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过后,湛蓝深䆳的苍穹一改往日的温暖柔和,挟风裹雨,寒潮奔涌。季节变换人换装。面对气势汹汹,源源不断的寒潮,妻子将早就替全家人买好的保暖鞋、棉皮鞋拿了出来。冬日下,各种款式的鞋子,一下子勾起了我年幼时,一家人夜以继日做茅靴来补贴家用的一幕幕。茅靴是我们通东人的称呼,沙地人则叫芦花靴。! D- T; T0 M7 A- F" B6 t6 T c
h: W$ t$ n4 o$ e$ r- [6 M6 y+ x& L) q3 e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贫困又封闭。由于单一种地,物资匮乏,我所在的生产队家家箪食瓢饮。俗话说,穷则思变。为了填饱肚子,有几户农家做起了茅靴,到市场去卖。看到他们每天从市场里挣回的几张毛票,羡慕不已的其他农家也纷纷响应。我父亲英年早逝,从我记事起,身体羸弱的母亲便带着我们做起了茅靴。" h- p6 }$ T" b+ d
2 Y& J. [9 \6 S
春天雨水多。每逢雨天,不好下地干活,母亲和我大姐便做起茅靴底,俗称推底。两个人各拿一张结实的长凳,分别坐在长凳的后部,腰上系着牢固的麻绳,麻绳的两端向前连接着一个卡在凳头的木疙瘩上,木疙瘩中间用数支铁钉钉着,钉上系着一根根茅草搓成的细绳。然后,手拿稻草在细绳中辫编。工艺娴熟的母女双手翻飞,犹如行云流水般,转眼间,就像绣花似的,一行行金黄的稻草镶在草绳上,底厚结实。一个春天下来,母女俩能完成四五百双茅靴底。 - |1 Z3 K$ H- O/ q/ ^0 J0 p/ F ' I1 a0 {8 [/ i9 k/ t1 }初秋季节,正是茅草成熟阶段。茅草有韧性,因而茅草绳是做芦花靴的主材之一。趁着生产队农闲的功夫,我的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轮流出去拔茅草。金鸡报晓时,他们用茶杯装上麦粞饭,上面塞上一块咸瓜。茶杯外,用毛巾包裹着保温,这就是中饭。然后,各自骑着一辆“吱吱嘎嘎”的自行车,来到几十里外的通州和如东等地的大河边,寻茅草,拔茅草。月兔东升时,疲惫不堪的他们,载着沉甸甸的茅草返回。3 ?8 {9 k" Q. @) L5 F
. d7 t( ]0 {! h3 F! V/ q# v8 Z
次日一早,全家个个动手,用剪刀剪掉茅草根子,然后均匀地铺在场上晒干,再捆成一小个一小个,放进家里。进入秋季后,一家人将一捆捆茅草蘸水后,用木榔头捶软,然后搓出一捆捆顺滑柔软的细绳,晒干后放在干燥的地方,为做茅靴底备足绳子。 $ ?' r$ i- n# P: g+ I8 ~! v" {' T) T& x/ q7 E, o
一晃到了寒露季节,沟河边芦苇上的芦花初放。适时采集芦花十分重要,嫩的老的都影响到茅靴的质量。初放的芦花,饱满厚实。母亲一声令下,哥哥和姐姐又骑着车子,带着镰刀、绳子出发了。顺利的话,奔波一二百里路,能采回二三百斤。一旦遇到那儿的人不许采,只得空车而返。个中的辛酸,一言难尽。6 N8 L' W0 ^) U; A0 b% i; D
7 E) F2 t e1 W F# o* _
芦花采回后,一家人将其铺在场上、路上翻晒。其间,再将晒干晒白的芦花捡起,一个个捆起,搬回家,放置在屋子旮旯里。进入冬季后,家家开始做起茅靴来。晚饭后,点上一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一家人系上围裙,按照各自的分工,年幼的我和二姐搓芦花绳,大姐用芦花绳在稻草鞋底上辫编。大哥负责在茅靴帮顶上结口,母亲则负责剪茅靴内外毛头,让其变得溜滑,然后嘴上边含口水,边喷在茅靴上,使茅靴变得结实耐看。几十双大大小小茅靴,一家人都是在滴水成冰的隆冬夜晚接力完成的。为此,每个人的手脚都布满了冻疮。肿得馒头般的手脚还发生溃烂,惨不忍睹。$ m; a4 ?/ H# F& |: S2 W4 W
! T& u6 v, C4 J8 X次日天还未放亮,大哥和二姐便顶着刺骨的寒风,踏着青霜白冻,带着做好的茅靴去各个集市叫卖。大的茅靴1元也卖,5毛也卖,小的茅靴2毛3毛。临近中午,哪怕是饿得发晕,也舍不得买个烧饼馒头吃。深知家境贫寒的他们往往一到家,便掏空口袋,一分一毛都交给母亲。2 O# z1 d) Z, \
( o; z4 n" C( `2 U L P3 r
随着我哥成家,两个姐姐的相继出嫁,家里就剩下了母亲和我,做茅靴自然减产。我只会搓绳和结口,其他环节都由母亲包揽下来。一把年纪的她做鞋底、拔茅草、采芦花、卖茅靴,千辛万苦。好的年份,我家做茅靴能挣个七八十块钱。不好的年份,往往挣得更少。但在那时,已经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0 a' ~" l. ^' u$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