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T" f9 r. t 刘玄德不愧是条"潜龙",极其具有战略头脑.夺取许昌对他意味着什么,对曹操意味着什么,相信这二个三国里终生的怨家对头,心里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在曹操率主力与袁绍的残军作最后的决战时,刘备毫不迟疑,带领着自己好不容易召集来的那么一丁点的人马,直扑曹操的老窝许昌.打算趁其内部空虚之际,实施田丰未能完成的"围魏救赵"之计,牢牢抓住袁绍曾失之交臂的机会,取代曹操和袁绍,成为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人.刘备此举如果成功,其带给他在政治上的意义不亚于曹操;就算不成,也可暂救袁绍的一时之困.因为刘大耳很清楚,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他,保住袁绍,就是保住他自己.袁本初若不在了,曹操必定会集中精力来对付他.所以,刘玄德认为,尽管此时的他,实力还很虚弱.但机会稍纵即逝,决不能错过.与其和袁绍一样坐以待毙,不如孤注一掷,先下手为强,赶在曹大丞相的救兵到来之前,及早拿下许昌,方为上上之策.只是刘皇叔虽然有眼光,有雄心,有魄力,有兵马.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的部队还未赶到许昌,就被及时回援的曹操给拦截住了.实力明显不占优势的刘备又一次被曹操打得大败而逃.只得投奔到荆州刘表,暂时寻一块安身之处.看刘玄德的这次"围魏救赵"之举,已知其志不小.战略方向对头,战术布置得当.之所以失败,似乎所缺的只是运气耳.其实不然,仔细的分析一下,刘备的"围魏救赵"的策略最后归于失败,还是他低估了曹操的结果.尽管刘皇叔不想做第二个袁绍,但他忘了一点,曹孟德可不是袁本初,他的部下也不是袁绍的部下.刘备这里刚一有动作,曹操的第一谋士荀彧就已经知道了,并以最快的速度报告给了他的主子.而曹操的行动也不慢.一得到荀彧的警告,曹阿瞒立刻放弃掉了已成为困兽的袁绍,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救援,并出乎刘备的意料之外,突然带兵出现在他的面前.从而及时地把刘大耳的"围魏救赵"的企图扼杀在萌芽状态.三国里二个最顶尖的枭雄之间的又一次较量,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刘备的这场"围魏救赵"之战,虽暂且救了袁绍一时,却没能救得了他一世.更要命的是,反而把刘备自己给搭了进去.刘备的"围魏救赵"之计,堪称是三国里最蚀本的买卖.$ p' v. Q6 N) u5 J( c
) }- O( m5 v. {, S/ N6 i ; r* V! t. p* j$ E, ^# X% _' P8 P 围计三:第103回,孙权分兵三路,讨伐魏国.自领军入居巢门,取魏新城.令陆逊,诸葛瑾等屯兵于江夏,沔口取襄阳;孙韶,张承等出兵广陵取淮阳等处.三处一齐进军,共三十万.魏主曹睿亦起三路兵迎敌.令刘劭引兵救江夏,田豫引兵救襄阳,睿自与满宠率大军救合肥.满宠入军中奏魏主曰:"吴人必轻我远来,未曾提备.今夜可乘虚劫其水寨,必得全胜."魏主曰:"汝言正合朕意."即令骁将张球领五千兵,各带火具,从湖口攻之.满宠引兵五千,从东岸攻之.是役,吴水军大败,被烧毁的战船,粮草器具不计其数.诸葛瑾率败兵逃走沔口.魏兵大胜而回. . H5 D0 l) \- W5 C$ i* z4 y. P: W0 U/ F: F( I1 o5 D5 [% \* ?
l8 _+ m9 D4 l) W a) s7 i
魏军此战的胜利与满宠所献的计策有莫大的关系.满伯宁此计其实也是一条"围魏救赵"之计,与别人不同的是,满宠侧重于由最能有效打击敌军的一方担当主动进攻的任务,而不是按条块划分,按部就班的来任命防区里的负责人来指挥这一行动.因为满宠与魏主的作战任务是堵住进攻合肥的吴军.而魏军负责防御巢湖诸葛瑾部队的是刘劭和田豫.但机智过人,善于把握时机的满伯宁,根据敌情,及时向魏主建议,从己方这里抽调一支精干力量,打击尚处在麻痹之中的吴军,以缓解魏军的压力.魏主睿接受了他的意见,当机立断,派出精兵强将,偷袭吴国水军部队,获得了成功.此举既有效打击了吴军嚣张的气焰,又鼓舞了魏军的士气,减缓了军队的一部分压力.满宠的这条"围魏救赵"之计,可称得上三国里最成功的一个了. % T8 A+ s5 J' H) `, o8 {, P) ^0 @4 o" T N8 f1 H
: x. F% H5 l7 V. `& i 围计四:第103回,吴将陆逊得知诸葛瑾带领的水军遭到了惨败之后,立即向吴主孙权建议:"撤新城之围,以兵断魏军归路,吾率众攻其前,彼首尾不敌,一鼓可破也."陆逊这一招非常的高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你用"围魏救赵"之计打败我水军,我也用"围魏救赵"之计,撤掉包围在新城的部队,直攻魏军的后方,截断你们来往的归路,造成魏国部队的军需物资无法得到供应和补充,与国内的联络无法畅通.乘魏军处于混乱之机,前后夹攻,一举打败对方.非常惋惜的是,陆逊的这条"围魏救赵"的妙计,由于派去送信给吴主孙权的使者被魏军的侦察兵给捉住了,计划被魏军得知,提前做好了准备而功亏一篑.不过,这条没能实施的"围魏救赵"之计,也着实把魏主曹睿惊出了一身冷汗:"东吴陆逊,真妙算也!"陆逊的"围魏救赵"之计也算得上是三国里一条没来得及执行的绝妙之计!1 N- T. a* F' ~9 `
- o* h) S: k1 P) G 6 b# k- o+ v$ I. a- j- Y& R <<三十六计>>里对打仗有这样的解释: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 "围魏救赵"之计就非常形象生动地对此作了个比喻.说到底,这就是孙子常说的"避实击虚".面对占有有利形势的敌人,无论是去解围救困,还是防御反击,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使己方或盟友的围困得到自解,才是上佳之选.而"围魏救赵"就是其中成本最少,获得的回报最为丰厚的一计!当然,"围魏救赵"之计虽然高妙,但并不是万能的.从三国里的情形来看,对手很重要.要是己方还有猪一样的队友,那么再妙再绝的计策也没用!, P9 Z/ r( w) o& V& k* l( p
5 F- J$ J) a, i/ ?& c.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