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h3 |3 l! s/ Q$ i如果说司马错图川战略与隆中对还只是似是而非的话,那么萧何战略就与隆中对高度相似了。& u% @# S8 j& k; ~9 ^9 \; e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开始分享胜利果实,为了防范刘邦,项羽将刘邦立为汉王,辖区主要是汉中与川蜀,而将关中一分为三,分别封给了三个秦朝降将,以此阻止刘邦东进。按照楚怀王的约定,谁先攻入关中“王之”,大体继承秦国地盘。于是,没能如愿的刘邦非常愤怒,准备与项羽一决雌雄,麾下武将们厉兵秣马准备战争。不过,当时萧何深刻意识到楚汉实力悬殊,仓促决战必然一败涂地,因此应当先经营川蜀,稳固自身根基,积蓄自身力量,等到天下有变时夺回关中,以秦国之地与项羽争天下,《汉书》中记载:“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c2 e, n U1 @
萧何的战略与当初的秦国差不多,是以巴蜀与汉中为根基,寻找机会攻下关中,再从关中出兵图谋天下。其中,《隆中对》中诸葛亮说“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说的是刘邦获得川蜀之地。萧何定下战略路线后,韩信指出章邯等三秦王导致数十万秦人被杀,已经丧失民心,而刘邦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因此只要刘邦东进即可“传檄而定”。最终,刘邦集团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欺骗,轻松灭了三秦,一举奠定争夺天下的根基,之后兵出关中血战四年建立汉朝。1 H) x/ ^" Y; E3 w
从隆中对来看,诸葛亮基本复制了萧何战略,当然秦末与汉末情况已经不同,刘邦与刘备面临的情况也不同,所以诸葛亮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于是蜀汉的出兵方向就有了荆州与益州两个。6 d3 t% g& ^6 D" j
7 [- \, V+ y/ w. Z5 X& _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复兴汉室的理论前提,就是“跨有荆益”,占据荆州、益州以图天下。但这一战略也并非诸葛亮原创,而应该是参考了公孙述时的战略。 w6 {# D' R* l+ g8 P& @* f
王莽新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远在川蜀的公孙述崛起,刘秀称帝时他也称帝,国号成家(一作大成或成)。在公孙述身边,有一位谋士叫李熊,他提出了“跨有荆益、再谋天下”的战略,《后汉书》中记载:“李熊曰:蜀地北据汉中,杜褒斜之险;东守巴郡,拒扞关之口。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扬。”其中,“扞关”是古关名,在如今的湖北长阳西,也就是汉代的荆州西部。《华阳国志》中说得更清楚,“不东出荆门,北陵关陇,与之进取,则王业不全,子孙不久安也”,补全王业之后“乃出军荆门、陈仓,欲震荡秦、楚”。因此,李熊战略大体是割据益州与荆州西部,稳固自身后图谋秦地与荆扬,隆中对中的战略规划与之高度相似。(下图,白帝公孙述雕像)4 P6 H2 C' v k) H% f
' e1 t& O3 R( @; |. f
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并非诸葛亮原创,这无损诸葛亮的历史名声,只是削弱了他的一层神性,让他更回归人的形象。古往今来,无数绝顶聪明之士,无不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再加以创新发展而成就一番伟业,诸葛亮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根据东汉末年形势变化,为刘备规划出一条正确的战略路线,这就是诸葛亮不凡之处。数学公式很多人都知道,问题在于如何运用那些公式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解决正确的问题,乃至根据形势对公式还有创新性改造,这才是顶尖智慧。4 p. }" {4 k: y8 U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去掉诸葛亮神性的一面,里面的本质大抵如此,就是他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中国历史丰富而悠久,这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如今很多人言必称古希腊、古罗马,而对中国历史弃之如敝履,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8 v |% E; Y( b&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