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G: Y( B9 E! P7 X V+ e
三国尽管是讲曹,刘,孙三家的故事,但在正式的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前,当时的中国国内还有许多大大小小,颇有实力与他们一争天下的竞争对手,其中有不少人连这三位东汉末年最成功的枭雄也不得不承认,这些诸侯不可小瞧,虽然三大政客在骨子里对这些地方军阀还是很看不起的,可真要交起手来还是非常的重视.如在最著名的段落,第21回"青梅煮酒论英雄"里,刘备在曹操逼问他对"当今谁是天下英雄"这一敏感问题进行表态时,就列举了这么一批人:"河北袁绍,淮南袁术,荆州刘表,孙策,益州刘璋,还有张绣,张鲁,韩遂等",不过皆被曹操视为碌碌无为的小人.事实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就拿被曹操最看好的对手,碧眼儿孙权的一段话来说,就足以证明事实并非如此.第44回,孙仲谋在最终决定以武力抗曹时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所惧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作为被曹孟德称赞曰"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三国中的一大霸主孙权,也认可这几个人在当时的地位,说明这些军阀的能量也绝对不可小瞧.9 }- G l" T+ l" a) ]
9 @( c( X5 [/ ]# v 既然上述几位三国中政治上的失败者都能被三国中最顶尖的政治家一致公认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显然他们的实力在那时是不容小看的,而围绕在他们左右的助手,尤其是谋士们的表现,也各有特色,其中有些人颇为出色,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没能使他们的主子成为最后的赢家,不过也非常值得观赏一下.正是由于这些军阀们身边的谋士们的不同表现,才使三国这部书更加精彩纷呈.因为袁绍的谋士我已经点评过了,此处就不再重复了;孙策的谋士其实就是他弟弟孙权的谋士,这里也就不讲了;张绣的谋士只贾诩一人,后成为曹操非常得力的一位谋士,在我《曹操的谋士们》一文中也有介绍,故也从略.敬请各位谅解.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其他几位曾被孙,刘二位皇帝看重的那些地方诸侯们都拥有一些什么样的谋士吧. 2 u2 M# e: c! c$ y0 k 2 _& D7 A7 t; J- g% V: q: ^ 1,袁术的谋士们:袁术字公路,是"四世三公"袁绍的族弟,曹操曾讥讽其为"冢中枯骨",个人能力可想而知.当时占据淮南地区,实力也颇为雄厚,孙权的大哥孙策在他们的父亲被刘表部将击杀后,也不得不带领部下投奔袁公路,忍气吞声暂时找一栖身之处.袁术为人心胸狭窄,在第七回中,闻得袁绍新得冀州,遣使去求马千匹.绍不与,术怒,自此兄弟翻脸.又遣使往荆州,问刘表借粮二十万,表亦不与.术恨之,密遣人去孙坚处,唆使孙文台攻表.总之,是个睚眦必报之人.在18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时,被推举为总管后方军粮的负责人.孙坚乏粮,派人向袁术处催粮.或说术曰:"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与粮,彼军必散."术听之.这是书中第一个向袁公路献计的人,只是没有名字.此计若对于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来说,绝对是个坏主意,容易造成窝里反.而且昧大义顾小利,目光短浅.但袁术竟然会信为良言.结果孙坚的部队因为缺粮发生混乱,被董卓部将华雄闻知,率兵夜袭,坚军大败,坚亦差点送命.坚找到袁术,气愤的说:"我和董卓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之所以献身不顾,只是出于国家大义的缘故,也是在为你们家族报仇.而你竟然听信小人的挑拨,对我起了疑心,致使功败垂成.我今天来,就是想来问你一声,还要不要我继续讨董了;不要的话,我转身就走.省得在这里碍眼!"袁术十分惶恐,赶紧向孙坚认错,并把那个出歪主意的无名氏当着孙坚的面杀掉.演义中这第一个为袁术献计的无名谋士就落得了如此不光彩的下场.究其原因,实在是他自己瞎了眼了.3 s. h- x r; K
2 H. q0 v9 I6 v# e
杨大将,袁术长史.第15回,孙策取得江东后,派使者向袁术索还先前为借兵而质押在他处的传国玉玺.术怒,召集部下商议此事.杨大将曰:"孙策据长江之险,兵精粮广,未可图也.今当先伐刘备,以报前日无故相攻之恨,然后图取孙策未迟.某献一计,使备即日就擒."术曰:"计将安出?"大将曰:"刘备屯军小沛,虽然易取,奈吕布虎踞徐州,前次许他金帛钱马,至今未与,恐其助备;今当令人送与粮食,以结其心,使其按兵不动,则刘备可擒也.先擒刘备,后图吕布,徐州可得也."术喜,便具粟二十万斛,令韩胤赍密书往见吕布.此计究竟如何,看后面的小温侯辕门射戟一事便可知道,该计流产了.为何花了钱却被打了水漂,听吕布与陈宫言便可知:"前者袁术送粮致书,盖欲使我不救玄德也.今玄德又来求救.吾想玄德屯军小沛,未必遂能为我害;若袁术并了玄德,则北连泰山诸将以图我,我不能安枕矣:不若救玄德."可见吕奉先也不是傻子,人家心里门清!真拿吕布当无谋之匹夫了.作为袁术身旁最重要的助手和谋士,长史杨大将献的计策竟是一条废计,白白的送了人情,结果啥好也没得到.最该有谋略的下级都如此窝囊废一个,可想而知作为上级领导的袁术本人是如何情景.第17回,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各自发兵从东西南北不同方向朝僭称帝号的袁术发动攻击,术大惊,杨大将曰:"寿春水旱连年,人皆缺食;今又动兵扰民,民既生怨,兵至难以拒敌.不如留军在寿春,不必与战;待彼粮尽,必然生变.陛下且统御林军渡淮,一者就熟,二者暂避其锐."术用其言.杨大将的这条计策虽是无奈之举,但毕竟让袁术的败亡延缓了一段时间,他总算为主子做出了点贡献. / [( [7 d, m" q1 O 2 A/ R. Z3 [. o7 }( P% d 纪灵,袁术都督,大将.第16回,在吕布以"辕门射戟"的方式调解了袁刘二家的矛盾后,纪灵向袁术献上一计:"吕布勇力过人,兼有徐州之地;若与备首尾相连,不易图也.灵闻布妻严氏有一女,年已及笄.主公有一子,可令人求亲于布,布若嫁女于主公,必杀刘备:此乃疏不间亲之计也."术从之,令韩胤为媒,赍礼物往徐州求亲.作为武人的纪灵,献上的这条计策十分的毒辣阴险,比文人杨大将的计策要高明多了.而且还得到了了吕布谋士陈宫的大力协助.若不是被陈珪识破,并及时告知吕布,此计的成功率极大.该计若成,足以使吕布,刘备二人互相残杀,最后被袁术得利. 3 x* t3 C. f0 @ 7 e6 v7 J: Q6 `- b2 s 第21回,袁术最后势衰,乃作书让帝号于袁绍.绍命人召术,术乃收拾人马,宫禁御用之物,往投袁绍.途中被玄德击败,部众大溃,纪灵战死.止于江亭,手下只剩一千老弱余众,麦三十余斛.时当盛暑,粮食尽绝.家人无食,多有饿死者.术嫌饭粗,不能下咽,乃命庖人取蜜水止渴.庖人曰:"止有血水,安得蜜水!"术坐于床上,大叫一声,倒于地下,吐血斗余而死.侄袁胤将灵柩及妻子奔庐江来,被徐璆尽杀之,夺得传国玉玺,赴许都献于曹操.操大喜,封徐璆为高陵太守.自此玉玺归操.而袁术的谋士们在小说中的表现,只能以"作无用功"四字来评价.% A* u& _8 @, `
2 F% p/ [& b: X, S# |3 o8 _. V" j# g
2,刘表的谋士们:刘表字景升,东汉宗室,荆州牧.与名士汝南陈翔字仲麟,同郡范滂字孟博,鲁国孔昱字世元,渤海范康字仲直,山阳檀敷字文友,同郡张俭字元节,南阳岑晊字公孝这七人为友,时号"江夏八俊".这些人都以才学在当时闻名,不过作为刘表谋士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倒是另外一批人,如延平人蒯良蒯越等.蒯良,字子柔,刘表的第一谋士.第七回,孙坚跨江击刘表,势不可当.表慌请蒯良商议.良曰:"目今新败,兵无战心;只可深沟高垒,以避其锋;却令人求救于袁绍,此围可解也."蔡瑁反对,坚持出兵.表乃派蔡瑁领军迎敌.结果被孙坚打得大败,坚军一直追到襄阳城下,四面围之.蒯良请刘表斩瑁以正军法.表以新娶其妹,不肯加刑.表将吕公自请突围,向袁绍处求救.良曰:"汝既敢去,可听吾计:与汝军五百,多带能射者冲出阵去,即奔岘山.他必引军来赶,汝分一百人上山,寻石子准备;一百人执弓矢伏于林中.但有追兵到时,不可径走;可盘旋曲折,引到埋伏之处,矢石俱发.若能取胜,放起连珠号炮,城中便出接应.如无追兵,不可放炮,趱程而去."吕公依计而行.孙坚亲自引三十余骑来追.被诱入伏处,身中箭,石,脑浆迸流,人马皆死.寿止三十七岁.坚长子策与部将商议后,决定以所获刘表亲信大将黄祖来换回父亲的尸首,两家罢兵.表应允策使桓阶,蒯良出曰:"不可!不可!吾有一言,令江东诸军片甲不回.请先斩桓阶,然后用计.今孙坚已死,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若还尸罢兵,容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表曰:"吾有黄祖在彼营中,安忍弃之?"良曰:"舍一无谋黄祖而取江东,有何不可?"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遂送桓阶回营,以坚尸换回黄祖,双方罢兵.蒯良不愧是刘表的第一谋士,机智果断,老练多谋.一计便足以扭转乾坤,使局势转危为安.不过蒯良后面一计有些辣手了,不大讲人情.只要结果,不讲过程.颇似他的老祖宗,西汉高祖刘邦的名将韩信的谋士蒯彻.为了争功,劝说韩信不讲道义,人性,在明知郦食其已说服齐王投降的情况下,仍大举进兵,置同僚性命于不顾。最后郦食其被齐王以背信弃义的罪名给烹死。蒯良也颇与蒯彻相类,计策虽妙,但有些过于残忍了。还好刘表毕竟是个文化人,大名士,不是韩信,没有听从蒯良的话。使自己失去了一个反败为胜,开拓地盘的绝好机会。换来的是一个屡战屡败,无勇无谋的老搭档黄祖。不过以荆州军队极其低劣的战斗力来看,就算刘表真的听从了蒯良的计策,他的军队能否打得过百战雄师的孙坚部队,还是个未知数。尽管此时确实是坚军内部最混乱的时刻。, s1 _2 T( B3 s5 Z,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