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给自己的家里贴对联、挂年画,这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习俗。
7 r, i+ H# N B: o
+ H5 d7 | N; L! |2 G' x
但是,很多国人却不知道这些习俗又是怎么来的?下面,就随着这篇文章去了解一下它们的前世今生。
- e" C% Z& K, U
- c9 v5 |9 m6 T3 [: C0 h# z7 r8 v春节
: G: d% K1 y* Z4 a
( s+ `- T9 G t! o" r"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Q4 ]$ i3 a" [' q& I, Q4 n1 t# [+ i. o3 ~& S: B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 y9 L1 p" b; Y$ x4 ?7 g4 c
% W# X* Y1 k( j9 Y—— 王安石 《元日》
- g$ ?1 [5 s7 V4 \; k# k h
7 k! }6 S' ~5 {; s这是宋朝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元日就是元旦,也就是如今的春节。
% w4 Z' ~, f" Q+ y9 y
$ l% c7 y; a% T在宋朝的时候,春节一定要喝屠苏酒,因为这种酒不但可以驱疫,还可以延年益寿;另外,还要在大门的两旁挂上新桃符,以驱鬼辟邪。
4 y* g& y. N% w* }& B3 u& W* k9 R B
2 Z( u" I* Y# Z0 r- \1 j5 a读完王安石的这首歌,我们可以想象的出古人过年时的景象:
. P( a0 ], ~1 U
4 z' c) P$ D$ x1 c
鞭炮响起,家家户户的大人们忙活着在门口挂着桃符,符上写着门神的名字;老人们则喝着屠苏酒,你敬我往,真是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
/ n* |, V! w, U
# U: e9 {, q% d2 L/ v+ D V关于春节的来源,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1 B- U+ w" B# O2 c. R$ I; Y* g. K$ \- x4 @; c( O2 k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山林里面有一只异常凶猛的怪兽,不但吃各种飞禽走兽,而且经常吃人。人们称其为“年”,且谈“年”色变。
3 \/ h( Y* s. g3 W8 ]! _# Y z7 E: l! G7 J; Z% ]0 ?
“年”每年除夕都会跑到村庄里面吃人,天黑即来,黎明即走。于是,人们把这可怕的一晚称为“年关”。
/ W1 i+ g# y4 b
- ~# {2 x# y, n+ U1 Z
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把宅院的大门封住,全部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7 b4 m1 }" y+ P+ f% o( X( I8 B7 c. s. v
“年”来了之后,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它转来转去,最后只能是怏怏回到山林中去了。
4 x8 ~( G5 q5 h3 O2 }- |
m0 ^3 c( M5 J- v% P, ^( d3 P+ `0 ]3 G
熬过了“年关”,人们奔走相告,欣喜不已,于是打开大门燃放鞭炮,邻里亲朋互相奔走祝贺......
) ~) T& Q; l3 i
Z& d n1 G% G2 G
后来,人们每到年末岁首,就家家户户穿红袍、贴红纸、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 }& {+ q6 @* \8 W& F* ^) G
$ ]) l j: j, Q. L2 H: n
在古代,人们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并不叫春节。元旦的说法,主要取岁首的第一个早晨之意,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十分形象。
0 T. D4 c" o" G; b' H2 h: U$ T3 P4 Z+ x+ b
但是把过年正式称为春节,则是近代形成的。
- Y, l- D$ g: j# ~
" s/ v; E3 ?7 ~8 Z- V+ N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被推翻,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采用公历,同时也兼顾民间习惯的农历,于是把农历初一定为“春节”。
) j$ j) \1 U) C
1 }- a- x t/ q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夏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 H: V7 F. U2 ]+ p6 Q
. T/ [: V, `; c$ q7 e贴对联
1 o: t+ P8 s- I1 @4 P, z% H
5 `1 y1 z Z- U R4 h小时候,大家都会看着父母给家里准备好对联,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童年中印象深刻的一幕。
8 }4 W# ^2 f6 l, c0 U3 l. x. R
& y: R- _* X8 m+ j' T9 ?3 n
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准备春联贴在门上,为新的一年增加喜庆。
, _7 A3 Q* L& Y. k' }% q3 b- o6 ^3 J; L6 }1 A b
关于对联最早起源于民间挂桃符的习俗,最早在秦汉以前,每逢过年,都要在大门上悬挂桃符,以用来驱邪镇鬼。
2 o& N- K; _$ s- P
3 h& N4 J* q }" l6 t到了五代时期,人们才开始在桃木板上写上联语。但是春联的盛行,还是在宋朝时期,也就是从宋朝开始,贴对联才正式成为民间习俗。
0 l# t8 K0 ~% P! T1 Y7 N
0 _8 ~$ {! ~( c: X$ C
但是把“桃符”称之为“春联”,还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到了清朝,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成为了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x3 T0 _6 h0 [3 v F
: X' v$ u3 p5 S, r2 J( X6 |& f春联这种文学形式,不仅在节日时期,而且在婚庆、过寿、吊丧等场面上,也都能看到。
7 M. h5 W( F: C: b( |
1 A/ H9 a! B: u挂年画
" r3 Z+ E& U/ h, E) q" G* H
7 d" c( g3 D8 l/ ^
对于年画,最早是用来驱鬼,以求除祸消灾的。到了唐朝,人们把门神换成了秦叔宝和尉迟恭。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后世便一直沿袭了下来。
E* r) k I. u: E! S) |/ |8 y
' F+ ?3 e7 B1 C/ l
到了宋代,门神画逐步演变成了年画。明清时期,画家们都热衷于年画的创作,这一时期的年画,有着浓郁的民俗特色,有喜庆类、驱邪类,还有故事戏文类等等。
2 Q+ R5 R0 X6 G. n/ x5 T! s
9 ^, J4 W8 i K! B9 J3 T# ^0 d清朝时期,苏州桃花坞年画非常出名。一幅年画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几次,有的还要经过“描金”“扫银”等工序。
" ?" Z) Z d& x" I
" B( B# T) [6 H" p o6 o7 K在色彩上,有桃红、大红、紫、绿等颜色;在艺术风格上,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条艳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 I c4 m3 z3 a1 v
% S' {! J6 L: c+ @% E: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这些习俗也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文化之一。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这种传统文化更能够彰显出古人的智慧与艺术。
( u$ F/ c5 H0 D" m8 q
1 j( ^' x# `$ t* \3 E" }7 o
在回顾春节这些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 w$ C) k7 O2 O0 c6 Y% i7 V/ t$ `, w M( F# `% {, K
在此,也衷心地希望2021年,我们可以度过一个祥和喜庆的春节。给2020这个不平凡的一年,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7 d3 v8 v% @1 q7 B) m1 q/ J9 r
1 F. T$ T+ `2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