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b! Q- E4 B. z6 v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国的大丞相,也是我国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从古至今,戴在他老人家头上的桂冠可真不老少,什么"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发明家"等等,以前甚至还有人把文学家的头衔塞到他的身上呢!不过,看起来,他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还是以"谋士"和"军事家"这二样最为深刻.诸葛孔明的谋略确实非同凡响,尤其以"隆中对"最是精彩出色.对于诸葛亮在三国中的智谋表现,如今也呈两极化倾向,一方是承认;另一方则认为是虚构的.但"隆中对"一事却是见诸于相关史料的,但凭这一点,说孔明是一个智慧超群的谋士,还是挺恰如其分的.至于军事家一说,个人认为既过也不过.为什么这么说呢,众所周知,在蜀汉国中期,领导并指挥蜀军对外作战的负责人,就是时任蜀汉国大丞相的诸葛亮.他既取得过辉煌的胜利,如"七擒孟获";也遭遇过滑铁卢,如"失街亭".有大胜,更有大败.因此,说他是一个军事家对,说他不是一个军事家也对.那么,诸葛孔明究竟是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而是一个欺世盗名的假军事家呢?这个问题不大好回答.限于个人水平,本人只能根据小说,根据他最著名的军事行动"六出祁山"的胜负情况,简单回顾一下,作一个小谈.仅供各位参考.9 P# i; b1 O, J
" u# a q6 l, A% M 7 ^8 Q5 q* v4 I Z- R( j 一出祁山:第91回,诸葛亮在获得南征孟获的胜利,安定了蜀汉国大后方形势之后,随即准备出兵北伐中原.在呈上<<前出师表>>后,终于得到了蜀后主刘禅的同意,领军北伐曹魏集团.硕果仅存的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主动请缨,担当了先锋一职.第92回,蜀军兵出汉中,魏将夏侯懋带兵前来迎战.赵云奋起神威,斩将立功.首战告捷,蜀军士气大振.诸葛亮接着巧使诱敌妙计,连拔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并收降了魏将姜维.又在随后与火速赶来增援的魏大都督曹真的部队发生交战,大败之,斩其先锋二将,进抵渭水.逼迫魏主曹睿御驾亲征至长安,以鼓舞士气.孔明取得的这一系列的胜利,使得战役的局势迅速朝着有利蜀军的方向发展.诸葛亮"一出祁山"之战的初期阶段进行得十分顺利,如不出意外,蜀军极有可能已到达了长安城下.在这一阶段,诸葛大丞相的表现,可谓是足智多谋,指挥若定,足让后人为之翘大拇指.说此时的诸葛亮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一点也不过分.但"好事多磨",第95回,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孔明派出了蜀军中最聪明的将领和自己的左膀右臂马谡,率领重兵前去把守关系到蜀军这次战役成败的命脉之地街亭,并以蜀军中最谨慎的将军王平为副,最勇猛的将军魏延为辅,另加将军高翔率一支部队为战略预备队.诸葛亮这么劳师动众的原因,是因为他深知:"街亭虽小,干系重大.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甚至让马谡立下了生死状,才让他领兵而去.谁知,自负的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把队伍拉到山上安营扎寨,被魏军打了个大败.诸葛亮随后在唱了一出"空城计"后,不得不放弃已到手的地盘,率领蜀军紧急撤退,以免被魏军围歼.尽管赵云在撤军过程中力斩魏军先锋,击退追兵.但已无法挽救整个大局.孔明撤回汉中后,斩马谡,并上表自贬三级以承担此次战役失败的责任.一出祁山,蜀军在大好形势下先胜后败,令人惋惜.无论是胜是负,单从书中来看,诸葛孔明无疑都要为此担负绝对的指挥领导责任.这次战役,蜀军应该是属于战败的,虽然书中对蜀军的损失情况几乎没有提及.仅在第96回,孔明在迎接凯旋归来的赵子龙时曾曰:"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这从侧面说明诸葛大丞相自己也承认,队伍损失较大.而且联系前文,蜀军在街亭正面防守的部队达2万5千人,后面又有将军高翔带领的1万人救援部队和魏延本部人马以作支援.总数接近4万人.对于这支部队的损失情况,作者有意模糊处理,只说马谡在山上统领的2万主力部队,由于魏军以干渴的逼迫,半夜时分,山南蜀军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无法,领兵杀开一条路突围了.魏延和高翔,王平几次要夺回街亭,都被杀败.而且险些不得脱身,最后狼狈逃往阳平关.书中曰:"蜀兵伤者极多"(第95回)个人估计,仅街亭一仗,蜀军的伤亡极大.受此牵连,其他各路蜀军也受到了相应的损失.故孔明的"一出祁山",是一场败仗,损失不小.只是作者出于其"扬刘抑曹"的中心思想,给淡化处理了.实际上,诸葛亮是打了败仗.魏胜蜀负,就这么回事.双方胜负之比,个人认为是四六开,蜀四魏六.毕竟蜀军在战役前期所取得的战果实在是太耀眼了.. M7 c* V) B/ h6 M
) F( d! U* H1 A0 a$ D: m/ p$ X9 Z' D# F" G% b3 B. V, K
二出祁山:第97回,不甘心失败的诸葛亮向蜀后主刘阿斗上了<<后出师表>>,要求继续北伐.获得批准后,乃起大军,第二次领兵北伐.但没料到在陈仓,孔明碰上了其一生中最强大的一个劲敌-----魏国派驻在此地防守的将领郝昭.诸葛亮在派人劝降不成后,命令蜀军猛攻陈仓,并非常自信的笑曰:"量此小城,安能御我!休等他救兵到,火速攻之!"为此,蜀汉大丞相接连祭出了其看家本领----"云梯法","冲车法",地道法",一直打了二十余日,招数用尽,都被郝昭破之.陈仓孤城,未动分毫.孔明无计可施,魏军的救援部队却已赶到.诸葛亮只得派人前去迎敌.哪知道魏军先锋王双骁勇异常,二败蜀军.一战斩蜀军先头部队的首领谢雄,龚起二将;次战伤蜀将张嶷,败王平,廖化.蜀兵又是折伤极多.当然,书中为了替诸葛亮粉饰,强调并突出了其战胜魏大都督曹真一事.其中先有姜维使诈降计,杀魏将费耀,后有孔明将计就计,大败魏将孙礼,张虎,乐琳.似乎战果相当的辉煌.但接着话锋马上一转,诸葛亮撤军了!理由是:"吾兵无粮,利在急战.今彼坚守不出,吾受其病矣.彼今虽暂时兵败,中原必有添益.若以轻骑袭吾粮道,那时要归不能.今乘魏兵新败,不敢正视蜀兵,便可出其不意,乘机退去....."(第98回).虽然在撤军的过程中,蜀将魏延按孔明的布置,以埋伏的方式,斩了魏军虎将王双,为蜀军除去了一个心头大患.但总的说来,诸葛亮指挥下的蜀军"二出祁山"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败仗.陈仓城,魏军的防守兵力,书中有过介绍:孔明叫土人问曰:"陈仓城中,有多少人马?"土人告曰:"虽不知的数,约有三千人."(第97回)这个数字应该与实际人数相差不大.一座小城,相信守军不会超过5千人.当地土人的话虽不能绝对准确,但也不会相差十万八千里.诸葛亮倾巢猛扑,却拿不下来,不仅丢脸,更是造成了蜀军在军力上的白白浪费和损失.而被魏将王双阵斩的蜀将谢雄,龚起二人,书中明白无误的交待,两员裨将各自带领三千人马出战.再加上后来被打败的廖化,王平,张嶷三将率领的部队,总数估计在万人左右,只多不少.这二支蜀军都打了败仗,而且损失都很巨大.出师不利,对蜀军在士气上造成的影响可谓是惊人的.虽则诸葛亮在以后打了几次胜仗,又斩了王双,但还是没有拿下卡在蜀军前进道路上的咽喉之地----陈仓.最终还是以全线撤军结束了"二出祁山"的战役.此战对于蜀军来说,,毫无疑问是一场败仗.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莽撞的一勇匹夫----魏将王双被蜀军斩杀,总算在鼓舞蜀军士气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二出祁山"对蜀国,蜀军,诸葛亮来说,都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负仗,不管他们承认与否.至于蜀魏两国的胜负之比,应该是一九开.蜀一魏九.如果魏将王双没有被蜀将魏延斩了的话,蜀汉国此役简直就是一场完败!+ }' j+ c. {2 N4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