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格言联璧》有云:“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9 z; a8 K+ D: V7 K8 F+ Z+ H' `* F1 [( K6 G2 @) r7 g) q
( g+ S ~& S F+ z7 D2 i曾国藩家族两百年来“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其240个子孙后代中,无一个败家子,靠的就是其独创的家教理论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风,而《格言联璧》的五句话,也被曾国藩运用得炉火纯青,从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经八代而不衰”的现象。
1 ^& t" @# Z* u3 V5 a2 _# v
8 Y7 h2 p. N4 z( n2 C3 a5 n/ W/ {3 ~1
( T, V! ^& C2 J8 O; {
9 y# e4 k- c7 Z; w
勤俭,治家之本
/ {- s9 h- Y$ ^1 O% [5 k
, ?; S% g% m7 Q* h5 \& @: Y, u% l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曾国藩治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秉持的也不过是“勤俭”二字,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曾提到过这样的治家之道:“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箴言”,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 p; Z/ z/ f( E4 j5 i
2 K8 L+ ]( z7 @0 e
曾国藩将“勤俭”二字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治家的全过程,他要求家人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就连拾柴、收粪、插田莳禾这样的事,也要其力亲为,至于女儿家的女红、厨艺、纺纱做衣,更是不能假手他人。
+ H# `; t6 ~+ |: ]
+ x3 C& g& R* P6 ^4 D
在饮食上,曾国藩则是一个“要求不高”的人,丝毫不讲究宰相排场,每餐只食蔬菜一品,决不多设,因此得了个“一品宰相”的雅号。穿着方面,他的鞋袜都是由太太和媳妇女儿缝制而成。住上,曾国藩也没有一国宰相的派头,其弟曾国荃曾以家中人口增多为由,在已有百年之久的曾家老屋之外另建了一栋新屋,费资三千余串,曾国藩知道了之后,非常不高兴,并发誓此生决不住新屋。
" m" c- A( W. O: p3 i
. ^5 s. s$ U+ l% ~* K3 p: h曾国藩所持“勤俭”二字,终身不渝,由此,他一生官运亨通,曾氏家族也奇迹般避开了“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 [" k6 E9 L- `: X. A
6 [0 \5 `6 l: O2 p6 B2
1 s. O" t7 z( g9 J+ w+ {( m$ x d# x3 F) x
和顺,齐家之本
# w. ?3 S" }, Y3 i5 m
; K- }; W# X3 \' J* e
所谓“家和万事兴”,曾国藩对于“和顺齐家”之道,也有一番独到的认知,他说:“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0 {# ?+ Q5 R0 p9 c l5 a5 {+ B5 o3 I3 G* c
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曾国藩也曾引经据典,强调“家和”的重要性,他说:“‘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 ]" _( K, U0 g* q0 T% T1 y
5 O& X" r0 Z; [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他是曾家的长房长子又早有所成,对兄弟竭力地以德去爱护,而不是姑息纵容,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以家族为重。他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 d' Q- E/ a1 o( ~# U- e3 M9 b& q e
孟子云:“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作为儒者模范的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挽救大清王朝于风雨飘摇之中,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他日常的“齐家”之道中,可谓是“家齐而后国治”的典范。
7 g" |. E# t: l
# C, r0 f; T$ q9 i6 I; o* K& s3
; k, {5 p& g( h7 _) C _
/ g/ E0 E) S# v- O" q" } m, ~谨慎,保家之本
8 G' ^) C7 K$ m
" t$ O" r6 [! s% y0 P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他认为,谨慎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8 Y9 ^8 \6 B& S8 r- f% X; a ]6 S/ n+ v6 B
他做了大官之后,他的家族中有很多人出门都坐“四抬大轿”,于是曾国藩告诫诸人说:“凡事当存谨慎简朴之见。”这不仅是其勤俭惯了,更是行事的一份谨慎和不张扬。
4 W" T' k7 z9 o; Z5 @- g
+ W6 t& ?' ~- p+ P( `2 o6 r在《致澄弟·鼎盛之际宜收敛》中,曾国藩又强调说:“吾意我家方在鼎盛之际,此等处总宜收敛,不宜过于发扬,望弟时时留心。”意思是说,一个人越是鼎盛的时候,越是要收敛谨慎。
! h- n: y% Y8 [0 d8 g( V
# a' K* w; H" n& {
谨慎,是曾国藩一贯强调的治家思想,而且在他官位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盛的时候,就越是注重谨慎收敛。因为他深知“高处不胜寒”和“功高盖主”的道理,人如果太得意了,祸事很可能马上就来了。正是靠着这份谨慎,这份不居功自傲,曾氏家族才得以长久保存且盛而不衰。
! a9 _8 V; \6 M5 t% u1 W# Q4
5 b$ w+ X* k+ ~* q1 ?% L* f; G
+ y3 a9 v4 p! r0 V. ~: `0 Y+ O# R& ^诗书,起家之本
3 i# I. |: B1 \4 T3 a) [* x* O8 t6 W
曾国藩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曾提到如果一个人能够“发奋自立”,即便不能考取功名,“亦是男的大帮手”。他甚至举例说,老家的那些大贤大儒,并无功名,但是却活得怡然自得,闻名乡里。他还鼓励儿子说:“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0 q1 `4 w* i% H' N( D
) v$ E7 P7 C1 D# |1 f在读书上,曾国藩自己也堪为表率,他将读书变成日常的一种习惯,无论这一天有多忙,读三页书是雷打不动的规划,即使在军中也坚持每日读书。
# [; _2 e: n" K0 b) W) n
& m( m- Q- M/ I g- n8 l" ?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也有许多内容是教导弟妹子孙要谨守家族的“耕读”传统,他告诫子弟不仅要读四书五经,甚至要求他们要多读史书,要熟读《了凡四训》,陈弘谋的《五种遗规》等书。
/ \. v. e2 f! {# c& X* R/ c0 b& C# v7 C, _* X* F& E$ K* t6 t
在“半耕半读”的家风中,曾国藩自身逐渐成长为一代大家,同时,他也结合自己的治学之道,将新的见解融入其中,进一步发扬了“耕读传家”的传统。正是因为有诗书之教,所以曾氏后代人才辈出。
: U) b4 x* ]* S* a( A, G/ V; h; f1 U; U7 ~6 q8 k( \" \" z( z" f) R
5
. o, n: J, L" m ^4 A! _) _0 h- L( N/ ~# A) N8 Q: o9 i; e6 `
忠孝,传家之本
- o( f2 s/ M: q
4 E8 f8 j3 L9 @# [( i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 C F6 Y* Z& F3 |" W* D) U3 {7 B3 d3 b" X+ z7 o) ?4 ]4 W8 Y
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是,曾国藩做到了。一方面,他是一个大孝子,十分重视孝道文化,在他看来,孝比读书求取功名更加重要。他曾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同时,他还认为,孝是处理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法则,是家庭和睦祥瑞的重要因素,他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 k; C8 w; y* e' G" |6 x. ~
& x, Q/ [) I3 N. x2 I) i% H/ v对国家来说,他是一个大忠臣。曾国藩对国家可谓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把国家之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对待。他曾说:“凡办大事,须视如己事。将来为国为民,亦宜处处视如一家一身之图,方能亲切。”
- g; d9 S; K& L$ d0 \4 q3 _, u
) a6 n9 t% j; H- B, K: ^% \* Q+ Q正是由于曾氏家族恪守忠孝之道,才使得其兄弟子侄在长期的宦海浮沉中相互照应、荣辱与共,并能在家国大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保证了家族的长远发展。
$ S% X* c+ B- B6 i1 j* D) u9 ~" y0 L, R" P'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