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骑白马的王子 于 2024-12-26 09:17 编辑
3 s# m0 }# B9 D8 p) \' a" f/ n' ?5 r) o
佛不贪,为何受世人供奉? . d7 P5 }( p- {% d+ V
佛无欲,为何让天下跪拜? 5 _' x: d" c) K S( f( f
佛不恶,为何容不得半点不敬?
, @* F; C6 M6 x2 f5 N4 W. Q. q# o佛说世人平等,为何要高高在上?
' T9 D7 B' Z5 E, ~- g" o1 m9 H“吾等奉上敬意,贡上香果,求去灾祸, . {2 N% Q) e1 L' L
佛却说:不不不不不不不不 ' @, p- A) V, k6 ]; ^
世人多难,命中注定,天意不可违……
e3 m+ ?" ]9 l, p如此,拜你等何用?”
6 F+ M c+ W' m- I, g' }4 N
1 J$ e( B" m/ Z& T
5 s3 f! a; U; p# j5 \# h# ^: o
5 `: Z! H- ?' J# c+ J
7 E+ p \' I9 F
还不如拜这个佛靠谱 / W# q- G5 x- [, M; b! q# o
( `# ]% R/ v7 a/ \9 W5 Z+ w! W; N- ^3 ?" e% T6 @3 J, p
欢喜佛是属于藏传佛教密宗的本尊神,即佛教中的 “欲天”、 “爱神”。其中男身代表法,女身代表智慧,男体与女体相互紧拥,表示法与智慧双成,相合为一人,喻示法界智慧无穷。佛教各派均有佛像,但欢喜佛唯密宗所有,只有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中才有供奉。其造型源于密宗的“男女双修”的教义。男女双修是印度教性力派影响下的产物。
; r2 X) v. C0 l! m2 |6 k6 |
$ R3 S. J, h1 b6 [+ e8 Z欢喜佛的造型源于密宗的“男女双修”的教义。男者盘腿而坐,右腿弯度较大,左腿曲于右腿之内,弯度较小,女者面向男者,双腿张开,丰润的臀部坐在男者的左腿之上,四臂相拥,胸脯紧紧相贴,赤身裸体作交合状。 - X/ T) [# k' c( F
( y$ ^3 m& I. n) }# d* i" F& l色即是空:欢喜佛供奉在密宗是一种修炼的“调心工具”和培植佛性的“机缘”。宗喀巴大师说:“调心要令信所缘”,对着欢喜佛“观形鉴视”,渐渐习以为常,多见少怪,欲念之心自然消除。佛教教义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利用“空乐双运”产生了悟空性,达到“以欲制欲”之目的。明王那些凶恶的面目不仅是用来吓退外界的妖魔的,更主要的是可以用来对付自身,对付内孽障的。而与这些看似残暴的明王合为一体的妩媚多姿的明妃,是明王修行时必不可少的伙伴。她在修行中的作用以佛经上的话来说,叫做“先以欲勾之,后令入佛智”,她以爱欲供奉那些残暴的神魔,使之受到感化,然后再把他们引到佛的境界中来。 . q8 d3 c- p' S2 ?
9 g( r6 w- Q1 ?# B9 P
男女双修:印度教是继承了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和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传统发展而来的一种宗教。它的哲学的核心是宇宙的生命崇拜。常常通过多种多样人格化的生命形态,包括多面多臂,半人半兽,半男半女的怪诞造型来表现宇宙生命的勃勃生机。各种形象的身姿和手势都赋有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从生殖崇拜升华而来的超验哲学本体意义上的宇宙生命崇拜,成为印度艺术尤其是印度教艺术象征主义的中心,人体作为宇宙的缩影,充满了生命气息的容器成为表现宇宙生命的直接载体。
$ k9 Y" l/ s f9 f3 l
: N4 {4 S; O$ q+ g0 c/ c藏传佛教中女神的形象众多,与汉地佛教中几乎没有女神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受到性力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由创造女神的性力而产生和繁衍的,印度教中有三大主神,其中掌管生殖与毁灭的湿婆,以勃起的阳茎(雄且(狙)幽部 私部 裆部 幽囊 春袋 春囊 阳囊 雄根 阳物 阳具 雄茎 幽茎 雄具 阳根 幽根 男根 )作为其象征。印度古代将阴茎勃起归于“气”的运行,注重以意念调息,从而出现瑜伽。瑜伽是印度传统的修炼方法,包括静坐调息、禅定等,与中国的气功类似。 ! [8 X6 t3 w( j) t$ g- b
1 D$ t* p" W5 b- W( j5 w$ f
在佛教密宗中,彼岸的超验智慧“般若”代表女性的创造活力另一种修炼方式“方便”代表男性的创造活力,分别以女幽(女私 幽部 私部 裆部 私穴 幽穴 花蒂(蒂字避帝字讳改用幽核)花核 幽蕊 坤蕊 坤核 坤豆 私豆 私核 私头 幽头 芥头 芥核 芥豆 谷实 坤道 幽道 私道 坤穴 牝穴 坤户 牝户 私处 女私 女牝 女幽)的变形莲花和男根的变形刚杵为象征,通过想象的幽阳交媾(暗幽与明阳,暗物质即幽物质,明物质即阳物质。冥阳,幽间,幽都,幽界)和真实的男女交欢的瑜珈方式,亲证“般若”与“方便”融为一体的极乐涅盘境界。这就是“欢喜佛”的宗教寓意。
8 h! Q" x6 O( y; ?% _
! n: |" h0 p& A. z6 D% Z/ q) p( J7 K0 _6 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