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d! F3 @+ e" Z7 D4 L: R/ z两汉之后,本土泰岳府君的信仰与佛教阎罗王的信仰开始发生碰撞,两种信仰在很长时期内处于互相融合但又互相对立的矛盾局面。 ' i1 I* ?8 i" ?& b# N0 c7 ?2 a4 C3 \0 }! D
* e3 `& K6 u# @9 t
东汉时来华的粟特人安世高翻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中论述了“五道”,分别为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和泥犁太山地狱道(这五道加上阿修罗道即为佛教所言六道)。 # p2 X1 ^* a( @( |, n( A9 d( O % }( |3 b6 D9 I3 l4 R, v* |- X% @ ~ J# K5 k
从名称可以看出,“泥犁太山地狱道”就是佛教地狱与中土“泰山府君”信仰融合的产物。同时为了处理好阎罗王和泰岳府君的关系,特地在地狱设置了“泰山主簿”这一职位,弱化泰山府君的职责权力,使其成为阎罗王的一个下属。' {6 c' N* G4 X6 t
! B R4 L" L) H' y# N
2 p. h4 A a6 o
《冥报记》记载:“道者天帝。总统六道。是谓天曹。阎罗王者。如人间天子。太山府君如尚书令。录五道神如诸尚书。”阎罗王如人间的天子,而泰山府君只是臣子,说明在两种信仰的融合下,泰山府君“大权旁落”,只得屈于阎罗王之下。" X i* O3 z& ?# e* @' ]
8 k5 [, u- S/ ~7 c& _' t
) Z W& P t4 |. b6 x! M9 e但是这只是当时的一种说法。在另外一些故事中,阎罗王信仰虽然已经出现,但依旧没能动摇泰山府君的地位。《弘赞法华传》记载:“齐郡去太山祠不远,道超心念。吾常闻,人死,神明必先经太山府君所,然后方得受生。”这说明泰山府君信仰虽然与阎罗王信仰有所融合,但是在一定时间内也是互相割裂并行的。9 J9 N7 O Y1 u( i5 s' `% P6 A
4 s- L" S E; u0 A , ^, c+ m# s# S* g: g- K但是到了唐代,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最终人们还是选择了信众较多、且更实用的佛教地狱信仰,认为地狱之王为阎罗王,并且在《宣验记》、《冥祥记》等小说笔记中被广为记载。 + S/ t$ S! D4 V8 p' `0 n8 V! [: S, s% R, X% H; m0 R6 e
- P1 @; Y7 E- u- M3 f9 U《冥祥记》中记载了一则阎罗王主宰地狱的故事:元魏时,洛中崇真寺有比丘惠凝死七日还活。云:“阎罗王检阅,以错名放免。”惠凝具说过去之事,有比丘五人同阅。一比丘云宝明寺智圣,以坐禅苦行,得升天堂。有一比丘是般若寺道品,以诵涅槃经四十卷。亦升天堂。有一比丘云是融觉寺昙谟最,讲涅槃、华严,领众千人。 ! C0 r9 h9 O* ~5 J9 p2 B % y+ E$ i, n) ^/ ^; r! M/ X$ C; n2 I- }: U8 ^2 V7 j: d
随着佛教的继续发展,阎罗王的本土化还在继续。. v+ j% F8 {( D( v. j* h
' t' A, ~2 y+ m' ]# F 0 U7 v2 Y5 @0 |在敦煌遗经《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中,将阎罗王形象又一分为十,即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太山王、平正王、都市王以及五道转轮王,这十个王分别掌管十殿地狱。5 y+ H% B. x, C
' `5 o& f5 w7 |5 c; t2 e, i
+ U8 L( w7 F$ A, V: M; Q$ C/ W8 b- E. V7 V: _% V8 h
其实不仅名字中土化,连服装、机构设置也于古代天子类似。在现存的一些唐代壁画中,阎罗王的形象各种机构设置也都与人间天子类似,可见艺术的本源还是生活。 2 Z& G+ v# O! m) O7 C5 e. r1 N6 C4 W6 j+ I* w* x2 l
) d; v# _; ~( v5 \
随着十殿阎罗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地狱阎罗信仰也变得更加丰富。既有负责录事的主簿判官,又有勾魂的黑白无常,整个冥界与人间无异,地狱阎罗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信仰,一直流传至今。 $ e x' ?7 q/ s4 ^5 W- j |5 x3 M* V
1 h* N. W+ {3 r* E8 ]9 D7 z各类游地府的故事成为小说家笔下绝佳的素材,自魏晋至明清,此类题材的小说愈传愈盛,日渐成熟的地狱信仰影响着小说创作,而小说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地狱信仰的形成与发展。5 q$ {. o( D: i f9 _5 S: q
9 y! N. t3 C9 F0 Z4 f # H1 [& N& i- N, b3 E- Z0 G j( ]8 ~地狱阎罗信仰,最开始是佛教用来宣传因果轮回思想的说法。但是随着本土化的发展,成为了民间普罗大众表达情感、惩恶扬善的一种寄托,希望借着阎罗王的公平正直来为大众平冤昭雪,所以包拯、寇准、范仲淹等人都曾“担任过”阎罗王之职。 & W# @9 D+ t b. D ! N: c1 Y# n+ ?: ^9 Y9 D包公也当过阎王+ M g+ C# R M$ r' G$ G3 g
5 o+ O$ O) C K, v6 ~9 C" | : j: y' R2 C+ F s" u i1 R到了明清时期,官员腐败、贪墨成风,这一期间阎罗王不断被世俗化,尤其是当人们碰到贪官时,总喜欢赋予阎罗王贪财好利、罔顾天理的形象,以此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如《聊斋志异·席方平》中颠倒黑白的阎王形象。 ; f0 x8 Y; o8 a4 }5 b! H* s1 B ' ?9 m7 ?4 i9 z& s, R$ h( z3 b* n6 w: [& A/ `
不过这种形象毕竟是少数,在大部分作品中,阎罗王作为民间生死观中的一部分,还是被大家寄予善良、正直、惩恶扬善等正面形象的。所以说,阎罗王的形象虽然是鬼,但也是人内心的反映,这个“鬼”说到底最终还是人,所谓“鬼怕恶人”,此言善也。 6 k L' K" Q- B7 _9 l2 Y3 B( _& ?% S& v2 U6 u& s+ `8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