [$ t# b$ p& x0 a" j1 @4 ~! c
刘备就是这样的企业家,他所需要的正是诸葛亮这样的运筹帷幄的总经理,自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心的交给他。而诸葛亮也需要刘备这样的企业家,给予自己最大的尊重和权力,让自己不受限制的发挥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6 M7 ^3 P1 ^9 y) z
- \: n: D1 b& x# X4 |挖诸葛亮需要筹码( l2 \5 g$ O5 i4 t! h9 x
5 |$ @/ g9 g1 r. o2 e最后,即使曹操想挖诸葛亮,他也没有筹码。5 w* \7 H+ J4 X. R+ J( l
" n6 p( \, K5 R3 M; L
曹操当年怎么挖关羽的?按正史记载:建安五年正月,曹操击破徐州,刘备北奔,关羽归降。 P, B% t9 j7 D9 N
- E1 F& J' C- r9 \$ D
关羽跟刘备与张飞等失散了,关羽带着刘备的夫人没有地方去,这个时候只能暂时的投靠曹操了。对于关羽,这是权宜之计,他必须要安顿好大嫂。而曹操留住关羽的筹码,就是他的大嫂。
5 Z$ n2 @5 G4 O8 n' R
5 T; U4 d& w) @6 N9 T) \曹操又是怎么挖徐庶的?演义中说,曹操扣住徐庶的老母亲,伪造徐母信件,劝徐庶弃暗投明。而在正史中,曹操确实在长坂坡抓了徐庶的母亲,但没有做出伪造信件逼徐庶跳槽的事情。徐庶是自己为了保全母亲的性命,主动选择的。无论演义还是正史,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曹操手上有徐庶的筹码——他的母亲。
8 U4 r i8 ]8 E
. d1 `0 G8 |5 a( Q但是,曹操完全找不到可以挖诸葛亮的筹码。诸葛氏是琅邪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 (卫戍京师的长官) 。诸葛亮父母早逝,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被叔父诸葛玄收养,而诸葛玄当时为豫章太守。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 (197年) ,诸葛玄病逝。
# ^ { z0 X% Y) F E# g. R5 m L9 a9 q4 w1 v. S
诸葛亮和弟弟都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这就是“诸葛村夫”的由来。
( M' t' k, G; S% M. Q" t+ V8 K9 |3 C$ [( e* E3 N; b4 W" y+ ` \
诸葛亮还有一个哥哥诸葛瑾,是孙权麾下重要谋士,深受孙权器重。后来担任长史和司马。
% s5 r! } K& T9 m0 [$ }
+ C+ [7 U7 r$ `8 x# K T诸葛亮与襄阳名士黄承彦交好,后来黄承彦将自己的女儿黄月英许配给诸葛亮。 诸葛亮算是跟荆州士族搭上了关系,他的名声也渐渐的在上层圈子里传开。
" @5 }) h0 H% z; R0 y- B: Z8 @$ D! [! |8 C3 Q) c
再者,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曹操如果要挖诸葛亮,必定要付出比三顾茅庐更大的诚意。曹操可以礼贤下士,可以爱惜人才,但他绝对做不到比三顾茅庐还要有诚意的事情出来。三顾茅庐之所以成为佳话,就是因为没有几个雄主能做到像刘备这样,甚至关羽、张飞都看不下去。
; u* K2 m8 T$ V# b: y8 n6 }( q# C
4 C* y% O9 W& B曹操自知挖不来诸葛亮,便有心除掉他。当夏侯惇请战去打刘备时,曹操一口答应,并说“汝早报捷书,以慰吾心”。
& @; ]- L$ {. g" D; Z I
, D' L- Z" l! n$ K$ Z, E8 Y他没有提一句,你要是见到诸葛亮,就劝他投奔,也没有提,你不要伤害诸葛亮,要把他带来见我,这等于是默认了夏侯惇可以杀掉诸葛亮。
$ Z7 l4 ?- g( O7 Z
: c& U, y$ E. V$ D$ N! A) \曹操对于诸葛亮,最终还是选择了忽视。他们将成为一生的敌人,共同谱写出三国这段壮阔的史诗。
1 @ ?0 |& h' z- C; B8 y$ s: i1 G+ c- ? j8 M+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