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i3 z- D" G3 Y) z" G7 @( g- A宋代诗人洪适说:"说与谯门漫打更,却怕催归骑",有了更声,老百姓们才能知晓归家的时辰,对于古代人来说,夜晚的更声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T) F [/ l; m$ k# M
& S2 s, w% h. F$ c1 e. S. n( l
更夫出门打更,也并非只是像电视上演的,随便吆喝几声就能完事的。3 y5 c! U: d2 L" F. p6 P: n
, Z R8 L3 c" j- d1 P, U在古代,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地方,都会设有"谯楼",这是专门负责计时和报时的地方。"谯楼"一般位于城池的正中心,街道向四周延伸。在城内兴建的楼房,一般不得高于"谯楼",这是出于城市防卫考虑,在谯楼上登高远眺,可以更好地观测到远处的情况,防范城池外的敌情。8 @. V: B, u8 [! f: U& m: b
4 S) F# [6 Z+ P4 s- r f% u$ P
所以在古代,更鼓分明则代表了地方的治安状况良好。谯楼更鼓如果每天都能按点报时,说明此地外无敌人入侵,内无强盗横市;相反,如果地方行政运转糟糕、盗贼蜂起,哪还能顾得上报时呢? 7 I; T* N2 d% u; M) d- \ $ c3 h- t9 z# i( w! Y谯楼地位重要,所以其规模一般不会太小,如宋代程度的铜壶阁,楼身以砖石筑成,"上下两层,一共十四间房,宽十丈深五丈六尺",其壮观程度可见一斑。 / F3 k8 ]1 ~6 d* R* F, |6 s( K9 M, L! L& K. }6 L. B. a
谯楼里安排轮班人员时刻守卫漏刻,记录时间,然后更夫则分班报时。不同地方的更夫想要知晓时间,还可以看谯楼上的各种鼓角与旗号,看懂这些鼓角旗号的信息,需要知晓特定的"密码系统",所以更夫们也是要接受正规的"岗前培训"的。可见,古代谯楼更鼓制度的运转是十分严密的。0 l/ u! E6 o' \! c! Q4 k
$ j: U7 Q/ m% I& z( n/ L
更夫敲梆子报时也是有讲究的:全夜一共划分为五个更次,戌时(晚上八点,古时两小时为一更)敲一记锣,连续敲两记梆(记为一次),这为一更天;亥时(晚上十点)锣声两记,梆敲两次,这是二更天;三更天之后,梆子只敲一记就记为一次。除了夏季,其他季节在凌晨五点到六点之间还会加一次"亮梆子",只敲梆子不敲锣。/ ^( G/ T2 M) Z3 S, l9 ^- C
4 M; R3 E* I- ~1 R
除了报时之外,更夫还充当了另一个重要的角色:防火队员。 4 l! `+ c, k- T3 D, N6 z( s2 ^1 J / V" w( d) o$ A5 f% `5 }; D古代走火一般都发生在深夜,一旦发生火灾,救火不及时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据二十四史记载,从西汉至清末,中国就发生了八百七十八次火灾。这还仅仅只是有据可考的数据,在防火设备低下、史书记录不到的小地方,火灾的次数肯定是不容乐观的。所以,夜间防火就成为一种必要手段。然而,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实行宵禁制度,夜晚是不允许寻常百姓出行的。 8 X2 n2 i1 b6 ?$ ` 9 V# L% z3 R: H* g Y所以,作为在夜间行走唯一合法的人——更夫,就担起了监控火险的这一重要职责。更夫夜间定点巡锣,敲锣报时的同时还会喊上他们的口号"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也算是最早的官方消防队"宣传语"了。如果真的遇上火险,更夫就会用力敲响手上的锣鼓,叫醒熟睡的居民,搬来"火钩"、"云梯",寻水救火。到了明清年间,大城市里还会分区分片派遣更夫轮流出门清查火种,这也是为了预防火灾。 : a1 c2 p2 J. h0 x! w, j. x+ S4 e" j7 x6 p8 }- M' e
可见,更夫这职务虽小,但作用却不可小瞧。# a0 P9 I7 o8 ~' k6 N3 S/ N) L g
3 ] z+ x' n. R0 V2 F
随着时代的进步,精确的手表、训练有素的消防队以及智能监控设备取代了更夫,打更这一职业渐渐地也就消失在了人们的生活里。但在中国一些农村里,依稀还可以见到打更人的身影。安徽省黟县西递镇的西递村于上世纪末成立了一个"防火打更队",每到夜里,队员们就会拿上手电,出门打更,嘴上吆喝的依然是那句熟悉的台词"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9 _' @) S( D7 R! X1 h+ G 4 D& U* X+ J* `$ E c: _打更的传统虽然不再,但决心守护一方平安祥和的打更精神依然影响着中国人。3 ~3 z0 l" p-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