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W& D9 e% g之前住公司宿舍,那个位置算老城区了,宿舍楼后面有段时间开了个不知道是洗头还是洗脚的店,常有中年男人过来光顾,那边不好停车,记得有次一辆车把我车堵住了,我出不去,一肚子火,然后看车上也没有留电话,当时还有号百服务,还是找不到车主,我直接在院子里开骂,后来一男人急急忙忙从店里走出来,稀疏的头发上还有泡沫,男人很瘦,店里妇女出来看什么情况,跟他讲话很温柔,男人向我表示歉意。 ( {# j; b% |' u! l3 Y r3 P( h; t, D
现在回想起那个场景,总是能想起很小看的电视剧《生存之民工》,在钢筋混凝土建构成的繁华都市里,有一群人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光靠卖苦力,他们当然不是上层人,去不起会所,只能去几十块的洗头房,洗头房里有小妹,有用劣质化妆品的大姐,她们也没读过什么书,村里挣不到钱,只好来城里,有钱人不会来这种灯光暧昧的小店,城里车马水龙,洗头小妹老家的很多人还在务农,一锄头接着一锄头,岁月如流,人们忘得太快,小城慢慢老去,还能见到灯光昏暗的足浴店,千禧年影视剧里的场景,人们已经慢慢忘记。 . c$ o, ~: f- I, U, q. W* K* a9 V6 o8 C1 w; K8 o6 R# |9 {; h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都能看见发廊小妹的身影,比如宁浩导演的《心花怒放》里,周冬雨饰演一个非主流发廊小妹,《迷城》里霍思燕也是演发廊洗头妹甘秀,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本山大叔主演的《落叶归根》里那个心地善良的发廊美女。时代的大浪滚滚向前,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学历的人进城能干什么呢?今天人们对“擦边”的态度也变化了,对按摩小妹的态度也变化了,人家凭本事挣钱,没什么不能说的。早期的发廊妹,现在的按摩小妹,都是时代的产物,就像白天与黑夜的交汇时刻,人们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看待她们,以彰显自己正直崇高,可人怎么也逃不过“食色性也”四个大字。: h: m5 ?; |+ u y$ y
5 K. I0 w4 s5 F* |, y# r+ J当人们推崇金钱至上时,当男人在婚姻生活里得不到任何慰藉时,足浴文化正好可以弥补,消费主义鼓励虚荣、放大欲望,对于很多普通男人来说,从技师那获得的温柔,他这辈子也不会从他女神那获得。 / |* ~4 z$ E/ k. o4 [' R8 J. R2 U) I3 ~1 F% [/ U$ F/ ] l
这两天正好在重读柴静的《看见》,发现现在我们的新闻媒体很少去解剖一些热点事件了,我观察到这一两年很多城市的足浴店变多了,这行业也是蓄水池,和滴滴外卖没有什么不同。随着我国人工成本的增长,很多外资把企业向东南亚迁,理发和足浴两个行业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Q3 ~: F$ }, K' a/ m
5 V" M$ S, m+ X) R; `
许知远想我们的街上有更多的书店,就像很多女生想开咖啡店一样,这种愿景是好的,但市场经济下,很难经营下去,小资的生活方式需要人们拥有时间和空间,现阶段还不行。就像我每次想聊《红楼梦》,根本是没人看的,但是我要聊三上悠亚,很多朋友都会有话说,为什么呢?大家看三上悠亚的次数比《红楼梦》多多了,这就是需求,有需求的东西从来不用普及,麻将和按摩用普及吗?8K视频为什么需要普及呢?因为普通人目前还不需要看8K视频,书店和咖啡店的需求在小城市并不强烈,但足浴却真的能让人掏钱,不仅仅是男人掏钱,女人也愿意掏钱。& J9 Q3 m; | W; |3 D9 b# Y# s. y
( e% V$ `7 V- z5 B. R- Z4 H至于为什么很多男人爱往足浴店跑,很简单,我们的世俗文化很多是压抑人性的,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其实男性也是被儒家社会规训的,但凡被规训的男女掌握了权力,就会拼命弥补自己。风俗行业是社会文化的另一面,别人为什么干这个,从业者来自哪里,往深里扒,那就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就像九十年代东北下岗不少妇女为了养家得去商K陪酒一样,灯红酒绿里,总有各种各样的无奈。 ) y4 J( \1 X! y. O! b) Z) Q J3 X/ d8 M
那么多人不结婚,按按摩,洗洗脚,挺好的。 " w1 e! m( v H. k + o' U" I2 ~5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