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别看家事都是些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小事,真要缠起来够你头疼的.<<红楼梦>>中的女强人王熙凤也为此苦恼不已,曾特别关照心腹人平儿,有些事不能较真,宁可自己往里贴钱,也不要得罪人.可见家事之难.而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家事往往和国事有关,尤其是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从表面上看纯粹是个人的家务事,但这件事如处理不好,其造成的后果却是致命的.三国中各位政客们最重要也是最头疼的家事就是选择接班人的事.这也时常让他们的手下感到为难,最后要么选边站,要么中立.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家事,三国里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政治家们来说,家事即国事也,再头疼也马虎不得的.. ]9 u. m, f$ I9 G
* P+ k5 x) e5 T
. ]& e! b, k, r" M5 ?* U+ n6 Q# Z; A3 R% E
3,曹操的家事.曹孟德曾发出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如袁本初,刘景升子,豚犬耳!"说明他对袁刘二人的家事所造成的后果还是非常重视,警惕的.不过事情真到了自己头上,就难说了.晚年的曹操就曾为立嗣的问题而犯了和袁绍,刘表一样的错误.在究竟选择长子曹丕,还是四子曹植为自己的继承人时,一向果断机智的曹大丞相也突然变得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起来了.曹丕有其谋士吴质为心膂,曹植以其智囊杨修为臂助,各自向对方展开凌厉的攻势.一方面挖空心思以获取曹操的好感,一方面拼命诋毁政敌.犹豫不定的曹操询于谋士贾诩.诩低头不语.操再三追问之,诩方徐徐言道:"适来有所思.袁本初,刘景升事耳."操顿悟,大笑而止.最终决定立曹丕为世子.曹阿瞒毕竟比袁,刘二人聪明,不用多言,他就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曹操继承人问题的顺利解决,为以后的曹魏王朝的建立打下了一个最为牢固的基础.只是曹操没有想到,在他死后,曹丕和其弟曹植的矛盾终于彻底爆发了,曹丕以曹植没有参加父亲的葬礼,犯了大不孝的罪名,给抓了起来.后在其母的泣劝和曹植七步诗的感染下,终于放下屠刀,饶植一命,贬为安乡侯,赶出京城.与袁绍,刘表相比,曹操的家事还算得上是有惊无险吧." f t+ M2 c6 o. Q- |& Y
5 S4 N4 @2 b9 H, F; r* U
& d5 l, I. a7 L 4,刘备的家事.刘玄德当了皇帝后,立其长子刘阿斗为太子,看起来名正言顺,没啥问题.但不要忘记,刘皇叔还有一个干儿子刘封,长期跟随在刘大耳身边,四处征战,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按理他只是干儿子,做刘皇帝的接班人是没有份的.不过据刘封的好友,老搭档孟达所言,选择继承人的事情本不该是这样的.关羽在兵败樊城后,逃至麦城,派廖化冲出吴军的围困,向驻守在上庸的刘封,孟达紧急求救.刘封商与孟达.达以敌众我寡,不宜相救,请封拒之.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我叔父,安忍坐视不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问于张飞,飞答任凭兄长做主.问于关公,答曰'陛下自有真子,奈何以假子为嗣?'此事人人尽知,将军岂反不知矣?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闻听达言,遂拒绝廖化,按兵不动.坐视关公被东吴擒杀而不救.孟达所言刘备之家事,真假不知.正如刘备的身世,扑朔迷离,难辨真伪.不过看刘备将自己唯一的,功劳苦劳兼备的义子远置在荒僻的山城之地,而不像关羽把义子关平至死都带在身边协助自己的情形,似乎孟达之言非虚也.关公死后,刘备欲追究刘,孟二人见死不救之责.孟达得知后大惊,领数十人降魏.备令刘封前去讨伐.却被魏军打得大败.封逃回成都,备责其不救关公,封诿过孟达.备怒曰:"汝须食人饭,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听谗贼所阻!"命左右推出斩之.封临死叹曰:"悔不听孟达之言."盖孟达曾遗书与封,劝其归降.封不从,毁来书,斩其使.备后闻听此事,亦有悔意.孟达降魏后,曹丕加其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领新城太守,官爵均远高于刘备给予的封赏.只是孟达为人反复不定,曹叡时又反魏降蜀,被司马懿擒斩.刘备的家事至此最终偃旗息鼓了., G6 _2 \8 k' v' {6 F/ g4 p
: A3 P/ L" `7 `% f t, c% Y
8 u+ _5 I E6 t: A8 Q) m
5,孙权的家事.孙仲谋的家事是三国中最简略的.权称帝后,先立长子孙登为太子,于吴赤乌四年身亡.后立次子孙和为太子.和与全公主不睦,公主向权进谗,权废之.改立三子孙亮为太子.太元次年四月,吴大帝孙权病逝,太子孙亮即位.因大臣孙綝独揽大权,亮愤极,与国舅全纪谋诛之.事机不密,谋泄.亮被废,全纪等皆被杀.孙綝迎权第六子孙休为帝.休与将军张布,丁奉等定计,诛杀孙綝兄弟,始将政权夺回手中.与其他人比起来,碧眼儿的家事虽有些不太平,但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力量给解决了.# S% I3 H/ X* h. i
0 ]0 R1 v6 ^: {) ?) l" U " S; r- U. }9 v7 a) c; Y. K 6,司马氏的家事.魏国权臣司马懿有子二人,司马师,司马昭.懿死后,政归司马师.师无子,昭妻王氏生子二人,长曰司马炎,少曰司马攸.因司马师无子,遂将司马攸过继为子.攸喜读书,有文才,性情温和,为昭所终爱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独秉魏政.昭常曰:"天下乃吾兄之天下,吾百年后当归于吾兄."昭受封晋王后,欲立攸为世子.山涛谏曰:"废长立幼,违礼不祥."贾充,何曾,裴秀亦谏曰:"长子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人望既茂,天表如此,非人臣之相也."昭沉吟不决.太尉王祥,司空荀凯谏曰:"前代立少,多至乱国.愿殿下思之."面对手下心腹们的轮番攻势,司马昭不得不最终妥协,立长子司马炎为世子.因为他很明白,自己这么多手下都拥护其长子司马炎,说明炎的羽翼已经丰满了,地位已固.事实已没有办法再改变了,只能从众.司马氏的家事是三国里最太平的,几乎没什么大的波澜.司马家接班人问题的顺利解决,也宣告了魏吴二国最后的命运已经到来了.昭死后,司马炎继位,先废魏主,登基为皇帝,改国号为晋.后派兵伐吴,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灭吴,俘吴主孙皓,统一了中国.司马氏的家事,堪称是三国里最和平的家事. 9 w, h+ c7 E9 H# e J( T% X2 ? Y. ]- ~. Y
' P- d! g' G7 U @* M2 V1 _
古时候历朝历代的君主无不为选择接班人的问题而伤透脑筋,造成他们如此纠结的原因,主要是在择嗣这个问题是,是立德好呢?还是立才好呢?获说得通俗一点,是立长还是立爱.对于为人父母来说,当然选择是立最心爱的子女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对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来说,为了其政权的稳定,立长才是最好的选择.尽管他们也曾为此忧愁烦闷过,甚至一度要违反"废长立幼,鲜有不亡"这一法则,但最后他们还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三国里各位领导人们的立嗣一事,我们可以得知,为何家事难于国事也!0 c1 A% t- V9 h) c4 n: j
6 \, C' [2 v1 q1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