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x! u& i, m4 d+ n! g
一千多年前,在一个叫大泽乡的地方,爆发了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平民起义,其领导人名叫陈胜,吴广.那陈胜更是一声怒吼,发出了一句震撼后世的经典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意是:那些骑在在咱脖子上拉屎撒尿的大人物都是天生的好命吗?此言一出,九百名即将因误了日期,面临砍头的预备役士兵们是热血沸腾:对啊!凭啥你们吃香的喝辣的,咱们只是没有按时到达目的地就是个死罪.横竖都是死,拚了吧!大家砍下木头,竹竿,把它们削尖了当作武器,反了他娘的.貌似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在这一把熊熊大火的燃烧下,轰然倒塌.陈胜,吴广也成了后代平民大英雄的榜样.从此,历朝历代的草莽豪杰们纷纷以陈吴二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举起他们的旗帜,呐喊着他们的口号,揭竿而起,成就出自己个人的一番事业.而"英雄莫问出处"成了草根英雄们的口头禅.不过要说出身,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们倒真是鲜有几个是出身名门的,绝大多数都是下层人士或比较低微的庶族阶级.不登大雅之堂的人居多.比如三国中的那些帝王将相们,他们的个人履历按现在的门第标准来说,基本上都算是草根人士. % y" s% p5 @1 f' F" P: a% P& v5 `
$ p# b# W! @7 t5 Y
一,三国帝:三国是魏,蜀,吴三个国家的统称,习惯上把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人作为三国的领导人,其中孙,刘二人都在后来自称为帝,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帝,是三国中蜀汉,东吴两国的开国皇帝.那他们的个人成分又是怎么样的呢?三国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载.先说说蜀汉国的第一位皇帝,史称先主的刘备吧. : h( H; @6 k/ B: [ a& B7 Z 5 S0 N9 y0 ^( `6 L) M0 E2 |7 p N2 {' H6 S+ A! d% p
刘备,字玄德.书中第1回就对他的个人情况作了一个非常详细,不乏溢美之词的隆重介绍:"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面,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接着作者郑重其事开始点明他显赫的身份:"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玄孙."乖乖龙的冬,皇室成员啊!那还了得!那他现在干什么呢?作者羞羞答答地在后面带出八个字:家贫,贩履织席为业.大白话就是职业靠给人家织草席编草鞋生活.怎么回事?皇亲国戚怎么变成了街头小商小贩?作者赶紧解释道: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帝封涿鹿亭侯,后坐酬金失侯,因此遗留了刘备这一支在涿县民间.也就是说早在二百年多前,刘大耳的老祖宗就被皇帝剥夺了皇室成员的名分,从天上驱赶到地下,成为平民百姓.西汉时的皇室就已经不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家族成员了,更不要说已经是东汉末期的事了.因此,刘备的自报家门,非常可疑.尽管在小说中,汉献帝承认了他的皇室成员的身份,并按辈分尊称他为"皇叔",后世亦以"刘皇叔"来称呼刘备,但他的老冤家,汉献帝的大丞相曹操屡诟其曰:"织席贩履小儿!"压根就不承认刘备的皇族身份.在曹孟德看来,刘玄德终身只不过是一个街头混饭吃的小摊贩罢了.孙权对刘备友好的时候呼其为"刘豫州"(刘备担任过豫州刺史一职),关系不好时直呼其名"备!",可以承认对方的官职,但坚决不承认刘备的血统.可见孙碧眼对刘大耳所谓的家庭成分是根本不相信的.总的来说,刘备的个人履历是有疑问的.就算他真的拥有皇族血统,但时过境迁,到他这一代,早就已经是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了,无论上至祖宗十八代,下到他个人目前的地位,都是不折不扣的平头百姓,没有丝毫的尊贵之处可以值得夸耀的.弄不好他这一支中给人当奴隶的都有.在出身方面,刘备其实完全是个低等贱民而已. + M4 d" l! l, r5 g7 `1 v# N- v- B2 Q, T- a
n0 x7 E" e1 z! P4 e, G
不过刘备尽管出身卑贱,但他志向远大.第1回中有: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吾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其家贫,常资之.年十五,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及二十八岁,适逢黄巾军起,国家招募义兵.刘大耳于是扔了席履等吃饭家伙什,与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为异姓兄弟,投军为国效力.从此走上从军从政之路,最后占据四川,荆州,汉中三地,先于第73回自称汉中王,后在第80回自称皇帝,成为了鼎足三分中的重要一员.他的经历,颇似老祖宗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草根,本人履历一蹋糊涂,接近无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凭借着他个人拥有的四大 法 宝:仁,赢得了民心和人望;义,收服了关,张等武将为他卖命打天下;信,把诸葛亮,庞统等一批当时的顶尖谋士聚集在他的周围;智,使曹操,孙权二大对手屡屡上他的当.而这位被曹操视为"潜龙"的皇帝,其出身竟是一个小手工业者!刘备的出身,种有名,身无名.悼词中免不了有这么一句"织席贩屡之徒"耳!2 O3 E) Z4 P+ x; E0 H+ K
' H* U. v% W* c9 z/ n; b* q, H
孙权字仲谋,东吴的开国皇帝.第82回受曹操长子魏文帝丕封册,为吴王,加九锡.在第98回自称皇帝.有人说他这个皇帝是坐享其成来的.有这个因素,因为孙权的江山是他大哥孙策给打下来的,他本人没有参与过任何一次战斗.只是待在后方替哥哥看家而已.而"小霸王"孙策不是不想当皇帝,是还没来得及当皇帝,就被寻仇的许贡家客给刺死了.临死前把权力移交给了孙仲谋.策与权之父叫孙坚,死时官居长沙太守.第2回中对其介绍为,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乃孙武子后人.个人履历似乎也非常的辉煌,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后代啊!那孙权不就是名人加将门之后吗?虽没有刘备的血统高贵,但也是非常不得了的事.只是孙武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离东汉末年有差不多千年的距离了.也就是说,比刘备的出身更玄乎了.如果有谁要想仔细考证孙氏家族的渊源,比刘备更不可能.因为刘备还可以由皇帝翻翻家谱,查找一下.孙家根本就没这国家保管的有关法律文件来证明其是大军事家"孙子"的后代了,唯一可以证明的,孙坚和孙策这对父子都非常能打,敢打,善打硬仗,以打出名.颇有将门之风.但孙权却与他们颇为两样,善守不善攻.他也曾亲自指挥过一些战役,如濡须之战,逍遥津战役,皆败多胜少.不过孙权之所以能成为三国中的第三大英雄,关键在于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那就是能用,敢用,善用人才为他打大仗.三国里最关键的三场大战,东吴就打赢了二场(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曹操是一胜一败(赢官渡,败赤壁);刘备也是一胜一负(胜赤壁,负彝陵),唯独孙权领导下的东吴军队获得了二大战役的完胜.虽然指挥战役的将领是年轻的周瑜和陆逊,但任命他们的领导人,和无条件支持周陆的上级,就是这位吴大帝孙权.所以,东吴军队能取得这二场大战的胜利,和孙仲谋大胆的使用人才态度是密不可分的.曹操恨小孙时骂其曰:"碧眼儿".但在第61回,曹操与孙权相持在濡须,登高窥望吴军,遥望对方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旁.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子豚犬儿!"说明老曹在心底里对小孙还是非常欣赏的.孙权的出身,也就是他的老祖宗究竟是不是孙武子这个问题,和刘备是不是东汉皇室血亲,一样难于考证.因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自称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后代,这本身就难以考证.到了东汉末期,突然冒出了刘备,而且自称又是西汉王室被废了地位的一支无从考寻的家族,其可信度极低.不过孙仲谋比刘玄德自豪的是,他的父亲和哥哥是货真价实的国家高级公务员,父亲孙坚是长沙太守,哥哥孙策是会稽太守(第17回),讨逆将军,吴侯(第18回),因向曹操求为大司马,不许,始与操翻脸.总算二代都是贵人.不像刘备,其父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第1回).顶死也不过是国家低级别的办事人员.在家庭成员一栏里,吴大帝孙权可以当之无愧写上:国家高级干部.虽然其老祖宗是不是孙武有待证实. 6 ^4 t3 z4 I7 c' l; k" M: [ 6 v3 V: K3 `! T6 \( {) z, C5 m+ I3 U; V2 q- {. U- D" T
二,三国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中唯一没有称帝的大英雄.不是他不能,而是他不愿意.曹操自第14回,正式采用谋士荀彧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迎接东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至许昌,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独揽大权.后为丞相,开始了他广被外界指责的"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政治生涯.曹孟德无论在军事和政治,以及文学方面,其成就都不同凡响.他统一中国北方,安定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创建在中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建安文学",可谓功勋卓著.第61回,曹操被封为魏公,加九锡;第68回,曹操被进封为魏王.由于他终生没有称帝,因此只能把曹操归在王这一类里.至于曹阿瞒的出身,颇有些令人不齿.第1回里,对曹操的来历有这样的描述: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养子,故冒姓曹.看,父亲给太监当干儿子,那么曹操理所当然就是太监的干孙子了.可以说,曹操的家世不大光彩.名声太难听了,比孙权,刘备还要不堪.故在第3回,曹操劝大将军何进对于宦官不要逼得太紧,应当先除首恶.被何大将军怀疑:"孟德亦怀私意耶?"而拒绝了;在第22回,袁绍令记室陈琳作檄文声讨曹操的罪状,内中还不忘对曹大丞相的身世进行一番挖苦:"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壁,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而在祖父们丑陋的劣行下,"赘阉遗丑"的曹操自然是:"本无懿德,狡锋协,好乱乐祸."一家子都不是好东西.而且特别点明了老祖宗的身份,中常侍----太监,曹操是太监的后代"赘阉遗丑".曹操的出身被这么一点明,可谓是三国中最卑微的一个.这么被人揭了老底,换谁都受不了.自然,曹操也是人,尽管他由于喜爱陈琳的才学而赦免了他,但还是很不爽的责备陈琳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干嘛要揭我的短,不知道疮疤被揭了是很疼的吗?!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放耳."一句话,咱也没办法,端着别人家的饭碗啊!总算为自己解了围.只是陈琳的文才虽高,但让三国中出身最高贵的人,"四世三公"的袁绍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个十足的名门之后,竟然会在以后败给了这个一向令名门望族所不齿的太监的干孙子手里.曹操要论出身,的确是三国中最卑贱的一个,但论文治武功,却是最高的一个. n8 ~% q" m8 E2 V0 N3 e+ b
7 R ~* v r( `! S" w/ S8 {$ L
4 S5 b9 V, Q" Q8 t 三,三国将:三国中最赫赫有名的将领,当属蜀汉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这五个人在三国中给读者的印象是如雷贯耳.那么他们的出身又是如何的呢?三国中亦也记载.关羽,字云长.刘备称汉中王时,封其为前将军,汉寿亭侯.其个人出身,书中第1回,云长自报家门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以."杀 人犯外加逃犯,以前啥职业没说,家庭成员没说.只能说出身低微,不光彩.个人成分:犯人.: `& Q4 i) g6 B Z
0 y5 m; U5 x1 [ 5 L F" ~; B4 ?7 i; m. u 张飞,字翼德,先被刘备封为左将军,刘备称帝后被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西乡侯,兼阆中牧.对于家世,他也是自报家门:"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个人履历比关公强多了,说的好听点,小地主外加小实业家;不好听些,杀猪卖酒的个体户.出身应该也是普通的人家,但在他这一代也算家底比较殷实了.比农民强一些. @! j) F0 ?7 u6 o' n" l8 _
. L" e" ^ S1 U( }5 h9 _ : B! D$ u# H- Q9 m. O! B 赵云,字子龙.被刘备封为翊军将军,掌管成都的保卫工作.在第7回中,公孙瓒与袁绍大战于磐河之上.瓒军不支,赵云突然出现,杀退袁军,乃向公孙瓒自述履历曰:"常山真定人士,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从赵子龙的自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从前是袁绍的部下,具体何职没有说.估计极其低下,低到连赵云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可能只是普通士兵一个.因没受到重视,所以改投公孙瓒,希望得到重用.至于个人家世,更没有只言片语,由此可见也好不到哪里去.故作者干脆忽略不计. 3 s4 i0 d* @ T. I - n0 z. ^2 U4 R& h: `+ A$ o0 \; I4 R2 {- C3 t3 X7 e9 m! A% |7 ?
马超,字孟起,西凉太守马腾之子,骁勇绝伦,武艺出众.其出身按关羽说法:"亦将门之后也".第57回,介绍超父马腾的家世时,曰:滕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父名肃,字子硕,桓帝时为天水兰干县尉;后失官流落陇西,与羌人杂处,遂娶羌女生腾.腾身长八尺,体貌雄异,禀性温良,人多敬之.灵帝末年,羌人多叛,腾招募民兵破之.初平中年,因讨贼有功,拜征西将军,与镇西将军韩遂为兄弟.马超颇有父风,体健貌伟,父为曹操所杀后,起兵反抗.为操击败后,先投汉中张鲁,后降刘备.刘备称汉中王时,封其为右将军.后进为骠骑将军,在蜀汉五虎上将中,唯其身世比较显赫,因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马腾虽是东汉末年人氏,但相距并不太远,故马氏家族的历史应该是比较真实的.马超算是名门之后,显贵之家吧. 9 | K! F$ n0 @" M( y4 J4 V# b W. b/ B( S+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