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L, B% @3 B9 |$ I 2.取荆州时的制衡之术:第75回,孙权得知关羽撤去荆州大部分防御吴军的部队,前往樊城听候调遣.立即决定乘虚夺取荆州.他召吕蒙商议曰:"今云长果撤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设计袭取荆州.卿与吾弟孙皎同引大军前去,何如?"皎字叔明,乃孙权叔父孙静之次子也.蒙曰:"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权大悟,遂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军马,令孙皎在后接应粮草.大战在即,孙权突然向吕蒙提出让孙氏族人来担任他的副手,遭到吕子明的断然拒绝.吕将军的反对理由十分的充分,拿周瑜和程普二人之事作为比喻,要求领导取消这个决定.孙仲谋最后同意了.碧眼儿看似这漫不经心的一个建议,其实暗藏着君王们惯用的"制衡之术".孙权不是不相信吕蒙的能力,也不是对能否顺利夺取荆州有怀疑.他完全相信吕子明肯定能马到成功,夺回荆州.紫髯伯在节骨眼上横插这么一杠子,其真实目的,是想在军中培养一个更加可靠,更加忠于自己的势力而已.吴军历经周瑜,鲁肃,到吕蒙时,一直是由外姓将军在掌握着军队的实权,这很不让人放心.对于封建帝王来说,军队是必须要绝对服从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与自己有最亲密血缘关系的人来领导.这才是最可靠的.吴军已经连续由三位非常有才能,但又与孙氏家族毫无利害关系的人来掌控,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尽管看上去这些外人还算守本分,不过要想让自己睡得更安稳踏实些,安插孙氏族人进入军队的高层,才是上上之选.孙仲谋希望通过临时的人事变动,让自己的人在一场明显可能赢得胜仗里担任吴军的高级将领,就是想尽量积累孙氏在军队中的威望和人气,以巩固孙氏家族在江东的统治地位.只是由于吕蒙的坚决反对,才使得孙权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吴侯忍气吞声的原因,是他清楚的知道,夺取荆州可以没有孙皎,但绝对不能没有吕蒙.不过孙仲谋还是留了后手,最终他把孙皎安排为部队的后勤总管,其用意是让孙叔明利用这个职位慢慢熟悉军中情况,以积累经验和人脉,为今后接班作准备.孙权的这次"制衡之术"由于吕将军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而失效了.但不能说他没有搞过“制衡之术”。& X4 k; g# |; Z* w3 P
5 q% v2 ?8 n, M+ m7 p
) p7 k/ K4 A8 }4 W* h
3.广陵之战时的制衡之术:第86回,魏主曹丕亲率水陆大军三十万来攻打江东.吴将徐盛慨然自请挂帅迎敌.权大喜曰:"如得卿守江南一带,孤何忧哉?"遂封徐盛为安东将军,总镇都督建业南徐军马.徐盛领命而退.但在他布置作战计划时,吴王侄孙韶要求独自去攻打魏军,决一死战.并对上级的军令表示出极端的蔑视.盛怒曰:"汝如此不听号令,吾安能制诸将乎?"叱武士推出斩之.韶部将飞报孙权.权听知,急上马来救.武士恰待行刑,孙权早到,喝散刀斧手,救了孙韶.韶向权控诉徐盛的罪行.权径入营来.徐盛接入帐中,向权说明原委.权曰:"韶倚血气之壮,误犯军法,万希宽恕."盛曰:"法非臣所立,亦非大王所立,乃国家之典刑.若以亲而免之,何以令众乎?"权曰:"韶犯法本应任将军处治,奈此子虽本姓俞氏,然孤兄甚爱之,赐姓孙,于孤颇有劳绩.今若杀之,负兄义矣."盛曰:"且看大王之面,寄下死罪."权令孙韶拜谢.韶不肯拜,厉声而言曰:"据吾之见,只是引军去破曹丕!便死也不服你的见识!"徐盛变色.权叱退孙韶,谓徐盛曰:"便无此子,何损于兵?今后勿再用之."言讫自回.俗语有:"军令如山倒".对于军人来说,服从命令听指挥,是其第一必须遵守的钢铁纪律.新被提拔为大军区司令员的徐盛刚上台,就碰见了极其尴尬之事,有人竟然不听命令,恶意顶撞,挑战自己的领导权威.此人身份不一般,吴国的最高统治者孙权的侄子--孙韶.更为要命的是,孙仲谋亲自出马,亲手释放了由于违抗军令即将被处死的侄子.一点也不给徐盛的面子.在徐将军说明事情经过后,明知是自己的侄子在无理取闹,碧眼儿却当起了和事老,要求对孙韶从宽处理.徐盛无奈地妥协了.没料到孙韶不仅没有感恩戴德,依旧跋扈嚣张,不把徐盛放在眼里.而孙权只是轻描淡写说了一句:"你以后不用他就是了."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了。孙仲谋明显的是胳膊肘朝里拐,帮亲不帮理。他这么做的道理其实挺简单,保护所有在吴军中占有一席之地孙氏家族成员。他明白,只要有孙家的人在军队中掌握实权,就可确保孙氏江山的稳固。打胜仗要靠才干出众的异姓将领们,而要防范外人因军功而坐大一方,只能靠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族人和家人了。所以,对于在军队中的孙家人,孙权是一定要保,而且必须得保。这就是“制衡之术”,用自家人来制衡外姓人。政治上需要这么做,军事上尤其需要这么做。这就是孙权公然置国家律法和军队条令于不顾,不讲理,不讲法拼命帮亲的原因。比起前二次的制衡之术,孙仲谋这次做得更为露骨。这是因为,徐盛在吴军中的地位,资历,威望都远非周瑜,吕蒙可比,碧眼儿对他当然也就用不着那么客气了。" Y5 I$ u$ x4 X
; u: v& I m& ?1 X
0 k. z! R b/ B' a3 o- m
四,司马昭的制衡之术:司马昭是魏国权臣司马懿的二儿子,司马师的亲弟弟。在阴险狠毒,老奸巨猾方面比起他的父亲和哥哥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也是一位擅长“制衡之术”的政治家,这在灭蜀一役可以找到相关的依据。第115回,司马昭拜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钺,都督关中人马,调遣青,徐,兖,豫,荆,扬等处。一面差人持节令邓艾为征西将军,都督关外陇上,使约期伐蜀。西曹掾邵悌密谓司马昭曰:“今主公遣钟会领十万兵伐蜀,愚料会志大心高,不可使独掌大权。”昭笑曰:“吾岂不知之?”悌曰:“主公既知,何不使人同领其职?”昭曰:“朝臣皆言蜀未可伐,是其心怯。若使强战,必败之道也。今钟会独建伐蜀之策,是其心不怯。心不怯,则破蜀必矣。蜀既破,则蜀人心胆已裂。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会即有异志,蜀人安能助之乎?至若魏人得胜思归,必不从会反,更不足虑耳。此言乃吾与汝知之,切不可泄漏。”邵悌拜服。第118回,蜀国灭亡后,邓艾与钟会为了争功,上书司马昭,相互攻讦对方。司马昭遣人到钟会处,令会收艾。又遣贾充引三万兵入斜谷,昭乃同魏主曹奂御驾亲征。西曹掾邵悌谏曰:“钟会之兵,多邓艾六倍,当令会收艾足矣。何必明公自行耶?”昭笑曰:“汝忘了旧日之言耶?汝曾道会后必反,吾今此行,非为艾,实为会耳。”悌笑曰:“某恐明公忘之,故以相问。今既有此意,切宜秘之,不可泄漏。”昭然其言,遂提大兵起程。司马昭不愧是三国里超级政治人物,看他在使用钟会这件事上,就充分展现出其不仅慧眼识人,而且极善于使用人,尤其在如何运用“制衡之术”来控制部将方面,颇有过人之处。他一方面肯定钟会的才能,并放手让其独当一面,甚至不愿让别人与钟会分权;一方面他又看出钟士季是个有野心的人,预先留了一手来防备小钟到时候不听指挥,挑战自己的地位。司马昭同样也以此手段来对付魏军的另一个主要将领邓艾。当邓士载一出现不顺从自己的迹象后,他马上让钟会去收拾邓艾,而自己借着抓邓士载的名义,带领大军亲征。真实的目的其实是要对付比邓艾更不听话的钟士季。当钟会明白了司马昭此举的真实意图后,狗急跳墙,和蜀军降将姜维连起手来,企图孤注一掷,杀掉魏军所有高级将领造成自己在军中一人独大的局面,并希望借助姜维及其部下这些蜀国地头蛇的力量,制衡住魏军,粉碎司马昭对自己的围剿。看来钟会也通晓“制衡之术”。只身他比起司马昭来,还嫩了一点。司马昭对于制衡之术的应用,更为老练和熟练!最后,在这场“制衡之术”大比拼中,钟会输了,输得一无所有。同样输掉的还有他的冤家对头邓艾和他视若心腹其实无时无刻准备着要他命的姜维。赢家只有一位,那就是其心是“路人皆知”而实不知的司马昭。他才是那个笑到最后的“制衡术”专家! n; O! t+ N# g! U, D/ c" V& N' ]! w6 s9 X" N3 ~ B; u
7 u% D0 i$ f; L; f# N
制衡之术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领导者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以搞平衡的办法使下级相互制约,相互牵制,从而既让所属团队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率,又能使部下唯其马首是瞻,没有能力威胁到自己安全的权术.这也是一门相当行之有效的领导艺术.不过关键在于,要让奴才们至始至终被蒙在鼓里,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如同狗儿一样相互撕咬,还争着向主子献媚争宠,以保住自己一方的利益.它的危险性也在这里.因为所有喜欢搞"制衡之术"的领导都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缺陷,不相信任何人,怀疑一切.一旦被走狗们看穿了主人的技俩,那么他们反过来会充分利用领导多疑的个性,借上级的手除掉敌对方。打破平衡后,自己一家独大,然后翻手再把主子做掉,成为接班人.<<琅琊榜>>中的那个老皇帝就是如此,比他更高一筹的麒麟才子梅长苏,巧妙利用他多疑,痴迷自己的制衡之道的特性,逐步剪除老皇帝赖以维持权力平衡的太子和誉王两大集团,然后扶持己方拥护的靖王上台,等到把朝廷权力牢牢地掌握住后,再借机成功地逼迫老皇帝为他过去出于嫉妒而亲手造成的冤案进行平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不是这位老皇帝过分相信并且迷恋自己的"制衡之术",他又怎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呢?老皇帝最终喝下了由他自己亲手酿下的这杯苦酒.历史上也确有这样的事发生,三国之后的东晋时期,那位著名的丑皇后贾南风在临死前,得知推翻自己的竟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走犬时,不由得发出悲叹:"系狗当系颈,今系诸尾,怎不为彼反噬!"这就是没搞好"制衡之术"的下场.看来,还是三国里的群雄会搞"制衡之术"啊! 7 F/ `5 w3 W4 K1 c# E3 i7 y9 P. A$ N,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