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i/ P& i' ` _而汉初的政治现实也与这个思路十分契合,汉高祖刘邦的独夫气质不浓,与丰沛的老兄弟分享政权,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军功集团,宰相从军功集团中产生,能够对皇权形成有力制衡,另外刘邦承认自己政治外行,把政务全部交给萧何等宰相,也树立了宰相治国的祖制。0 z* F4 L) p7 @8 a% I- w: X
3 M$ @% G% l9 @6 y: q
关于宰相的地位,除了诸子的论述,还有上古神学的加持。 . g8 Q5 k$ C. z* A 0 N" }6 k \8 C2 x X# P' f* ]上古时代的中国并不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只不过我们信仰的不是具体的多神或者一神,而是覆盖万事万物的一整套宇宙秩序,其中包含天文、阴阳、五行等多种神秘主义法则,与具体的人事对应。即便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理性的高涨,这套根本的宇宙秩序信仰也没怎么改变。 k1 m/ j* S% `% O5 a* @
: V& m. F" | R* w
宰相一职在宇宙秩序中间也是有反映的,而且地位颇高。《史记•天官书》载中宫天极星下: 3 E$ |2 U2 g! D8 w- q7 J* a1 _# X; m! ]
其一明者,太一(天帝之星)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为子属。 u4 J% \1 [% A' i! Y4 J9 W7 A1 n8 L; l
“太一”是楚地信奉的神灵,汉高祖刘邦生长于楚地,深受楚文化影响,所以“太一”也成为汉代崇奉的主神,有时与“昊天上帝”重合,太一之居可以理解为天帝的宫廷。0 v1 i3 c5 i( k2 Z- G! T
; M% n' i9 B6 i+ u% k天上象征宫廷的紫微垣与象征外朝的太微垣里各有三颗星,都叫做三公星,那么按照汉朝人的观念,这种天象在人间事务上必然有投射,这就意味着会有三位重要官吏(对应三公星)出入皇帝(对应太一)的内廷和外朝,成为皇帝的重要辅弼,是为三公,而宰相就是三公之首。 + l8 x3 A4 m2 b! u* r" m# W r q. y U9 M
三公之职既然对应了宇宙秩序,那就具有了神圣性,其作用无可替代,唐人所辑但反映了汉人部分观念的《通占大象历星经》说:“三公星三,在斗杓东,和阴阳,齐七政,以教天下人”。而且三公不能空置,因为如果“一星亡,天下危,二星亡,天下乱,三星亡,天下不治”。+ ^" g6 I. ~" @0 ~; m/ U
$ w. m" J! T O9 l三公的第一职责还不是在人间处理具体事务,而是在宇宙秩序中调和阴阳五行,上古经典《尚书》记载,天帝赐给大禹的根本统治大法“洪范九畴”,第一畴就是调和五行;汉初的丞相陈平也说过,宰相的首要职责是神学意义上的“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然后才是人间事务上的“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 + [8 _# d4 F/ f+ y# G4 o % N% P- S9 n' s故而宰相跟皇帝一样,也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专司调和五行、燮理阴阳之职。 0 p# G9 U# I+ {- U* R! p. B, h: r6 L: t7 g8 e5 ]9 T) r7 M
既然宰相之职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颇具神圣性,宰相的地位相应的也就很高。如果宰相不称职,皇帝固然可以将其罢免,甚至判刑、处死;但如果皇帝太不像话,宰相也可以进行教育、惩罚。而且基于汉朝统治的根本大法儒学——儒家巨擘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思想,对于极端的像商纣王那样的独夫甚至可以废黜、诛杀。 ' U8 b- ?4 C! I5 m9 E 6 c' w4 s: w8 H1 K5 z1 `西汉名臣谷永也提出“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如果王者“失道妄行”,且“终不改寤”,那么就可以“去恶夺弱,迁命贤圣”,而且认为这是“天地之常经,百王之所同”,可以说,思孟学派(子思、孟子的一派)对君权的防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宰相的权威。 2 e+ J* V, G/ ?5 | ?4 _- F 8 j+ b% j- v5 G0 Z- G3 p4 {$ q这种体制就是后世一再追思的经典君相体制,其设想是很不错的:4 ]7 { K9 M' O4 a
8 w, L* \% B K8 Y" v# w皇帝具有“天子”的身份,有很强的神圣性,对政府进行监督和问责,绩效不佳时另选宰相,实现政府换届,但因为皇帝是由继承而非推举产生,政治才能未必达标,所以不去插手具体的政事,以免出昏招损伤权威,皇权也不会侵夺政府权力,肆虐无度; " L9 z2 Y# ]8 ?( s' } 6 e4 O9 G% j" g! D7 W宰相主导一切具体政事,不受皇帝掣肘,能够尽量理性的行政,虽然可以被皇帝更换,但也有一些神圣性,可以根据“天子”之父“天帝”的旨意,对一些极端不称职的皇帝可以废黜甚至诛杀。 4 y. m2 m1 m$ s2 _7 k) \. r& P) g& Q1 b ~* j6 j8 l8 C
这种体制实行的时间久了,皇帝肯定会大权旁落,宰相说不定会世袭掌权,但那也未必或者说应该不是坏事,因为没有实权的皇家在政治斗争中会比较安全,容易一直传承下去,加强其血统的神圣性,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可以为国民提供强大的法统支持和凝聚力,跨过一些难以逾越的历史难关。 0 \! J9 |/ i0 [( w/ ]9 A9 |8 h% ?- p3 `2 _) B% i2 q3 t5 `2 z; v' J6 F
像日本,虽然政府实权从镰仓幕府以来被幕府将军掌握了几百年,但天皇万世一系的传承使得其血统一直受到日本人尊敬,在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中天皇就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8 i! u8 o& m3 f; j0 m1 u/ I+ e4 l/ @% S! x- c) W& {( n2 p
经典君相体制虽然有这么多优点,但是对皇帝和宰相的要求都是很高的。皇帝要克制自己的权力欲,不可以为了作威作福就把手伸到具体政务里面去,宰相首先要有足够的政治才能,其次还要敢于拒绝皇帝的无理要求。 # L, ^: N8 d7 L b% o, k+ Q. `& `5 t0 e) ~& ~9 i
然而,到了汉武帝时代,经典君相体制就宣告破产了。 ) k$ X: f8 R! N( P- R 7 a3 m4 f7 V! K1 j1 s汉武帝是一个权力欲和征服欲极强的皇帝,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监督者,他要让所有人都匍匐在自己脚下,他要从天下榨取大量钱财供自己挥霍,他要逮谁灭谁以获得唯我独尊的荣耀感,所以他大力插手具体政治,用外戚和亲信充当中朝官,辅助自己决策,剥夺了宰相的议政权,使帝国政治由过去的宰相主导变为皇帝主导;1 E# `' @" N; P' j
. ~9 _. ]& }2 B' i# u8 l
同时,汉初的宰相按惯例由功臣世家子弟担任,经过汉文帝与汉景帝的蓄意打击,到汉武帝时功臣世家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制衡皇权,而且汉初功臣多起自寒微,不太重视教育,其后代多堕落为纨绔子弟,既缺乏政治才能,对汉武帝的淫威也没有说“不”的勇气,只能乖乖的把权力交给皇帝。 & O3 |' C6 I( K1 n5 Z: c$ t% e0 J3 W4 ?) n8 o
但这还只是相权衰退的开始。 ; k- X' s& o4 Y. T' P. \" i! \+ `
汉成帝时,正式设立平行的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三人都是宰相,分管不同部门,均分相权,不再以一人为首总领百揆;汉光武帝在宫中设立尚书台,皇帝的秘书长尚书令分割了宰相的一部分权力,直接向皇帝负责。 v& D* k9 n6 h. M: |+ {0 {& u+ ?6 W1 r/ }% B/ f7 t: e+ X
相权衰退则意味着皇权增强,在东汉不但皇帝可以胡作非为,皇帝年幼或者昏聩时,皇权集团的外戚和宦官也可以掌控尚书台胡作非为,而且他们还不用像皇帝那样对自家江山有起码的责任感,施政更加恶劣,东汉王朝就这样在外戚和宦官的交替肆虐中走向崩溃和解体。9 b. e+ }! q0 }5 S6 r9 ]- q: v
" `8 B `9 w ?. c b2 b
黄巾起义撼动了东汉统治的根基,董卓专权和李傕郭汜之乱则使东汉的中央权威彻底跌落谷底,地方军阀曹操重建了汉朝的秩序,并且成为汉朝宰相。- a, F2 [8 e* k: y3 F, I4 C3 D
" n8 o+ Y+ _& _$ b
但是从汉武帝以来皇权过于集中,这是暴力剥夺其他人的权力所致,因此掌权者不论是外戚、宦官也好,还是宰相也好都难以退出,一退出就会惨遭其他人的清算,而曹操宰相的位置从法理上不能传给子孙,一旦自己死了就要另选高明,那样其子孙必然遭到清算,所以曹操不得不让自家一直掌权,这样的话就只能去当靠继承而不靠选举的皇帝了,所以曹家必然走上谋朝篡位之路。 ' v) j u3 R+ p& ?) Z ! `; {- ^0 `) {5 U; t: T; _. R至此,绵延四百年的大汉王朝,因为皇权的高度集中,已经走进了死局。 5 w0 A1 c7 ]# c0 I1 i$ |( d- c7 T5 Z& \: \/ `
汉朝天下要不就被混账皇帝或者代理皇帝外戚、宦官玩坏,要不就被异姓权臣篡位,没有第三条路。这是汉朝皇权演变的必然归宿,救无可救。但是诸葛亮却觉得还可以救,为此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并且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 H' A$ P% |0 v3 p! ]4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