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中的谋士们,有一批人是绝对不能被忘记的,那就是东汉末期实力最强大的地方诸侯,有着"四世三公"美誉的袁绍手下的那批智囊团们.尽管他们是政治上的失败者,但这并不妨碍袁氏集团的谋士们在三国中的作用和地位,其中有不少人还是颇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6 b" b! t3 @) R" h3 ~! B2 i) Q& s8 I
' w7 ?0 Y$ s& P2 M+ B! ]/ r5 t 8 n* m0 [2 ]4 h& R 1,郭图,字公则,颖川人,号称袁绍集团的第一谋士,其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在袁绍生前和去世后都非同小可,三国的袁氏政权里,数他为主子出的计策最多.不过数量虽多,质量却不尽人意.据正史记载,汉献帝逃亡时,派使者四处奔走,向各方诸侯们求援,请求他们接纳自己并出兵相助。袁绍在得到皇帝的求救信后,召集谋士们开会讨论这一问题。沮授主张接纳,但郭图则坚决反对,他给出的理由是:“汉室衰亡已经很久了,现在要想振兴它太难了。何况现在的国家情形正如秦末时一样,有力者得之。你现在如果把皇帝接来等于给自己安上个紧箍咒,干任何事动不动就要向皇帝汇报,请求同意你的意见。不服从就是违抗皇命,服从则自己的权利就更弱小了。这不是一种好办法。一言概之,吃力不讨好”。袁绍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果是被曹操捡了个漏,失去了在政治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等到他醒悟过来,为时已晚!还有在第30回,得知袁军的命根子乌巢被曹军偷袭后,绍将张郃,高览要求派大军火速救援,但郭图表示反对,他向袁绍献上一计:“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围魏救赵之计也。”你丫曹操敢劫我老巢,那我就端你老窝。大家一报还一报,看谁狠过谁。主意不错,理论上也可行。但老郭忘了一样,他的对手是谁?曹操!一个三国中最狡诈,最重视防护自己后路的人。尽管郭图对敌方的情况分析的很到位,此时确是曹营最空虚的时候,曹军主帅又不在,以自己的优势兵力猛攻曹军大营,成功的机率大得惊人。只是他对曹操的了解还不如将军张郃更来的深:“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一听有人对他的妙计竟全盘否定,郭图是大为不满:“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再三请劫曹营。他大概把曹操当作一个来抢粮的强盗了,认为事情尚未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还有挽救的余地。却未料曹操真的是一个来挖命根子的人,一把火把乌巢烧得是干干净净,彻底灭绝了袁军最后的一丝希望。而攻打曹营的袁军被事先准备好的二路曹军伏兵迎头痛击,损失惨重。造成这样的局面正如沮授先前预料的那样,曹军兵比我们少不假,但远比我们的精锐。可惜郭大军师愣是没看到这一点。郭图害怕张辽,高览二人回寨后与其证对是非,并为此承担责任,于是在袁绍面前诋毁二将不肯尽力,以致损折士卒,有降曹之意。绍大怒,令使者召张郃,高览回来问话。郭图又派人对张,高二将曰:“主公将杀汝矣!”被逼急的张郃,高览二人只得率军反投曹操,最终使得袁绍在官渡一战中彻底的失败了;不过郭公则也并不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他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和看法也有正确的时候。如第28回,刘备借口去劝说刘表来归顺袁绍,脱身离开了冀州。郭图谏曰:“刘备前去说刘辟,未见成事;今又使与简雍与玄德同行往荆州,必不返矣。”绍不听。对刘备的为人,郭图比他的老板看得更清楚,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他的提醒没用。第31回,袁绍在曹操大军进逼的情况下,不积极准备迎敌,反而迫不及待的提出废长立幼,要让小儿子袁尚做自己的接班人。郭大谋士立刻毫不客气地给顶了回去:“三子之中,谭为长,今又居外;主公废长立幼,此乱萌也。今军威稍挫,敌兵压境,岂可复使父子兄弟自相争乱耶?主公且理会拒敌之策,立嗣之事,毋容多议。”义正词严,铿锵有力,有条有理的一番话,驳得老板袁本初是哑口无言,连那些支持袁尚的谋士们也提不出反对意见来。从这里可以看出,郭图也是一个有一定头脑的人,并不完全是个糊涂蛋;在袁绍死后,郭图因个人立场问题,站到了袁绍长子袁谭这一边,并积极为其出谋划策。第32回,郭图只身入冀州城,乘谭,尚兄弟二人尚未翻脸之际,以联合抗曹,请互相协助为名,把袁尚身边的另一重要谋士,爱出诡计的逢纪借调到袁谭军营给斩了,断了袁尚一臂。又向主子袁谭献计,以宴请为名,把袁尚,审配骗来杀掉。被识破后,尚大怒,猛攻兄长的部队。袁谭力不能支,郭图又献计道:“今城中粮少,彼军方锐,势不相敌。愚意可遣人投降曹操,使操将兵攻冀州,尚必还救。将军引兵夹击之,尚可擒矣。若操击破尚军,我因而敛其军实以拒操。操军远来,粮食不继,必自退去。我可以仍据冀州,以图进取也。”谭从其言。当曹操答应他们的请求,又以女许谭为妻,并令袁氏降将吕旷,吕翔二人为媒。郭图又在袁谭耳朵旁嚼起舌头根子起来了:“曹操以女许婚,恐非真意。今又封赏二吕,带去军中,此乃笼络河北人心,后必终为我祸。主公可刻将军印二颗,暗使人送与二吕,令作内应。待曹操破了袁尚,可乘便图之。”谭依言行之。未料二吕反向曹操告发了郭图的阴谋。曹操在击破了袁尚后,立即掉过头来,攻打袁谭。此时郭图能为主子出的唯一良策就是:“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拼死一搏的最后是郭图与袁谭都战败被杀。中国俗语有:“疏不间亲”之古训。作为下级,外人,尤其是一个谋士,劝人兄弟和好,相互谦让,共同对付外敌才是当务之急。但郭公则以他对主子的绝对忠心,屡次挑拨,扩大袁谭与他弟弟的矛盾,非得致对方于死地不可。另外不知何故,郭图似乎一直把曹操看得过于简单,在如何应对曹操方面,始终把三国里他们这个最强大的对手视为一个最普通的对手。认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结果是跌了大跟头又送了老命。观郭图此人,也颇有一些才干和韬略,只是在某些重大的关键问题上,他提出的建议给人的感觉近乎弱智,目光相当的短浅。至于他为何能在袁绍政权的谋士团内稳坐第一把交椅,还真是让人不解。 : m) N7 \# I5 A/ L' d' q* f6 I $ H8 j3 g$ c* h8 g+ J9 e% d) l4 m; q7 {
2,审配,字正南,魏郡阴安人,在袁氏集团的谋士群里排名第二。在演义中,审正南初次向袁绍献谋是在第13回,袁绍得知曹操与吕布相斗,召谋士们商议。审配曰:“吕布,豺虎也;若得兖州,必图冀州。不若助操攻之,方可无患。”绍遂遣颜良将兵五万,往助曹操。此计优劣如何,相信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在袁绍召集众谋士讨论,要不要出兵与曹操一争天下时,审配是坚决赞成出兵的。并在官渡前线先后献上土山计,地道计来攻击曹军。尤以土山计最为厉害,十日之内,在操寨边筑成土山五十余座,上立高橹,分拨弓箭手于其上射箭。一声梆子响,箭如雨下。曹军皆蒙楯伏地,大惧之。若不是刘晔向曹操献上“霹雳车”以破之,曹军危矣!在曹军第一次劫烧由袁将韩猛押运的粮草后,审配立即告诫袁绍曰:“行军以粮草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乌巢乃屯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绍曰:“吾筹策已定。汝可回邺都监督粮草,休教缺乏。”配领命而去,从此离开官渡战场,直到最后为袁氏集团献出生命,终身未离开邺都一步。袁绍死后,作为集团第二谋士的审配与集团第四谋士的逢纪结成一帮,支持绍幼子袁尚,并处处为小主人着想,想方设法地捍卫袁尚的权利。而集团第一谋士郭图和集团第三谋士的辛评则连起手来,坚决站在绍长子袁谭这边。四大谋士分裂成二派,彼此视若谁火,争相设计谋害对方。第32回,当郭图设计欲谋害袁尚,又被他看穿。及时警告道:“此必郭图之计也。主公若往,必遭奸计;不如乘势攻之”。在曹操倾主力了攻打他们的情况下,审配还不忘为主人如此设谋:“今曹兵运粮入白沟,必来攻冀州,可发檄使武安长尹楷屯毛城,通上党粮道;令沮授子沮鹄守邯郸,遥为声援。主公可进兵平原,急攻袁谭。先绝袁谭,然后破曹。”尚大喜,令马延,张凯二将为先锋,连夜起兵攻打平原。和老冤家郭图一样,他也非得致原来的同事和小主人于死地不可,而置真正的敌人于不顾。故在袁绍死时,他作为遗嘱的执笔人,明知老袁的废长立幼之举不妥,但为了小主人袁尚日后的飞黄腾达,而选择了从乱命不从治命。尽管他明白这样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 Q; g7 Z1 e- C审谋士对于他认定的主人是极其卖力,忠心不二的。不过他虽然与郭图有矛盾,但他们也有共同语言,如在第26回中,都劝袁绍要杀掉刘备。曹操也曾言:“审配有机谋”,审正南在其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坚守冀州城,法令甚严。屡破曹操各种攻城之法,一时间使得曹操无计可施,不得不退军洹水之上,另作计较。第31回,袁绍在官渡战败后,欲整顿军马,与曹操再决一雌雄。配谏曰:“旧岁官渡,仓亭之败,军心未振;今当深沟高垒,以养军民之力。”绍尚在犹豫,曹军已至。双方激战,袁军大败。绍病死,袁家兄弟二人相争,曹操领兵攻谭。尚与配议曰:“使谭降曹,并力来攻,则冀州危矣。”乃留审配守城,袁尚领兵救谭。操攻冀州不下,听郭嘉计,撤军回去。二袁又开始互相攻打,曹操乘机返身回来,将他们各个击破,重回冀州城下。审配多方守御,毫不松懈。曹操最后采纳许攸之计,引漳水淹冀州,前袁氏旧臣辛毗在城外招降守军。配大怒,把辛毗一门大小八十余口全部杀掉。手段也太毒辣了。侄子审荣不满,大开西门,放曹军入城。配被活捉,毗以鞭鞭其首曰:“贼杀才!今日死矣!”配大骂:“辛毗贼徒!引曹操破我冀州,我恨不杀汝也!”操曰:“汝知献门接我者乎?”配曰:“不知。”操曰:“此汝侄审荣所献也。”配怒曰:“小儿不行,乃至于此。”操曰:“昨孤至城下,何城中箭之多耶?”配曰:“恨少!恨少!”操曰:“卿忠于袁氏,不容不如此。今肯降吾否?”配曰:“不降,不降!”辛毗哭拜于地曰:“家属八十余口,尽遭此贼杀害。愿丞相戮之,以雪此恨!”配曰:“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不似汝辈谗阿谀之贼!可速斩我!”操教牵出。临受刑,叱行刑者曰:“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乃向北跪,引颈就刃。操怜其忠义,命葬于城北。审配是袁绍谋士中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个,刚强不阿,视死如归,从一而终。其个人才干也有过人之处。但爱认死理,不顾大局。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短处。但以他的忠诚和干练,足以在袁绍的谋士团中占据第二把交椅。 l+ o }3 }; O
* z3 F* | A' {( p q. i: ]9 E. I) u
3,辛评,字仲治,颖川阳翟人,本冀州刺史韩馥的谋士,后归顺袁绍,在袁氏集团的谋士团内位居老三。辛仲治虽然有着袁绍第三谋士的美誉,但在书中作者对他的笔墨非常之少,几乎近于吝啬。只在第32回中,袁谭得知父亲已死,便与郭图,辛评商议。图曰:“主公不在冀州,审配,逢纪必立显甫为主矣。”辛评曰:“审,逢二人,必预定计谋。今若速往,必遭其祸。”谭乃听郭图计,呆在城外,观察形势再说。似乎在三国里辛评作为一个谋士来说,其个人贡献的计谋极其有限,且无高明之处,反不及他弟弟为曹操的献计。第33回,曹操击败袁尚后回师攻打袁谭,谭败走南皮,着辛评见曹操约降。操曰:“袁谭小子,反覆无常,吾难准信。汝弟辛毗,吾已重用,汝亦留此可也。”评曰:“丞相差矣。某闻主贵臣荣,主忧臣辱。某久事袁氏,岂可背之!”操知其不可留,乃遣回。评回见谭,言操不准降。谭叱曰:“汝弟现事曹操,汝怀二心耶?”评闻言,气满填胸,昏绝于地。谭令扶出,须臾而死。与郭,审,逢三位袁绍的大谋士相比,辛评的个人结局算是最好的。但从小说中来看。对于一个袁氏家族的高级谋士来说,他似乎没出过啥高招,使过啥妙计,辛评能当上袁绍的第三大谋士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N7 [4 U9 L5 D& [, t) F( e
: o1 ~2 y; w4 T. L$ Y; j* ]) g6 Q
3 |) Z% A& A" e, X7 |
4,逢纪,字元图,南阳人,在袁氏集团的谋士圈里当老四。逢元图在小说中给人的印象很不好,可谓是袁绍身边品行最差的一个小人,如在第31回,在袁绍兵败官渡,表达出悔恨之意后,唯恐田丰得到重用,乃在袁主子面前说其坏话:“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我之所料。’”以此激怒主子下令杀掉田丰。委实是个小人。看他给主子们献的计策,也多为损招阴招。如第7会,袁绍屯兵河内,缺少粮草。向冀州刺史韩馥求救。韩牧二话不说,立即派人送来了军粮。按理说应该知恩图报吧,但这位逢元图却跑到袁大帅面前献上如此一计:“大丈夫纵横四海,何待人送粮为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可暗使人与书公孙瓒,令进兵取冀州,约以夹攻,瓒必兴兵。韩馥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绍大喜,依计而行,不费吹灰之力得了冀州。事后,逢纪被委以重任,与田丰,许攸,沮授等共掌州事。作为谋士,文化人,不教人好的,反挑唆人家恩将仇报,翻脸不认人,过河拆桥,真不知逢纪究竟是何心肠!看他出的计策,不但不要脸,也够下三滥的。由此可见逢纪在为人方面是有问题的。做人太不地道,终会遭到报应。第32回,郭图借二袁尚未翻脸之时,请袁尚派审正南和逢元图二人去协助袁谭。袁尚不肯,经讨价还价,决定审,逢二人以抓阄的方式,抽一个人前去,很不幸,逢纪被抽中了。明知此去无好结果,迫于无奈,逢元图硬着头皮跟随郭图来到袁潭的军营,立即被袁谭扣为人质。当谭与操军相战败绩后,遣人求救于尚。尚与审配计议后,止发五千人来救,又被操军于半路坑杀之。潭大怒,唤逢纪责骂。纪曰:“容某作书致主公,求其亲自来救。”纪书到冀州,尚与审配共议。配曰:“郭图多谋,前次不争而且者,为曹军在境也。今若破曹,必来争冀州矣。不如不发救兵,借操之力以除之。”尚从其言,不肯发兵。使者回报,谭大怒,立斩逢纪。素以狡猾多端著称的逢元图最终被他的主子和盟友给抛弃了。不过以逢纪为袁绍贡献的这条夺取根据地之计来看,虽不大光彩,但也不失为一条战略方针大计。单凭此计,逢纪在袁绍的谋士团中当个老四还是很称职的。0 A, H5 v/ D( L. O a L; {, S
+ \ V5 j3 d6 V- V5 _) H9 p 7,许攸,字子远,南阳人。许子远在三国中初次露面并没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第7回中,在袁绍背信弃义从韩馥手里夺占冀州后,他被袁绍任命为四大掌州事人员之一,可见袁本初对他还是非常信任的.第22回,在袁绍向他征求是否对曹操用兵时,他投了赞成票.但语气近乎阿谀奉承,丝毫没有谋士的风采.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许攸的聪明才智很快就显露出来了.第30回,正当袁曹两家在官渡相持不下,战事呈胶着状态时,曹操因军中乏粮,派使者往许昌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未料使者被袁军俘获.许攸得知后立即向袁绍献计:"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袭;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承此机会,两路击之."许攸此计的成功率和可行性究竟有多大,在他投降曹操,合盘托出此计后,曹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一条已经被对手束之高阁的计谋,竟让奸诈出名的曹阿瞒立刻惊慌失措起来,只能说明一点,许攸此计正打中了曹操的要害,而且成功的概率大得惊人!可惜的是,如此一条妙计竟被主子袁绍抛弃,理由是:"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估计袁大将军平时被曹操骗得够苦了,够怕了.许攸也急了:"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但一向颇受主子赏识的许攸,这回却碰了一个钉子.正在这关键时刻,命运的天平开始朝曹操一方倾斜了.从邺都送来的一封紧急书信,彻底的恶化了袁绍和许攸这对原本亲密无间的主仆关系,也从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信是袁绍身边第二大谋士,为袁本初掌管大后方的大管家审配写来的.书中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文他作奸细,欲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又惊又怕,又羞又愤的许攸逃出袁军大营,思前想后,一咬牙,一跺脚,转身投降了老同学曹操,并向曹大丞相献上了奇袭乌巢的妙计,此断人命根子之计,既报复了前主人对自己的无礼,又可让自己摆脱被追究责任的厄运.一举两得,何乐而6 w1 R2 ?: A4 \; o. w) h# ~1 u
不为!那么审配举报许攸违法乱纪之事究竟是无中生有,还是铁证如山呢?小说中没有明说,但从曹操的第一谋士荀彧对许子远的评价就是一个"贪"字,估计许攸有贪腐行为也是八九不离十的事了.许谋士反投曹操之举,更多的是为个人避祸而采取的狗急跳墙之策,而决不是什么弃暗投明之见.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许攸是个高明的谋士,但也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是一个一切只为了他个人利益而打算的人.最后,自以为是的许攸被操将许褚斩之,结束了他并不光彩的一生.不过以许攸献的几条计谋的质量来看,他的才干其实远高于郭,审,辛,逢四人,只是由于主子袁绍的个人原因,导致了他的奇谋妙计没能在袁绍那里获得实现,因此只能在袁绍的谋士团里排在了相对靠后的老七位子. & o' i A9 n4 \: ~2 ?/ `2 O" a2 L& r
_4 v% o. B% C) c3 Z6 z( v 8,荀湛,字友若,颖川人,据说与荀彧是兄弟。第7回,冀州刺史韩馥听说过孙瓒要来攻打,慌召荀湛,辛评二谋士商议。湛曰:“公孙瓒将燕,代之众,长驱而来,其锋不可当。兼有刘备,关张助之,难以抵敌。今袁本初智勇过人,手下名将极广,将军可请彼同治州事,彼必厚待将军,无患公孙瓒矣。”作为下级,竟敢公开地,明目张胆地劝主子引狼入室,并让位于狼。荀湛可谓是大胆矣,张松张矮子也只是羞羞答答,半遮半掩地请主子刘璋迎刘备入蜀御敌,然后伺机献地投降。荀友弱献的这条计策真叫人摇头,不可思议的是韩大人却答应,结果是香火赶出和尚。如梦初醒的韩馥只能弃其家小,匹马往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而荀湛摇身一变,成了袁绍的谋士。在袁绍与谋士们商讨要不要出兵攻打曹操时,荀湛也是积极赞成出兵的一方。袁绍败亡后,书中似乎未介绍其下落,估计多数是降曹了.要是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荀湛明显就是一个惯会见风使舵的机灵鬼.* G% `0 N- c+ e5 u
2 z9 s( u/ c3 V 5 u) q; T2 }- `% y2 x 第22回,袁绍聚集众谋士开会商议,为对付曹操究竟采取是战还是守的策略,请大家各自发表意见。谋士们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由此可看出袁绍谋士们的优劣和个性。田丰曰:“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不可复兴大军。宜先遣人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称曹操隔我王路,然后提兵屯黎阳;更于河内增益舟楫,缮置军器,分遣精兵,屯扎边鄙。三年之中,大事可定。”审配曰:“不然。以明公之神武,抚河朔之强盛,兴兵讨曹贼,易如反掌,何必迁延日月?”沮授曰:“制胜之策,不在强盛。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比公孙瓒坐受困者不同。今弃献捷良策,而兴无名之兵,窃为明公不取。”郭图曰:“非也。兵加曹操,岂曰无名?公正当及时早定大业。愿从郑尚书所言,与刘备共仗大义,剿灭曹操,上合天意,下合民情,实为幸甚!”四人争论未定,绍踌躇不决。忽许攸,荀湛自外而入。绍曰:“二人多有见识,且看如何主张。”二人施礼毕,绍曰:“郑尚书有书来,令我起兵助刘备,攻曹操。起兵是乎?不起兵是乎?”二人齐声应曰:“明公以众克寡,以强攻弱,讨汉贼以扶王室:起兵是也。”绍曰:“二人所见,正合我心。”乃令审配,逢纪为统军,田丰,荀湛,许攸为谋士,颜良,文丑为将军,大起兵望黎阳进发。遂揭开了三国历史上第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官渡之战的序幕。而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大家也都早就知道了,这里我就不再啰嗦了。不过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袁绍的谋士团里,只有田丰,沮授二人还是清醒的,他们对己方和敌方的认识远比其他人要深刻。而别的谋士,或是因为狂妄,或者由于乐观,更有的是为了讨好而在拍马屁。曹操谋士荀彧在得知此事后,曾对袁绍的谋士们有一段精辟的点评:“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后果不其然,皆如荀彧所言。俗语说的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袁绍身边并不是没有一流的谋士,只是他不用。受到他重用的却是一些二流谋士,这只能说明问题还是出在他袁绍自己的这条根子上。 ' y5 s% s7 ?! C1 G1 w4 a( b+ V4 n5 L. N; t
, G; E, m/ ?/ T' i2 a7 f$ S
"四世三公"袁绍的谋士团不可谓不精干,亦不可云不忠诚,但它却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应.究其原因,内耗严重,内斗白热化.这一点,曹操的谋士荀彧和郭嘉都看得非常清楚.荀文若对袁绍谋士们的评语是:"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后事果不出荀彧所料.而郭奉孝更把矛头直指袁氏集团的上层:"袁氏兄弟,各自树党,急则相连,缓则相图."上梁不正下梁歪,郭嘉对袁绍集团的内部矛盾的形成根源可谓是一语道破.荀,郭二位曹操的顶级谋士对袁氏集团的情况是了如指掌,故他们能对症下药,为曹操开出如何正确应对袁绍大举进攻的绝好药方.观袁绍谋士们的各自遭遇,留给我们后人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一个人有才华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对自己的领导人! + g, G, r8 u) D* ~7 V / c; e' p' O F.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