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1
- 打卡月天数:7
- 打卡总奖励:1150
- 最近打卡:2025-04-23 09:24:22
版主
- 积分
- 6644
|
近日,央视曝光部分商家利用“暗号”在短视频平台引流,以隐秘方式向未成年人销售果味电子烟。 在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售卖电子烟的情况下,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不仅暴露了商家的逐利本质,也反映出电子烟市场监管的漏洞。
, Y6 T5 `# \/ @7 [7 P6 S
& Z1 H4 R! m' w/ x/ v3 ?0 _* y# L$ M3 }' D5 `% ~7 k
电子烟产业近年来屡次成为监管重点,但为何仍能“换个马甲”继续危害未成年人?这背后是平台监管的缺失,还是违法成本太低?面对花样翻新的营销手段,监管部门该如何应对?! b# U! [( `* b4 e! |# E1 e6 u
1. 电子烟监管升级,商家为何仍敢铤而走险?+ U( t2 Y+ y+ z# M6 h% m* @, `$ X
: P% J* V# b4 ?. y(1)果味电子烟“换个方式”继续诱导青少年& j$ e5 M3 ?. z( {5 b- e+ G7 e' d
4 f. L2 ]5 f6 c# M+ ^
早在2021年,我国就出台了严格的电子烟监管政策,2022年起全面禁止销售调味电子烟,2023年更是将电子烟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重点监管范围。 但现实是,许多商家仍在通过“网络暗号+社交引流+私下交易”的方式,避开监管,继续向未成年人兜售电子烟。
5 m0 b9 V* ]' Q4 D
+ |) i* ^! ?4 f6 u; I- k• 通过“草莓”“西瓜”等表情符号暗示商品类别,在短视频平台引导用户私信咨询。
9 N- A' ?$ _; [2 \
# h' v3 A8 B8 i. U2 f4 v• 借助社交媒体“私域流量”进行销售,通过微信群、朋友圈、二手交易平台进行隐蔽交易。+ g5 Q8 i4 W3 A4 `9 i: ~
% p& K( \1 m5 Y4 L7 f3 x9 X+ a, p" j
• 线上宣传+线下交付,规避电商平台监管,部分商家甚至通过快递“瞒天过海”,不标明电子烟商品信息。
1 l) ]. {* s- |7 h2 Y# P
S. S% u# y$ b(2)监管趋严,但违法成本依然过低
1 t& Y0 ^1 L) u2 o
3 X" T1 A; D- p k- p# z- |9 Z; M尽管电子烟行业的监管不断加强,但违法者的**“收益远高于风险”**,仍然是现实问题。
/ [ j& _5 \5 r" g) N) b/ w
9 a: [' m. P# B" M) `& ]- F• 查处难度大:商家利用社交平台进行隐蔽交易,短视频内容很快删除,社交群聊随时更换,监管部门难以追踪。7 D$ \; R! [- u
7 A6 [( Z+ W. @* g/ Z8 |+ j0 P
• 处罚力度有限:即便被查处,部分商家仅面临行政罚款,违法成本远低于其高额利润,导致电子烟黑市屡禁不止。# h, ~5 o; p/ d0 M6 s. S, A M
7 O+ w: e5 l9 t P* |7 M; D& I
• 未成年人保护存在漏洞:部分未成年人使用家长信息绕开身份验证,甚至通过“代购”方式获取电子烟。5 i2 ~5 W7 ]: ]7 D, t0 S3 V
- s+ k/ b$ O" \' s1 ~; o! D9 G
在这种情况下,商家自然敢铤而走险,而电子烟“围猎”未成年人的黑色产业链,也一直在变换手法死灰复燃。4 n/ X. U6 n6 [( |" {
2. 未成年人为何成为电子烟市场的“主攻对象”?
9 h# T( i/ e9 j8 @8 f0 h" X" n( V4 i' ~ G# E8 m1 j
果味电子烟之所以屡禁不止,不仅仅是因为商家逐利,更因为未成年人是电子烟市场最容易被操控的目标群体。
- g- N0 `; k' n: T+ V
$ m4 ~+ P' Z* m, {6 v(1)“水果味+网红风”营销,打造“时尚潮品”形象# Q4 N8 G; U1 E* R
. s2 }' \0 {5 P1 j4 |( \; x* Y+ L与传统香烟不同,果味电子烟以清新口感、五彩外观、社交属性,刻意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甚至塑造“潮流文化”。
4 g& I7 l4 ]3 ]; @7 p1 G2 J2 }4 N, w6 j4 ^7 f% q7 F/ M( |
• 通过明星、网红、短视频营销,制造“电子烟酷炫”“无害”的假象,误导未成年人认为电子烟是时尚单品。0 P3 `) n/ |8 C# t% k
5 F) b& P4 F& `/ [3 z: F$ |: g2 _$ ~
• 果味电子烟的“低刺激性”降低警惕,相比传统烟草,果味电子烟的口感更容易被未成年人接受,成为他们尝试吸烟的“第一步”。
a. g' r# I1 L3 x% o' A* m$ m% D. A% `4 w o0 ^8 H, P
• 通过包装设计、广告宣传弱化危害,让电子烟看起来像“无害的小零食”,降低家长的戒备心。) I* N5 i! L- V" z! b1 J
5 v& d7 r# J/ A5 o0 Z' k
(2)“心理依赖+成瘾机制”,让青少年难以戒断) Y* _3 t7 V& P7 y! v- _4 P
: j. d- s- i$ y* F
研究表明,电子烟同样含有尼古丁,会导致成瘾,甚至诱导青少年转向传统烟草。 一旦形成依赖,青少年戒断的难度甚至比成年人更高。" G% s: o8 [, j0 C. h6 B
* R' I$ n9 z" ~; b对于商家而言,未成年人不仅是短期的消费者,更是“未来的长期用户”,一旦养成吸食习惯,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利润。 这正是电子烟商家不惜违规,也要对未成年人下手的根本原因。# Q. [$ {# m/ v9 O: p- `$ A
3. 监管如何升级,才能真正“封堵”电子烟黑市?
- q& c/ c' O' h
, Q( g' e& n# P. W; K面对层出不穷的电子烟营销手段,监管必须更精准、更彻底,才能真正保护未成年人。, y( J# e6 h# m/ z7 c
% a8 q/ f/ h2 j9 \' Y v) b. ~& g(1)加强社交平台监管,打击隐蔽引流手段% M% \, K# n# D+ w- T% j
' J0 j. g: z: G1 b7 w短视频、社交媒体是果味电子烟“引流”的主要渠道,必须加强内容审查和AI识别。
5 `( W' P/ o5 d8 w) x
# V, n' D5 D% ]1 a# C• 短视频平台应建立“关键词+表情”智能识别系统,对电子烟相关暗号进行拦截和自动封禁。+ ?5 G3 A9 D3 }" X* o5 i) J
2 J2 Q8 ]+ O# U/ H7 M• 强化社交平台责任,封禁违规账号,并追溯其交易链条,从源头打击隐秘交易。4 K# ~( x7 e# ^
) x( ~: q; F: H3 T, n/ K• 建立“电子烟黑名单”数据库,对屡次违规商家实施全网封禁,并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联动。, i" y. Y# L' D7 {" T
* O4 T# A ]( [/ [# A5 ~
(2)提高违法成本,让违规商家“得不偿失”$ C7 ~, C! [; Z! l& W
) s: W+ x1 P" Z- f3 B
目前,电子烟违规销售的处罚力度较轻,应考虑提高罚款金额、吊销营业执照,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 D" W0 W ^& d; }0 o) j H$ X4 ?! C, w) C2 u- x
• 对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的商家,实行“黑名单”制度,永久禁止其从事相关行业。1 c5 P6 Y9 f6 ~
* f, |8 Q( B6 H: z( [0 M9 u( F• 对电商平台、物流公司加强监管,一旦发现违规发货,追究平台责任。2 c5 s5 u9 ^0 s$ c) y( Z
* Q) k: N1 L8 @1 k$ L! m( h* _
• 加大举报奖励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监督,让违法者无处藏身。+ `# X+ Y1 }$ l+ \
6 L7 } [5 ~, g: N
(3)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让未成年人远离电子烟诱惑+ z6 X* _. s! a( p7 S) V: z: J
2 Z u Q% b; j" C: d
除了监管,还应加强未成年人对电子烟危害的认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4 b2 G: B$ ]4 V! C- f) Q
! S1 g9 k# g" V9 ]) g2 W! I
• 在学校开设“电子烟危害”专项教育,帮助学生认清电子烟的成瘾性和健康风险。
; V3 a, P0 ?) v% E9 P$ ]( |' o4 f( `7 U1 A5 m4 S( }7 S
• 通过案例警示,让青少年看到“吸食电子烟的后果”,避免被营销话术误导。
: B) v2 e" j) T' r' l0 H% h, f7 |, _& y$ O3 V ?" Y" D% Y
•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消费习惯,避免其接触电子烟相关内容。) _* v% H' C5 y* ^0 Y8 M. d* A
4. 电子烟围猎未成年人,必须零容忍!& e: a1 V! b7 v5 [
7 @6 a6 H7 X" v; n1 v- g) Q9 {' \
果味电子烟借助“暗号营销”诱导未成年人消费,已经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而是对公共健康的严重威胁。 这不仅是企业逐利的底线失守,更是社会监管的痛点。
( Y+ w' H/ m, ^2 ]7 e+ t0 @
, s3 L/ o* s) M! U监管不能只停留在“曝光”阶段,而是要真正落地执行,让违法商家“无利可图、无机可乘”。 平台要担起责任,政府要加大处罚,社会要提高警惕,只有全方位围堵,才能真正让未成年人远离电子烟的侵害。, s: `) k7 ?% `
8 |7 z ]- n m$ `. Q( X, f
对于盯上青少年的电子烟黑市,我们的态度必须是——零容忍,严打击,强监管!: @- F, H) n- f/ ]2 C
+ @. h1 `, J; Q( v
你怎么看待果味电子烟盯上未成年人?你认为该如何有效监管?2 ^5 e( E7 L# E( ^+ M4 N; X) h3 e
! @) E' L" E7 Z4 ~, ^.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