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对健康的危害已经深入人心,大家也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少糖”作为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之一。但人类对甜味的喜好是与生俱来里的,只是“少糖”而不解决甜的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艰难的选择。甜味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享受甜味”与“少糖”之间二者兼得的可行选择。 / S1 E% `+ G% Z& F. Q( Z- G; N9 c9 m! ?5 ^; N5 ^/ W
不过,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类,许多人对甜味剂有着许多顾虑。7月17日,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等六家专业机构联合发布了《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向公众提供了权威、可靠的甜味剂常识。5 ~ p: U) }* Q* Y' F, i0 z& e% h" e
' W1 ]: F- x6 l4 b
甜味剂的标准定义是“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通常,它们还需要具有另一个特征:热量远远低于产生相同甜度的蔗糖。已经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很多种,而人们有顾虑的是那些“人工合成”“甜度远远高于蔗糖”的种类,比如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三氯蔗糖等等。7 P1 q4 }3 Y8 g& K# a7 O+ C
! J: q- M2 U3 m7 G8 Q8 s/ `关注食品配料表的消费者会注意到,有一些食品使用了不止一种甜味剂。许多人对于“XX种甜味剂”经常有着本能的反感,于是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不良商家“使用多种甜味剂是为了每种都不超标,但谁知道加起来会不会就过量了呢”,以及“使用多种甜味剂是为了降低成本,牟取暴利”。 ' s* U8 O- D+ g, W - T- U- I# [& [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臆测。 2 Q* g5 O+ \# i5 v$ a . W6 U8 }3 B/ |3 z首先,使用多种甜味剂并不能逃避“超标问题” % ]0 E) r4 n/ w1 k& Z; z9 H0 @' ]& ~; @6 G6 i/ j4 a7 I, s& F- I) M
在国家标准中,各种人工甜味剂基本上都有用量限制。大家都知道“不能超过最大限量”,但这只是要求之一,并不意味着“只要不超过就合法”。7 o* t: W) y; p
! S% ]/ H. H* k, M% M
当同时使用不止一种甜味剂的时候,还必须满足“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这条要求,对其他功能类别的食品添加剂也一样。/ l7 E( L5 E: {. L' T
8 @* \: k6 u9 f6 P
这句话有点绕,我们举个例子来说。糖精在果酱中的用量限制是每公斤0.2克,而甜蜜素则是每公斤1克。如果只使用其中一种,比如0.2克糖精或者1克甜蜜素,都不“超标”。但如果二者同时使用,那么就要考虑这条原则。比如,如果用了0.1克糖精和0.6克甜蜜素,糖精的“用量与最大使用量比例”就是0.5(=0.1/0.2),而甜蜜素的“用量与最大使用量比例”是0.6(=0.6/1),两个比例加起来是1.1,超过了1,所以也就违法了。 ) f/ ~/ s' O+ L2 c . h& Z: {' ]7 `2 k- ]* b9 ^其实,多种甜味剂搭配使用的目的是降低甜味剂的“异味”# t! }* P1 f# X
# G: J* q; \. s& q
人体对甜味的感知,源于甜味剂分子(包括蔗糖等各种糖)与甜味受体的结合,结合之后蛋白质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就被“解读”为甜味。2 K1 [, N2 Y5 I0 U
( A" E* l& P; n j3 F0 O在漫长的演化中,人类已经把蔗糖产生的甜味作为了“纯正的甜味”。而各种甜味剂分子在与甜味受体结合的时候,产生的甜味与蔗糖的不同,往往还会产生一些“异味”。比如糖精的甜味不像蔗糖那样持久,回味有一点“金属味”,浓度高了还会有苦味。其他的各种甜味剂,在用量比较大时也都多少有一些“异味”。4 s) m8 V: K' W#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