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0 B" L6 G3 |+ s, s! B, r" d( d 3,曹氏兄弟。曹操曾发出感慨:“如本初,景升子,猪犬耳!”说明他对二人因溺爱不明造成了骨肉相残一事,是相当警醒的。不过事到临头,他也一度犯了迷糊。在长子曹丕和四子曹植之间,他为难了。究竟是立深受自己喜爱的文才出众的植儿为接班人,还是立脾气性格都酷似自己的丕儿为接班人呢?曹操糊涂了。最后,在贾诩的提醒下,才恍然大悟,最终决定立长子曹丕为嗣。曹操死后,由于先前因双方为谋夺嗣而彼此之间存在的仇恨,曹丕以曹植未参加父亲的葬礼为名,把四弟给抓了起来。为避免外界非议自己无兄弟之情,丕令植七步作诗一首,以证明其未有恃才蔑礼之罪。未料植果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亦潸然泣下,遂免其死罪,贬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该诗不仅成中国古诗中的千古绝唱,也成为描述兄弟情仇的最形象的范例。曹氏兄弟之间的恩怨情仇可谓是三国中最为戏剧化的。" c$ o. _+ U9 ^& b) e( o" M# U. P
6 R. A$ n; h$ Y, d9 ? q% Z 5 p: \, y* G! o 4,刘备兄弟。大耳刘玄德无论在史书,还是在小说里,都没提到他有亲兄弟。但他却有二个异姓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既浪漫又豪情,称得上是三国中最生动的一幕。刘备待遇这二个外姓兄弟十分的不错,食必同器,寝必同席。当时刘备还属于平民阶级,生活上比较穷困。他能做到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实属不易。而他的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可弃,手足不可弃。”成为结拜兄弟之间的经典佳话。故关,张二人感激涕零,终身没有背弃他们的兄弟情谊。看来刘备对兄弟之情还是蛮到位的。但慢着,和刘备称兄道弟还不止关张二人。刘表,刘璋都曾与刘备以兄弟相称。表称备为弟,璋呼备为兄。刘景升在刘玄德为他平定江夏张武,陈孙之乱后,以“弟闲居此处,恐废武事”之名,一脚把刘备踢到新野,做了他的挡箭牌。备亦心知肚明,在刘表死后,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招呼也不跟小主刘琮打,带着人马从新野开溜了。后与刘表另一子刘琦联军,但琦不久却英年早逝。刘璋也想学刘表,请刘备大哥入川助己抵御汉中张鲁的进犯。他把刘备远远的安置在葭萌关,另派部将高沛,杨怀把守后方的涪水关,其意不言而喻。但璋没有想到,此时的刘备已今非昔比了,实力雄厚,早已不甘久居人下了。在军师庞统设计下,夺取了涪水关,杀高,杨二将。最后吾装夺取西川。曾被刘璋老弟泣赞曰:“吾兄之恩,誓不敢忘”的刘老哥,最后把璋弟弟赶到公安居住,不久即死。想当初,刘备和刘璋在涪城相会时慨然曰:“吾兄弟同宗骨血,共议大事,并无二心。”不过观其所为,其心早变矣。刘备在对待兄弟情分方面,似乎是一向胳膊肘朝外拐。这也难怪,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刘备是深谙此道,他与诸位兄弟之间是有情还是成仇,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刘备兄弟可谓是三国中最以利定情仇的兄弟。/ C# }$ p0 ]( U
1 L' A' t5 ^ } C. Y
8 b" U# T) m* g0 K1 }6 p
5,孙氏兄弟。碧眼儿孙权被曹操赞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其才干。只是他的天下不是自己得来的,而是他大哥孙策送给他的。孙老大凭着一身的勇力和霸气,打下了江东大片土地。后来遇刺身亡,临殁前把江山传给了权弟,而不是自己的子嗣。策取印绶与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小霸王的这段话,既有对权老二的肯定和勉励,又当众挑明了创业者是我,你不过是坐享其成罢了。孙权接过老哥的盘子,小心谨慎地维护着,并接连在赤壁,琥亭先后打败了曹操与刘备二位强敌,终于在江东建立起了吴国,自称皇帝。尽管这地盘是他老大哥孙策打下来的。只是孙权在做了吴大帝之后,给他老哥孙策封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长沙桓王的封号。此举说明在其心中压根就不承认自己的江山和他大哥有半毛钱的关系。孙氏兄弟的恩怨情仇可以说是三国中最隐秘的。 9 l* t7 _' |9 e- R4 J: c3 e / N5 ~7 I G9 D5 z: D- D: Y ( [# H& S4 W& c3 M 6,司马氏兄弟。魏国权臣司马懿有子二人,司马师,司马昭。师无子,过继昭幼子司马攸。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执掌魏国大权。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之。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他公开表示:“天下是吾兄之天下,待吾百年后,当归其子。”其实这是他喜爱少子攸的托词。但没料想竟遭到自己所有部属的一致反对,迫不得已,只好立长子司马炎为嗣。司马昭死后,司马炎篡魏,当上了晋国皇帝,史称晋武帝,司马攸被封为齐王。不久炎派兵灭掉了三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吴国,完成了中国统一大业。但司马炎心中有一个疙瘩始终没有解开,那就是小弟弟司马攸。一来因为以前自己的位置差点被攸小弟夺去,此恨难消;二来,自己的长子司马衷是个低能儿,朝中不少大臣竞相呼吁让司马攸来辅政,这更引起了晋武帝的猜忌和愤怒。于是他命令攸小弟立刻从都城离开,去自己的封地齐国。但司马攸死活不愿意远离长安,并委托炎大哥的二个女儿去给自己求情。二位公主跪在父亲面前,磕头出血,涕泣流泪,请皇帝收回成命,让攸叔叔留在京城。司马炎更为光火,咆哮道:“我还没死呢,用不着你们来哭;齐王也还没死呢,也用不着你们来为他流泪!”齐王攸又上书说自己病重,恳请缓行。晋武帝令太医前去诊视。太医为讨好皇帝,回来说齐王没病。晋武帝当即下令,叫齐王攸马上从长安滚蛋,不许迟疑。齐王攸无法,只能起身。临行前向老哥告别。由于齐王攸素好仪容,把自己修饰得漂漂亮亮来见炎大哥。晋武帝更认定齐王攸以前是在装病,愈加厌恶。没料到第二天,齐王攸的儿子就来报告说自己的父亲死了。炎老哥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攸小弟。但人死不能复生,就将那位为奉承自己而说谎的太医给宰了,算是给攸弟弟报仇。这都是发生在三国以后西晋时期的事了。司马氏兄弟的恩怨情仇可算得上是三国时最会秋后算账的一对。 $ g; S, G/ N) U1 Q! j2 c- F5 X$ j0 R0 A, T! t2 v1 Q; V I7 K8 f
3 t6 O9 `$ B) [. r9 ? 传说在我国古代北方有一部落,其首领有十个儿子.他临死前把儿子们叫到床前,拿出一支箭让他们折断.儿子们都轻松的做到了.他又把十支箭捆在一起让儿子们去折断它.可儿子们费了半天劲也没能做到.这时他才语重心长的告诫十个儿子:我让你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教导你们兄弟之间要团结一心,才能不为外人所击破.儿子们听了他的话后,齐心协力,最终把部落发扬光大.我国古语就有:"兄弟合心,其利断金"之说,民间俗语也有:"打战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说的都是兄弟团结的重要性.只是在真实的世界里,面对着各自的利益,肯独享的多,愿分享的少.越是亲兄弟,越是靠不住.自然,发生在兄弟之间的恩怨情仇的故事也就益发的多了起来. + x5 b( b! J6 O( U/ X" E2 [1 C 5 C" N4 {' h( E8 L)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