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148|回复: 0

[家有儿女] 5岁男孩偷吃草莓,店员要求“90元一斤”赔钱,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313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419
  • 最近打卡:2025-03-01 21:25:29

2082

主题

18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1494
发表于 2025-1-4 08: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某天你带着孩子逛超市,一个不注意,孩子就偷拿了东西往自己嘴里塞。
5 H8 @% a0 k7 R/ s) f) M! c9 y! D- J" J0 M# r
这时,店员气冲冲地走过来对着孩子大骂,并要求你必须高价赔偿,你会怎么做?: {. K2 M; G$ L% L9 n/ ^
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宝妈李佳的身上。) a) r6 p/ c  p- {8 I
一个周末,李佳带着5岁的儿子逛超市,她在前面忙着挑苹果,5岁的儿子在后面专心致志地盯着一旁的草莓流口水。7 g3 ?/ @7 s# g3 |9 z6 ?/ g3 Z' G  I
发现妈妈没注意自己,儿子终于忍不住,迅速抠破面前的草莓盒,拿出一颗又红又大的草莓塞进了嘴里。
8 h3 ^) D4 d$ ]( N直到一个店员怒气冲冲地走过来指着儿子大吼,李佳才转头发现了这一幕。
4 ]- n5 l3 b# a! F- I从儿子口中确认了事情原委后,李佳批评了儿子,并让他道歉,还主动提出赔偿。
6 G/ r& p# u% B9 c) P2 r9 Q- n1 ?可没想到,店员却不依不饶,坚持要求李佳用“90元一斤”的价格赔偿整盒草莓。; E3 ]* C1 l, `: Q# K( {, U# ^
这次,李佳并未如店员所愿,反而明确告知对方因为自己的孩子有错在先,所以自己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但也只会按正常价格赔偿。- [  y/ E! x" |1 N2 e
最终经过多番争执,俩人才就赔偿达成一致。
3 Y5 ~+ A3 U: t' Z: f
; m8 P. U. c4 A& ^4 ^. Z! Z5 P对于很多父母而言,类似的“意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发生。
8 n. B# v/ ~6 w4 I7 `/ z父母的处理方法,是孩子的直接学习对象。$ s; X9 h) h: s- m
父母此时的做法,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三观形成会有很大的影响。5 L/ q/ X& [% Z% [' u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又能解决问题,还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呢?- j! D. I- `2 c( g: D* ]4 u
这里总结了三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r. ^- i1 }3 V

* F. m- {. {7 \! q; x; ^# ~第一步:
9 c" P% g) q' }& }1 Q不管多丢脸,我都会和你站在一边' P0 |" d; {! \
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读完让人心痛:( ~% }/ x- j4 U: B+ E, G0 _
小时候,妈妈带她去游乐场玩。8 ]# [9 g) V! }  Q3 U2 W8 }
因为喝了太多水,玩了一小会儿,她就对妈妈说想要去上厕所。
8 H) K+ {9 N2 S( J, \( g! N. g" ?可妈妈因为在聊天就让她再等等,结果她一个不小心尿了裤子。
, \9 I6 G! i& r+ C旁边的小朋友立马躲开,游乐场的工作人员也嫌弃地大喊:“这是谁家的孩子?”
8 x6 n1 n3 }, s; _她吓得一动都不敢动,直到看见妈妈走过来,她才觉得有了希望。
. Z: v1 [# R, G* W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妈妈走过来后当场甩了她一个耳光:
+ e0 L+ t- V3 P7 _/ m9 \  [为什么要尿裤子?我不是说了让你等等吗,是不是故意让我难堪!
. v. Z: e- F) m! c% ^# p5 f她说直到多年后,再想起这件事,依然会痛到揪心。
# x& Q6 ~8 L. T0 w$ }; ~她说自己永远记得那一刻被母亲“抛弃”后的无助和羞耻。& o7 w1 d1 G+ r, s0 \
《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曾写道:
, W3 }7 @$ N: O, L' }5 {/ e大多数儿童有着天然的自卑情节,父母的言语羞辱和奚落,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怯懦。
/ Q2 q1 c6 z, u! O& c世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
2 `( _/ B0 n; G) |  [7 V错误本身很难给孩子造成太大阴影,但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会影响他们一生。2 Y6 _1 ?8 p0 d) f& M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曾聊起过一件发生在她和儿子身上的趣事:
3 v8 B3 V( [) G* }她儿子因为成绩不好,被请家长。) g" D7 x8 y' ]& e$ Y
沈奕斐对儿子开玩笑说:“咱俩都去,那就是两个人受批评;我一个人去,就是一个人受批评。所以还是妈妈自己去吧。”/ G% C. L7 h  c1 B( N  O
儿子对她说:“妈,你真有担当。虽然我不能保证老师以后再也不找你,但我至少能保证以后会好好上课。”
3 N/ _7 e4 ^; i3 Y3 e- Q她说:“对于一些错误和问题,孩子是有能力去自己总结的。父母不要做审判者,而是要做情感支持者。”
2 x! J8 L' D+ D; f% i0 l) P3 t' {3 y) j) _
确实如此,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总会犯各种不同的错。
  b# [/ a1 s- F8 m但只要不涉及原则,就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予孩子不同的支持:
9 h7 O' ^; c1 z$ d5 Y, @# p) O% P. W比如对于6岁前的孩子,不仅要讲道理,还要趁早立好规矩;
3 v6 w5 [# @* P: c& a对于6—12岁处于儿童中期的孩子,他们已经可以考虑到问题背后的多种观点,所以当他们犯错时,要讨论错误背后的本质和原因;
5 d  |, n" b/ d3 l, v3 C7 x9 R而对于12岁以后青春期的孩子,只要不是危害他人,或者对他自己产生严重损害行为的错误,都应尽可能地和孩子以平等的姿态去聊,而不是用严厉的态度去管。& D" H( B. R7 R0 G
父母,要先和孩子站在一起。
% t: d& {; R( m; b# M可以和孩子一起面对错误、一起解决问题,但不要把孩子推到对立面,让他们孤独地被羞耻感吞没。+ Y! C% ?( P$ Q0 }- q( j

; Z: D4 \3 L$ T5 q' S7 I% K$ ?/ N第二步:  T7 a( w( p! r2 l# C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 Z( H3 h* W( g& t
当然,我们理解和信任孩子,但不代表我们可以纵容孩子。
# z( M; d) M6 g- {/ r; e; l: L比如前文中所写李佳的儿子偷吃草莓的行为,究其根本是孩子缺乏规则意识。# S- [% f- l( I: J5 |1 q
那这种情况就需要从根本上帮助孩子养好规则意识。# R3 H/ e- ^) y; c) b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从小就有良好规则意识的孩子,很少会在青春期犯过大、过多的原则性错误。
+ K  d, x! k+ H1 r$ `分享一个我曾接触过的一位家长的故事:, n8 m8 R  l: U) S5 b- D$ A# ^
这个家长因为工作原因,在孩子出生后就去了外地。直到儿子上幼儿园时,她的工作才调回到本地。. P: A8 @6 i3 j& N" J7 e6 m* j: r
可在接手养育儿子的过程中,她发现儿子早被家里的老人养得一堆毛病:
" ~: \$ r  a% G: o& f5 |不仅待人接物没有礼貌,还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任何道理,一不顺心就躺在地上打滚。
0 M! ~/ ]( c' X$ U8 K$ M眼看儿子马上就要被养废,痛定思痛,她决定重新把儿子“养”一遍。; Y) `7 O, Q1 X7 I9 A9 I6 W7 T
首先,她儿子的年龄不算大,重新立规矩,为时也不晚。
, p( a$ H: D" K2 f! R所以她先从日常小事入手,比如说话要有礼貌,不能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不能随意伸手打人……, @6 E: V" h( V
刚开始也很不容易,她儿子频频挑战她的底线,但在她制定了适当的惩戒措施并且严格执行后,儿子才一点点开始改变。
/ o1 L' |$ J1 v* s1 r5 y- ~可紧接着,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6 k$ Y; g9 z+ s, S她发现儿子很多错误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 \0 @1 T$ @0 e. G比如:
3 Y' |; `8 F- f/ Q  {+ f) b# L寻求父母或他人的关注;% S: x9 o1 z4 A# ~9 h
通过“我说了算”来寻求权力感;- \  F% a* I" W  Q# c# E3 m
对大人失望,故意做一些事来实施报复;5 q0 k9 V- }" i( W; B
从父母那里获得不了肯定和信任,所以开始自暴自弃。
* N% {) b! Z/ |/ A6 Z当了解到孩子犯错背后有特定的动机和观念后,她没有再像往常那样,只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不遵守规矩就惩罚,遵守规矩就奖励。
) }" c! D& G& z$ w3 F1 \相反,她把目光放到了孩子错误背后的根本原因上,从本质上去解决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  N- {/ R# }8 K2 X
慢慢地,她发现,她儿子开始变得有了自己的是非观,会自己决定该如何做。
$ T4 U+ w9 i5 i. r& S' F& z& G1 L4 x; l+ `; }/ F
她有次对我说,其实一开始她想的是只要制定明确的规矩,让孩子遵守就行。
, K5 N8 B: ?6 X) J0 W" Y但后来她发现,最好的规矩,其实是把每一个小错误当作学习的机会,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最终让孩子自己去建立规矩和原则。
' ], g/ O, Y9 A. n8 q" [说白了,帮孩子立好规矩,最终是教会他们如何与世界更好地相处。
' y; @" M8 N" ]2 G2 s- L* H. ]4 O' E( X
第三步:
9 r0 a( f. Y( n! h* L" x把教育当成一件“慢事”来做
% n2 Z# v+ w6 G/ ^" N* v4 a很喜欢教育家王金战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 m8 z6 b9 o& e4 Y: y教育是个生物过程,不是冶炼过程。% Y( p1 ~/ u: R5 ^! p' H( v, g+ o) Y
孩子的规矩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慢慢培养出来的。7 }0 d$ g5 d, k+ s: }2 v

! s3 ]* w" i# ~4 p  d; o1.有空间——允许孩子出错
# M, ~5 Y) K" p/ U《精准回应》中写过这样一个案例:
. Q* U, o8 c( j. {; }: C一位妈妈向咨询师求助,说自己11岁的儿子偷拿她的钱买游戏币。
* J; _3 k+ p, h" f6 m1 V& A咨询师当时这样分析:
' R- K) d# N; @& }- ~. h" o7 t6 a首先,不要武断地直接把孩子的行为定义为“偷”;' e! |' V' ?7 b+ ~& W3 Y
其次,父母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为什么会偷钱背后的原因;, O9 w& N6 M/ i- e) H" G
最后,想要解决“偷钱”这个问题,就需要使用具体的解决方法。
5 H! L( M* F8 n5 ~/ ~) m比如循序渐进地给孩子零用钱;明确告知孩子这个行为是不妥的;把这件事当作给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机会。: G$ `6 ~0 E7 k) e) ]/ J
不贴标签——明确动机——解决问题,这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7 K' ~. A3 M1 P$ H  Q
1 r2 Z; P: k% U# D: U( ~2.有耐心——孩子,是要“一遍遍”才能教会的6 A+ l2 B9 q+ C% L/ L$ B8 ^$ u
前几天和女儿聊天,我抱怨她长大后变得很难管。
7 k) _. ~& I" P* U( u+ ~9 @女儿却说:“妈妈,到底是我变了还是你变了?你在说我变得不够好时,有没有想过,其实是因为你变得没有像以前那样对我有耐心了。”
4 L& g1 [, m  r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是有几分人间清醒的。
, a* \$ A0 o% V/ e0 y$ _( r2 v确实,我自己也曾反思过,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看着那张不如幼儿时期可爱的脸,我好像对她的要求和标准也更高了些。5 |+ p# H! v2 R# A1 G
有时候总觉得我们说了一遍,孩子就应该立马改正并做好。
7 |3 ^: C* R4 [# c但忽略了,教育是一个缓慢且需要不断重复的过程。
+ P" q# B3 `4 S% J  }& _9 H孩子身上没有开关,不是我们说了一句道理,他们就能立马如我们所期待的那般做到。( C4 C% b8 m/ K& z' P
相反,在漫长的养育过程中,我们可能要一遍遍慢慢教,孩子才能一点点学会。' x* T3 b0 B+ T: \6 _

1 U, l. K) F1 n1 B: C3.有技巧——打一打,揉五揉
! A( m0 H" [3 X# U# w9 F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曾分享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F' [# V, j8 W4 E; V3 T/ X
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如果能把沟通做到5:1会更好。. {: X1 }3 y) W* d, J$ |% G( d
说5句好话,配1句批评建议的话。打一打,揉五揉。
3 G9 O, Z. j' P4 y% B7 z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父母说的都是好话,孩子就会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从而不会发生改变。0 [& e/ B6 k  d% W; w5 ^5 z/ i3 t
而适当提出批评意见,就不会让孩子在长久的好话中形成“父母很虚伪”“不会再相信父母”这样的意识。3 s$ i& l! i9 _' d( A: K) q: q
这种沟通方式其实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很多问题都适用。
8 O& B+ W! t$ U) F. y; |总之,不伤害孩子,又立好规矩,有时候也得使用点“技巧”。
% _* x- Q4 ?% V  ?
% z2 a% B' b- N" X3 W《圆桌派》中的主持人窦文涛,有次聊到一个自己的感受:. G0 x* m5 c2 [/ w
遇到问题是人生常态。不必慌张,自有办法会来找你。
1 q- [1 C$ p"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道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同样适用。
! `& [5 p, d0 a! y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外,大部分孩子出现的错误,都是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R) R& K2 J& m  m' J1 V
只要我们这些当父母的,不着急,慢慢来,把养育当作一场体验,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最好的样子。8 Y3 u; e6 I; b1 o# x  o4 E
最后想说,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在父母的绝对放养中变优秀的。
: _, |( |: ]* {' x! R$ B0 I7 m父母宽中有度、严中有爱,孩子才能越来越好。
- m! O3 X& S7 H2 y& @' v. p* p4 x# X) x9 I! }6 k# l2 Z) Z( D7 _
女儿国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女儿国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女儿国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本站所有带作者名的小说均收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整理校对排版
7、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8、女儿国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贡献值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7-23 16:40 , Processed in 0.157466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