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q) H6 z8 D5 C) F3 r: K- h; q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一个刘备刘皇叔,东汉皇室的血亲,字玄德,是蜀汉国的开国皇帝,史称先主,以大仁大义闻名于世。在曹丕篡汉后,被部下推立,以继承东汉皇室大统,延续大汉江山余脉的理由在四川的成都登基,正式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过要说起正统地位来,刘备与东汉皇家的血统关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据他本人自报的家门来看,他的祖先要追溯到西汉时期,与东汉王朝虽然都姓刘,都是同一个老祖宗,但已经是非常远的亲戚了,就如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一样,虽是刘家人,但与西汉时期正宗的刘氏贵族的血缘关系已疏远很多了。当然,关系再远,毕竟“打断骨头连着筋”,说到底,大家的血管里都流有祖先的鲜血,刘备以血统论的名义来继承东汉王朝的事业,也是无可厚非的。其实,在三国里,比刘皇叔拥有更纯正东汉皇家血统的刘姓贵族是大有人在,其中之一就是刘表,一位在三国初期统治了当时最重要并引发后世不断掀起纷争的地方----荆州地区的一方诸侯。关于此人在三国里的作用和表现,第44回,孙权在决定联合刘备抵抗曹操时有这样的表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所惧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表”就是刘表。作为三国之一吴国开国之主的孙权孙仲谋,认为刘表是一个“英雄”,说明此人不可小瞧;在演义里被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著名桥段“煮酒论英雄”一节里,当时还在曹操手里诚惶诚恐地当马仔的刘备,对已经是手握一方大权的刘表的评价是:“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第21回)。景升就是刘表的字。能同时被三国里的二位开国君主视为英雄,看来刘表此人应当十分的了得!不过,作为孙刘二人共同的敌人曹操曹孟德对刘表却是嗤之以鼻,表示出极大的轻视。曹公在听了刘玄德对刘表的夸赞后,用了一句非常简短而十分有力的回答来表达自己对刘表的蔑视“徒有虚名,非英雄也。”(第21回)。曹孟德对刘表的轻蔑不止于此,在第61回,老曹更是发出了在三国也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子豚犬耳!”认为刘表的儿子是猪狗不如的人物,这无疑就是在责骂刘表教子无方。再加上先前在“煮酒论英雄”里的点评,说明曹操对刘表个人是相当看不起的,认为其不仅在军事政治方面是个无能之辈,而且在家教方面也是个蠢才。那么刘表究竟是一个被孙刘二个雄主公认的英雄还是一个被曹操瞧扁了的草包呢?让我们翻开三国去寻找答案吧!$ ]$ G/ M. ?+ I
. |, S' I$ g4 n8 p( U- I0 F 刘表在演义里的出场也比较早,第6回,却说荆州刺史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乃汉室宗亲;幼好结纳,与名士七人为友,时号“江夏八俊”。那七人:汝南陈翔,字仲麟;同郡范滂,字孟博;鲁国孔昱,字世元;渤海范康,字仲真,山阳檀敷,字文友;同郡张俭,字元节;南阳岑晊,字公孝。刘表与此七人为友;有延平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为辅。当时看了袁绍书,随令蒯越、蔡瑁引兵一万来截孙坚。坚军方到,蒯越将阵摆开,当先出马。孙坚问曰:“蒯异度何故引兵截吾去路?”越曰:“汝既为汉臣,如何私匿传国之宝?可速留下,放汝归去!”坚大怒,命黄盖出战。蔡瑁舞刀来迎。斗到数合,盖挥鞭打瑁,正中护心镜。瑁拨回马走,孙坚乘势杀过界口。山背后金鼓齐鸣、乃刘表亲自引军来到。孙坚就马上施礼曰:“景升何故信袁绍之书,相逼邻郡?”表曰:“汝匿传国玺,将欲反耶?”坚曰:“吾若有此物,死于刀箭之下!”表曰:“汝若要我听信,将随军行李,任我搜看。”坚怒曰:“汝有何力,敢小觑我!”方欲交兵,刘表便退。坚纵马赶去,两山后伏兵齐起,背后蔡瑁、蒯越赶来,将孙坚困在垓心。孙坚被刘表困住,亏得程普,黄盖,韩当三将死救得脱,折兵大半,夺路引兵回江东。自此孙坚与刘表结怨。# z2 N/ o o7 e! k
5 d& p% D5 V# z X 从书中对刘表个人履历不多的介绍来看,我们得知,第一,他是东汉王朝正宗的宗室成员,皇亲国戚;第二,个人爱好,喜欢附庸风雅,并成功地打入荆州当地社会高级文化名人社交圈内,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第三,已在荆州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牢固的政治军事文化体系。由此看来,说明刘景升在个人的能力名望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但仅此而已!我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时已到了18路诸侯联兵讨伐董卓的后期,联军已开始进入分崩离析之时。而从18路诸侯起义反董开始至结束,刘表始终没有参加进来,一直是按兵不动,在做壁上观。人家流血牺牲,拼死拼活地为了保住你们刘氏的江山社稷打仗。可作为刘家人的你,却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在道义上就已经落在下风。就算你把荆州这一亩三分地管理得再好,控制得再牢,但在全国,你刘景升的招牌已经臭了,尤其在道德大义方面,已是处于被社会舆论集体谴责的地步了。将来在外交方面,你就得不到盟友的帮助。对于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来说,道义是自己在政治上获得合法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在军事找到合理发动战争的主要借口,更是在外交上得到盟友们合情帮助支持的有效方法;其次,孙坚再怎么说,也是为了保卫你们刘家天下流过血流过汗的有功之臣,无论在军事,政治,外交方面,孙文台理应都属于自己团结争取的对象,要对他采取军事动作,不仅要有合理的借口,更要有合法的证据,还要有合情的手腕。让孙坚知难而退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以硬碰硬的军事对抗来解决问题,只能激起孙文台的反感和愤怒,从而激化双方的矛盾,最终弄得两败俱伤。但刘表根本无视这些可能会给自己和荆州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因素,执意要以刀枪来解决问题。这要是换了别人,或许还情有可原,但刘景升就不同了,尤其是这个开战的对象是孙坚。古语“师直为正”,打仗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是需要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的。你刘表一没有参加过讨董义军联盟,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二,没有确凿的证据,只凭袁绍一封书信就认定孙坚私藏了玉玺而对其开战,实在是过于轻率了;三,自己对于国家宗室不忠不孝不做检讨,却对曾经差一点为了保卫刘家天下丢了性命的恩人以反贼看待,在外界来看,怎么都是刘景升理亏。果然,刘表的举动让孙坚是怒不可遏。最后,双方以兵戎相见,结下了死仇。此仗对于刘表来说是得不偿失,既没有搜到玉玺,让自己师出有名,在政治捞到好处;又为自己在军事上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表这个人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眼光十分的短浅,只关注既得利益,没有远见和主见,偏听偏信,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难怪日后会被曹操看不起,谓其“虚名无实”。的确如此,当曹阿瞒在陈留高高竖起“忠义”大旗,招募人马,号召天下诸侯齐心协力讨伐董卓。“不数日,应募之士,如雨骈集”,各镇诸侯皆起兵响应(第5回),而身为诸侯之一,且是东汉皇室成员的刘表却置若罔闻,就可知道其才也不过如此,平庸无志耳! # m0 ~! p; b S1 v( s# Z# B2 L$ a7 L4 Y- Z( T. F
俗话说的好:“冤家宜解不宜结”,既然已经结下了梁子,那么这个冤家就做定了。孙坚耿耿于怀自己被刘表所败之仇,时时刻刻准备要报复。马上在第7回,孙坚就发动对刘表的大规模军事报复行动。首先,他大败刘表部将黄祖,直到汉水,命黄盖将船只进泊汉江。黄祖聚败军,来见刘表,备言坚势不可当。表慌请蒯良商议。良曰:“目今新败,兵无战心;只可深沟高垒,以避其锋;却潜令人求教于袁绍,此围自可解也。”蔡瑁曰:“子柔之言,直拙计也。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岂可束手待毙!某虽不才,愿请军出城,以决一战。”刘表许之。蔡瑁引军万余,出襄阳城外,于岘山布阵。孙坚将得胜之兵,长驱大进。蔡瑁出马。坚曰:“此人是刘表后妻之兄也,谁与吾擒之?”程普挺铁脊矛出马,与蔡瑁交战。不到数合,蔡瑁败走。坚驱大军,杀得尸横遍野。蔡瑁逃入襄阳。蒯良言瑁不听良策,以致大败,按军法当斩。刘表以新娶其妹,不肯加刑。却说孙坚分兵四面,围住襄阳攻打。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韩当曰:“此非吉兆,可暂班师。”坚曰:“吾屡战屡胜,取襄阳只在旦夕;岂可因风折旗竿,遽尔罢兵!”遂不听韩当之言,攻城愈急。蒯良谓刘表曰:“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度之,当应在孙坚。主公可速致书袁绍,求其相助。”刘表写书,问谁敢突围而出。健将吕公,应声愿往。蒯良曰:“汝既敢去,可听吾计:与汝军马五百,多带能射者冲出阵去,即奔岘山。他必引军来赶,汝分一百人上山,寻石子准备;一百人执弓 弩伏于林中。但有追兵到时,不可径走;可盘旋曲折,引到埋伏之处,矢石俱发。若能取胜,放起连珠号炮,城中便出接应。如无追兵,不可放炮,趱程而去。今夜月不甚明,黄昏便可出城。”吕公依计而行,射死孙坚。刘表军自入城。孙策回到汉水,方知父亲被乱箭射死,尸首已被刘表军士扛抬入城去了,放声大哭。众军俱号泣。策曰:“父尸在彼,安得回乡!”黄盖曰:“今活捉黄祖在此,得一人入城讲和,将黄祖去换主公尸首。”言未毕,军吏桓阶出曰:“某与刘表有旧,愿入城为使。”策许之。桓阶入城见刘表,具说其事。表曰:“文台尸首、吾已用棺木盛贮在此。可速放回黄祖,两家各罢兵,再休侵犯。”桓阶拜谢欲行,阶下蒯良出曰:“不可!不可!吾有一言,今江东诸军片甲不回。请先斩桓阶,然后用计。”蒯良曰:“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若还尸罢兵,容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表曰:“吾有黄祖在彼营中,实忍弃之?”良曰:“舍一无谋黄祖而取江东,有何不可?”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遂送桓阶回营,相约以孙坚尸换黄祖。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丧事已毕,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不在话下。 / t- \/ n- @$ A+ E# d# O( T " l# E7 T% V: D0 W, y4 O" x, G: q+ _9 X1 s; H8 U( t1 Z) z
孙坚之死,在于他个人太过于自信轻敌的结果。通过孙坚率部跨江而来,直到他中伏被杀结束,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刘表在其中的表现,那就是柔仁有余,果敢不足。是一个好领导,但不是一个好政治家军事家。其主要缺点是:一,偏袒维护亲属,不顾军纪军法;二,缺乏果断坚毅,鼠目寸光,胸无大志。优点是:一,心肠软,待人宽厚;二,能部分接受下级的正确意见。这也是刘表最终在敌军兵临城下之际,还能扭转乾坤,反败为胜的根本原因。与他的老祖宗刘邦相比,刘景升是明显不如。刘邦为了逃命,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可以推出车外,心狠手辣。而刘表连一个无能无谋的朋友都舍不得放弃,意志力不行;刘邦对张良陈平等谋士的建议是言听计从,无不照办。可刘表对部下的合理化建议是打折扣执行,判断力不足;刘邦任人为贤,其亲自任命的军队主帅韩信更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代名将。但刘表手下最信任的二员大将黄祖,蔡瑁却是屡战屡败,非俘既逃。识人用人的能力低下。由此可知,虽然刘表在三国初期时也能割据一方称雄,但这只是暂时的,维持不了多久。 5 C' }/ x$ p1 v1 K$ S7 \: F% `: t* c# H2 i7 E
' r, @- ~3 U1 y8 W
8 w6 r7 A. B8 r 三国里的各路军阀,以曹操最具帅才。虽然贵为大丞相,曹孟德还是经常亲自带兵东征西讨,并取得了许多大捷。曹阿瞒对自己的军事指挥本领曾自负地总结为:“但多智谋耳!”(第59回)刘表的第一次亮相尽管在政治方面是失分的,但在军事方面还是小有斩获的,在他采纳了正确意见后,荆州军转败为胜,江东吃了个大亏。书中,刘表也有过亲自带兵打仗的描写,那么他是不是像曹操一样是一个合格的军队统帅呢?我们再看,第18回,却说贾诩见操败走,急劝张绣遗书刘表,使起兵截其后路。表得书,即欲起兵,忽探马报孙策屯兵湖口。蒯良曰:“策屯兵湖口,乃曹操之计也。今操新败,若不乘势击之,后必有患。”表乃令黄祖坚守隘口,自己统兵至安众县截操后路;一面约会张绣。绣知表兵已起,即同贾诩引兵袭操。刘表军已守险要,张绣随后引军赶来。操乃令众军黑夜凿险开道,暗伏奇兵。及天色微明,刘表、张绣军会合,见操兵少,疑操遁去,俱引兵入险击之。操纵奇兵出,大破两家之兵。曹兵出了安众界口,于隘外下寨。刘表、张绣各整败兵相见。表曰:“何期反中曹操奸计!”绣曰:“容再图之。”于是两军集于安众。且说荀彧探知袁绍欲兴兵犯许都,星夜驰书报曹操。操得书心慌,即日回兵。细作报知张绣,绣欲追之。贾诩曰:“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曰:“今日不追,坐失机会矣。”力劝绣引军万余同往追之。约行十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军奋力接战,绣、表两军大败而还。绣谓诩曰:“不用公言,果有此败。”诩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绣与表俱曰:“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绣信之。刘表疑虑,不肯同往。绣乃自引一军往追。操兵果然大败,军马辎重,连路散弃而走。绣正往前追赶。忽山后一彪军拥出。绣不敢前追,收军回安众。刘表问贾诩曰:“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败;后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验也?愿公明教我。”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刘表、张绣俱服其高见。诩劝表回荆州,绣守襄城,以为唇齿。两军各散。) [/ j' N% g3 R" u9 [; N# @
$ p! ~) E. j7 | 3 F) [ M3 p% d9 v# J- }0 I, N2 F 以上就是演义里唯一一次关于刘表独自带领部队,指挥军事作战的描写,结论是十分的丢人现眼。作为本来应该给予友军大力帮助和救援的盟友,非但没有给盟军任何实际有效的支持,反而使得自己损兵折将,沦为笑柄。还不如让张绣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呢!看来就军事指挥才能一项来说,刘表相当的糟糕。刘表在此战的表现,可以用时下流行的网络格言来形容:“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曹操的统军能力固然非狼可比拟,但刘表在军事指挥水平方面绝对是头猪! : s' \. ?% Q1 Z( p4 S7 G# o/ }: P/ P/ ~; Q5 u w
: o# C+ E; N, H, C
经历了襄城之败后,刘表对曹操存有了相当大的戒心,采取了以不与对方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方针来缓和曹孟德对荆州的虎视。再加上自身的军事实力的有限,面对中原曹袁两大政治集团一触即发的军事态势,刘景升更希望能以中立的态度置身事外,从而明哲保身。但他的美好愿望却被打破了。袁绍和曹操在正式爆发决战之前,分别派遣了使者来荆州,请刘表加入到各自的阵营里来,以增加己方的胜算。第23回,曹操派了弥衡作为使者来到了荆州,因弥衡无礼,刘表不喜,令其去江夏见黄祖。时袁绍亦遣使至。表问众谋士曰:“袁本初又遣使来,曹孟德又差祢衡在此,当从何便?”从事中郎将韩嵩进曰:“今两雄相持,将军若欲有为,乘此破敌可也。如其不然,将择其善者而从之。今曹操善能用兵,贤俊多归,其势必先取袁绍,然后移兵向江东,恐将军不能御;莫若举荆州以附操,操必重待将军矣。”表曰:“汝且去许都,观其动静,再作商议。”嵩曰:“君臣各有定分。嵩今事将军,虽赴汤蹈火,一唯所命。将军若能上顺天子,下从曹公,使嵩可也;如持疑未定,嵩到京师,天子赐嵩一官,则嵩为天子之臣,不复为将军死矣。”表曰:“汝且先往观之。吾别有主意。” 嵩辞表,到许都见操。操遂拜嵩为侍中,领零陵太守。荀彧曰:“韩嵩来观动静,未有微功,重加此职,祢衡又无音耗,丞相遣而不问,何也?”操曰:“祢衡辱吾太甚,故借刘表手杀之,何必再问?”遂遣韩嵩回荆州说刘表。 嵩回见表,称颂朝廷盛德,劝表遣子入侍,表大怒曰:“汝怀二心耶!”欲斩之。嵩大叫曰:“将军负嵩,焉不负将军!”蒯良曰:“嵩未去之前,先有此言矣。”刘表遂赦之。 9 x/ e+ ]* ^: R6 S+ R" x
' H! [& x) }* O [*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