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 0 参与人数: 0 我的评分: 未评
; y# V' P( a' j, H( q! A+ f
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一个两性亲密关系沙龙。
' q. q" ~" g5 m2 I% j0 o
% w6 F4 j/ d( W* T4 w 中间聊到一个话题:是什么原因,让你想跟眼前伴侣建立持久的亲密?
4 ^3 f: ^5 j: R# _4 O
6 J( L) D1 c2 ~ L( l+ y+ }
大家纷纷分享自己的观感体验:性格匹配、背景相当、价值观一致……
2 T8 S" W5 w/ J. L; g, n# _3 r3 [+ S ( o A$ E- {0 c: ~6 H
倒是玲子的回答令我眼前一亮。她说:“我们之间有聊不完的废话。”
L5 _9 g$ y3 j0 T& J3 J
' F8 P# N; K: ?3 s* @8 k 有一次她跟男友去影院看《旺卡》,电影展示了很多魔法巧克力。
; \; g& s1 K2 n
7 \# W4 f5 A8 x" K. g
回家路上,玲子半开玩笑:“我也想吃魔法巧克力,你来做吧。”
/ K6 L& B3 c" s0 j
$ J/ ]2 J9 c( C. k, t
“好呀!”男友回答。
7 ^ j, [7 P2 G" Z! b. K7 L7 y
/ T2 ~: Y1 }# N8 ^2 F; n% { 随后,两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认真探讨了起来:
" Q- N: R5 z: L3 H1 \
3 G! O& n+ p9 H7 z# c 魔法巧克力要怎么制作?
2 d& l( U7 y# d9 [3 j* T
# g$ x' ~) v; f9 f9 k 要用什么材料制作?
- m% u' _0 F( U/ s
; V9 Z+ u( }& _; R% i. I: L5 |
要从哪里搞到材料?
8 k" P6 T% \2 w# X % i7 S3 }8 k3 A5 F
……
3 N) S$ v1 k3 [0 D/ X
# L7 q7 n: x# ]' N$ H 尽管探讨了一个多小时,最终也没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制作方案,但这个漫无边际的讨论,却让玲子感受到无穷无尽的满足与乐趣:
- A% C1 N1 q0 b! `" C1 d
, l7 F6 ?' O' k# A1 I0 I z “就是一种需求有人倾听,愿望有人相随,快乐有人相伴的感觉。”
2 f& M$ D; v8 r' T. c" g
# m/ R& @! v# j/ W4 N
这是一种她从小到大未曾经历过的「跟亲近之人说废话」的体验。
$ i2 ]& G3 j4 n- T( F
9 D6 y% @8 \2 `! k3 W+ Q) R 小时候,玲子的父母非常重视效率——
8 C1 B l C# e/ Z& E
4 y0 {, Q4 F5 B 从不跟她讲废话,也不陪她做“无用功”,更不允许她浪费时间。
$ t& e' v3 [1 {' ^! G. k
% ^. O* K( k2 O- |7 l 每当玲子想探讨一些话题,或想尝试一些感兴趣的事物,父母都会优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习」:
& d6 P$ e0 t; F) Y
o# X$ R! m+ D& q4 {$ {
如果是,他们会非常配合地回应、支持玲子,但同时也会给玲子下达诸多任务要求;
( J O& [% m9 u, n* ?
& A7 w9 u) i o 但如果不是,他们就会非常不耐烦地呵斥并制止玲子——
: ~0 c' m+ j/ p4 K+ E. S
% c$ \# \$ U2 K; G$ r “不要整天讲这些没用的,小孩子怎么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赶紧学习去!”
6 c% q5 Y, ^6 g: N9 H+ S
' t9 T/ d* `) V4 R 小学时期选报兴趣班,玲子想报书法和绘画。
1 h6 ]0 c8 o7 D" N; V
, H/ v4 L+ ], o3 _% q" c 当时父母判断书法对学习有益,画画对学习无益,便只给玲子报了书法班,不报绘画班。
; E' P1 ]0 U9 Q- A7 B5 F
6 d/ K2 j7 |* l9 P' e! y) R7 _ 与此同时,父母还给玲子购买了很多书法本,每天给玲子布置任务,监督着她练习书法。
/ _. ~2 d+ s7 M2 W / c4 O& G, x2 S
结果这一顿操作下来,玲子逐渐丧失了学习书法的热情和乐趣,甚至还对它产生了抵触。
2 [* o ]8 n8 H' _; c
7 T0 V* y K+ P1 l4 C5 N0 R “我感觉父母就像一个严苛的监工,而我则是一台学习机器,我感到很压抑,也很痛苦。”
( B% x8 g+ _2 r2 v; O- c8 @ ; t3 h- i+ {8 z) ]) {* f2 k
听完玲子的分享,我陷入了沉思。
8 Q7 _' k& F9 m x # h/ ^* T2 s2 M
过去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都在盛行一种「功能式养育」。
! e# @1 Q/ W5 w. h9 o/ X6 O" q
0 E" w! R# f1 r6 A- n# a. P 即:对孩子所有的爱与关注,都围绕着一个特定功能展开。
/ c `4 G6 E, a+ \, R
8 f& e6 T4 O" z/ F- \7 l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学习功能,就像玲子的父母——
' [! p( `/ Z, r# N" G( B* b
' l/ x' X" g$ }" e3 T- }$ S 无论孩子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求围绕着学习去展开;倘若跟学习没太多关联,就毫不客气地扼杀掉孩子的热情。
# [/ a9 `8 y' n9 O' O$ ^' C& O0 I
0 T. C* t2 H+ V 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能让孩子及早产生学习意识,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 L& c- c7 O/ H
& c* k6 G+ H! v9 [3 d8 N4 G2 O
但它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局限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 x( v7 P/ k/ a0 b/ R
1 z. e3 T5 n ~! {, ~5 P 首先它会带给孩子一个「直观体验」:
, }+ F0 h& H6 _
/ q/ M% P0 z s& q: T% C) U) Y" X 我是一个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 o7 k' o: m$ z; U1 O" `, L $ }" {# }. h7 ]! Q- n
玲子告诉我们,在成长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学习是她唯一的任务,也是她唯一的价值来源。
& e. E( P1 N8 h" O( o
- D1 [" F8 _3 X9 M 每当她想做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去放松一下自己时,内心都会冒出一个声音不断提醒、鞭笞她:
5 B. o: V* w6 e
: G! Y+ E$ Z1 h9 y: E “赶紧学习,别浪费时间了,再不学习你就落后、被淘汰了……”
& Z1 C9 N. Z0 c3 b & k* L' X6 U k
这个声音时刻监督着她,令她一刻也不敢懈怠,一刻也不敢放松。
# \8 s! M. A- X: I/ _7 Y' h* y , E( k+ B# ^7 ~, B
那时学习对她而言——
& Z) b' ~8 a7 [* h# p/ d& Y, m
8 D7 g7 ? t/ I 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求;
3 h* J4 `- S0 j0 D, \
' r# ^, x1 j2 a: K F 而是一种父母内化在她心里的要求,一种习惯性的自我逼迫。
2 T$ @% a* p. y) I ' t# a5 \/ ^2 P4 x- ]
其次它会教给孩子一种「人际模式」:
9 [ @# S# N4 r
; C* Y2 V- S# d- s- Q; r6 ] ( h( L& V' f# C) s: B
用功利心去联结他人,但很难真正收获亲密。
4 ^" a$ l8 {7 W" {8 n
8 ~8 d& j& v; E 大学期间,有几位男生同时追求玲子。
( G2 A5 x* [# ^9 f' _( C' `7 h3 h
2 G7 j( m3 }5 P+ E. R. X, E
玲子选择了学习能力最强的F,因为这个特质对她的学习最有帮助,然而恋爱期间,她却感到很压抑:
9 k& j _6 |+ M" O2 n
; G8 _1 H1 d) R9 a3 ^ 每当她想跟F探讨一些问题时,F都会快速给她抛来标准答案;
8 z5 U) Q* E1 t: d
: g& C! w) y' l' F4 b 如果她表示不理解,F就会很不耐烦,甚至还会嫌弃玲子笨。
' [' C3 D0 S; f6 T& h " P9 s9 |7 B, X
后来F申请上国外名校的研究生,提出了分手,理由是玲子跟不上他的成长步伐,玲子深受打击,一度陷入抑郁颓废、自我怀疑。
% @! C, w+ D( @/ D0 d7 M7 o
0 E+ I7 I' H# C1 h 那段恋爱带给她的——
- u3 s% ` A+ ^3 X# L2 L7 e
9 w) [( i2 ]6 h- a 不是一种温暖的爱、联结与亲密;
7 e& o$ l" F D6 z
3 F3 V0 y; M# X4 \7 ^# c2 \
而是一种功利式的审视与评价,一种习惯性的挑剔与贬低。
/ P" @) |3 Q8 p. S- `* r
- M) `1 G$ o( b- |5 H7 }, P
总的来说,无论是成长过程,还是大学恋爱,玲子感受到更多的是压抑与痛苦,而不是快乐与满足。
) |; @7 H- f4 A% w " V( _# C0 \7 d& |
由上不难看出,功能式养育或许可以提高孩子成长的效率,
4 c; y2 K* p" j( G2 { ! }; e8 R, m6 T) j2 X+ N
但却会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和亲密联结的能力。
) p0 X, \1 k0 G4 x m% Q. V/ g* G
, x% Y" a4 H0 \4 W- x 那么,有没有一种养育方式——
0 f: V: w* c0 O% T" ?' M% s0 C4 e
# N: Z; |9 C5 y" K$ c, }
既能培养孩子的成长热情,又能令孩子获得自我认同感和亲密联结能力呢?
6 i7 L$ ^# j& b/ v. a4 F
& w+ j: y: _: O0 W6 Z 其实是有的。
4 i7 A. l- D& K* ?+ Q, v : `2 T! X( F* U2 W$ n
那就是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倡导的:「镜映式养育」。
" I$ X" ~! l+ ]& \
_) I$ f! v9 P+ K1 L4 O$ S
即:父母像一面镜子般,照见眼前真实的孩子。
9 q9 E y- ^4 d
3 t& g+ o6 U3 S' a5 e) p
它不需要孩子根据父母的标准和意愿,去发展某一个特定功能;
( L% Y/ ]+ s1 |* a0 S. m7 p6 j
. p* l( U. F* |2 W' r/ K% r: M: ~
而是需要孩子根据自己的自主意志,去发展自我,成为他自己。
8 d [# d2 T4 z3 w$ i0 e7 a. {0 C ( v$ w+ `; o) p' f7 }( a% }/ Z
具体来说,镜映式养育包含三个纬度:
+ X$ Y2 ]) `" J1 J
( C( T2 K4 M5 E 其一:不要带着目的去培养孩子。
* D( \: g- N* R9 S0 t& `
0 g) y' |# j) k 很多父母养育孩子,总是带着某种目的或期待。比如,
' C7 k. F# I. F" g7 |$ t+ `
* c% V1 t, {7 R( d/ L% q 有的父母小时候没好好读书,便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
0 L3 E1 y& q) _
0 q; X R- j" J) L1 d" } 有的父母关系不和,便把情感寄托给孩子,让孩子充当小伴侣;
$ o1 i; h" ~ H2 V9 @$ a' `9 C
. M& }$ _5 j1 }: k. ? ……
. r0 f z& ?% q+ s
! c3 g& U# C' _: V) ?# ~4 \ 然后不管孩子真实的需求和愿望是什么,家长都会把孩子引导到某一特定功能上。
9 g# ], H8 Y9 E( N8 Y! W7 x + C5 W& ~; y5 N0 M1 N
这样做,不仅会限制孩子自我意志的发展,还会扼杀孩子的成长乐趣和存在价值。
. R4 [; G$ ]* e* C. ?7 Y9 v) j
5 j# I( k, b5 B& r, `" J
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放下自身的目的和期待,尊重孩子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 z: u, a1 d, i8 @+ `( R ; n$ H' j7 v! b2 B- [) b( h- b
要知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生命的延伸。
9 {# P1 V) g: u; b
Y+ P+ b$ o' B& O" b4 w
其二:耐心倾听孩子说"废话"。
7 ^3 l& g I. s- F1 t. {, f5 c , @' N5 k, y9 r
6岁的多多听到电视播报地震新闻,他问爸爸:“地震死了多少人?”
5 {' \( q9 Y( E7 \
# `* e$ y" K& H, J 爸爸回答了一个数字。
4 L" F W& [" Z) d6 H $ S" l& l( v/ p
过了几分钟,多多又问:“地震死了多少小孩?”
% q+ j5 P' a. B9 v& d
G) Y4 @5 }2 D; ~+ H' i4 T 爸爸愣了一下,回答了一个大概数字。
" x9 H7 O4 l9 K- T
* _& @& s# B8 t y* d7 a! O 过了几分钟,多多又问:“地震死了多少幼儿园的小孩?”
& C$ r! `8 h, k3 U: R! Q8 S* P. Y
; k8 `% T/ G, `& d8 b" f) S! o 爸爸终于不耐烦了:“你到底有完没完?赶紧写作业去!”
& e1 P$ {9 m& i( i7 o0 S6 T
表面上看,这样没完没了的对话,似乎没什么意义。
7 ~7 _, v' X/ l# u) B4 V1 j5 I$ _
. d L. A0 a0 O8 ~ 但如果爸爸能够多一点耐心去回应多多,他也许会发现:
1 ^( d) b* ]9 Y! t; R. j! u* L - g1 [- a `: ?1 M
多多真正担心却没有说出口的是,万一地震来了他怎么办。
, Y8 M* N3 y2 o; U+ i
5 A7 i& Y" C9 i% L6 m; v) A
他是在表达他对地震的恐惧,以及对自身安危的担忧。
- x% b' ^) A! v5 j% H , W) a0 L& _" d" u5 M8 J7 n
父母如果真的想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应该尽量耐心回应孩子提出的问题。
6 D* B! [* C& \. E( v* C5 r + n/ l- ?1 r- ]5 e
在孩子畅所欲言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理解孩子“废话”背后的真实意图,并与之建立内在情感的联结。
3 I+ Z0 ]* E9 J% ^8 s 4 |! y) t% ^6 _
其三:允许孩子做"无用"的事。
! X1 L/ C' j* \/ O * b# s$ |6 H9 E" P
5岁的杰克用两只手兜着屁股,不停地跳跃,样子有些滑稽。
) t8 d2 e2 x9 n& c" B% K
4 B {- J% x4 |. c “你在做什么?”妈妈问道。
9 ~* L- \/ X' Y( e
2 u* I9 P$ S, K! n8 x) v7 Y “我在尝试把自己抱起来。”杰克回答。
# M e5 Y5 n" v* W" V1 u) | ( \7 d b/ v, R) K* o
“那你成功了吗?”妈妈继续问道。
' L% f/ g9 E& ^9 J, T* ^2 q
# U' x) p8 K9 h) i& l2 f) ?2 s “没有,我总是会掉下来。”杰克一脸苦恼。
F( v& G, ?! x+ f: M5 g
, w7 |, ~# v9 k$ M- l7 b G* w; H8 L “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妈妈继续问道。
* G, T2 V; ~& t y
! s8 A3 d" Q: V3 k! m
“我不知道,我明天问问老师。”杰克回答到。
* W8 Q, [ a& t/ I i
. H6 |9 q h7 l" j' Q
由始至终,妈妈都没有嘲笑杰克,也没有阻止他,更没有急着去告诉杰克标准答案。
* e& N) Y, h v8 w
9 o+ U# O B& D j
而是先允许孩子去尝试,然后通过启发式提问去引导孩子思考,最后再由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 o. x' W" h* G& [( L: M* A
. S+ u! s0 ]1 z2 W& Q" x. ` 这是一个孩子自主性形成的过程,也是孩子在探索中不断学习、思考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7 P) A7 B! _# q) v/ H 7 ^* \+ f D$ G7 v2 \0 z, Y
一个在镜映式养育中长大的孩子——
2 B5 v) K6 F1 ~9 T, X% D# f5 _1 Q; i $ r/ U1 z# F' P4 w4 O6 W2 L
他会在关系中看见自己,获得自我认同感;
4 E7 [$ l2 s( A3 Z) W- Y7 C% o- s% f/ l ) h0 ?2 j! i. ?- [9 T$ k# Z
也会在关系中看见他人,收获亲密的联结。
# k$ p0 o# F1 Q
3 }4 ^1 s% v: I2 q: K 玲子男朋友是一名设计师,他在工作领域很有创造力,颇受同行认可。
0 A0 K' ^0 `# |/ u+ u) H8 [ 1 q, m5 f2 O' C
一开始玲子选择跟男友在一起,是基于对他才华的欣赏。
E$ J' V4 u1 l% _$ f
8 l( }+ V; ~4 I w4 y; l* _ 但刚在一起时,玲子却不太能适应,因为她发现男友经常“不务正业”。
2 Q9 F% t3 Z2 J7 j
" v+ y7 q( P" E% W 比如节假日期间,玲子会不间断地参加一些业余学习,但男友不是组队玩游戏,就是研究花花草草,从不学习。
, Y, _. K2 M) L " c& V* P; A( F1 Z/ Y0 x
玲子看不过眼,开始下意识地干涉男友,督促男友去做一些有用的事,别整天浪费时间。
) E0 w7 o( w. }6 R; r
# c! U5 H# I$ y( n
男友既不反驳也不妥协,只是坚定且温和地回了玲子一句:“我喜欢呀,我觉得很快乐。”
6 e! E7 ^# ] S& @' B0 m$ [
+ B! K; h8 _9 i6 ?6 s7 [ M6 H
后来有一段时间,玲子在工作上面临很大的压力,经常压得她喘不过气。
X/ z7 Y0 f0 |. C( m
5 U8 x0 _/ b/ n5 Z
为了舒缓绷紧的神经,她开始搜集各种奇怪表情包,时不时看着乐一下。
! M9 v( q2 L, j' t' B
- q+ D* W) G$ c8 M" V 有一次,她误按了按钮,把表情包给男友发送了过去。
$ V( C, ?0 J1 z% N w! X) Z
1 {2 o. H9 w K7 c- L5 D0 B 她尴尬地撤回。
2 I+ f( p% `4 Z2 M' Y; Z" R
/ d) a* n9 W+ p; J( b* k2 N0 W0 E/ B 但没想到,男友刚好看到了,隔了几分钟,他给玲子回了一个类似的表情包。
9 P5 ]1 P9 W- V* d( A( _
6 x( y6 P% X5 W( J6 u' o5 j “哈哈,遇到同道中人了。”玲子想着,又发了个滑稽表情包过去。
9 u8 C5 ]; w% ?/ z
: J3 h; p# W \) L1 m
就这样你一来我一往,两人互发了几十个表情包,在偷偷乐的过程中,玲子整个心情也舒畅了起来。
1 t2 p- }* Z C& Q2 L3 g
6 Y5 b6 g* p$ k; I
从那以后,每当玲子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就会跟男友互发各种滑稽表情包,作为解压。
( r: m1 ?8 r/ t4 M, k1 E
2 _: S+ D9 d5 r5 p. k 她一直以为男友也有搜集表情包的兴趣。
: O4 G1 P9 a! H7 f# y# k ' w7 ?4 N$ [+ \
直到有一次聊天,她不经意问起这个事情,男友回应道:
# r( q S7 a% `/ M$ ]. [
: A( B6 d" G) f" {) s0 H n
“没有哦,我平时很少发这些表情包的。是为了配合你,陪你娱乐,我才搜集的。”
. B' p8 g7 P, h @3 w
; M! T9 t6 u- G! y" j 那一瞬间,玲子突然有些莫名其妙的感动。
g5 ]) L: k3 p& f2 A4 S( c
' t7 {$ i; ~& P6 R7 q7 b/ \/ s 原来,做无聊的事是可以不被苛责的,甚至还会有人愿意陪着你一起无聊;
( p$ s3 n0 ^- V- T
/ Y8 p& s' Q+ G' Z' U& a! m
原来,这种郁闷有人开导,孤独有人陪伴,快乐有人相随的感觉如此温馨。
$ B. P9 b! f) h& |& p
" K! w9 P1 ~# S' R" m
当真切体验到这种被看见、被接纳的美好感觉以后,玲子再也不苛责男友的“不务正业”了。
; c6 y3 V# F. N* q3 F
- M% ]& u. p0 I7 n, x* E3 E 她开始用心地去跟男友交流,了解男友组队玩游戏的乐趣,聆听男友研究花花草草的心得,两人关系愈发亲密。
0 U/ m$ X4 n7 [9 H* d- Y
: [: X; t2 k* N! p R# K* a# _ 写在最后
8 ~! P2 Y9 p$ C' o3 v X8 x- `
% R1 h% e+ K5 K1 \8 ]
5 i& R- a' X' ~+ [: Q6 }4 I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如果只讲究效率,缺失了彼此的看见与联结,
( q+ C; G/ A( X) t" }+ v
: N5 H; c& d/ D, C5 O" W; R5 X
那它就是一段冰冷的、没有感情的关系,无法让人从中获得情感的滋养。
% \0 Y1 l) x) F$ _ 8 q) W$ N; K8 ^# d2 v- y9 Q0 x
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看见,都藏在一句句不带目的的“废话”之中;
* Y- j' l+ X% R" @) [% y6 K
' R0 L7 y. R3 v- a) e- Y t1 O8 Y) a. n 人与人之间最真切的联结,都藏在一件件不经意的“无用”小事里。
7 V e: G9 X! d
0 d% _" V% o. ?7 V 希望我们跟自己的伴侣、孩子有事没事多说一说“废话”,有空没空多做一些“无用”之事。
' }$ y# k; B! a: F3 M
( C) }1 P5 C1 y 废话,有时是最美的情话;无用之事,有时是最温馨的回忆。
) }8 P- A& \2 b. W' n% A, i1 v: a
. s$ ? Q; X! _' S6 X$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