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q* L3 a3 x- t+ }9 I魏延的子午谷之谋能否成功,历来也是聚讼纷纷的话题。本文从魏延的性格、汉中地区长时段的地理变迁、魏蜀交战的战略大势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与邓艾偷渡阴平对照,得出“虽成功率不大但已是唯一机会”的结论。
1 x# P' f' S$ c& e6 ?+ \) D7 v3 N. q9 E8 v$ n- r0 h& h
魏延的子午谷之谋被诸葛亮否决,除了战略上的因素外,个性上的不和也应该是重要原因。《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反,马岱斩”的情节为人所熟知,诸葛亮也认为魏延有反骨,因而对其十分防范和歧视。7 e' S/ l% C7 G8 G8 H7 r, T
( t* U% d7 U; s3 v: R但揆诸历史,诸葛亮说的魏延的这个反骨,对应的应该是武将独立思考的能力。
; u5 a, i8 {* N a% q4 ^. y% O1 l$ |) s1 u, H
武将一旦喜欢独立思考,他就有他自己的判断,对上面下来的命令,就不一定有绝对的服从,而自己的判断对于执行层的武将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习惯,很可能会影响决策层的全盘部署,魏延的不幸都是因为这一点。4 d* Z$ [ ~, D' K) G+ o
! R( I' y B; P1 K. k, U! ^# U蜀汉名将魏文长 ^1 p+ G, t7 G; J& E
" e5 j# n- r+ ^6 {5 v* R关于魏延之死,《三国演义》基本上是照搬《三国志》的记载,只是罗贯中先生进行以一些修饰和加工,人物的对话更为生动,文学性更强。
$ K' W' q& X5 ?" Z/ P. K4 h3 \) c
' ]- V v7 a& C7 k当时是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他临死安排魏延断后,大军撤回蜀中。当时诸葛亮就感觉魏延有可能不服从这一命令,告诉身边人,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别管他,其他人撤回来。
: S4 y u! {. G
9 l. l: l7 C c' H7 D, c3 [9 f费祎去魏延的军营传命令,魏延果然不打算服从安排听指挥。他跟费祎说:“丞相死了是死了,该发送发送,但没必要撤军啊,我还能带兵打败魏军,现在杨仪掌管所有军队的调动,我能听他的吗?”
" n% U( W# C$ Y5 Q5 ], n( } q9 T2 B/ a4 U; o8 i( v$ L' [
费祎为人机灵,一听魏延这口风,就知道他不可能按照诸葛亮的安排行事。费祎骗魏延说要回去跟杨仪说,让杨仪把兵权都给魏延,他就跑了。回到那边一说,大伙就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大军撤回去,把魏延扔那儿不管了。$ _$ e. [: x5 M, L6 Z3 j
9 v8 Z0 M% g- K+ R
魏延一看就急了,带着兵先撤下来,断了主力部队的归路。然后魏延和杨仪都上书中央,告对方的状,说对方造反。
8 r. a0 B5 f9 {& `3 Z! G4 G4 I( E3 `; K6 ]6 @8 y" M1 d/ A! ^1 Q7 [" W
刘禅把蒋琬、董允这批人找来商量,大伙都保杨仪,觉得是魏延的问题。那边商量着,这边魏延也没闲着,带兵就进攻杨仪,跟自己人动上手了。但杨仪派出大将何平对着那边的士兵喊话,要团结不要分裂。结果魏延的士兵一听,全都不打,各自散去了。魏延没辙,带着自己的儿子跑了,最后被马岱追上砍了脑袋。
% a% Z6 r9 _8 b7 ^; Y9 R5 `$ S3 K" |! p. u6 b! F9 s
《演义》中魏延的幽默死法
5 j% I4 T5 b& ]. l i6 Q, J) I1 Q7 ]4 Y" m5 t" Z/ h5 G3 r
结果后来后主一调查,发现魏延没有造反的意思,就是和杨仪有矛盾,两个人一直不对付,诸葛亮一死,他们就闹内讧,造反是没有的。6 i: b# K7 w( x% [- o
: |# H1 N! \+ k, [2 D. x
这就是魏延之死的整个过程,很多人为魏延翻案的依据就是后来的调查结果显示魏延并没有造反,而且杨仪这个人为人也不怎么样。
' S* M" K6 |4 j( v* K# P
8 d' N/ s! C, G6 C( c6 s6 }8 S魏延的脑袋送来之后,杨仪踩着人头说:“孙子,你还闹杂吗?”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而且后来杨仪不服蒋琬接替诸葛亮,认为应该是自己接班,就跟费祎念叨,“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诸葛丞相死的时候我就带着兵投降魏国呢。”; _6 L, @" l, t, G! q6 j
" [) Z* Z+ H. Q+ L1 A, f" r结果费祎往上一汇报(费祎也有意思,他总告密,谁还都愿意跟他聊心里话),杨仪贬官为民。然后杨仪还不老实,造谣传谣,捏造举报信,想搞掉蒋琬,结果蒋琬没搞掉,他被抓了,最后自杀。# N7 Y# h* x* }- t. F( A5 z
; b" ? w7 X' `5 ^$ d说魏延冤的依据就是这两个,一是他确实没造反,二是他的对头是个小人,但魏延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L' L- a$ H9 ?
4 a1 ]8 G5 {# u' H
他是没造反,但是他先是自以为是,不服从上级的命令。你毕竟是执行层,执行是第一位的。要是谁都觉得决策层命令不对,自己就不执行,那这个集团就乱套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都惦着主事,就离完蛋不远了。# w: {0 {8 P$ J' n6 o
- W U8 i3 h8 i9 A! C% s" X! p
魏延就是这个问题,你独立思考可以,但向前一步,付诸行动就错了。而且魏延不但自己不服从命令,还主动挑起内讧,先向自己人进攻,这就是犯罪了,而且绝对是死罪,所以魏延后面的结局并不冤。: h* I9 z Z/ T0 }' u2 q- l
, \, u8 {1 B9 @; f, h5 @; @无论杨仪为人怎么样,在这件事情上他没有什么问题,最多就是后来对魏延人头的态度有点过头而已。
! G- z5 m5 F+ z/ Z- e: ?
0 i9 i$ }% O& y8 q7 b7 W6 J% g所以我的结论就是,魏延确实没造反,但是死的也确实不冤。
2 Z. d2 ^) D* f6 a" Q# ~, [& ?1 b! { m
正因为魏延喜欢独立思考,所以有了子午谷之谋,但被诸葛亮否决。除了性格与诸葛亮龃龉外,这个奇谋生效的可能性是不是不高,诸葛亮才没有兴趣?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6 M/ ^$ F& k& Z" ~ s" I$ N
7 T7 _4 r" X8 \这个子午谷之谋不是《三国演义》的杜撰,在《三国志》上面就有记载。在魏延的传记当中,原文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 V r/ c) ]; C; d* D2 h3 \$ o+ @( F! V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魏延跟着诸葛亮出兵,都惦着让诸葛亮给他拨一万人马,他和诸葛亮分兵前进,分进合击,两军在潼关会师。就像韩信当初那样,但诸葛亮从来都不听他这个。魏延认为诸葛亮胆小,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发挥出来。
% U R) R( j w& q' C
- ~% Q) U; h: q! S9 y您看,这里面没提子午谷,哪提的?《三国志注》引用《魏略》的记载,说当时魏国镇守长安的是夏侯楙,魏国的驸马。魏延觉得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让诸葛亮分给他五千精兵,带着五千人的口粮,沿着秦岭向东前进,到了子午谷折而向北,十天之内可以到长安。
* i2 }' M8 W; c8 H% \5 m: @, U I: A: g$ R3 v
魏延觉得夏侯楙这小子听说自己杀到长安,肯定直接就吓跑了,他就拿下长安了,然后和诸葛亮会师,这是对《三国志》子午谷之谋的补充说明,《三国演义》里基本上原文照搬了《三国志注》的记载。. h! Y& z0 N( Y% e2 U
9 }. c' f9 J: c9 _% c前面说了,千百年来,关于子午谷之谋到底可不可行的争论就没有断过,最近这些年,随着网络等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这种讨论就越来越激烈了,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 R7 @9 g4 T" _9 n
3 y" R0 N9 y4 s5 i+ y; n# z
要说子午谷之谋,先要说说《三国志》记载的魏延的这段话当中所谓的“韩信故事”,这个说的就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5 x4 q0 g$ k, k+ h7 N8 L
4 E0 o# X! e3 ^0 J: l
当然,其实当年韩信暗度陈仓是有的,明修栈道则是元朝戏剧家编的戏文。虽然也是出奇制胜,但韩信当年是派灌婴沿着祁山道做佯动,吸引了对面章邯的注意,然后韩信亲率大军出陈仓道,奇袭成功,平定三秦,将关中地区拿到手中。0 { S' f, p* A+ S
9 D7 R0 O4 ]5 @$ n V
魏延的子午谷之谋也是要效仿韩信,把诸葛亮出祁山的大军就当作是当年灌婴的部队,自己这五千或者说一万的部队就当作当年韩信出陈仓的军队,要的也是出奇制胜的效果。
2 W( e. r5 r V5 ?2 Q7 @0 ~4 a8 B' m9 \
先说魏延这个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出奇制胜,而且诸葛亮六出祁山确实也是缺少出奇制胜的手段,导致劳而无功。
R9 p1 A8 @9 |0 _8 M- H3 W3 K8 C1 v( U
不过魏延说要效仿韩信故事,而韩信暗渡陈仓据魏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四百年,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
' c7 f- Z# }. K F! t! ]) ^; Y1 c- m6 [- }
特别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是,韩信的时代,汉水流过整个汉中地区,河道宽,水深,大船可以通行。在当时,水路运输比旱路运输要快捷很多,有了汉水作为保障,韩信运兵运粮的效率很高,保证了部队的机动性和后勤补给的充足。4 M! c, q6 `: Q8 E/ g' A! Y
( G1 S3 d! B+ I但在西汉初期,汉中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的后果是汉水断流,变成了不同流向的两条河流,不再贯通汉中全境,而且河道和水深都差了很多,大船已经没有办法通行,水路运输彻底没指望了。) E; X. h8 J8 R3 S$ C3 M7 I
. B0 U9 \1 h, F, j6 e o因为这个原因,三国时期,蜀汉的军队的调动和后勤补给只能走旱路,效率反而低于四百年前。这也是诸葛亮进军速度比较慢,魏军布防比较从容的原因。2 H- @4 ]8 K, }4 k7 g9 t5 {
8 F( q% M+ T, y2 u% Y( b
武都大地震改变了中国西部的军事地理
3 v& s, q& b3 m0 e7 W& A' ^9 m0 W8 t2 }! e; N! ?8 q9 u
再来说说魏延的思路。
. Q. P. A v8 p! A6 ?3 c6 a7 G$ D& b8 Q' p+ g
魏延说要效仿韩信故事,其实他没有办法完全效仿韩信。因为在韩信的暗度陈仓当中,灌婴率领的佯动部队其实是一支偏师,主力是韩信率领的出陈仓道奇袭的部队。7 L4 J' l' l, w" ]* }; B
) @( V$ U3 g5 B9 y) ?
而魏延正相反,主力在诸葛亮那里,魏延率领的则是一支小部队。可以说韩信是声东击西,魏延是轻兵偷袭,这个是不一样的。
9 S) n: j3 S7 t; X8 b8 K j
( q, F {. j0 b8 v; {/ I魏延这样的小部队偷袭,他是远离大后方,机动作战,没有后勤补给的支撑,打的就只能是一个出其不意,利用敌人一开始毫无准备的短暂慌乱,达到战术目的。
( i- D; f7 q/ o x5 n5 |/ k9 s( ?1 L# R3 }7 |1 h
魏延认为自己会成功的依据就是觉得这个夏侯楙纨绔子弟,绣花枕头,他的部队一到长安城下,就能把那小子吓跑,他轻而易举地接管长安城。
3 d; s; n9 C& ^; G
- k- @ I$ `; ~4 z9 {这有没有可能,真有,但这种可能性非常脆弱,一个是虽然夏侯楙不是久经沙场的名将,但不能保证魏延一来,他就真跟兔子附体似的,万一他选择坚守,或者万一他身边有个明白人一劝,夏侯楙又听劝,坚守长安,那就轮到魏延傻眼了。
8 }9 O# r5 Y4 `
4 X2 n, S) j$ u8 q因为长安虽然在三国时期有些破败,但毕竟做过大汉二百年的都城,城防坚固,魏延这五千到一万人为了行动方便,必然是轻身减负,大型的工程工具带不过来,所以不可能依靠强攻的方式打下长安。
) Q- V' i- Q. `' t6 {, N, d
; z2 t1 A7 n+ Q8 q# P4 J也就是说一旦对方不吃吓唬,魏延就死定了。而且这个时候魏延已经深入敌境,对方反应过来后重兵合围,魏延的兵就全都填进去了。
. S2 ]* {7 m: t9 |1 U4 q6 F X% b
那么如果诸葛亮放心,给魏延主力部队让他执行奇袭计划,而诸葛亮心甘情愿地率偏师佯攻,完全照搬韩信的战术行不行?绝对不行。
2 H9 z9 E; N7 l+ n0 s6 f- y
+ l! U% c4 s P; t) ~0 [8 D1 z前面说了,地理环境变了,陈仓道不支持大部队快速移动了,所以魏延如果率领大部队出击,他的速度上不去,很快就得让对方发现,他们还没出子午谷就得让人家卡在那儿动不了。- s! ]; [4 S" u4 R& y( J ?$ }# {
. t4 O8 Z6 i! p+ h: U! [
而且大部队需要的辎重补给也多,同样由于地理原因,没办法保证后勤供应,所以魏延没办法率领大部队出征,达不到奇袭效果。所以说如果魏延带那五千到一万人还有一些成功的可能的话,那如果带大部队,就是百分之百死定了。3 O" E4 a* j/ e
$ f: [$ Y5 \) {( P7 T这么看来,魏延率领小部队奇袭的思路是根据实际出发,但成功的可能性有,但是非常低,而“诸葛一生唯谨慎”,以诸葛亮的性格不会采取这么冒险的策略。5 n: _( t+ r! k/ A
- s. \9 j* o0 u5 h' Z不过以当时魏蜀两国的形势来看,不冒险,四平八稳地出击,蜀国一点胜利的机会都没有,这个在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过程当中已经被证明了。
- P, P* B, }: D5 G1 G: b1 R6 b
2 M' H3 y/ ~: X; l$ W1 p1 ?3 U所以其实魏延的办法也是唯一胜利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小的可怜,完全就是在赌,而且他们手里的筹码很少,就这一把,输了就彻底完蛋。
4 G3 ?0 S4 v8 k6 M% S* g# X: h
0 M" z; i0 C. o/ n所以,我对魏延子午谷之谋的看法是,十有八九成功不了,但没有办法,蜀汉胜利的希望只能在那剩下的一两成当中,诸葛亮选择不赌,就等于彻底放弃了胜利的希望。
4 s6 L6 P5 D1 v6 F$ [5 V( I* u& _1 ]. G) ]) N
而在三国后期,还就有一个赌成功的例子,就是邓艾偷渡阴平。
" I' I! U" Z g3 m
8 v, d+ G2 c: o7 Z3 ?! G; s+ @& m当时魏国进军灭蜀,姜维卡住剑门天险,魏军进不来。邓艾率领小部队从悬崖峭壁上轱辘下去,险之又险,但成功插到蜀军后方。
- O8 h6 N$ M% Q- B& u
% z% `+ k: t' K* e1 T- e邓艾偷渡的阴平险道( a" ^. B# a8 i
1 c: Y( u* T) ~- q2 m- Q2 B3 Y而且他们一下来就看见当年诸葛亮在这设立的一个军营,就防着这手呢。如果不是后来荒废了,蜀军就在这儿等着他们下来,就跟堵着洞抓耗子一样,就都把他们收拾了,不用费劲,这是一险。
( @( ]9 {4 L/ E+ D5 ]3 _. H3 {9 m
8 L. R$ s& x+ X$ E8 i7 X( H% U然后到了绵竹,碰上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镇守,这位诸葛大公子好像不是他爸爸的儿子,一点诸葛亮的真传都没得到。8 c7 {" D; n$ }3 @, q# h
+ ~$ `+ H9 ]6 s$ G5 X! E
其实这会儿他只要守住城池,魏军这支小部队根本攻不进去,而且缺乏补给,直接就困死在这儿。结果诸葛瞻选择了邓艾最愿意看到的方式,带着兵出来打,这几乎是邓艾唯一可能胜利的模式,诸葛瞻真配合。
' ?7 }% f6 U+ m, t2 T; L3 b$ L2 r2 n; D U1 Y, ]
然后到了成都城下,如果刘禅没那么轻易投降,选择继续抵抗的话,邓艾这支小部队还是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这么看,邓艾成功的概率不比魏延高,同样是九死一生,结果他敢赌,运气又够好,得到了那“一生”,取得成功。
0 Z9 q, e( W2 R/ [. _
, [8 @! u2 c+ {2 \2 X当然,他能成功不代表魏延也能成功,只要赌出去,骰子扔下去,就不是你能决定的了,很大程度上只能听天由命。
" J! ]" I9 m: b R- m9 D
" z6 \3 s9 V& V9 p4 R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