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9 M& y6 x& n% i, [7 g/ X第一名:兀突骨 7 I$ O$ q2 O: Y `$ `% T原著中记载:兀突骨,身高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 R" {; W( U1 ^+ B6 |0 p
身高一丈二尺,古时候一尺约等于0.24m,十二尺就是2.88m,坐骑是大象(大象的高约2米)本人的身高加上大象的身高,就有个4.88m,加上臂展5m以上;不吃饭菜,以生蛇恶兽为饭(不清楚是煮熟的还是生吃),换言之,在吃之前必要和野兽搏斗一番,这就等于训练格斗技巧;武术起源于长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兀突骨,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也就是说他手擒猛兽是家常便饭。再加上部落间的冲突,这些从实战中积累出来的“武艺”应该更加实用和更有技巧性,当然也更可怕!不过身材高大的人不灵活!想想穆铁柱就明白了,但这还要看人种,对比穆铁柱,NBA中的黑人球员就灵活多了;更何况兀突骨这种非人族?因书中并无兀突骨行动笨拙的描写,所以兀突骨丈二的身材会影响速度的说法亦不能成立。由于兀突骨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天然的防御力),所以这已经使其立于不败的地步(除非有李原霸那八百斤的镭鼓嗡金锤,震碎其内脏而亡!)另外,书中未交代兀突身使用什么兵器(连环画中好象是用长柄斧),所以据此推测,该非人类武功已趋化境,一般是徒手捉将并随手撕碎之,就象捉猛兽一样(习惯性动作)。. F# X: j. V% ` h
4 o/ K7 `* ^4 P* k
第二名:神秘莫测的曲阿小将 / r9 l+ \% G, A曲阿小将在原著里面并未提及姓名,他的一切都是神秘的,那我又为何将他名列第二?别急且听我一一道来:曲阿小将,是太史慈的一个跟班,太史慈出战孙策,当时孙策手底下有十二个人:程普、黄盖、蒋钦、周泰、宋谦、韩当等另外姓名不详的六骑,之前太史慈杨言要活捉了孙策,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这个便是我所说的曲阿小将。 " t$ e! b8 a: v S7 |' R* h从孙策追太史慈开始到程普等十二骑赶到,一共是多长时间呢?参考《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马超张飞午后开战,百余合后休息片刻,再战百余合天色己晚。二将从午后打到天黑,估计有四到五小时,共战两百余回合,中间休息片刻。以此类推,从孙策追太史慈开始到程普等十二骑赶到,中间包括追击的时间大战五十余合,滚到地上撕打,刘繇接应军赶到,中间至少有一小时。问题出现了,这一个多小时程普等十二骑干嘛去了?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T& q7 X4 _0 m0 v. V4 L- J
一、程普等十二骑在第一次大战的地方,即神亭岭下,等候孙策回来,傻等了一个多小时。, C: I) J2 t) \# t6 Q
二、程普等十二骑见死不救,袖手旁观地在神亭岭下,傻等了一个多小时。+ E0 r3 H' B a8 ~1 h
三、有人畜意谋反,要致孙策于死地,十二个人起内讧,影响了追击的速度。& }7 l" o6 l* W7 U6 T# J" x
四、太史慈、孙策马快,程普等十二骑追之不及,一个多小时才赶到。 / V) _* A0 s9 m5 ? s五、追赶过程中迷路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对路。 9 m- G% [: {, y3 Y$ W9 U六、随太史慈同来的曲阿无名小将是个说书的好手,摆事实讲道理,和江东众将神侃了一个多小时。7 |; Z9 y- E% x
七、被随太史慈同来的曲阿无名小将阻击一个多小时!$ E. {, Y5 s/ u3 k
6 e2 y" {2 Q1 l* L" m) t3 r: s# e第一种情况不可能,程普、黄盖、韩当三人追随孙策之父----江东猛虎孙坚多年,经验何等丰富,程普后为江东水军副督都,黄盖曾向周瑜献火攻计,后与周瑜施苦肉计,成为赤壁之战的重要一环。均表现出智勇双全,不可能判断不出太史慈的诱敌之计。太史慈虽是临时想出的计策,但程普等人一定会提防太史慈抓住孙策年轻气盛的弱点,预先设伏,将之诱入包围圈,一举擒之。因此程普等人一定会紧紧跟随孙策,不可能在原地傻等。$ T! M; G3 H/ B" v+ ~4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