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J& p8 b d" H8 Q 秦宓的抬杠,粗看似乎只是一场文人之间因玩文字游戏而引发的文学知识讨论抬杠,但细看我们却发现,这完全是一场有关政治上谁才是天下正统主人的外交战。秦宓利用他丰富的文学知识,巧妙地把吴国使臣张温对蜀国正统地位的责难都化解到于自己有利的一面,最后迫使傲慢的张使者不得不为自己的无礼行为而屈膝下跪,为蜀国的尊严赢得了外交上的第一场胜仗。秦宓抬杠张温获得胜利,并不是为了图一时的口舌之争的痛快。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三国的彝陵--猇亭大战,蜀军遭到全面惨败,蜀先主刘备为此病亡,蜀国的实力大伤,同时面临魏吴二个敌人的情况下,蜀相诸葛亮审时度势,积极谋求外交拓展,派出使臣出使吴国求和,获得了对方的谅解,使得吴蜀双方的关系有恢复到昔日合作的状态。吴国使臣张温在这种情况下,带着胜利者固有的傲慢的姿态来到蜀国,颐指气使,狂妄自大,也在情理之中。而蜀国君臣作为有求于人的失败者,低声下气也是理所当然。不过,犟脖子的秦宓可不愿意唯唯诺诺地看别人的脸色。在张温的主动挑衅下,秦宓奋然而起,以满腹的才学,机敏的谈吐,狠狠地打压了胜利者高傲的气焰,也大长了蜀国的国威,使得胜利的一方清醒地意识到,蜀国还是有人才,有忠臣的,不是轻易就肯屈服的,只有合作才能让双方有共赢的机会。这就是秦宓抬杠张温的重大意义。秦宓的抬杠堪称三国里最有学问的抬杠。. w5 T! k7 R& F& E/ i% r- L
2 g0 v! A! s; d& }; K) H3 k
9,马谡的抬杠:第95回,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次日天明,张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 & V( t3 y# O1 ?& R1 z & I& z# `4 U- p9 u2 Q$ Y* c 三国里被喻为有名无实的人物不少,马谡就是其中之一。在街亭一战里,他的这种缺陷是暴露无遗。开战前,他对如何运用战略,战术来击败敌人分析的是头头是道,好像比上级诸葛亮更熟悉兵法。只是到了实战,立刻就不行了。在熟读兵书方面,诸葛亮是远不及马谡,但在实际操作方面,诸葛孔明是马谡的老师。只是马谡这个弟子一点也没有自知之明,大概是为了要向外界表明自己的才华在诸葛亮之上吧,不仅暗地里违背了诸葛大丞相事先安排的军事作战计划,而且在明面上,公开拒绝了部下王平要求严格执行上级命令的建议。唯我独尊,目空一切。 马参谋长与他上级和部下抬杠的结果,就是让他自己陷入了 万劫不复的地狱之中。马谡的抬杠堪谓是三国里最著名的抬杠。 " b- N. H \, X2 F( o I* v
2 o6 S' b4 ^' x 10,陈泰的抬杠:第114回,昭入内,见髦已死,乃佯作大惊之状,以头撞辇而哭,令人报知各大臣。时太傅司马孚入内,见髦尸,首枕其股而哭曰:“弒陛下者,臣之罪也!”遂将髦尸用棺椁盛贮,停于偏殿之西。昭入殿中,召群臣会议。群臣皆至,独有尚书仆射陈泰不至。昭令泰之舅尚书荀顗召之。泰大哭曰:“论者以泰比舅,今舅实不如泰也。”乃披麻带孝而入,哭拜于灵前。昭亦佯哭而问曰:“今日之事,何法处之?”泰曰:“独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昭沈吟良久,又问曰:“再思其次。”泰曰:“惟有进于此者,不知其次。”昭曰:“成济大逆不道,可剐之,灭其三族。”济大骂昭曰:“非我之罪,是贾充传汝之命!”昭令先割其舌。济至死叫屈不绝。弟成倅亦斩于市,尽灭三族。, t& m! G+ q s- t o! K
X8 a% S e% \( w' N m4 g2 t . \3 Z0 M' R- N% o5 t3 x 皇帝被杀了,理所当然的就要追究弑君者的责任。魏国权臣司马昭指使其最忠实的走 狗贾充在杀害了魏帝曹髦之后,假惺惺地召集所有的大臣前来商讨此事。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大臣陈泰抬起杠来了。先是拒绝参加会议作为消极抗议。后在逼迫下,以披麻戴孝的方式来了,一来就跪在曹髦的灵前,又哭又拜。这个无言的抬杠弄得司马昭也不得不陪在一旁掉眼泪。当司马昭假意征求他对弑君者的处理意见时,再也忍不住满腔悲愤的陈泰终于与司马昭以面对面的方式直接抬上了杠,他坚决要求砍掉贾充,这个弑君案件的直接责任人的脑袋。当司马昭表示不同意时,陈泰的抬杠进一步升级了,公开表明了立场:除非你愿意砍掉比贾充更高级的人物的脑袋,否则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平息舆论的指责。这一抬杠让司马昭这个幕后凶手简直无法下台,为了不引火烧 身,他立即下令砍了弑君的凶手,比贾充更低级别的二个司马家族的小喽啰成济兄弟的脑袋,并搭上了二人全家老小的生命,作为对杀害魏帝一案最终的裁决。陈泰的抬杠,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谓是十分的大胆,颇有惊世骇俗之感。尽管没起什么实质性的大作用,只斩了二个为虎作伥的小虾米,但也算间接地恶心了权倾天下,不可一世的司马昭一下,还了死去的魏帝曹髦一个公道。司马氏家族自司马懿,司马师到司马昭,父子三人对待异己者都是以手段残酷,毫不留情而闻名于世。司马昭更是做出了弑君之举,可谓残忍。不过他最后却对大抬他杠的陈泰没有追究,一来说明公道自在人心,二来也是由于陈泰本人在社会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让司马昭有所顾忌,不敢轻易下手。陈泰的抬杠可称得上三国里最正义的抬杠。. L, J4 T. u& I- w/ O# k+ @
; q* g8 z6 C2 H. D/ ?* |3 ] 11,孙皓的抬杠:第120,却说王濬班师,迁吴主皓赴洛阳面君。皓登殿稽首以见晋帝。帝赐坐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帝大笑。贾充问皓曰:“闻君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皓曰:“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帝封皓为归命侯,子孙封中郎,随降宰辅皆封列侯。丞相张悌阵亡,封其子孙。封王濬为辅国大将军。其余各加封赏。 5 R4 l! S3 s! E& F8 A3 l
! E" _1 W( Q. m9 \$ w4 c. y* D
成王败寇,是古往今来的惯例。放眼古今中外,凡是成为阶下囚的失败者照例都是以匍匐跪拜在胜利者的脚下,作磕头作揖,摇尾乞怜的姿态,希望借此博得胜利者的善心大发,饶自己一命。而三国最后一个末代君王,吴主孙皓却反其道而行之,面对胜利者的傲慢和甚至是法官似的责问,孙皓像一个优秀的律师为自己过去的罪行进行了巧妙的辩解。其表现十分的从容镇定,对答如流,反过来狠狠地回敬了对方的一下,使得贾充这个自作聪明的控方代表无地自容。而他对晋武帝的对话甚至接近于顶撞,似乎他才是胜利者和审判者。不过匪夷所思的是,面对这个比胜利者更加傲慢和狂妄的失败者,晋武帝以出乎意料的容忍和大度,一笑了之,没有追究孙皓的大不敬之罪,依旧给了他应有的礼遇。个人认为,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做,有二个原因,一,大一统的局面彻底地冲昏了他的头脑,极度兴奋之下产生的大好心情,使他放松了对失败者的苛求,转而采取网开一面的做法;二,借此警告贾充等司马氏的宠臣们,你们不要忘乎所以,自以为是,你们自己干过什么坏事不仅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连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要是以为统一天下是由于你们的功劳的话,那就错了。老老实实,安分守己,否则的话,我真会用孙皓对付手下的酷刑来对付你们的。这就是晋武帝司马炎内心真实的想法,也是他对孙皓抬杠后会采取置之不理的主要原因。孙皓的抬杠可称得上是三国里唯一发生在皇帝之间的抬杠,也是失败者对胜利者最大胆的抬杠。 9 d7 C9 h. \" G; S7 y( Z: Q: d+ s8 z- y" [# b7 W9 o# ?: Q
抬杠原意是指,通过拎环悬挂容器于其上,并由两人抬着的棒。如果其中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不合,非要拧着干,那么就会因双方无法合作而导致这个杠没法再抬下去了。也是我国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民间俗语。要想不发生相反方向的抬杠,只能通过双方齐心合作,或去除掉另一方,才能保证同心协力的抬杠。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抬杠或被人抬杠都是世人经常会碰到的事,怎么处理好,那就是一门大学问了。若谷的雅量,丰富的知识,伶俐的口才,凌然的气势,高超的手腕,甚至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威望等等,都是获得抬杠胜利的重要条件。三国中的抬杠,失败者占绝大多数,胜利者是凤毛麟角。其中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失败者高估了自己,小看了对手。须知,抬杠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事,但如何让自己不会因抬杠而遭受到损失甚至是不幸,还是可以避免的。三国里那些有关抬杠的故事,给了我们十分深刻的教训。 9 N: i8 H. S( B6 K, m+ Z4 F 3 `5 c1 [8 P9 ~# V* X% W: N)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