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E" v3 d1 F0 T: g 一,曹操的制衡之术:曹操是三国里一个最有特色的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具争议的人物.不过对于他的用人之道,历史还是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尤其对他大力推行的"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啧啧称道.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三国里就有曹孟德不少在用人方面搞的小动作,也就是"制衡之术"的描述,大家可以仔细地去查看一下. 2 O' |8 H! |2 F5 e! d1 i : ^' _0 V7 ^$ ^" t6 _2 n5 M7 J$ f# d0 @ v4 d8 Q5 y
1.官渡大战里的制衡之术:第30回,曹操采纳了投降过来的袁绍重要谋士许攸的建议,决定亲自率领一支精兵夜袭袁军的命根子----乌巢大营,以期一战定乾坤.临行前,他做了这样的安排和布置:教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守大寨,夏侯惇,夏侯渊领一军伏于左,曹仁,李典领一军伏于右,以备不虞.教张辽,许褚在前,徐晃,于禁在后,操自引诸将居中,共五千人,打着袁军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黄昏时分,望乌巢进发. 1 L# P, q: e! A$ x2 |7 o, S& M 6 }' R, z1 ~, p7 _- r 4 N2 t" O" I* Y& b d 乌巢的重要性和在战役中的特殊地位,曹操和他的对手袁绍都是心知肚明.故为了确保此地的万无一失,袁本初不惜把在袁军中仅次于颜良,文丑的勇将淳于琼安放在乌巢,进行防守.而曹孟德为了获得此战的彻底成功,也把曹军中最能打的张辽,许褚,徐晃,于禁这四个将军都带上了,可见其决心之大.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么一个细节,尽管曹阿瞒带去偷袭乌巢的是他军中的主力人马,但他却把所有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曹氏将领,都留在了大本营,用来应付袁军可能发动的反扑.此举说明了,虽然曹操在奇袭乌巢一事已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但他也留了一手,把与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的曹氏宗亲将领一个不带,全体留下,正是为了应对一旦偷袭乌巢失败,自己发生不测,剩下的曹氏宗亲将领能迅速有效地掌控住局面,进行有效的撤退和防御,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失败而给曹氏一族带来的灭顶之灾.这也反映了曹公其实在这最后的关键时刻,对非与自己有绝对利害关系的将领们的猜忌和防备.要说能征善战,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曹氏将领也不输于张辽等人,曹操完全可以调一,二个能打的曹氏将领带在身边,为夜袭乌巢更添几分成功的把握.可曹孟德却意味深长地一个都不带走,其用意已不言自明了.更有意思的是,他确实采用了许攸的计策,并非常郑重其事让刚投降过来的许攸,与曹军中的元老荀攸,贾诩共同负责曹军大营的守卫工作,名义上是器重,但实质上却是防范,众所周知的原因,象许攸这样初来乍到的投诚人员,在新的阵营里是根本没有话语权的.曹操这么做,与其说是爱才,倒不如说是把他扣为人质.也就是说,如果许攸提供的是假情报,那么他的人头不保.而且不单是许攸,要是荀攸,贾诩有了异心,那个在大本营和他们一起负责守卫工作的曹洪,就是对他们行使特别使命的人了.曹操小名叫阿瞒,看他在决定战役胜负,乃至自己人生最重要一次挑战的关键时刻,精心安排的这么一个战略布置,你就明白了曹孟德为何是官渡大战最后的赢家这个道理."制衡之术"已被曹大丞相拿捏得炉火纯青,不露声色.他的平衡战略已远在<<琅琊榜>>中的老皇帝之上,这也正是曹操成功的秘诀.- r" |' w1 D: r& Q
' Y5 _; o" b; k+ ]. E x* I
3 |& I: x0 y2 Y* t 2.征马超时的制衡之术:第58回,马超为报父仇,起兵反曹,夺下了长安.曹操闻知,决定亲自带兵征讨马超.他唤曹洪,徐晃吩咐:"先带一万人马,替钟繇紧守潼关.如十日内失了关隘,皆斩.十日外,不干汝二人之事.我统大军随后便至."二人领了将令,星夜便行.由于曹洪中了马超的激将法,不听徐晃的劝阻,九日丢了潼关.曹操对二将的处理是:徐晃无罪,曹洪被责骂一顿后了事.对于潼关的重要性,曹操很清楚.马超得到了它,可以作为抵挡曹军前进的第一道天然防线;而曹军占据了潼关,既可以作为进攻西凉军的跳板,又可以当自防御马超进犯的屏障.曹大丞相为了确保潼关掌握在己方手里,派出了曹洪和徐晃二将前去把守.但由于曹阿瞒的私心,最后导致了潼关的失守.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曹公那不可言明的制衡之术.他让缺乏作战经验,年轻气盛的曹氏宗亲将领曹洪,与富有对敌经验,久经沙场的徐晃协同防守,注定了最后失败的命运.徐,曹二将职权不明,互不统属.上下级关系的不明确,造成了曹洪任性而为,独断独行.而徐晃由于各自分工及权限的模糊不清,只能对曹洪进行劝谏,而没有管辖和限制的权利.潼关最终的丢失,也在情理之中.其实,不是没人看到这里的问题.曹仁曾在事前提醒过曹操:"洪性躁,诚恐误事."但曹孟德做的补救措施仅仅是让曹仁押运粮草,作为预备队.结果曹仁还没到,潼关就丢了.曹阿瞒之所以会在潼关防守上犯糊涂,个人认为有二个原因:一,曹操认为在十天这么短的时间内问题不大;二,以徐晃的精干和曹洪的忠心,守住十天不在话下.有这二方面的原因,使得曹公放心大胆地再次用起了他的"制衡之术",徐晃有能力,但是外人,又是降将,总归不让人那么感到稳妥;曹洪虽则没有经验,脾气暴躁,但毕竟是自家人,不会乱来.让他们二人搭档,相互牵制,最为保险.事实上,徐晃,曹洪二将的相互牵制确实做到了,并且相当成功,但守住潼关这个最大的战略目标却丢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而在事后追究战败责任的问题上,老曹又一次玩起了"制衡之术",他食言了,没有按照先前定下的协议,砍了二位将军的脑袋.把应该砍头的曹洪,和不应该砍头的徐晃都放过了,不了了之.曹操的这次"制衡之术"虽然没有给他带来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也解决了失败后可能造成的后遗症.* J+ [* u' p( j4 P
/ ~1 g$ y$ L6 j1 P6 X2 [' t
2 s: J; H" j+ H
3.逍遥津之战里的制衡之术:第67回,孙权拿下皖城,挥师直奔合肥.张辽为失了皖城心中愁闷.忽曹操差薛悌送木匣一个,上有操封,傍书云:"贼来乃发."张辽便开匣观之,内书云:"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张辽乃与李典,乐进合作,漂漂亮亮地打赢了逍遥津一仗.从表面上看,曹操的确非常信任张辽,把自己的命令只发给张文远一人.但细看之下,曹孟德仍是在搞"制衡之术".他的战术安排,是让张辽,李典二人担任主攻任务,乐进负责防守工作.张辽号称曹军第一良将,乐进排名第四.曹大丞相安排张辽去打,乐进主守,其实包含着一层深意,如果主动攻击吴军失败,甚至是惨败,那么还有乐进可以挽救最后的残局.而且,张辽是降将,乐进与李典都是最早一批跟随曹操的人员,是曹军的老人了,在忠诚的问题上要比张文远更为可靠.不用担心乐,李二人会和张文远同穿一条裤子.事实也证明了,李典因与张辽有矛盾,险些导致三将不能同心协力打赢逍遥津之战.用二个老部下与一个新人搭档,说明了曹操对张辽的个人能力是有很清醒的认识的,也颇为忌惮.为了确保安全,用两头恶狼来配合一只猛虎,既能增强军队的攻击力,又可防范发生意外变化.更何况乐进其实也是一头虎,只是没张辽这个老虎厉害罢了.曹操的制衡之术在张辽,李典,乐进三人身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曹阿瞒在使用人才方面上又一例十分成功的制衡之术.$ f: A1 {) q8 d0 M, E
% l3 j% r) d- s, {9 ]7 Z, ~) K, D# z+ M, g! h, r
二.刘备的制衡之术:皇叔刘备是三国里最以仁义著名的人物,尤其他对于与其结义的二位异性兄弟的态度,尤为世人所称道.其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第15回)不仅让关张二人听了是涕泪俱下,也让读者是热泪盈眶.而且刘大耳动不动就以:"吾以仁义待人"(第65回)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故刘玄德在三国里被人称为仁厚君子.但实际上,他也是一位深谙"制衡之术"的政治家.三国里就有写他使用这种平衡术的地方,只是都比较隐晦,往往被读者所忽略. ; j' E, S( F. _0 G: Y+ N7 `- x; U2 k e, J' K: J; F4 }" C: N
- C3 O' U5 n0 @ 1.蜀郡地区的制衡之术:第65回,刘备从同宗兄弟刘璋手中夺取西川,自领益州牧,法正为蜀郡太守,诸葛亮为军师.一个非常奥秘无穷的人事安排.作为刘备集团的大本营,其主要负责人竟是一个刚投降不久的人员----法正,而被其视为"犹鱼得水"(第39回)的左膀右臂诸葛孔明,竟只是一个口惠而实不至的军师.仅负责提供参考意见.没有如法孝直那样掌握实权.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法正为蜀郡太守,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时.或告孔明曰:"孝直太横,宜稍斥之."孔明曰:"昔主公困守荆州,北畏曹操,东惮孙权,赖孝直为之辅翼,遂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耶?"因竟不问.法正闻之,亦自敛戢.(第65回)滑稽吧?一个手里没有实权的人,竟然让一个手握实权的地头蛇感到了害怕,为什么?答案其实早就有了,之前,玄德使诸葛军师拟治国条例.(第65回)看到这里,相信各位已经明白了八九分了吧.治国大纲是由这个表面上只有提供宝贵意见的参谋诸葛亮全权负责制定的,可想而知孔明手里握有什么样的权利!要是还不相信的话,那么再请仔细看一看,法正犯了错,人家竟然直接告状到诸葛亮那里,而且诸葛军师不仅能提出处理意见,似乎也有处理的权利.一句话"因竟不问"说明了一切.孔明是有权力处理法正的!这也就是法太守得知有人把状告到诸葛亮那里,会立刻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的原因.这一段描写,说明了刘玄德在驾驭臣子方面的高超技艺.诸葛军师和法太守由于职务关系互不统属,但他们的职位都非常关键.法孝直可以有很大的权利在刘备的大后方去做他想要做的事,但不是没人管不了他,而这个人不是最高领导人刘皇叔,却是看上去什么都不是的诸葛亮.法正和诸葛孔明的人事安排,体现了刘大耳在"制衡之术"的运用上已是相当的成熟了.% S* K- _; i5 I P1 A' _
3 L% ~* t* T9 Q3 ]* L/ P4 H
: @9 G8 D+ `# h( D
2.汉中地区的制衡之术:现在有许多人认为魏延是个大人才,诸葛亮是出于嫉妒和偏见对其进行打压.他们的理由就是,刘备任命魏文长为蜀汉国三大基地之一的汉中地区的太守,连张飞,赵云这样的旧部都得不到这一职位,足见刘玄德对魏将军的信任和赏识.由此可见,孔明是如何的无才无德.不过要我说,有这种想法的人足见是一个政治大傻瓜,他们注定了只能是和魏延一样,永远是那个逃不出领导手掌心里的可怜虫!刘备对魏延的使用,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制衡之术"!第81回,刘备为报关羽为东吴所害之仇,决定起兵征讨孙权.出发前,差使往阆中,迁张飞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兼阆中牧.张飞赶到成都,强烈要求随刘备前去讨伐江东,获得批准.刘先主又下了一道命令,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任何有政治头脑的人,在看到这项人事安排命令后,都会恍然大悟.大仁大义的刘大耳根本就没有信任过魏延,连马超也从来没有信任过.他们两个都只不过是刘备手中的二枚棋子罢了.而且,刘玄德一直在防备着魏延.以前是用张飞防着魏将军,后来拿马超来防着魏太守.魏延守汉中,可以不换;防备他的人是在换,但一天也没有撤掉过.以前燕人张翼德只是远远呆在剑阁后面,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阆中,算是还给了魏文长一个面子.一旦刘大耳离开蜀地,立刻把监视的人明目张胆地派到魏太守身旁,与他形影不离地呆着,这说明了什么?既然对魏将军是信任和赏识的,那让魏太守一个人防守汉中岂不更好?人们常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魏文长是块好钢,作为五虎上将之一的马孟起更是好钢中的好钢.而刘先主不顾大仗即将开战之际,把重要能干的将军都集中到汉中一地,进行防守,岂非咄咄怪事?能征惯战的将军们不去打仗,都被安排去作军事防御工作,这能说明是刘备是赏识人才吗?再者,马超的骠骑将军一职,无论从军衔还是职位,都要远高于魏延的镇北将军,汉中太守的职务,而且"锦马超"在西北地区威望很高,连诸葛亮都不得不承认,"马超积祖西川人士,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第85回).尽管汉中是一块战略要地,但以马孟起的能力和声威,足以应付.何必给魏将军打下手?很清楚不过,这是刘大耳在搞"制衡之术".马超和魏延共同的特征,都是降将,又都有才干.刘玄德对他们俩都不放心,唯一让刘先主高枕无忧的办法,就是让马,魏二人相互制约,相互监视.这就是刘备违反常规,把二大将军安排在一处的原因.刘玄德为此做的极其巧妙.他让级别远高于魏延的马超协助防守汉中,而且连马岱也加入其中.这样做,既防止了手握实权的魏文长真的会脑后长了反骨,又可以制衡马超一族心生歹念.刘皇叔的真实心思是:魏延若反,马超可以调动自己的人马,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地位和军衔,加上在西部的影响力,迅速除掉魏文长;马超若反,魏延可以利用自己的实权,反击马孟起.一箭双雕,刘备的制衡之术在此已经是运用自如,十分娴熟了. 1 {+ M; f( H* t0 c) m1 P/ X2 R* Y6 j0 ^1 A
% O( b" m2 D0 s
3,荆州地区的制衡之术:刘备尽管口口声声"兄弟如手足",但他实际上对他的生死兄弟,尤其是负责守卫荆州这块三国里最重要的战略要地的关羽也留了一手.不信?请看.第76回,关云长败走麦城,派部将廖化冲出吴军的包围,向最近的蜀军,防守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未料被刘,孟二人以"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坚决拒绝.廖化知事不谐,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最后,关羽为吴军擒杀.这也是三国里非常耐人寻味的一个地方.关公此时的身份已是汉寿亭侯,前将军,假节钺,都督荆襄九郡事(第73回).是一个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是荆州唯一的最高权利领袖,并被赋予了可以先斩后奏权利----假节钺.但结果是,他除了只能调动荆州的军队外,对其它的蜀军没有任何指挥权和管辖权.上庸在湖北,离开荆州并不远.但不管关羽是获得了"水淹七军"的大胜,还是"失荆州"的大败,上庸的蜀军从始至终没有加入到关公的部队里来.既不来协助攻打樊城,也不来救援麦城.作为距离关公最近的一支友军,其指挥员刘封,孟达所做的唯一之事,就是静静地观望.关羽是胜是败,似乎都与他们无关.而关公在攻打樊城最需要兵力的时候,只能冒着危险从荆州抽调部队去支援前线,从而给了吴军可乘之机;在关羽败走麦城急需救援的时刻,作为拥有荆州生杀大权的大军区司令员,派出求救的使者竟然会被小军分区的人给拒绝了.这件事可以说明,关羽对上庸的蜀军没有任何的权利,连名义上的也没有.这也就是刘封,孟达敢于冒着见死不救的责任,拒绝派兵救援关公的主要原因.正因为部队互不相属,他们才有理由以"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之薪火乎?"(第76回)没有管辖权和领导权,造成了刘,孟二人有恃无恐.如果上庸的军队明确必须服从于关公,刘封,孟达早就率领部队参加作战了,也不会等到关二爷败走麦城时,还在摆架子呢.而造成这种畸形关系的根源,就是刘备那不能对外明说的"制衡之术".关羽,刘封都是刘备集团里的二个地位特殊的人物,关公是刘皇叔的干二弟,刘封则是刘玄德的干儿子.他们与刘备都有十分亲密的私人关系.但同时也极其微妙.关云长是刘大耳手下第一大将,有勇有谋,威望过人.但他的致命缺点是刚愎自用,瞧不起人,连马超,黄忠都不放在他眼里,非常的骄傲,接近于蛮横;刘封虽是义子,在新野就跟着刘备后面打天下,立下过很多战功.可他的干儿子身份却是集团内部的禁区.因为他的干爸爸有自己的儿子,岁数小,没有威望,功劳和军事经验,任何方面都处在刘封的下风.故在刘皇叔站稳脚跟,拥有了可以叫板他人,一争天下的地盘后,刘义子立刻就成为了问题.于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刘备把刘封安排到了上庸地方,但不受关羽的领导.而他也对关二叔没有任何的干涉权利.从表面上来看,老关和小刘二人各干各的,大家彼此相安无事.实际上,他们是相互监视,相互掣肘.关公如果不听话,刘封作为集团最高领导者的干儿子,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属于自己管辖的军队,就近牵制和骚扰关羽,以便让干爹有时间调动军队前来荆州平乱;反之,刘封要是不听话,就让实力占优的关二弟就近解决掉.这就是刘玄德在荆州地区搞的不能为外人所知的"制衡之术".这也是造成关羽败死的一个方面.最后,后悔不已的刘封接受了刘干爹的命令,向已逃往魏国的孟达发动攻击,企图以此来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获得干爹的原谅.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再次掉进了干爸爸的"制衡"陷阱里,第79回,为最终解决掉刘封的问题,孔明向刘备献计曰:"可就遣刘封进兵,令二虎相并.刘封或有功,或败绩,必归成都,就而除之,可绝两害."玄德从之,遂遣使到绵竹,传谕刘封.封受命,率兵来擒孟达.可悲的是,刘封做梦也没有想到,无论结果如何,他的命运早就决定了----难逃一死!而他还幻想着能通过自己与孟达划清界限,重回以慈爱仁义闻名天下的干爸爸的怀里.关羽和刘封是刘玄德为了保卫自己的东大门--荆州,特意安排在这一地区进行相互制约的两个环.一个破了,另一个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关公,刘封都不幸成为刘备在荆州地区搞"制衡之术"的牺牲品,两人都是悲剧人物,更可悲的是,他们至死都被蒙在鼓里. 3 i# h+ J( S+ j1 `' {9 W* J3 d }0 `4 i. d4 n
: v4 T( c5 w" d% p
三,孙权的制衡之术:吴大帝孙权是三国里的一大枭雄.曹操对他曾发出如此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第61回).可见其不同凡响.在使用人才方面,孙权别出心裁的"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年轻人尤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紫髯伯在使用人才上,以充分信任,肯赋予全权而闻名.第44回,赤壁大战前,任命周瑜为吴军统帅,解佩剑赐于周瑜,如文武将官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斩之;第83回,猇亭--彝陵大战前,提拔陆逊为吴军统帅,不但也解佩剑赐于陆伯言有先斩后奏的权利,更亲口嘱之曰:"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给了小陆有充分自由地行使其职权的权利.这种罕见的信任在三国里可谓是绝无仅有.后人每当谈起吴大帝,都为他独特的用人之道所折服.在读者眼中,孙仲谋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酱油帝",其对部下的信任可称得上是他唯一的优点.好像他与"制衡之术"挨不上边.但如果你要是那么想,你就错了,任何坐在金字塔顶层的人,或多或少都要搞"制衡之术"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孙权也不例外.7 ~: `; T: h,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