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314|回复: 0

[五花八门] 古代高考考什么?科目竟然比今天还多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399
  • 打卡月天数:5
  • 打卡总奖励:5709
  • 最近打卡:2025-11-09 19:54:47

6589

主题

3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3699
发表于 2024-12-7 08: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唐朝的科举考什么呢?总得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常科、制科和武举。, N" O! g! U# s' C7 w; }: J( M8 f

3 k' P4 d5 _; m/ p' H" n6 p大概打个比方的话,常科,相当于现在的“普通招生”,制科,相当于现在的“特殊招生”,武举,则相当于“体育生”。
. Z& t! k$ e% H0 Z7 M) k! c重要性上来讲,常科当然是最重要的,制科次之,武举,则相对差点。6 T" _: Z) Q7 M% u$ Z% _0 ?2 t
' i; E. ~- g+ q- o3 |3 _, ~% Y* o
一、常科6 C( N% [7 f9 c3 Z. n4 e  l

: H& T' {  `( r! B% A# ~" l. \! B所谓常科,顾名思义,就是经常考的科举的意思,一般每年固定时间都要搞一次。而常科之中,又包括许多“科目”。注意这个科目,跟现代的意义有点区别,不同于现在语、数、外那种科目,准确来说,更像是考试类别的意思。  ]% A* _; ]4 U  V0 {: @+ s

' p' F5 V( T4 n1 |+ R( ?' l$ q常科的类别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还有史科、一史科、三史科、开元礼、道举、童子科等五十多种。8 ?1 h$ R/ F8 C, @9 z4 i0 k
1 g' u; _' P) @
种类实在太多,就挑几个比较重要的写一下吧。& O& j& T. {, D5 L# R
% k3 z( E2 g2 p1 f& w
事前提示一下,在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进士”,其实只是当时一个考试类别。而“秀才”的概念,和后来也有很大不同。: M! u. O+ K' G+ q8 q! @
5 _6 s. {- o& g* E/ C
秀才科6 N) @. _# x) t2 H+ ?- {

+ P2 x2 B& d. j( H' V# p这个名字源于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当时就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东汉时候,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为茂才,像鲁迅小说中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其实就是个秀才。秀才这个玩意儿,在汉朝到隋唐时代,一直非常重要,到唐朝时期,给它变成了考试。0 |! x! x! e$ }& N' C# h
! _, x& G# r5 a# |) V
考试内容主要是策论,也就是对国家大政方针和时事政策的理解和论述,有点像现在公务员考试的申论。不过李世民时期,出了一个规定,直接导致了后来秀才科的没落。( l" t* F% ~' g* C- r9 B- r( _
' `# j2 D9 h0 \1 Y( a
这是个什么规定呢?' R1 Q5 d) N! i- I/ A9 g

  b7 p3 Q& `$ `' o  h, R2 H6 `" o贞观年间,朝廷规定,各地每年都要往上推荐秀才参加考试,但是,请注意,送上来的人选要是不合格,会给你处罚。
/ j+ N. `/ m3 o4 k& Z0 s, I, n/ u( k
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很不讲理的霸王条款,地方官们也算是给吓怕了,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一不小心就可能挨处分,此后提心吊胆很多年,一直开展得不怎么顺畅,到高宗年间,就给废掉了。. |( Y; k/ h4 H# g7 p; {9 }
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E* z% x7 j, Q& B! g: p
* |& E: W! _2 t; A% q& e' c. V
明经科/ X* s6 a; o$ L$ T/ ?

& O0 O3 U  s3 {' s6 S- C+ N+ v* r0 m8 A这个的渊源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举孝廉,汉朝时候重视经学,当时推举的时候,一般是要考察经学水平。
& A% ~" Q0 X0 ^% [1 j/ H! g; ~- L; W/ m: b+ N; K4 w9 D
唐朝时候,举孝廉就渐渐转变为了明经科,也把考察变成了考试。5 T0 q; ]9 t0 v* i" w

; S5 G* A$ S% g2 U6 p! w内容主要是大家熟知的那些经书,诗、书、礼、易、春秋、公羊传、谷梁传等等。8 y" P+ a: L0 m6 |  P8 t

, p0 O2 I, `) k' p6 _考试的类别还可以细分为许多小科,有五经科、三经科、二经科、一经科、三礼科、三传科等等。5 ?& C3 R: L4 H5 |4 Z% Z8 j

( a! ?% M& d, t. ^: E8 Y明经科看起来非常学术,但其实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死记硬背就完了,所以相比进士,明经科一直不怎么被人重视。5 v' X' H" u- k- {% M3 \

/ Q! Z4 p  l' E  Z3 p6 a2 o但无论如何,这在重要性上,是仅次于进士科的科目。
& l, n) I* ~3 m8 w6 J# d* a1 r
0 I& [) L- L3 [我们都知道的名臣狄仁杰,就是明经科出身。
* u# D& W+ L% l$ V
# W1 _# Z+ r0 D进士科
. R5 N$ c. |2 p  P0 j( @. u5 x  W8 x& P
这是科举的灵魂,终唐一朝,这是最热门,影响最大,最有难度的考试,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考试。到了明清时期,其他类别都全部消亡,最后就只剩下了进士,所谓考科举,也就成了考进士。9 }4 q, p+ n0 S0 e0 P  h
8 a" x4 t4 ]. _) l
进士科考试内容,是在高宗时期最终确定的,主要有三项:帖经、杂文、时务策。3 q* q/ W7 [; K
2 l3 X" W3 H! N4 D0 m: {
帖经,就是把书上的某行贴上几个字让你填,就跟现在填空题差不多。
) a: b$ X3 x* a4 l! f* O2 N3 B9 H0 D4 S0 M+ u9 F6 D  g
时务策,是对国家大事、时事的见解,有点像论述题,也有点像公务员考试的申论。
6 A( j6 }' W3 O: p! [* m- A; r, I) Z1 @
杂文,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这个意思不同于现在的杂文,而是诗赋。& b! X  d  h$ [/ j5 |- d# M: ~

9 z0 {" }2 e- _! s在三个科目当中,杂文是最有特点的,当时考试规定,只要文章写得好,哪怕你前面的帖经(填空题)不合格,也可以用杂文(诗赋)来代替,成绩合格,仍然可以继续下面的考试。
" b" V6 s) u0 ~4 N/ N0 ~$ G5 S3 o8 M+ ^, @4 F9 K
唐朝的诗歌为什么兴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进士科考这个玩意儿,而且还很重要。当写诗成为一种风气,自然就会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优秀的诗人。
+ b3 I/ z3 P9 c" [" _! I
1 m* W- Y7 W$ m2 F唐朝宰相薛元超说,自己平生有三恨(三大遗憾),其中之一,就是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进士科。要知道,这可是后来官拜首席宰相中书令的大人物呀,竟然以没考进士为憾事。可见进士科的含金量之高。
) t4 ?$ A& h  h. T$ C3 V3 H
. n  T& i, s7 q" |, i明法、明字、明算% f8 E4 C8 [2 e2 ]

* f# E  R6 S# i# t8 ]& }8 h顾名思义,分别是明习法律,有文字功底和算术功底。1 S8 @, D- Q" ]6 d% N
% h) x+ [. [; W/ ^( P& S' |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想明细法律,自然得熟知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唐律疏议这些东西;想明习文字,说文解字、字林等等,也得琢磨透了;想算术算得好,那些数学教材: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等,也得十分精通才行。  f. M* w. Y4 \; b& ~1 K& _
( A8 ~- \2 t& z. x# `8 m$ T9 W
同时,通过明算科,我们还可以明白一件事情,古代是有理科生的,而不是都去搞文科了。
1 l4 o0 k6 S5 c2 x9 ~# f, e8 o! S$ @9 C1 r0 ?% d3 {2 F" x: `2 t
史科 一史科 三史科' f$ g9 x! h$ B8 ]

4 ]) e- f4 x4 H' d) X* V因为历史这玩意包含的内容太多,所以这门科目分得比较细一些。
* H, A! _' `6 l* G+ a( J$ h# j$ b9 a. z9 i* E% x- a+ ^
史科,主要考察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类似史学里的大综合,考的是你的广博程度。
! s: S+ T. O; p6 L
% m' v1 A6 n  f* \( H三史科,主要考察史记、汉书、后汉书,考的主要是汉朝和以前的历史。, @/ m( a/ a8 j0 L6 g# T" r4 b

# c' M4 A$ _# l2 k* j一史科,内容更少,考生只需要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里选一门就行,考的是你精通程度。
+ ^% F$ O2 D5 d' a4 O8 w
. O9 G' l# ^* G  Z& d* s7 Q* C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如果穿越回唐朝,有没有兴趣去试一下?
( @& P; |+ F0 A0 L2 ?4 I, `; Q# N4 H' \
道举科1 J* Y2 H3 b1 P' u) ]

0 b5 X9 K: p: w很有意思,这个考的是道家经典: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等。7 y+ Y  v; _$ F9 l/ f& ?
/ z- V+ @4 N) |4 ^9 j1 z
终唐一代,道家学说都是很有市场的,如唐玄宗时宰相陈希烈,就是因为通晓道家学问当上的宰相。6 l. u. h8 X; }

! t7 Z7 `7 A5 o2 s( e: I! S谁说想当官就得学儒家那一套?我偏不,没问题,去学别的,朝廷也允许。$ O- Q) `, I6 R  L; ]

: e: e# E) T2 y+ r6 r$ `; p8 s* Z可见科举这个玩意,至少在唐朝,对思想的钳制并不严重。) X& U+ d1 Z1 E1 F
) g# F% E$ p3 P5 J/ _' h8 _: q; u+ l
童子科: @- W+ u5 o/ \4 y) P
$ S7 R3 @, |8 K) j" i
最后,来看看这个有意思的类别,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视神童的时代,唐朝历史上也出过不少神童。这个类别,是在贞观年间设立的,一般来讲,是选拔十岁以下的儿童,有点类似现在中科大少年班。
+ |9 f' L# Y/ y- E7 W  d8 N' c! F* C9 g! a# W, e, P
因为这个类别主要面向小孩子,所以题目相对简单一些,像《论语》《孝经》什么的,只要通晓一部,就可以取得考试资格。
1 h6 r+ ~+ K& I; W8 |% ?9 ~- H" u0 C# W) A  p( T
考试通过以后,一般会给你个虚职,当然,也有成年以后,或者再科举登第以后分配工作的。不管怎么说,你都有神童的名声了,以后再考试也不是什么难事,毕竟唐朝不是一考定终身,平时表现也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嘛。, T) C- Z: k7 t5 b% Y5 ^
5 Q$ `6 n0 ]7 ?+ M
考官要是知道你是神童,谁会舍得叫你落榜。% `) i) W( B( J/ B, y) K2 [8 U- V

3 C$ ~- {7 Z* X6 C9 Z) V著名奸臣李义府、中唐时期名臣刘晏等等,都是通过参加童子科走入仕途的。
- M' R5 b( F) c  _  j2 H% `3 ]
# F: F2 e% B% S% G1 D3 M/ Z0 s, w" I% l2 F* B( g* o, K" F9 e
二、制科
  |( |. M! z( o' t2 ?: V
; Q  S, f# M: R/ ~. G% ~3 c8 x$ H" O制科,是皇帝临时下诏,选拔非常之才的一种制度,跟常科比起来,它是不固定的,有点类似现在的特招生,每次都可能有变化,而且考试内容也非常灵活。" }. I2 A7 ^% `/ K! h
4 N: s. P. U8 C: q5 W, q  s  r! e
唐朝的统治者很早就认识到,人是会偏科的,你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你不聪明,你这门功课不好也不代表你工作能力就不行。他们似乎很早就下了决心,一定要把天下英雄装进自己的碗里来,全部为自己所用。
8 F& g2 W& v3 O9 ]  I% y' P! ?5 [) X" k) F4 c, w8 M9 z& t( M
整个唐朝期间,出现过的制科科目共有100多种,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M. M* ~$ R( M/ C' G

! k: l' G; ?, `& I& A. L& C: }" ^想招揽点有文化的读书人,就设“博学宏词”“文辞雅丽”科,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要打仗了,急需军事人才,就设“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足安边科”,选拔有军事才能的人;想听音乐了,也可以设“才膺管乐科”,选择能吹拉弹唱的艺术生;想听点真话了,也容易,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选拔品德优良敢直言进谏的人......总之,不怕你没机会,就怕你没本事。只要你是金子,总能找到自己发光的时刻。
. I  X. e0 u4 u0 i3 F; X' o! h) L3 x; [( z" n: P  i% \
这个考试,起初的时候主要以面试为主,后来又加了笔试,因为这种考试多是由皇帝亲自下诏,所以有时候皇帝还会亲自阅卷。能入得了皇帝法眼,自然也算是天子门生了。所以制科的地位,也不可小觑。/ O( H& I( h7 S
8 R" i1 t. T1 c* p" K  T

5 H6 I1 W2 V  }: X三、武举$ ?# d" u8 d( H2 n( f

( ^& S. ^6 g" |* Z这个大家想必都已经很熟悉了,这是武则天在长安二年(702)开设的,理论上,每年和常科同时考试。
7 I# b" i$ `  A+ ^' O3 N2 _& n6 a" K' V5 m1 W
考试科目主要有以下几个: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 W3 T& L7 k8 M
) ^8 E6 q6 h/ a/ s7 S4 C1 d2 H$ F" B
前几项,一直到筒射,其实都是考的射箭。
: e' x" T6 U7 H1 \6 s% f, o" W, Z0 y3 \, q5 x
长垛,就是射箭靶。马射、步射不用解释,学过小学语文的应该都懂。平射,考察的是你射箭的质量,是不是够平、够直。筒射,则是射远处的圆筒。
* T" a2 K, f5 G7 g4 Z7 I
3 n4 w: _) n% m; l. c马枪,是在马上用长枪击中木头人身上的方板,考的是你马上硬功夫。翘关,就是举重(一般是大铁棍)。负重,则是背着重物走到一定步数(考力量)。身材,则是身高和体形(看脸看身材)。
: _% k' a8 j. V* f% U: ]9 w& ]. X
看过《武状元苏乞儿》的朋友,对这个考试应该都有些印象,虽然是清朝的事情,但是回忆一下这个片子里面考的内容,我相信,剧组肯定在这方面下过一些功夫。- M) R' q1 r: @1 g
1 ^0 d$ R. A. g; X
这一整套下来,标准可谓是相当之高,不是练家子肯定是玩不转的,读书人十年寒窗,练武的,怎么也得十年苦练才行。
  v6 ?) ?# M' n3 n4 s& c. p, ^# H$ z9 L3 }/ K
我们都知道,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可想而知,他本身的素质是非常过硬的,要搁一般人,这一圈考下来也得折腾个够呛。0 u6 T6 p0 K8 D/ O. V) ~: v

0 ^! N+ Y; i5 ]. l) ^9 R& P- K; t" E8 S' G+ o3 b& ~0 O
好了,关于唐朝科举考什么,写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我们上篇文章里说,唐朝的科举考试很不规范,其中存在很多漏洞,但可能正是因为不规范,它才会那么有创意,那么充满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 h, h3 U% |* p1 O3 b
) H5 z8 h- O3 s" ?$ I9 ~3 \+ B( K
不管你精通什么学问,有什么一技之长,都可能在科举考试中发挥所长,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1 M) }6 Y& u* |
8 P. f1 k' K0 l- V8 X; k! w5 b/ _. }
到明清时期,考试倒是规范了很多,可内容却成了教条的八股文,那些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考试类别,也都消失不见了。而科举考试也终于彻底变成了统治者束缚人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最终起到了负面作用。
& I$ }5 [2 \! a% _  M, _创意和规范,真是一把双刃剑啊。7 {- M9 m( C! |& |* D8 f3 k( W! g

: b6 J  ~, V; P2 A+ ?: n
女儿国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女儿国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女儿国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本站所有带作者名的小说均收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整理校对排版
7、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8、女儿国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帖际遇]: 单身汉 桃花运爆发,妹子送了 14 金钱. 幸运榜 / 衰神榜
贡献值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