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姜维是蜀汉最后的大将军。他这个大将军的含金量,非但不能和诸葛亮比,连蒋琬、费祎也比不上,最后为了躲避黄皓陷害,只得远避沓中。这其中固然有刘禅后期越发昏庸,听信黄皓谗言的因素,但姜维自己在蜀汉朝中特别孤立、缺少人支持,也是重要的原因。
: |# ~- A0 d7 e! j6 J4 f6 V. r8 _- c; j9 x1 X% O
. n/ t; F5 p- l# t: g和诸葛瞻关系不好- d2 K3 }" c( f) O4 _) G
姜维是诸葛亮钦点的接班人,按理说他应该和诸葛亮的后人关系很铁。但是显然姜维和诸葛瞻的关系并不好。黄皓企图用右大将军阎宇替换姜维,很可能得到诸葛瞻的支持。262年,姜维北伐败回,诸葛瞻、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改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 y: w/ C/ j0 |& {8 F3 }% g
诸葛瞻是蜀汉后期新崛起的实权派。261年,诸葛瞻被任命为代理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 ?0 ^$ f+ F4 A
虽然卫将军的职务低于大将军(姜维),但这样的安排,已足以看出姜维的权力被进一步分化削弱。除了一线军事,姜维这个大将军估计是管不了其他政务的。连老资格的廖化都约宗预,是否要去拜见一下诸葛瞻这位新贵(被宗预拒绝),可见诸葛瞻在蜀汉朝堂的地位。) Z' x1 S) `" V( ]1 t9 z
作为新贵,诸葛瞻当然不满足自己无法染指兵权,因此和姜维的矛盾不可避免,恨不能早夺之(军权)为快。# g* |7 _' @7 D! M0 D- M# k
* e4 @ L" |8 F1 | V
主要副手都反对姜维北伐
# N0 N$ B! N- S* D$ k# z姜维担任大将军时,主要副手都有,右骠骑将军胡济、右车骑将军廖化、左车骑将军张翼。
. ]& A' k9 u$ k/ w3 f255年,张翼曾经在朝堂上明确反对姜维出征,认为蜀汉国家小而百姓劳苦,不宜滥用武力。《三国志》甚至写道,姜维内心并不喜欢张翼,却经常勉强他一道出征,张翼也不得已而随从,可见两人关系不和谐。
- y6 S7 ~3 \* l6 D廖化也曾经极力反对姜维北伐。262年秋,姜维出征前,廖化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伯约(姜维字)啊。智谋并未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没有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诗经》说‘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赶上这个时候’,讲的就是现在的事。”" F: R7 _2 ]- L( U" ]" D9 ?5 Y2 y0 Q( b
胡济就更神了,和姜维貌合神离,采取不合作态度。256年,姜维北伐,与时任镇西大将军的胡济约好在上邽会合,但胡济并没有领军赴约,使得姜维最终在上邽被魏将邓艾大败。263年,魏灭蜀时,胡济作为右骠骑将军、汉中都督,将指挥位置设在汉寿,远离汉中防御一线,基本没发挥什么作用。
, k2 q Y5 I) k' j) z8 q5 X! p/ Y1 J3 b' n/ a. q. b
姜维是个外来和尚
( j0 I7 d1 y' s8 L& F: S! g益州内部分为三 股势力,益州派(谯周、张翼为代表)、东州派(李严、黄权、董允为代表)、荆州派(诸葛亮、马良、魏延、诸葛瞻、胡济等)。姜维是曹魏的降将,和上述三种势力都不沾边,因为诸葛亮弟子的身份,勉强算作荆州派,但又无法得到荆州派的全力支持。) ]% W6 i* Y3 {1 K$ |3 T' H
姜维自己本身不是一个善于结党、形成自己势力范围的人。看遍史书,没有发现姜维和哪位蜀汉高级领导有很深的私人情谊,也没有明确的铁杆部将。, K" M- m$ P1 J# d
史书唯一记载的是,当年跟随姜维一起投降蜀汉的人,包括天水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后来都官运亨通、地位显赫。梁绪官做到大鸿胪,尹赏官做到执金吾,梁虔官做到大长秋,不过都是些位高权轻的虚职,基本很难帮到姜维什么。
* o8 w& r) }( x' @5 n姜维作为一个孤立的外来和尚,只有通过不停地对外战争,来维持和强化自己的领导地位。姜维和其他蜀汉同僚的矛盾,不仅是战与和的矛盾,也是权力的争夺。姜维最大的靠山,其实还真是刘禅,如果不是刘禅支持他,估计姜维早就倒台了
6 L5 @7 B2 i& F+ h& z4 H8 F: _, M4 x$ Q3 j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