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i, |, ~, d$ E1 s/ X国人所熟知的历史中,必然是少不了三国时代的,而我们对三国的了解,很多时候是通过各种形形式式的渠道,比如说戏剧、小说之类,这种程度的了解,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想要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还是要多看看下面这些书。$ O7 r& u5 D- [- I( a
9 }' [; J0 r) v5 u; B4 O5 [2 Z7 V- l
1、《三国志平话》 - \, |. c. S: y {1 q8 u& ? % ]: ]; h7 S. ?9 Q《三国演义》的前身,宋元时代说话艺人的话本。* a8 C5 w9 s8 v( T( V- I
' V Z1 v* z5 W0 L' r它被认为是当时民间艺人“说三分”的底本,有人还说是《三国演义》成书前唯一的平话小说。 1 B2 y6 h, A. u6 }& a9 A 3 Q/ s! A4 S& S5 f% q《三国志平话》分上、中、下3卷,69节(《三分事略》略去6节,只有63节),书中开头叙述了一个有关转生的“司马仲相阴间断狱”的故事,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时将其删去,现在在冯梦龙所编的《三言》之中还能看到这个故事。 ' C( c, @1 e! s4 ^ Y' q, K; H2 W. b. f/ g6 B
除了这之外,全书前半部门主要描述张飞“勇冠天下”(后来被神化的赵帅哥也是他的手下败将),而后半部分则尽情讴歌诸葛亮的斗智。/ t Q, r- @ o6 m
9 }" y* |: R! P+ H, Q0 N+ f鲁迅所看到的那个版本为“《全相三国志平话》分为上下二栏,上栏为图,下栏述事,以桃园结义始,孔明病殁终。而开篇亦先叙汉高祖杀戮功臣,玉皇断狱,令韩信转生为曹操,彭越为刘备,英布为孙权,高祖则为献帝,立意与《五代史平话》无异。” + J8 w4 a8 a: O7 C4 ]* r: O: _3 |9 z, o w) x$ `
全书基本故事不完全符合史书记载,但和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大致相同,如张飞见黄巾,史书不载,而与杂剧《张翼德大破杏林庄》情节相同;又如刘玄德黄鹤楼私遁和朱士凯的《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同;至於貂蝉其人其事更是史书中没有的,也同於元杂剧。: c I& P+ D* W# I& h: t5 `
* z D4 i: e& O: \. n2 c
所叙事迹多为民间传说,如庞统变狗,诸葛亮是庄农出身,刘备在太行山落草,汉帝斩十常侍,把头颅拿去招安,与史实无关,符合广大读者的心理需求。 2 Z, ]& T6 ?+ b* S' l x6 l2 P : t6 P) d! l, ]. {6 i1 j, ~/ r, I全书以诗作结,说“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司马仲达平三国,刘渊兴汉巩皇图”。这天下最后还是属於姓刘的,突出鲜明的封建正统思想。9 z8 ]+ c0 D8 Y# K
/ v& n6 p; s% Q4 }) ~
《三国志平话》作为话本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之处:“惟文笔则远不逮,词不达意,粗具梗概而已……观其简率之处,颇足疑为说话人所用之话本,由此推演,大加波澜,即可以愉悦听者,然页必有图,则仍亦供人阅览之书也。” - p9 N- z" ^/ l. b; C * j& G! j% X& s4 i \' z' N1 ~不仅是文字粗糙,而且还前后矛盾多多,情节多有脱漏,让人看了不知所云,有些事过于离奇,人物性格也多模糊,文字过于精略,所叙人与事往往缺乏必要的交代和照应,有了《三国演义》珠玉在后,实在是让人没有耐心将其全部看完,但作为《三国演义》前的平话,有其一定的承上启下的意义。5 M! S. ^$ C9 K' }' h- s4 r( R
" n% R7 ]: r1 a' |2、《品三国》 6 o4 y/ N9 _" `$ d2 E ! P% |' l3 Z E* G, M) L3 ?《品三国》一书是易中天根据自己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所讲的《品三国》讲稿改编而成,分为上、下两部。 ' f' F+ K3 d6 a3 T) e+ Q* ?; U p5 I
有些人认为,易中天的《品三国》中的所讲的事多为戏说,不仅是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混为一谈,还将各种没有依据的史料,不加分辩的大谈特谈,但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忽视的,他给三国知识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热情,毫无疑问的,在讲《三国》的书籍中,除了《三国志》、《三国学演义》外,这是卖得最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本书。# \# f4 [- _% B$ D. c
b- w* ~2 X+ X* L8 e个人认为,易中天《品三国》个人的意识过于严重,全是凭着自己的主观理解、兴趣或是好恶去评说人物,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还是最喜欢他的《帝国的终结》,但他用现代的眼光、以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让人们在轻松娱乐之余,又得了一次三国历史的畅游,其利大于弊,绝对是一部不错的书,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也是无可厚非,倒是有些人,不知是何原因,非得出来叫嚣上几句才满意。+ Y7 v1 w3 N2 N: y6 C" V
9 i. Q" E3 D3 E) D P5 a4 S
3、《柏杨品三国》 % `6 {' f( X& i2 u1 C& s! B! v # g a' T x6 M, m5 i这是一本以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为蓝本,结合了作者读史心得,用白话文而写,以现代人的观点去解读三国那段历史的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V" X5 G& c+ m! h 4 S9 ?1 C2 a4 X5 k* w7 C( }这书是本辑选本,节选了《中国人史纲》、《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柏杨曰》等几部书中有关三国部分,整理组合加工而成,其中《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先生在狱中写成,更被列为台湾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则是柏杨先生多年读史的领悟,《柏杨曰》则颇有独到的读史见解。 & T) v, |, L3 v9 e! a' B4 [; C% [1 y( F$ @/ d; Z' ~# O* T
对于三国这段历史,柏杨也是颇有感触,他在序中说:“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最诡谲的时代,权力的争霸,给我们思考上无限激荡与智能。” 6 g1 S/ M+ P7 d6 g8 ^: n% q+ g , \0 x3 v4 n* s7 J9 @4 p2 N& `柏杨先生认为,“历史必竟不能全然被“演义”或“戏曲”取代,而必须有一种恰当的史学表达方式,才能够彰显它的史实与光芒。”; l7 u2 J1 b0 ]% ~# K6 z# n2 H& m
+ J! }+ h) O) t- D6 A4、《三国志集解》9 j* J& j% _, `
6 Q3 |; c$ G; @1 g8 H
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仿王先谦《汉书补注》体例,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可供读《三国志》时参考。 3 B: o2 O' C6 k2 f0 Y# n8 C5 k; d" F F& [
该书征引浩博,辩证详明,是目前《三国志》注释本集大成之作,可以说是历代注解《三国志》的一次总结。5 x1 o5 q# }1 Z7 F
& m! H, }5 J4 [ n& g6 Y
毛泽东读《三国志》,留下较多批语的,便是卢弼《三国志集解》。 Q0 s# N0 _$ R: ~( [
; e, z% n! k/ T9 [% z
5、《三国史话》. O/ M9 q, ?6 h, _9 Q
9 d8 p4 W6 j* X! @6 N, v) w1 K1 J
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国》里屡次提到的书有三本《曹操评传》、《闲话三分》与《三国史话》,其中说的最多,引用最多的当属《三国史话》。 s1 X, i" k8 y4 c( y; l;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