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打卡总天数:92
打卡月天数:0
打卡总奖励:1146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积分 6220
星级打分
平均分: 0 参与人数: 0 我的评分: 未评
3 l$ I) d, q9 u- a( M# f* @3 J
三国时期,诸葛家族三个兄弟分侍三国,《世说新语》称他们为“龙虎狗”,即“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蜀得其龙”是指诸葛亮,为建立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吴得其虎”是指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他是孙权手下重要谋臣,为孙刘联盟做出重大贡献,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魏得其狗”是指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是曹魏的重要将领,官至征东大将军。7 u9 G7 a3 o% X5 F. {
% W2 ]$ N/ e- z# w* \/ ^( o 诸葛三兄弟在各自效忠的政权内都风生水起,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分侍三国?他们如果都效忠一个势力,岂不是更好?3 y2 a% p* R8 j& r' ]7 U
8 ]* k3 i! n5 M! J2 a3 f7 ]+ Y 沉寂两百多年的家族2 b0 N8 p5 ]" L$ N% U8 a, D. m1 T
+ f; S8 E X* l
从马后炮的角度看,诸葛家三兄弟分侍三国,肯定是出自家族内部的战略规划。即当天下未统一之时,往各国都安排一个家族中人,这样可以避免一损俱损的结果。而无论哪国最后一统山河,诸葛家族都将跟着一荣俱荣。- j* G- p- ]% g! V/ C# J. A w
$ e- l6 o/ d! _" K% F5 F 然而,当时的诸葛家族并没有做出这样的战略安排,诸葛家三兄弟分侍三国,完全是历史的巧合。
9 c/ G/ R: C0 l: c/ G% E# V$ l' g
3 @+ n, l! f& _5 [4 \7 v( T! ^/ m 诸葛家族的来历,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的注中说:“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书中说:“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即陈胜手下的猛将葛婴,被汉文帝感念其反抗暴秦的功绩,敕封其后人为诸县侯。葛家人感念汉文帝的恩德,将其分封的诸县地名加入了姓氏之中,葛姓变成了诸葛姓,形成了后来的诸葛家族。
* o$ W! ?4 `2 Z
8 y: M2 w2 @, q0 F- B/ G 《风俗通》之说,应该不可信,查《汉书·功臣表》,文帝所封异姓侯十人,并无姓葛的。而且,终汉之世,也不曾封过所谓的“诸县侯”。诸葛家族的所在地琅邪郡,东汉属琅邪国,不曾有任何异姓封侯于此。所以,葛婴不是诸葛亮的先祖。
% Y" J( E1 Q8 Q0 }! q8 b
+ ` t8 ^; N0 R& ?( s Y) C 在《三国志》中,诸葛三兄弟都有传,同时都提到了他们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汉元帝时,诸葛丰被任命为司隶校尉,继而升任光禄大夫。他性情刚正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后因弹劾权臣,触怒皇帝,将他降为城门校尉。不久又被免官,贬为庶人,老死家中。' I9 X# q6 {* h; _7 {' b9 f
$ C8 J5 H* E8 _! U0 Q4 [9 t 诸葛丰之后,诸葛家族在两汉政坛上默默无闻了两百多年。直到东汉末年,诸葛家族才出了一个当官的人,即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当上泰山郡丞。蛰伏了两百多年的没落家族,终于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
* g7 ]: @9 R! l' I
" _: I, e9 P4 i! M' H& L 然而,在诸葛亮八岁那年,诸葛珪就因病去世了。诸葛珪留下三个儿子,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均,还有两个女儿。父亲的死亡,意味着家中顶梁柱的崩折,才十五岁的诸葛瑾只能承担起奉养继母的义务,而两个弟弟以及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转由叔父诸葛玄抚养。为什么要把一家人这样分离?可能是因为诸葛瑾的继母与诸葛玄是叔嫂关系,在那个讲究礼教的年代,必须要避嫌。但是继母一个人又不能无依无靠,所以只得留下最大的孩子诸葛瑾来照顾她。! F9 S0 h* ]/ w
# u% J6 @; ?0 N; q. v( @# L1 ` 此外,诸葛家族先祖的墓地都在琅琊,当时战乱纷纷,诸葛瑾还有留下来照看祖先坟墓的职责。' T5 X1 R. z) ?& ^2 Q- k- Y
" ?! ~- P0 R* R' Z) z, i) ]1 R5 M# u 琅琊郡在西汉时被划为徐州刺史部管辖,成为徐州的一部分,而徐州又是个兵家必争之地之地。东汉末年,徐州战乱不断,人民生灵涂炭,诸葛瑾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只得举家迁往未受战火波及的江东。诸葛瑾后来曾对孙权说,“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
# s- @( U4 u% O& N I ( f, u: _7 f8 g8 r; k! _
诸葛瑾定居江东曲阿之后,因博学多才,与当地的名人张承、步骘、弘咨等人成为朋友,渐渐在东吴名士朋友圈有了名声。后来在孙权大姐夫弘咨的推荐下,才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成为孙权信任的重臣。诸葛瑾为人雍容大度善思,孙权也对他甚为看重,每有大事就要征询他的意见。
; ?5 k, H4 q/ _/ M3 R5 n3 m* ~5 D
* K" D8 E( o- A6 {, S 赤壁爆发之前,孙权派鲁肃到荆州邀请刘备联盟,鲁肃说到自己与诸葛瑾是朋友,于是搭上了与诸葛亮的关系。可以说,孙刘联盟能够结成,诸葛瑾是一个重要的结点。" M5 v) h) ~- Q
4 X4 F" S: v- W. U4 ^6 L
诸葛三兄弟的个人选择
+ U+ Z0 L' u6 {7 l
/ d: n& o" P, ^3 v8 ?, X- J 诸葛珪去世时,他的弟弟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带着两个小侄子离开琅琊, 前去豫章上任。 不料,朝廷又另外任命 了朱皓为豫章太守,直接罢了他的官。( G& m2 c6 c+ {
+ @8 z! ?7 |% U7 s! x7 U 诸葛玄一向和荆州牧刘表有些老交情,就前去投奔刘表。 建安二年 ( 公元197) ,诸葛玄病逝。叔叔去世以后,年仅17岁的诸葛亮就在南阳耕种田园,读书做学问。1 b/ f7 Q! V/ l
' f7 k% q, J6 D( p0 U
不过,裴松之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刘表推荐自己的属下诸葛玄接替。东汉朝廷听闻周术过世,任命朱皓代替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共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 (197年) 正月,西城居民叛乱,杀害诸葛玄,并斩其首级送与刘繇。9 e; n8 H9 g, A1 N1 Z9 L
: _; |/ u4 y. ?3 D# V8 w
尽管诸葛玄之死有两种说法,但是他的侄子诸葛亮确实是留在荆州,从此躬耕陇亩,养家糊口,成为“诸葛村夫”。诸葛村夫一边耕地,一边勤学苦读,同时有心结交荆州有名望的人士,逐渐在荆州地区打造出卧龙先生的美誉。9 n+ w1 \5 L0 Q8 F# ?2 R1 w
; _* ]- m. o7 n, _; u7 s0 ? 207年,诸葛亮的朋友徐庶被迫效忠曹魏,临行告知刘备前去请卧龙先生诸葛亮出山,后来也就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帮助其拟定了一份统一天下的战略构图——隆中对。按照隆中对策,诸葛亮协助刘备迅速崛起,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离兴复汉室仅仅一步之遥。& ^7 k7 B% {0 ^1 n9 A
* V. _) ?, Y% H$ i" P
再来看诸葛诞,他不是诸葛瑾和诸葛亮的亲弟弟,而是堂弟。他的出生年月不详,只知道他一开始就投奔曹魏,被任命为荥阳令。在做荥阳令时,他和另一员大将亲自实验新造的大船,没想到遇到的大风浪,大船被风浪卷入到了河里,诸葛诞差一点就被淹死。这时候有人驾船来救,诸葛诞自己不肯先上船,让他们先救其他人,他自己则被河水冲到了河岸上,昏死过去。因为这件事,他赢得了品行高尚的声名。
7 b' i* I9 L- `3 U4 N5 e5 d t" {
; x& y; C; E! z; C* |2 E s 后来诸葛诞被任命为吏部郎。因为兢兢业业,为官清廉,诸葛诞一直做到了御史中丞尚书,官至征东大将军。他与曹魏的大将夏侯玄、邓飏、田畴称兄道弟,俱有声名,并称为四聪。
: L/ F) v5 E$ _$ D# r6 h( D0 t
$ V% h: x2 k [& C' C# L/ C, T 由此可见,诸葛家族在东汉末年并不是一个显赫家族,而是一个没落的小家族。整个家族也没有一个主心骨,唯一有点话语权的可能就是诸葛珪和诸葛玄两兄弟。但是诸葛珪英年早逝,诸葛玄四处奔波。从诸葛玄一个人带着哥哥的四个孩子来看,这个诸葛家族要么是没有能帮得上忙的人,要么就是家族内部四分五裂,没有凝聚力。8 u9 L. [+ n; P @; \+ K( `
' ]9 F) v% u- i I7 b$ }
既然家族内部没有主心骨,整个家族也貌合神离,也就并不存在什么诸葛家族的战略规划,诸葛三兄弟分侍不同的政治势力,完全是机缘巧合。诸葛瑾是因为逃难去的江东,在东吴政权任职;诸葛亮是因为跟着叔叔去荆州定居,然后在徐庶和水镜先生司马徽的举荐下,加入刘备团队;诸葛诞则是一开始就跟着曹魏政权,与诸葛瑾和诸葛亮这两个堂亲也没什么瓜葛。
/ Y: G( T( L4 f4 ?/ R
5 u. \1 S8 _4 u) Q 尤其是诸葛亮的选择,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恰好刘备落魄,只能在刘表治下的新野安身;恰好刘备又在当地碰上司马徽和徐庶,他们二人隆重推荐诸葛亮;恰好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抓,徐庶只得离开刘备,使得刘备急需一个新的智囊;恰好刘备又是个诚意满满的人,才能请得动诸葛亮。总之,诸葛亮与刘备的相遇,有着太多的巧合因素。而这一切绝不可能是出自事先的家族战略规划。+ l4 H! e# A) f
) m3 a( s M( `& d; N/ }
东汉末年的政治生态
9 n: b0 ^5 u9 i" o/ D% W1 ^1 Q
2 E2 m7 i+ ^, u% _9 A; G4 F" _ 我们不禁要问,诸葛三兄弟分侍三国,真的不会引起各自主公的猜忌吗?毕竟你家兄弟可是在自己竞争对手的账下,他会不会与你暗中勾结?+ r# F5 E; x: E0 w; {9 B) ^' ]8 Z' f
% O+ F' N+ [( k9 T) R8 U4 ~* H
事实上,曹魏除了诸葛诞,还有诸葛璋和诸葛绪等人,诸葛璋官拜谒者仆射,诸葛绪历任泰山太守,打退吴军进攻,后迁雍州刺史,参与魏灭蜀之战。西晋建立后,册封乐安亭侯,历任太常卿、卫尉卿等官。3 r; _' }+ m5 r3 j6 F6 l1 G
8 `7 T& \. C5 [7 }; F. W9 N
蜀汉除了诸葛亮,还有其亲弟弟诸葛均,诸葛均在二哥出山之后,仍留在隆中种田度日,后来诸葛亮将他引荐给刘备。不管诸葛均有没有才能,刘备就算是给诸葛亮一个人情也要用他。蜀汉建立后,他出任长水校尉官职,蜀汉灭亡后被迁徙至洛阳,在途中病故。5 `. e6 @: F! A3 M
0 x/ `" B8 R5 b* V, e0 @2 j+ y 东吴除了诸葛瑾,还有诸葛直,这个诸葛直可是大名鼎鼎,黄龙二年 (230年) 正月,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带领上万士兵出海寻找夷洲、亶洲。 夷洲,就是今天的中国台湾,诸葛直和卫温成为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登陆中国台湾的人。但是因为他们没能找到亶洲,回来后被孙权下令处死。
" V9 j0 S" Q) ]. M. A$ x& D + a+ `, H ]3 k* L
东汉末年,在经过“十常侍乱政”与“董卓霸京师”之后,中原地区呈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由于汉室江山出现了权力真空,一些地方豪强、乡绅财主,为求自保,组建了很多地方武装组织,并形成了一种“部曲”制度。所谓“部曲”,并非是正常的雇佣关系,手下士兵多是地方豪强、世家大族的私属人口,可以理解为“家兵”。) r) S0 \; M r: |3 o0 j
+ h. w3 P1 l* b 也就是说,有钱就可以招兵买马,有粮便可以养活军队,曹操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拉起了一干人马,兼并周边的孱弱势力,并逐渐壮大,而刘备、孙权之类的政治势力也基本上都是这样起家的。1 J3 p; ^1 y1 } O0 G1 [6 \
7 H! C& G7 z/ ?: [
军阀选用人才,自然要看你的才能,也就是“唯才是举”。而在“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下,就会忽略掉对人才其他方面的考察。例如隐蕃,他从魏国的青州跑到吴国,在孙权面前展现自己的“王佐之才”。孙权听罢有些心动,身边的胡综则忧虑此人言辞敏捷,怕他言不副实。隐蕃在吴国虽然没有得到重用,却笼络了一帮皇亲国戚。后来他果然作乱逃走,最终被孙权诛杀。这里可以看出,胡综怀疑的是隐蕃的个人能力问题,根本就没有想过此人是否是魏国派来的奸细。
; v' ]1 X$ |: ]: s
- Z* C3 t7 E! U: Z1 P8 y" ~) {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颍川大族荀氏的荀彧,本是袁绍的人,后来看袁绍这人成不了大器,就投奔了曹操。曹操也不怀疑他是袁绍的奸细,或是还跟袁绍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立即委以重任。而荀彧的哥哥荀谌,一开始是冀州牧韩馥的人,后来投奔袁绍。他成功劝说韩馥让出冀州给袁绍,为袁绍积累初始的政治资本,奠定了坚实基础。袁绍也从未去怀疑,荀谌和他那个在曹营的弟弟荀彧会不会暗中勾结,事实上,两兄弟各为其主,确实也从未有过暗通款曲之事。
6 {" L0 H4 I& a) ?% d$ U) z p
a1 N9 j/ H, I4 t4 M6 g 对于人才而言,各为其主是基本的道德操守,毕竟主公为自己提供了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舞台。像吕布那样,先后杀掉自己的主公兼干爹丁原、董卓,就很为世人所不齿。1 c0 i' b8 D- ~1 |6 b% r
, @. a& }& a* S5 ~) u& _
诸葛三兄弟也是如此,且不说诸葛诞了,只说诸葛瑾和诸葛亮这对亲兄弟。215年,诸葛瑾奉命出使蜀汉要求刘备归还荆州,诸葛瑾与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没谈私事,最后双方以分界结束。219年,诸葛瑾跟随吕蒙讨伐关羽。221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举兵伐吴,孙权委托诸葛瑾给刘备写信请和。由于诸葛亮久事刘备,而且位高权重,关于诸葛瑾通蜀汉的谣言便四起。孙权听说之后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并说自己与诸葛瑾已是神交,关系非外人可以离间,对其信任之深不言可喻。
* p1 c( {# P0 i! G0 W/ t
6 i3 i/ I. m- o4 }! I; d: n" Q+ l 东汉末年独特的政治生态,正是诸葛家三兄弟可以分侍三国的基础。如果放在后世,这种情况很难出现。
- c0 Q# g& }! {: }+ |# T8 W/ I H1 d% T! V) S4 Y, ~* }
结语# f1 {8 R0 ~+ C/ u! D; A
( f# q0 Z/ `1 P5 @7 d" K# W$ V" o
公元241年,诸葛瑾去世,享年68岁,死前嘱咐买棺服,办丧事要简约。吴国亡后,其玄孙诸葛显被迁到河东郡定居,成为诸葛瑾一脉唯一传人;" }) H, i: g, F
! D0 w2 a. M( X7 Z1 o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蜀国亡后,其孙子诸葛京也移居河东,后来在晋朝仕官,官至江州刺史;2 ?# Y) C! E/ \: a/ M/ {
% |( h1 [3 Z# l# }* Z
公元258年,诸葛诞在寿春发动叛乱反抗司马昭,兵败被杀,其全家几乎灭门。# ?6 B7 S8 x4 T- t2 }, K1 f
7 U0 K! S8 ?4 I R+ \9 o 诸葛三兄弟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各自的主公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他们一生的心血,最终都被司马家族所吞并。& Q* I' @( F; Y+ l' T+ L# Y
2 n' n1 r" U$ L4 y$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