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2 a @: Y' S$ Y6 K/ s( L( a9 q! X 华佗在小说中最后为曹操所害,是因为他应邀为曹丞相医治其痼疾---头风病.竟提出要根除此顽症,必须破颅,取出风涎才行.被曹操怀疑佗欲借机行刺,下了大狱.旬日竟死于狱中.佗死前将其所著医书<<青囊书>> 赠与狱吏.却被狱吏妻误烧之,只剩阉猪,鸡等小法,为后世所叹.不过成书于晋朝的<<三国志>>倒没有破颅一说.只是说华佗为曹操治疗头风病,用的是针灸法,非常有效.但也只能治一时,不能根治.曹操要求华佗留在他身边,以便随时侍候他.佗不愿,借口妻子有病而去.后被操查出佗是在骗他,收其下狱,佗死于狱中.以后操每患头风,遂后悔杀佗.其爱子曹冲也患重病而亡.操感叹,若不杀佗,我的儿子也不会这么早就死的. 2 @' Z+ \0 [- M( u# B( s ; O' v4 m5 t' P4 c4 J* E/ {# n. g- k' i
曹操可能是过虑了,其实在三国,医生做外科手术的事还是比较普遍的,如司马师就曾命医官为其割除左眼下肉瘤,以药封闭.正值毌丘俭造反,乃带病东征.夜间,文鸳带兵杀入魏寨,遍寻司马师.师大惊,眼珠从肉瘤疮口内迸出,血流遍地,疼痛难当.又恐有乱军心,只咬被头而忍,被皆被咬烂.从这里也可看出,做外科手术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常规手术,有些还颇有难度.! `. y4 o, l7 ?9 ^
7 [! b: o2 x' z, O/ a# Z 1 q7 D1 u% W ^& E& K! c F 小说和正史在写华佗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细节,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一种汤剂.每当他要实施手术,就先让病人服下麻沸散,病人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手术时也不会感觉痛苦,醒来后和常人一样.看上去非常像现在医院做手术时使用的麻醉剂.小说里华佗也事先对曹操说明,开颅时需预服此汤,才能做手术.<<三国志>>里对此也有描述.可惜生性多疑的曹丞相根本不相信,坚持认为佗是以手术之名,行刺杀之实.将其杀害,致使此汤的制法从此失传.中国古代医生在做手术之前让病人服用麻醉剂的,华佗是唯一一个.直到近代,西医从国外带来了麻醉剂,才解决了外科医生做手术时,如何不让病人感到痛苦的问题.单从麻沸散的使用情况来看,中国的外科医术已经在全世界处于领先的水平了.自华佗死后,中国就再也没有人会使用麻沸散来做手术了,遗憾啊!这也难怪,司马师在医官给他做了肉瘤切除手术后一直是疼痛难忍,最后睛暴而亡.可能是由于在做手术时没有麻沸散的辅助,实在是太痛了啊.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开刀,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需要极大的胆量和心理承受能力,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华佗在给关公刮骨前曾建议道:"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侯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但恐君侯惧耳."听了就让人害怕,更别说做了.7 k8 V0 J1 @* u0 D T5 C
) \/ K4 \/ _8 A9 P; O7 a3 S 2 D& L8 K7 @( k4 M. b 但不管怎么说,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时期我国医学领域的外科手术已到了一个非常发达的阶段,民间和政府都有一批专门负责做外科手术的医生.如果麻沸散能传承下来的话,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仅是造福全人类的大贡献,也可以说是影响我国历史文化的大事件.说不定能成为中国的"五大发明"之一呢!' u) q, e4 O* L+ y
! O+ A T0 v4 N& A2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