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u: M9 f/ j! V6 Z. s& ]9 @最经典的例子便是关羽了。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时,关羽在民间已经成神,故而涉及关羽这段并不光彩的历史时自然有所顾忌,必须十分小心。关羽虽然兵败被困于土山,兵疲将怯,无计脱身,陷人绝境。但云长性格高傲,绝不会轻易投降,张辽要说降关羽的难度极大。但文远胸有成竹,他说:“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同时又进一步指出:“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一席话说的头头是道,把关羽的投降说得合情合理。与此同时,关羽作为败军之将,不仅慷慨言勇,而且还提出了极度苛刻的条件:“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一番话的中心内容概括起来便是“降汉不降曹”,刻意为自己的变节行为辩护。但作者心知肚明,知道不管关羽如何振振有词,终究不能改变投降的事实。所以他大肆渲染关羽归顺曹操时的心态、处境、过程,一步步消除关羽投降曹操这一事实带来的负面效应。最终关羽并没有因投降而被丑化,他作为神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动摇。这样的处理是颇具匠心的,读者读起来倒不像是关羽请降,而是在展示关羽“忠贞”的人格。特别有意思的是,为了彻底让关公带上“义”的光环,作者还特意设置了华容道义释曹操,并与前文相呼应。于是,降曹是义,放曹也是义。关公虽然投降,却仍可作为忠义的化身,并不妨碍他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 ]& ^8 R. ^' R D: Q5 q
% L1 e, d l, r9 P, F
" i2 y* F" |1 Z7 s9 t
不过最符合上面那个公式的例子,还是巴郡太守严颜。张飞受命率领一万精兵进入四川,来到了巴郡城下,守将严颜拒绝归降。于是书中详细描写了严颜与张飞的大战,最终严颜被翼德设计生擒。书中写到:“群刀手把严颜推至。飞坐于厅上,严颜不肯下跪。飞怒目咬牙大叱曰:“大将到此,何为不降,而敢拒敌?”严颜全无惧色,回叱飞曰:“汝等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飞大怒,喝左右斩来。严颜喝曰:“贼匹夫!砍头便砍,何怒也?”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严颜感其恩义,乃降。”先通过详写严颜效忠刘璋,率部抵抗,再者被擒后,张飞“怒目咬牙大叱”想要吓唬他,但依旧宁死不降,最后张飞“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给足了严颜面子,使其能够顺着台阶,风光无限轻松而下。严颜感其恩义,乃降。于是严颜为前部,张飞领军随后。凡到之处,尽是严颜所管,都唤出投降。有迟疑未决者,颜曰:“我尚且投降,何况汝乎?”自是望风归顺,并不曾厮杀一场。之后众将的投降便全部略写,一笔带过。 ' ^8 f# K3 O: Z) J: Q, r 5 A: `7 W, A9 y) m' d/ B! \! |1 p3 X' P- z" g" y2 c D9 V6 q
有正面例子,当然也有反面例子。8 l$ Y0 Y7 I" c2 f
. l' j2 j9 n9 `5 J& m) d* L + C% l5 s' \: u2 g! q6 o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可怜蜀故伎,来舞魏宫前”,刘禅的贪生苟活与刘禅之子刘湛的慷慨赴死形成鲜明对比,为蜀汉的败亡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谯周等大臣面对邓艾大军,建议刘禅投降,刘湛说:“岂可听腐儒之言,轻废先帝之基业乎?”不料后主叱之曰:“汝小儿岂识天时!”刘谌苦谏无效,乃杀其三子,并割妻头,提至昭烈庙中,大哭一场,眼中流血,自刎而死。后人有诗叹曰:“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s2 e ]! K+ P& u$ Z6 c
' N; \$ b- C) E" Q0 e- M9 d& m0 O, I' h
《三国演义》也描写了一些不愿屈膝的失败者,作者也表达了对他们应有的敬意,大死得十分壮烈。 ' k* A0 k7 R% T2 W/ y: L) i $ W0 J$ ?6 p5 K5 M7 ?. V& f) E; D Z
但为了让投降者降得安心,罗贯中并不刻意将杀身成仁者与“弃暗投明”者作认真的对比,而意让读者自己去品评其灵魂的高下与人格的优劣。 : n7 U. T# n' e ' Q T( l" l+ q" ~0 i0 O/ j) V) `( k# b, g" h
吕布谋士陈宫本救过曹操,曹操也并不想杀他。徐州城破后,吕布虽勇,但被擒后向曹操乞命;陈宫虽为一介谋士,却视死如归,“今日有死而已”,“左右牵之不住”,大步流星地往白门楼下的刑场走去,唯恐后头正追上来的曹操改变了主意,乃“伸颈就刑”,着实令人肃然起敬。袁绍兵败,谋士沮授为曹兵所获。沮授大呼曰:“授不降也!”曹操厚待之,留于军中。他竟然盗马欲逃,临死时神色不变。5 D* v/ ?/ M5 h+ Q% d* E. w# g
3 ?! j; F& k8 i' e/ N* P% R
( w' P) v7 m- P9 ^+ q+ n# g* }说了这么多常规案例,我们再来谈一谈《三国演义》中的两个特殊事件。 + ]) h/ t0 Z1 n+ X2 H8 h" Q( j' R % f' ^4 D( Z9 x + E9 N1 R5 K' ]1 ~0 y x v诸葛亮南征时,采纳马谡“心战为上”的建议,七擒孟获。这里说它特殊,是因为在这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投降接连密集发生,可谓是投降大全了。二擒孟获时,董荼那感诸葛亮活命之恩,没有与蜀军交战,却被孟获察觉,因此被打了一百大棍,加之又觉得难以抵挡蜀军,于是向诸葛亮投降,并捉了孟获作为“见面礼”,既属于感恩而降,又属于挟怨背主而降;三擒孟获时,孟获派其弟孟优向诸葛亮假投降,却被识破,将计就计,将孟优并番兵尽皆灌醉,诱惑孟获上钩,这里孟获使用了诈降;五擒孟获时,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日前孔明不杀其族人之恩,投降了诸葛亮,并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孔明,这里属于感恩而降;最后七擒孟获时,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孟获真心感恩而降。2 |% i5 C9 r3 {# L
! m5 A5 h# g' e. q
& a3 b, h, R- [. D姜维是《三国演义》中少有的有过两次投降经历的武将,但是这不但没有成为他个人的污点,反而成了他一生中的重要时刻。反观书中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吕布,被骂作“三姓家奴”,成为了反面代表。而姜维投降的过程在《三国演义》中却得以大书特书,甚至加以褒扬,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例外了。7 o0 ?; ?# ~; i8 k
9 p- a/ A( E' R; Z8 w
- I" l4 z, y# ^* Y4 f7 G/ g
投降者最忌讳的就是受到世人的唾骂。罗贯中深谙此理,所以便要刻意寻找一些投降的理由,比如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些借口,这些话可以对吕布、徐晃这么说,对姜维则不可。姜维作为诸葛亮去世后的接班人,在一定意义上不是一般的武将,而是作品后期的主角之一,所以他的投降也要上升一个高度,故而我们看到姜维的两次投降,“大义”二字贯穿始终,义之所存,心之所存。 8 w1 o. k2 A/ E6 S! f1 \6 ^5 E+ Q# R- a! y% }( G
9 i# v2 h7 Y' @ V6 j& Y
“天水关收姜维”以姜伯约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并进一步巧妙的设下埋伏,反而使孔明中计为开头。这里依旧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甚至不惜让丞相“屈尊”中了次计,以突出姜维的才华。《收姜维》的戏曲里唱道:“居相位数十年屡把贤访,到如今才遇着个国士无双。有山人重定计排兵点将,要收那姜伯约降顺汉王。”接着设下一个基调,说明收姜维的意义,并不是一般的招降纳叛,而是为复兴汉室找到接班人。接着又写诸葛亮设下计策,引诱姜维上钩。其中姜维的母亲又是重要的一环,自古忠孝为立身之本,强调姜维对母亲的孝,也暗示了他对国一定会忠。最后,诸葛亮对姜维晓以大义,书中写道:“孔明慌忙下车而迎,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维大喜拜谢。”这里层层渲染,步步升华,最终消除了读者的心理障碍。姜维的第一次投降不是为了金银财宝,而是为了大义,回到书中也就是为了复兴汉室。( S9 p! E* t+ n' L
: @% y9 h. y% E
, S. @2 j* [0 f9 j8 G( m
而姜维的第二次投降,则是后主投降以后,书中写道:“维大惊失语。帐下众将听知,一齐怨恨,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大呼曰:“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号哭之声,闻数十里。维见人心思汉,乃以善言抚之曰:“众将勿忧。吾有一计,可复汉室。””先写明姜维实质上还是忠于汉室的,投降钟会是假,是他的计策。接着姜维利用魏国各武将之间的矛盾和钟会个人的野心,巧施离间计,以图光复蜀汉,却不幸失败“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这里完成对姜维最后的升华,舍生取义,杀生成仁,为复兴汉室尽忠而死。8 \, ]" G/ N7 ]- m
4 z2 A* C# N2 b, M6 Z/ c0 K, t7 ]* m
/ {+ q$ B; \& V+ E5 k; H可以说,在形式上,姜维是投降了两次,但是在心理上,姜维一直坚守着心中的大义,从没有背叛。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与吕布等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从而也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4 z: M& D- A% A) O' Q9 ?" M 1 v l) C& M7 W8 D. i9 f/ V3 S, S( O, I, ~. z& o( H" c! ~4 h: C
三、出现降将的背后' i% E1 H. g# ?6 y9 D
8 Z7 ~* g/ l9 X# S' w! B1 |% i) m( v( ~) @( L% s5 L
降将向敌人屈服,背叛自己原有集团,是一种丧失骨气的表现。以此衡量,他们谈不上是“大丈夫”,甚至会遭人鄙视。然而,罗贯中却大书特书降将,其中不乏褒贬之意。那么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 h$ T ^8 ~' I1 s4 A/ V+ ~$ v7 _9 d# U0 V
. M; T8 g7 k. Y: g" r) ?- W1、各势力集团需要人才 9 ^0 F0 C Z" y# Y, v- y! H2 ?& ?% \+ Z- A. Z4 s. W
; s; e: E5 |: D, v$ E a: \
战乱年代什么最重要?人才!各势力为了生存发展,不遗余力地网罗人才。军阀混战的成败,直接取决于人才: 武将武艺高强,就可以取对手首级如探囊取物,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文臣韬略过人,便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故而,惟有人才才是图王称霸、安邦定国的关键。掌握着的人才并不是永久性人才,人才会在不同集团之间流动,而人才流动的媒介是战争。战争的结果,会产生战胜者与战败者,战败者出于某种考虑可能会归顺于战胜一方,成为降将。因此,不管从哪个渠道来的文臣武将,也不管他曾经属于哪个阵营,只要能为己所用,他们都一概网罗。因此招降纳叛,扩张实力,是各国都明确的战略思维和治国之策。正像曹操诗中所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心归心。”他们对那些被战败的敌将和俘获的谋士,一般先要求其投降,并不轻易杀戮,哪怕其以前做过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事。 ! v) D" g2 s% p' Z; [% a. m- H# \8 d! U$ @7 x
1 ^0 P: g1 z- r g% K' l( E
曹操深知刘备乃世之枭雄,但为了招揽天下英雄,也不肯加以谋害。刘备为吕布所逼而投靠曹操时,荀彧和程昱劝曹操除之。曹操却认为:“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郭嘉则说得更透彻:“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穷困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天下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5 E5 }2 @6 }/ `# I1 W6 y8 m# `" V- N6 Z7 Z5 M) ~0 T6 M
' G8 I6 V4 M4 b1 }2 g4 {$ j孙策与太史慈打得难解难分,战袍都被扯得粉碎,差点杀个你死我活。即便如此,当太史慈被活捉后,孙策依然亲自出迎,“自释其缚,将自己锦袍衣之,请入寨中”。如此厚待,太史慈感恩而降。孙策不仅不计前嫌,而且对降将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太史慈初降便对孙策说:“刘君新破,士卒离心。某欲自往收拾余众,以助明公。不知能相信否?”众将都认为太史慈“此去必不来矣”,孙策却慨然允诺。果然,在约定的时间,太史慈引一千多人到寨,大家才深服孙策知人。 : l* S+ n9 U4 k : Z1 p: B1 s3 f) z) k- Z, V' _- f7 W P, N% \# W" A
黄盖诈降,阚泽去曹营献诈降书。曹操将降书看了十余次,感觉有诈。但阚泽一番辩驳,曹操又觉得在理。这时收到了己方前去东吴诈降者蔡和、蔡中的密报,曹操对黄盖、阚泽的假投降终于深信不疑,最终也因此遭到惨败。各势力的主公有时虽有较高的警惕性,但为了笼络人心、网罗人才,往往对投降者抱有欢迎和宽容的态度,故而难免在人才这个利益的驱动下,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受骗上当。 ! R% m3 ]2 b( E5 l+ C* l5 _9 k* G $ Y7 d, o6 @! k. f% M8 _4 n" t; B) B3 `8 D8 Y
2、当时价值观的认可- j* n3 y. z+ `7 M; x# m( H2 _& {
+ F! m: {7 l e9 O* F) A F
+ @- k* W0 v0 i, \3 y8 @. t2 c6 W
《三国演义》在赞扬“忠臣不事二主”的同时,对弃暗投明者也给予了肯定,公正的评价了降将。给予了投降者较大的转圜余地,更营造了对投降者在思想意识上的宽容。在书中,择主观与忠君观达到了辩证统一。8 Q% B5 i! F8 t- u9 e9 F7 O. y
- n' U/ Q4 l5 P3 p2 y- b0 j% M. L( | : s' b3 r4 J4 q/ g& {7 P但是择主也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择主观只适用于乱世中诸侯的层次,对东汉皇帝一定要忠;二、旧主是否仁德贤明,假如旧主残暴不仁,或是愚昧暗弱,则赞扬人物的弃暗投明。 ; ]4 u- u5 W- a- n . l8 G! Y7 i/ I: z& U! R; R7 G7 O, F ?3 j* z9 M! A7 a! I
比如陈宫、沮授、审配、傅佥、于诠、张任等人,一个个慷慨悲壮,视死如归,令人敬佩。 : p5 Y ^ @$ c8 }3 k V0 ^: ^- U. d# C+ w6 @' u+ H- r9 c5 h, `7 V) U1 z
而谯周却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本是益州大儒,刘备攻刘璋时,他用所谓天象、童谣来印证天道,力劝刘璋投降刘备。邓艾兵临城下时,有的大臣劝后主投奔吴国,谯周说不行。并且他还提出了一套投降理论:“臣料魏能吞吴,吴不能吞魏。若称臣于吴,是一辱也;若吴被魏所吞,陛下再称臣于魏,是两番之辱矣。不如不投吴而降魏。魏必裂土以封陛下,则上能自守宗庙,下可保安黎民。”这是无耻的投降论调,还是着眼现实的审时度势之见?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7 N- G1 @ [# e1 `) H, @ w " p; W' E# f% E3 g/ n. S1 s3 j* ~/ ~+ `
3、降将自身建功立业的需要/ ?3 f6 L% S" U9 Q) h# O. {/ K% |; J
9 O; Q6 B' u* N$ k/ a3 Q9 y/ j/ o* r r# q4 p* \8 X. z
古人说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战乱年代“立功”自然成为了首选。) k0 H' W; i* l6 X8 Y5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