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学著作<<孙子兵法>>共有一十三篇,其中最末一篇名叫<<用间篇>>,是讲有关使用间谍的各种手段及其重要性.<<三十六计>>里也有讲关于如何使用间谍的段落,但没有<<孙子兵法>>里介绍的那么多,那么详细,种类那么齐全.它只有一条用间计-----<<反间计>>,是整部<<三十六计>>里的第33计,也是"败战计"系列中的第3计.不过对于国人来说,这也是一条赫赫有名的名计了!反间计,意思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产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了.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语出<<三十六计).在战争中,对阵的双方互派间谍,刺探对方的情报,是十分常见的事.有些间谍善于隐藏自己,获得了成功;而有些间谍从一开始就暴露了自己,使敌人立刻知道了他们的真实身份.而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尚不知道自己已暴露的敌军间谍为我所用,就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中共同重视和强调的一项内容.这也是一个优秀军事指挥员必须掌握的一种指挥作战本领,名叫"反间计".三国里就不乏这样的实例.' |4 k0 ]7 e1 Z/ `$ V& V3 f. g
7 i" f2 [7 R; G+ z* A' d
$ v# W3 Q* u5 n1 J b0 j$ n s' ~0 q( a; |/ _" H. Z, h 反计一:第45回,曹操派遣蒋干来到江东,想要说服周瑜归降.公瑾则假装喝醉,利用求功心切的蒋干,把一封伪造的曹操水军统领蔡瑁,张允欲与周瑜合谋,除掉曹操的假书信带回曹营.曹操果然中计,杀了精通水战的蔡,张二将,换上了外行领导指挥水军.为孙刘联军日后破曹打下了基础.第46回,孔明的"草船借箭"让曹操白白地损失了十五六万箭,操心中气闷.荀攸进计曰:"江东有周瑜,诸葛亮二人用计,急切难破.可差人去东吴诈降,为奸细内应,以通消息,方可图也."操曰:"此言正合吾意.汝料军中谁可行此计?"攸曰:"蔡瑁被诛,蔡氏宗族,皆在军中.瑁之族弟蔡中,蔡和,现为副将.丞相可以恩结之,差往诈降东吴,必不见疑."操从之,当夜密唤二人入帐嘱咐曰:"汝二人可引些少军士,去东吴诈降.但有动静,使人密报.事成之后,重加封赏.休怀二心."二人曰:"吾等妻子俱在荆州,安敢怀二心?丞相勿疑.某二人必取周瑜,诸葛亮之首,献于麾下."操厚赏之.次日,二人带五百军士,驾船数只,顺风望南岸来.周瑜立即接见并重赏二人,即命与甘宁为前部.二人拜谢,以为中计.瑜密唤甘宁吩咐曰:"此二人不带家小,非真投降,乃曹操使来为奸细者.吾今欲将计就计,教他通报消息.汝可殷勤相待,就里提防.至出兵之日,先要杀他两个祭旗.汝切须小心,不可有误."甘宁领命而去.第二天,周瑜就在大庭广众面前,与黄盖共同上演了一出"苦肉计".自然都被二蔡看在眼里.当夜吴军参谋阚泽夜渡长江,向曹操送上了黄盖的诈降信.曹操以当头棒喝的方式来试探真假,阚泽不慌不忙,对答如流,未露出一丝一毫的破绽.正在此时,二蔡的密信也送到了曹操手中.这才让疑心病重度患者的曹阿瞒放下心来,相信了阚泽及黄盖的诈降信.阚泽回到江东,来到甘宁的营寨,宁接人.泽曰:"将军昨为救黄公覆,被公瑾所辱,吾甚不平."宁笑而不答.正话间,蔡中,蔡和至.泽以目送甘宁.宁会意,乃曰:"周公瑾只自恃其能,全不以我等为念.今被辱,羞见江东诸人!"说罢,咬牙切齿,拍案大叫.泽乃虚与宁耳边低语.宁低头不言,长叹数声.二蔡见之,乃以言挑之:"将军何故烦恼?先生有何不平?"泽曰:"吾等腹中之苦,汝岂知耶?"蔡和曰:"莫非欲背吴投曹耶?"阚泽失色.甘宁拔剑而起曰:"吾事已为窥破,不可不杀之以灭口!"二蔡慌忙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又把实情和盘托出,并表示愿为甘宁阚泽归顺曹操充当介绍人.宁曰:"汝言果真乎?"二人齐声曰:"安敢相欺?"于是四人共饮,同论心事.二蔡即时写书,密报曹操,说甘宁与某同为内应.阚泽另自修书,遣人密报曹操.书中具言黄盖欲降,未得其便.但看船头插青牙旗而来者,即是也.多疑的曹操接到这二封密信后,心中疑惑不定.派遣蒋干再次前往江东打探究竟.结果又中了早有准备的周瑜安排的反间计.把庞统带回江北,为曹操送上了"连环计".使得操水军自捆手脚,动弹不得.第49回,东风到来后,周瑜利用火攻,大破了曹操.而二蔡在吴军的大反攻前,都被周瑜给宰了祭旗.1 M2 e v2 E4 X& f
5 Y: E$ L4 H! c+ k1 b4 L 三国里的反间计还有很多,这里只不过举出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仅供大家了解一下.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双方都以假对假,就看谁把对方玩转在自己手掌里.谁的假造得越逼真,越巧妙,就越能使敌人上当受骗,信以为真,并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了错误的行动,从而落入了己方的圈套之中.反间计是一项技术活,俗称"斗智".用得好,如周瑜,诸葛亮,功成名就;用不好,如姜维,功亏一篑.更有可能身败名裂,因此,说"反间计"是一项高智商的脑力运动,真的一点也不过分.7 T5 O u- h: U. i, f0 f* E4 D& i
3 y5 t4 k: m" I( g)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