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最近网上冲浪时,被精准推送了一波「在银行买保险的心得」。
) r0 m: [& Z" P/ u2 L
0 E( ~: i+ X5 c2 X A2 H3 O# P" W9 ?7 }9 g7 n3 W/ a) q
有趣的是,连续看到两位博主,分别展示了不同的体验。
( D3 k& C6 a- M9 E K S9 _
: ?9 z8 }$ W/ h. t* ?8 r* q" x
A博主说「银行卖的储蓄险真香,大家快冲」;
9 X9 H% a' k7 x) i
1 E6 Z& a) U; o+ @- z7 d! x* s- D3 Z0 ZB博主说「去银行存款,被骗着买了保险,大家紧急避坑!」。
, I/ W7 q! [$ Y5 Y" o
) y1 ?4 F+ B/ D' T8 c然后我循着两位博主po出来的保单现金价值,进行了收益测算;
" j' s9 c% \' F8 d6 P/ r I& x
- }" J% p) |: V6 u B" W本来是想看看银行卖的储蓄险,收益是啥情况,然而算出IRR(内部收益率)时,结果让我有些吃惊。
1 l' b: ]* d$ D' m( N/ _
: v5 v1 e$ I; y `& S2 _01
( @& ^+ m, ~, s2 d) s
A博主的保险方案是每年交3万,连续交5年;
g- U) k$ X2 w$ e; |
9 z8 {0 i2 R/ [3 ]/ BB博主的保险方案是每年交10万,连续交5年。
q3 ^$ `$ a2 W9 f+ R! w& }4 E
# r+ [4 _# Y0 N6 Q$ s8 f" _缴费期一样的情况下,每年交费金额不同,也不会影响IRR的基本测算,因此,我们可以把A博主和B博主的现金流&现金价值演示贴在一起进行对比。
1 r# ?% |$ f0 W% Z
# K0 g m3 ^: C1 o. U) ?- j
- G2 t- ]. w+ {0 g* {, t
5 X/ i5 y: }8 K4 S% M# V
3 z+ q* F$ q1 z根据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保单的相同年度,两份不一样的产品,拿到的IRR收益非常相似,而且B博主的收益还要略高一些。
: c6 q6 v! _- _# ~ P
8 R& j6 u. \! _, i0 ], y; a那既然两款产品收益都差不多,为什么会有A博主向大家安利,B博主却让大家避雷这么大的差别呢?
- n. V* D: J$ ]4 ]
: k; K/ r1 j) K3 F6 u: O我发现,主要问题是两位博主对于「现金流」的看法不一样。
- W" @8 b1 l7 k3 y! g/ |0 y
& s7 u2 W+ k' H" U4 C0 ]) I在第10个保单年度,两款产品的单利分别是:2.62%,2.7%。
- V; M+ h' K- ?( q% \$ w
" I! x; k0 w/ bA博主刚大学毕业不久,短期内不会用到这笔钱。
+ U& {% ^7 g7 j6 D+ o- t3 D$ t! S' Z% m
对于「闲钱」理财来说,可以把这份保单看成存10年,年化利率2.62%的存单;在利率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能提前锁定长期收益,还是非常「划算」的。
- A+ X! P5 g' p0 M5 c6 P: k
5 g- l* }0 a+ u+ W3 u& {7 G
B博主的宝宝刚过完周岁生日,小家庭花钱的日子刚刚开始。
2 ~$ q/ L6 T* ]' ~$ J. V" N
- e2 M) W! M) h2 x+ h- w除了一家三口的正常花销,每年还要继续往这个账户存10万,压力未免有些大了;即使是2.7%的年化收益,看起来也没那么「香」。
3 K( R3 b: `# ?
% ~" P& j o5 K
所以,哪怕是同一款产品,不同的人生阶段,金额投入,带来的后续答案,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9 a# s5 c$ T/ l- r$ X k( q# Z3 o* P+ y3 c m) {
02
: H2 j, e9 R- M& Y
5 e* X( V; l r7 |: d2 I; I0 U' u在我浏览了几个「银行买保险」的案例后,大数据开始疯狂推送类似的帖子。
7 `) ?$ ]. Y1 e! E
% C5 I$ r0 z0 z* D6 B; s. M* z/ W
我又算了几款来自不同银行、不同保险公司产品的收益,总结出两点:
3 E2 _& ]2 P* l! q
$ j. [+ [! Q: o/ D
1)银行买保险,可行
# W2 z9 D& A: G \
6 P9 l/ F; b( _6 r8 h5 ]银行在很早之前就是保险销售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些银行会自己出产品,有些则是和保险公司合作代销;从销售渠道来说,是靠谱的。
) R; Z6 w+ o8 |9 S) r9 u. `
3 b {) G1 h# w9 m大家不满意的点在于:明明我是来存定期的,你凭什么私自给我存成保险?
9 ]1 ~7 a, z. @4 }4 v- J" R- x5 ]
% U' G: e6 c: d9 x" }5 Y' ?: |这当然是误导销售,不靠谱的既不是银行,也不是保险,是业务员。
3 b% n l4 \' R5 c9 P
" Q) p! r% a* p# |( [. ]无论产品收益有多强悍,违背了我们消费者意志的操作,都建议大家打12378进行投诉、撤销保单。
d* r) P4 q8 A7 g9 r: d" z( Y: S% ^+ ?* b2 a
就像上面说的B博主的案例,产品不错,但人家存不了那么长时间,人家就想5-6年取出,这产品满足不了人家的需求,甚至会带来负担,就会出现「甲之蜜糖 乙之砒霜」的局面了。
! V7 k+ d A; H
+ }9 `% l$ N+ S5 f4 c
2)关注产品的IRR
6 t& H C& |* A8 V1 }% R: M
" d& U6 H- ?7 O1 h/ b银行卖的储蓄险,也有很多形态。
8 D* A$ U% i; ~# s7 _, K- B# C2 E/ ~$ W
有的海报上印着IRR(内部收益率)突破4%,这个收益很可能是真的。但是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满足。
6 `% D4 R( r4 z1 [
% v: m9 m% Y U A比如,这款产品可能是养老年金,但是需要被保人满100岁才能拿到这个收益;调整到被保人80岁,那可能顶格IRR也就是3.5%左右了。
+ L: {# n# Z$ a$ L- O/ i ^& Q0 d0 ^
; V/ d/ v( b5 b7 O$ `- a, c- M+ H再比如,这款产品还有可能是分红险,分红险的收益是由「保底部分」+「分红部分」组成的,4%是演示收益,并不完全代表我们最终拿到手的收益;可能低于这个演示结果,也可能高于。
6 C; o. E9 d5 L, S. w6 N& s5 m8 x+ `7 [
% m' U! V' _3 Z2 |. P8 G% E在定期存款、国债利率连续下调的背景下,「打个时间差」的储蓄险,依然很值得入手,但现在也不再是可以「闭眼入」的时代了。
6 l/ U9 E, ~5 B( F
) x9 z) ^0 w+ f, j03
, n+ C$ V& z/ K' N
l' j A) m, F7 y4 o9 D打算存点「安心钱」的朋友,我有两个建议分享给你。
& L6 ^/ P9 W; J; Y
* Q" x, O' Z- v" H# U. q( A1)当下的产品中,「养老年金」更有优势
" w0 v# j& N! r4 z* M8 S
; E, s [2 `3 k' E2 W+ ^# T' X- a
增额寿受限于预定利率3%的影响,目前最佳产品的长期IRR也只能做到2.9%出头,而养老年金依然有大把能突破3%、3.5%,甚至4%。
. q \. q% v0 Z
. T; v- j* H4 G! t( |很多朋友对于养老年金的印象可能是:需要到退休年龄才能领钱,缺乏流动性。
: G1 R% d& I% I7 V: \8 C6 |% q2 g1 j n/ i
但现在的产品,一样可以做减保、退保(退保单现价,相当于直接把钱拿回来),甚至有的产品比增额寿还要灵活。
' _% B* s+ R O4 B
! Q) x: y8 V z所以,养老年金来到了一个进可攻(收益上限更高,保证老年期的现金流)、退可守(第10个保单年度IRR就超过增额寿)的位置;无论是中期持有,还是长期持有,都很合适。
( O# V" k% d2 S0 J( k4 f
4 I! J; J3 s8 Q0 k% Z6 f+ H2)关注IRR
) l3 m; \ C* z; \ W' r2 }
/ |# ^% a. @6 ]无论是增额寿、护理险、养老年金、快返年金,还是分红险,万能险。
' R" ?! G+ |! P* E( N5 B
# q4 {, v- }$ b! Y) i) }3 y8 J
最重要的是聚焦到产品保证收益部分的IRR。
/ C; r# ?- K( W2 R
1 N1 M& \; ~% \( [* D/ d! R. j
大家可以打开Excel,建立3列数据表,分别是:保单年度、现金流、IRR。
7 e/ }* Q% J" Y* B
/ ]+ A9 O7 `5 t
然后回车一下,结果就出来了~
1 @4 w, g: o0 {: `. u5 x4 F4 o
0 s2 U" `9 v9 Q7 v, W- h2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