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曹操的“五子良将”,其中有一个人是绝对不能不提的,那就是其中排名第二的徐晃!《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并不是历史传记,所以作者对书中有关历史人物的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也大多是非常的简略,除了在历史上身份极其特殊,地位非常重要的三国人物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记录,如从出生到去世的全过程,其他的人几乎是零星的描述,有的甚至是一笔带过。绝大多数三国人物只留下了一个姓名和其人生中最为光彩的一刻外,就没多少可写了,有不少人连几时离开人世,怎么死的都没有介绍,或介绍的十分简单。其中尤以东吴集团的人员最为突出。相比之下,曹魏政权的“五子良将”就稍微丰富一些了,除了乐进,其他几位至少作者都写明了他们在何时,何地,为何而辞世。作为曹操手下名望,地位,作用仅次于张辽的徐晃,三国这本书对他的描述可以说是相当的详尽。. _! W6 N* U2 I5 \* P0 A- K' `, W
+ P& N' g7 T1 W9 F
/ D W A9 v5 W3 h) U0 ~4 u. O+ ^/ Z8 [8 `+ C1 L
徐晃在书中的出现也并不晚,他加入曹操集团的时间比于禁要晚,但比张辽要早得多得多了。不过有一点和张文远一样,他在人员组成的性质上并不属于乐进,于禁这一批曹操老班子的人马,而是从敌方阵营里主动跑过来的,属于投诚人员,在名义上比投降过来的张辽要好听些。三国这部书对于徐晃的介绍,是从第13回里开始的。董卓部将李榷,郭汜杀入长安,挟汉献帝以令天下。太尉杨彪以“无中生有”之计,挑拨二人不和,反目成仇。李榷劫持皇帝,郭汜扣留百官,双方大打出手。最后在张济的调停下,李,郭二人不得不各自释放了被扣人员。献帝带领百官东行,准备回到故都洛阳。骑都尉杨奉引军千余前来保护。未料郭汜突然反悔,起兵赶来。当下两军列开阵势。汜将崔勇出马,大骂杨奉“反贼”。奉大怒,回顾阵中曰:“公明何在?”一将手持大斧,飞骤骅骝,直取崔勇。两马相交,只一合,斩崔勇于马下。杨奉乘势掩杀,汜军大败,退走二十余里。奉乃收军来见天子。帝慰谕曰:“卿救朕躬,其功不小!”奉顿首拜谢。帝曰:“适斩贼将者何人?”奉乃引此将拜于车下曰:“此人河东杨郡人,姓徐,名晃,字公明。”帝慰劳之。& P- \% }% f; u9 ?+ |
7 K4 @% F! {% }% G L1 [, Z : o+ q/ ^7 j+ e& Z. p3 H$ O' I! e 这就是徐晃第一次上场的表现,可谓是先声夺人,他给读者的最初印象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将军。小说同时也借他的上司杨奉之口,对徐公明的个人履历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其后,在第14回,徐晃仍是延续他上次的勇猛武将风格,一斧将降而复叛的白波贼帅李乐砍于马下,保护献帝安全通过箕关,来到了洛阳。因洛阳已完全被董卓破坏,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根本无法得到保障,万不得已,汉献帝只得离开了洛阳,望山东进发,寻找一块立足之地。没走多远,就遇见了前来接驾的曹操。而徐晃的人生也从此得到了改变!实力明显弱于曹阿瞒的杨奉,见自己的权利被曹孟德夺了去,心生不满,与韩暹带领自己的军队不辞而别。曹操在听了董昭的建议后,决定迁都许昌。当曹孟德带着汉献帝和百官行至高陵时,被杨奉,韩暹领兵拦住了去路。只见徐晃当先,大叫曰:“曹操欲劫驾何往!”操出马视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锋。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操即鸣金收军,召谋士议曰:“杨奉,韩暹诚不足道也;徐晃乃真良将也。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招之。”行军从事满宠曰:“主公勿虑。某与徐晃有一面之交,今晚扮作小卒,偷入其营,以言说之,管教他倾心来降。”操欣然遣之。 6 r$ H/ _; _$ \8 q- N8 ~# ` : s% f3 t5 E/ k/ z5 m: ]: N s! ]2 R( d9 l7 y8 V7 ? 大家都知道,去面试给人留下第一印象很重要。故绝大多数人在去应聘时,都会精心打扮一下自己,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徐晃留给曹操的第一印象可以说是非常之好,好到曹操都不忍心去伤害他,非要想办法把徐公明收罗到己方的阵营里来不可。虽说“人不可貌相”,但一个人的人品往往可以通过他的气质反映出来,而气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在个人的外貌上。徐公明的兵器是大斧,能轻松熟练地使用这种厚重武器的人,必然力气非常的大,也就是古语所说的“膂力超人”,膂就是两臂的意思。能挥得动大刀阔斧这样重兵器的人,双臂一定很长,很大,相应他的身高,体重也要超过一般的人很多很多。这种人基本上都是方脸的彪形大汉,雄赳赳,气昂昂,长得特别的魁梧,一眼就会给外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如关羽,曹操之所以在虎牢关下第一次见到关公,就百般维护他,为其说好话,甚至不惜得罪讨董联军的主帅袁绍,袁术兄弟,正是由于关云长给曹孟德的第一印象极其的不错“此人仪表非俗”(第5回),说明人的第一印象还是非常重要的。书中接连二次在第13,14回里对徐晃的外貌作了同一个评语:“威风凛凛”,可见其相貌独特和出众。当然,曹操之所以对徐公明一见倾心,并不只停留在他的长相上,更看重的是徐晃过人的武艺。在三国里能与曹军第一悍将许褚打个平手的人,个个都是三国里赫赫有名的猛将,如典韦,赵云,马超。徐晃能和许褚斗得个不相上下,单就这武功,也值得曹阿瞒为之惊叹。与其说曹操是为徐晃的外貌所吸引,倒不如说他更看重的是徐将军的才勇。故曹孟德由此产生收降徐公明之意也在情理之中,何况曹操此刻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急需招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于是,如何将徐晃拉到自己这边来,被曹公毫不犹豫地立刻摆上了议事日程。行军从事满宠自告奋勇愿意担当这一重任。而徐晃的新生活也因满从事的一行被掀到了新的一页。; K+ T( R4 E# |( i. w
! w; b6 _8 _$ d" q. P. _
3 z: J8 j' [7 N; Y1 E
第14回,满宠接受曹操交给他说服徐晃归顺的任务后,扮作小卒,趁夜混入杨奉的军营里,找到了徐公明。只见晃秉烛被甲而坐。宠突至其前,揖曰:“故人别来无恙乎?”徐晃惊起,熟视之曰:“子非山阳满伯宁耶?何以至此?”宠曰:“某现为曹将军从事。今日于阵前得见故人,欲进一言,故特冒死而来。”晃乃延之坐,问其来意。宠曰:“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奈何屈身于杨,韩之徒?曹将军当世英雄,其好贤礼士,天下所知也;今日阵前,见公之勇,十分敬爱,故不忍以健将决死战,特遣宠来奉邀。公何不弃暗投明,共成大业?”晃沉吟良久,乃喟然叹曰:“吾固知奉,暹非立业之人,奈从之久矣,不忍相舍。”宠曰:“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晃起谢曰:“愿从公言。”宠曰:“何不就杀奉,暹而去,以为进见之礼?”晃曰:“以臣弑主,不义也。吾决不为。”宠曰:“公真义士也。”晃遂引帐下数十骑,连夜同满宠来投曹操。早有人报知杨奉。奉大怒,自引千骑来追,大叫:“徐晃反贼休走!”正追赶间,忽然一声炮响,山上山下,火把齐明,伏军四出,曹操亲自引军当先,大喝:“我在此等候多时。休教走脱!”杨奉大惊,急待回军,早被曹兵围住。恰好韩暹引兵来救,两军混战,杨奉走脱。曹操趁彼军乱,乘势攻击,两家军士大半多降。杨奉,韩暹势孤,引败兵投袁术去了。曹操收军回营,满宠引徐晃入见。操大喜,厚待之。 # }0 L$ R' N3 ~( k2 O # E" I$ C5 a) }' ` & P, P0 n" x9 _' ~8 K3 F5 A 徐晃归顺曹操一事,在书中介绍得也非常详细,前因后果讲得是明明白白。中国虽然自古就十分提倡“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但其实都是后代君王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通过一批御用文人编造出来,灌输给子民的麻醉思想。在更久远的过去,古人对怎样选择自己的事业道路还是有相当大的自由的。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那时有一句名言,“不惟君择臣,臣亦择君也”。可以称得上是双向选择。对于三国里的许多有才之士来说,挑选一个能让自己更加发挥特长,并能使个人获得最大利益的“明主”,才算是自己走对了人生之路了!徐公明弃杨奉,改投曹操之举,就是这种情况。徐晃对于自己旧主杨奉等人的人品,抱负及所作所为应该是极其不满意的,对于在他们手下打工的自己的将来前途也充满了失望。老实说,徐将军肯定在自己的心里认为替这些废物流血卖命是委屈了自己。当满宠认为他呆在杨,韩二人手下是“屈身”时,提醒徐公明“遇可事之主,交臂失之,非丈夫也”。徐晃并没有进行反驳,而是以“吾固知奉,暹非立业之人”一语表示了赞同。徐公明对旧领导简短的评价已说明了一切!他早就想离开了,只是没有机会而已。现在这个机会来了,而且就摆在了徐晃的面前。徐公明稍微犹豫了一下,立刻就把它放入了自己的怀里,从此就再也没有丢开。当满宠要他拿杨奉,韩暹二人的脑袋作为送给曹操的投名状时,徐晃是坚决予以拒绝了。理由再简单不过了,不愿做不义之事,不义之人。这也得到了满宠的谅解和尊敬。比起动不动就拿干爹的人头当见面礼的三姓家奴吕布,和现在许多人为之奔走呼吁要求平反,那砍了曾经收留无家可归自己的韩太守头颅的魏延要光明磊落得多了。徐晃在决定改投曹操后,如何处理旧主子的态度上,做得十分的漂亮。那就是公私两尽,不失情理。于情,毕竟是自己跟了这么多年的老领导了,可能平时并没有亏待自己,虽说无能,无才了一点,但也实在下不去这个辣手;于理,背叛本身就够让人瞧不起了,再用以下犯上的方式去杀掉老上级,作为自己投靠新主子的阶梯,在道义上更让人看不起。只会使自己身败名裂,从而可能影响自己在新阵营里的地位。因此,徐公明在满宠要他交纳投名状这个问题上摇了头。这样做的给徐晃带来的好处是,于公,在道义方面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于私,使自己在世间留下了一个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好名声,为自己将来的人生之路打好了基础。徐晃这么做不仅没有受到曹操的冷遇,反而赢得了曹阿瞒的赏识。这也是曹孟德情愿宰了主动要求投降和他并肩作战的三国里武艺第一的小温侯,而挖空心思非要徐晃投诚过来的原因。有道是惺惺相惜,曹操看人的眼光也是很准的,被他看中的人也都是三国里非常有才干的人物。为了得到徐晃,曹公甚至亲自带兵前去接应。可见他对徐公明的重视程度,而这种器重,都缘于徐晃那给曹操第一次见面就留下的好印象。说服他人背叛不是件容易的事,自然一个人如果要脱离自己的阵营,投入敌方的怀抱怎么说也是件丢脸的事。不管是投降,投诚,还是归降,归顺,为了让自己的面子好看些,这理由总要编得冠冕堂皇一些。当已明确表示对老上级很不满意的徐将军尚以“奈从治久矣,不忍相舍”来推脱离开杨,韩二主,去归依曹操时,满宠用了“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一非常光明正大的借口来作为对徐公明的开导。卸去了心理负担的徐晃则就坡下驴,顺水推舟,正式加入到曹操的集团里来了。他这一反身事敌的举动,带给曹操最大的好处是,杨奉,韩暹的小军事集团被彻底的击溃,此后就再也没能翻过身来。而曹阿瞒在扫清了通往许昌道路上最后一道障碍后,平安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从此奠定了曹魏政权在三国中最根本的基础。曹操收降徐晃之举,为其带来的不仅是军事方面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 4 Y6 k3 y% ?. {% J7 A, e5 S: H- @; ~$ k* @# R4 Q! y;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