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6 j0 x4 U- W. o6 U- c9 A“你做完了这种生活,回头一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干呢?’你自己也回答不出究竟为什么。” ) S! x# B! H9 P) S# |+ T0 W) c 2 K% Y. T; M2 e; _5 O4 P( v% p而反过来讲,胡适认为,能够回答得出“为什么这么做”的生活,就是有意思的生活。) z( c; d& a7 a( R* X
& X/ s5 |6 k/ |- f我为什么要干这个? ) {" p/ M% M) t& h/ K. c. ?+ j, X' V* u/ G& Q
我为什么不干那个?% \4 _' u( t3 ]* W& z) v
! z$ u# j9 ^* C: a3 o! L! @0 h生活的意思,就隐藏在这些“为什么”里。 + j% X( Z j t+ [% t/ u' j7 b + D. M5 p$ \$ t2 @6 P2 s% {4 ?0 Y所以,想要迎接新生活的我们,也想想自己为什么想要过某种生活吧。 9 H5 ^7 i. e# h' u0 q3 Z' D6 P / B& A0 _0 i2 B! }3 A) q: L9 Q8 d) ]为什么要继续坚持?为什么决定辞职? 7 A% L4 i& t; ]! m) r+ b/ p2 [. h/ J, f. G2 m5 O
为什么要结婚生子?为什么不婚主义? 8 w0 [$ t: P! o% d8 m+ t1 H, h5 g6 t4 v( F6 g F
为什么这个?为什么那个?, z; o& r4 _+ d; o7 _" {
$ C$ e: F0 X0 q$ x
而面对这些“为什么”,熊觉得重要的其实不是答案,而是去思索“为什么”的这个过程。 t9 X5 B/ h; W# K- Q ' A+ `0 j. _/ W6 {+ I" j. S+ V" `既然无论如何都要出发,那么不妨多想想清楚,而不是迷迷糊糊度日,熊想,这才能真正到达我们想要的“新生活”。 l1 T3 A: O, _ G; A# J
# V4 l, p7 M8 T4 T# P! H
03 2 f% x# Q/ T! N+ U! ]4 g& k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0 D7 J( C! U* k- `0 A H& f最后一次拜访自己母校的老师时,胡适从老师嘴里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感受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 H8 u5 l+ Z# F$ M9 B, q) g( z8 A, ]$ G8 T" h# k
十多年过去,这句话愈发成为胡适心中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他甚至进一步觉得: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 D0 c4 `3 ~/ u4 i4 @* T! @5 Z, b, @4 |2 Y+ v$ I( \
这种感悟,还要从胡适的人生经历说起。) w( D. x, F( t: A2 }" p
8 x) E" _: m. P- ~- h十七岁那年,胡适曾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 . \/ D# i, q6 I; o" [3 k( R. F; { F E' ?/ Z7 b8 i
站在一个无神论者、无鬼论者的角度,针对这两部小说发出“催除迷信的狂论”。8 t5 i( g/ D! |8 I. B, t
( n* |% k/ o; N: A) L
而十五年后,胡适的想法完全改变,他热心地给《西游记》做两万字的考证,还时时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 M) M! H, j/ A
3 |! g( |; S b这件事,让胡适内心始终存有一份感谢。 2 s. t7 Y# [( a0 J- D# `4 R2 R) ]2 d' Y
十七岁的那篇稚嫩、狂妄的文章得以发表,让胡适“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a9 |7 P+ ^" F1 |
6 q5 X% o* I! y7 x2 P, w“所以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9 q6 P# [' \ f1 c3 } : E# O" R( P1 `: f- P所谓容忍的态度,其实就是——+ p6 L) H' V7 X$ n9 R5 ^4 M
4 G8 Z7 }8 Q2 {% J1 H
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和自己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 o' ?, q2 Q* u
7 d% ? L. E+ Z E( l$ A
不因为这份“不一样”,就指责对方是错的,或去迫害、排挤对方;% R! e7 i1 R% A& c0 y
5 y% D8 W: S- J" f/ m
而是懂得接纳,懂得尊重,用这种容忍,给对方自由。 5 P d, R- I1 d! x2 T- ~ 8 l& s% e- \6 o: B) O“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0 Y' j& D2 T, A& p9 u
( d* L+ e" `4 ~0 p
也就是说,容忍他人,给他人自由,我们自己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3 x, E9 ~+ k0 p9 h
) v/ a) \4 t9 x, \2 Q4 w5 x# h# |+ b04 i- H. {+ M; P* \进入大世界,要准备一剂「防身救急药方」。3 X7 P; r: ^) E2 t6 J( }
1960年,胡适曾在毕业生面前发表演讲,并且在演讲中给了毕业生们一个“能做随时防身救急之用”的药方。 0 A l B% X, E( s; t; I) i% I; {/ @
这个药方只有三味药。* ^$ |1 f0 s" T6 i5 {. [
* i; n8 Y; z) k) O& `) \6 P熊觉得,这三味药不仅对毕业生们有效用,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也同样珍贵,所以也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 j9 [2 K4 W1 Y. l$ V' l" J" K" ^* R! r# _; Y P+ {
第一味药,叫作“问题丹”。$ N9 z6 ^) _+ g
6 F8 l, m" z$ B0 T n) {) I
熊把它理解为,对大千世界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_4 A) A8 Z: j$ n! z4 t
; i/ L$ n6 n! t F
生活平凡而琐碎,“总得有一个两个不大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脑子里,时时向你挑战,时时笑你不能对付它,不能奈何它,时时引诱你去想它。 5 P9 p: W4 W( M P* \$ S$ U ( V, @* s* k& }只要你有问题跟着你,你就不会懒惰了,你就会继续有知识上的长进了。” ( L; P& D% o: w+ D% P- R% B . L" A2 n3 D9 e+ }1 I第二味药,叫作“兴趣散”。* p5 Z1 s" Y4 W" E' f+ o: L' c
) [4 r. a, \( u5 H) F& l胡适认为,人进入社会,除了工作、生活之外,总得多发展一点之外的兴趣——业余的兴趣。. a- n: r" s9 \$ ^
4 _9 u9 H0 E4 x- X# d8 Q, ^- v
或许是运动,或许是画画,或许是读书…… 4 H% i* l2 \9 r4 _ \ F. \ 4 I( q8 W% e/ N- k“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6 z4 X0 F6 w8 M$ U
- B$ [; H' T ]: J( ]; f第三味药,叫作“信心汤”。 . P, }4 i$ ]* W7 L1 t k' G- Y+ D4 I4 m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总得有一点信心。5 u% ?( v" }, ^9 v2 R
6 d% a, J; p8 R+ Q/ U& K
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以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0 |$ R9 S- |( l- o' {+ I4 q1 ^( l ! X* ?4 W! ~- H* c- L4 o& v9 A而越是这样的时代,就越是要有信心。. O& @2 ^6 ?4 |2 T/ s+ z& l
- o/ V) @: W& W( u) ]1 x相信自己可以度过这一切,相信当下再难,生活也总有美好。 ( ~, q. X8 q- {3 J6 p/ H# q) ~' K' h * R& P$ M* n' O! u# V( H; S2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从容地行走于这个世界,找到精神上的寄托与食粮。 # r& \) y" V a$ W H' O5 l! C, x2 t& p: O# N( ], E; S0 @
05. \9 `3 b7 M3 e* u# Q# c" P
多读书。 ) g. y* d2 b* k3 w6 w1930年,胡适曾就“为什么读书”的主题做过一次演讲。. p- |, v n. |" _
% v7 k; Q+ S9 L. H
为什么要读书呢? ) {9 F* V2 ^# K3 x7 f: y 9 i Q+ ^( j" ]8 s7 f胡适认为,首先,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7 I) `, ?! ^5 M/ q" B7 `4 N
0 J J" w+ X6 ? g# E: ~其次,是为了养成阅读习惯而读书,读书的目的在于读书,为读书而读书;6 N! Q( R Q: K+ s- e
# v" d3 @: ]9 ^. P; y1 y) `
最后,便是通过读人类老祖宗的故事,得到关于自己故事的经验、参考和答案。$ N, v9 J# y) y! m; z
/ r+ K: @) a8 W5 e
是啊,阅读就是有着这样神奇的疗愈力量。. Y o0 \* z' n' D
, }# ?( p5 c+ D% v+ P% x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同时收获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抵达内心深处永远丰盈的精神世界。" v! m3 H0 W7 h& I C2 {# e: C+ q
, p. C0 \, j, j7 n
写在最后 & A2 k/ T1 o% w" Y* o% D1 \2 d1 _) {' f: r8 p Q1 m
熊常常觉得,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显得格外的渺小,有太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也无法左右。' G+ n* }* Q) C) H' M4 x+ U8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