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 0 参与人数: 0 我的评分: 未评
阎罗王到底是什么鬼,以及他怎样战胜中土的泰山府君成为死后世界之主。作者将阎罗王溯源到印度,其实还有更远的源头,即波斯、印度雅利安人共有的阎摩神,阎罗王是雅利安部落带给印度的神。
' h- L, D' `$ D: a4 w8 K+ f
5 T; B$ @8 t, g4 V/ ~# {
幽冥境界,乃地之阴司。天有神而地有鬼,阴阳转轮;禽有生而兽有死,反复雌雄。生生化化,孕女成男,此自然之数,不能易也。今有花果山水廉洞天产妖猴孙悟空,逞强行凶,不服拘唤。弄神通,打绝九幽鬼使;恃势力,惊伤十代慈王。大闹罗森,强销名号。致使猴属之类无拘,猕猴之畜多寿;寂灭轮回,各无生死。贫僧具表,冒渎天威。伏乞调遣神兵,收降此妖,整理阴阳,永安地府。谨奏。
7 [9 h. E4 V6 A# f
, @/ D3 t+ L {- n. H3 D8 H
这是《西游记》第三回中阴司鬼王秦广王进奉给玉皇大帝的表文。原著中孙悟空死后魂魄被鬼使拘到地府,结果孙悟空大怒,勾了生死簿,大闹幽冥界,秦广王束手无策只得上天奏告玉帝。
4 \6 r, i2 o- g# K. V% H" W, ~5 s
: f3 J: ?8 c$ R y8 U
被孙悟空欺压的阎王
/ b- i5 f% S0 @2 x
8 }( C1 \9 g4 c( C. }5 F. ] 得益于这些古典神话小说的普及,阴间、阎王等形象深入人心,并且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阎王信仰,人们相信人死后魂魄会进入地府,并且生前的善恶会在地府遭到清算,善人会转世投胎为人,恶人会遭到惩罚,轮回为畜生、恶鬼等,由此来引导大家弃恶从善。
' A3 } ^3 Q# i, P8 k; e" n) t1 a. ]
1 |0 h6 U+ w( R" \% d
/ w" {" a' h X; z, P2 { 虽然这些情节充满了神话色彩,但是却寄托了百姓最朴素的善恶观。那么这种寄托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恐惧的阎王到底是什么“鬼”?
9 p$ P! i& w, f% Q0 |% W( O
( p/ c* t* p( q* K & i, e. M6 _+ D
阎王,又叫阎罗王、阎魔王,是大家公认的阴间之王,统领冥界,掌管生死。
( Y0 `+ G$ v4 j6 r7 \6 n& j; V
7 G& b# Z- w* w" T7 W
/ }% d: j! H% F8 ~6 p 其实这个阎罗王并非中国本土产物,根据南朝僧人记载:“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大量佛经被翻译过来,佛教地狱观一方面继承古印度神话中的地狱神阎罗王形象,一方面又结合中国本土鬼神信仰,提出了适应中土的佛教地狱观念。
$ m# S& ?$ g5 p7 N
i4 c" U8 `- \' h8 ~
1 @# F3 Z$ u3 `: Q 但是在初期,地狱、阴司、阎罗等概念也比较模糊,拿“地狱”来说,就有多种版本。大家熟知的地藏王菩萨,最开始就是佛教阴司之主,主要负责阴司冥界的度化,但是却不是阎王。
2 M. l% x2 |8 P) P
- v3 [; z3 C+ N* q
+ F6 v" u4 r3 r9 b. q9 N; N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佛经主要目的在于惩恶扬善,宣传轮回因果,对于阴司、地狱的说法描述的比较凌乱甚至矛盾,翻译过来后,与中国本土的鬼神观念融合还不深。
4 w: u7 W1 ]2 o B4 A
- r! U+ E! ~4 I) G5 o& M0 G & F, Z, ^. g! l' y M* L
到了唐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融合,佛教的地狱、阎罗与中国本土神鬼信仰结合,十殿阎罗、地狱等概念逐渐丰富和明确,并被大众所接受。
% @! R; X1 {7 r/ {' \ }) E
" n0 x3 p. D6 ]7 [ Q4 n7 Z! c # o& u1 V) F9 `* ?9 h5 L5 @
其实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神鬼观念。
, E/ r1 i6 a h) o3 p
- A# c' _6 l: ?% K, B! a! w) |
0 t, J3 y+ I, ^* I% y “鬼”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人所归为鬼”,明确说明人死后就是鬼。墨子也说:“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直接肯定了鬼的存在。在自然科学知识匮乏的古代,先民只能将无法认知的事物加诸于鬼神之上,另外由于巫文化的流传,先民便开始脑补了各种神鬼故事,中国本土生死观及死后认知意识开始萌芽。
' y6 ?' B$ W0 X' u5 [6 X
/ M1 X* U W- s4 G! @9 j Q
8 v$ `2 C9 B. e$ T7 g 到了汉魏时期,黄泉、酆都、幽都等冥界认知演变发展成为“泰山治鬼”,认为泰山之神掌管死亡。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山泽》中描述道:“东方泰山……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为泰山乎!”正因为泰山“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所以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主死之神。
5 X! `( b; h7 H( W+ T+ R
5 z8 Q4 d" R2 s% l N / ?* w9 N( M5 {) x) u1 d X; Z) q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研究认为“泰山主死”的说法起源于东汉末年。《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这里的“岱山”即为泰山。泰山作为五岳之尊,历来为帝王举行封禅之地,这使得充满神奇色彩的泰山更加的神圣和隐秘。在此背景下,泰山之神泰岳府君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冥界之主,并成为各类志怪小说中的主角。
/ U& e5 o( X" u* O/ ] 7 {( v. t0 Y4 w0 j/ b" b! ?
《封神演义》把黄飞虎封为泰山府君
8 d" _" q- ]3 v! T$ f3 l! r. ~
. r |# w0 h* T' m; X/ t
( r' [5 J3 y; \8 r! @+ J: u' j
干宝的《搜神记·胡毋班》就记载泰山府君托胡毋班带信给自己的女婿,后来胡母班“忽见其父着械徒作,此辈数百人”,并且死去的父亲说:“吾死不幸,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困苦不可处。知汝今为明府所识,可为吾陈之。乞免此役。便欲得社公耳。”希望胡毋班借着和泰山府君的关系让自己免除劳役,去做个土地公。
. G2 p+ R* p+ a; j& I7 K
$ j! x! K4 J! k. j) E- B2 z# H
# A0 h; L+ I- D! ~3 U$ l/ a) S 经过胡毋班的一番求情,其父顺利当了土地公,并且因为想念子孙便时常召见他们,可惜“生死异路,不可相近”,胡毋班的儿子们都死了。这时候胡毋班来请求泰山府君,泰山府君于是撤换了其父,胡毋班的儿子也就都活了过来。
: F2 r. ~) U n/ ]6 k
) k+ k3 B( {- Y+ Y8 m
- K; ?" z+ B* E2 z# E' |' f 这个故事中,泰山府君作为掌管生死的地府主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此时,阎罗王信仰还并未流传。
7 N0 @# q7 r/ }1 Z! o
0 u* g U4 u6 H9 }6 G( K # R& J5 X! G6 i+ h6 W9 b
两汉之后,本土泰岳府君的信仰与佛教阎罗王的信仰开始发生碰撞,两种信仰在很长时期内处于互相融合但又互相对立的矛盾局面。
6 m" K/ F( R6 ^% [5 S3 q3 j
0 c! W) B: c K' E3 r. C
3 Y+ l5 b" ?) ^. Z% w 东汉时来华的粟特人安世高翻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中论述了“五道”,分别为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和泥犁太山地狱道(这五道加上阿修罗道即为佛教所言六道)。
# B m" B+ @. M% f/ v. [
% m& W/ Y5 x8 k' o8 ^! N
% K' A7 G* A u R/ ] 从名称可以看出,“泥犁太山地狱道”就是佛教地狱与中土“泰山府君”信仰融合的产物。同时为了处理好阎罗王和泰岳府君的关系,特地在地狱设置了“泰山主簿”这一职位,弱化泰山府君的职责权力,使其成为阎罗王的一个下属。
8 e' i, o3 [; Q0 K( [* ~
( N3 i7 q" d) A8 n0 u3 H
n! Q3 a# |) V4 Y, d/ L: a 《冥报记》记载:“道者天帝。总统六道。是谓天曹。阎罗王者。如人间天子。太山府君如尚书令。录五道神如诸尚书。”阎罗王如人间的天子,而泰山府君只是臣子,说明在两种信仰的融合下,泰山府君“大权旁落”,只得屈于阎罗王之下。
, s: k7 |1 D, ?! e
1 A2 c* h: {2 \1 A3 X3 J
o! K3 ^% a+ g; `# M) x2 j3 s 但是这只是当时的一种说法。在另外一些故事中,阎罗王信仰虽然已经出现,但依旧没能动摇泰山府君的地位。《弘赞法华传》记载:“齐郡去太山祠不远,道超心念。吾常闻,人死,神明必先经太山府君所,然后方得受生。”这说明泰山府君信仰虽然与阎罗王信仰有所融合,但是在一定时间内也是互相割裂并行的。
s3 x( v8 V$ p2 ?/ h
+ W2 Z+ Y$ J0 h* u- F& r
3 d' ~+ i! s$ d& e4 Q5 H 但是到了唐代,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最终人们还是选择了信众较多、且更实用的佛教地狱信仰,认为地狱之王为阎罗王,并且在《宣验记》、《冥祥记》等小说笔记中被广为记载。
$ P1 I! A. L3 p! B6 X: |/ G
) |6 s X, l$ z: v' |' W: y2 G
5 Y) m' H( D8 a0 \+ H2 c 《冥祥记》中记载了一则阎罗王主宰地狱的故事:元魏时,洛中崇真寺有比丘惠凝死七日还活。云:“阎罗王检阅,以错名放免。”惠凝具说过去之事,有比丘五人同阅。一比丘云宝明寺智圣,以坐禅苦行,得升天堂。有一比丘是般若寺道品,以诵涅槃经四十卷。亦升天堂。有一比丘云是融觉寺昙谟最,讲涅槃、华严,领众千人。
, b" n* u8 I3 l* [; @ B1 f& C
0 ]2 K& ]7 `& i, ]0 _6 L) ~/ x
j, M# B6 G% e+ @2 G s; k# l 随着佛教的继续发展,阎罗王的本土化还在继续。
& a5 i w8 I7 x5 ]
5 }8 I" T6 Z ]1 O) l
3 e: W. Y3 Y+ c+ M
在敦煌遗经《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中,将阎罗王形象又一分为十,即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太山王、平正王、都市王以及五道转轮王,这十个王分别掌管十殿地狱。
3 @7 _- a* f7 Z% p
8 N. r! k5 @: `( o5 u 1 P1 w& G" I& z5 @. _" p- O J
从这些充满着中土文化的名字来看,佛教地狱观在发展完善中杂糅了大量中国本土道教、民间信仰以及文化符号,使得这些观念更加适用于中土。
2 W4 g3 ?. {" J- D: }) D9 U% R $ @) N) P1 ]2 h9 O3 ]
& O; ?, q* U) a 正如《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一文中说的那样:“‘秦广王’、‘宋帝王’ 乃是中土姓氏;‘初江王’掌管奈河津, 与中国固有的黄泉、死人河的观念密不可分......‘十殿阎罗说’将佛教地狱观念和中国本土的思想和信仰融为一体, 使阎罗信仰中国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 Y0 K. \$ }- t
' |( k# s% O9 M+ Z8 a& s7 |$ i 7 T' D0 q$ U* q/ @
其实不仅名字中土化,连服装、机构设置也于古代天子类似。在现存的一些唐代壁画中,阎罗王的形象各种机构设置也都与人间天子类似,可见艺术的本源还是生活。
( g8 t, E! O# j5 G: [2 u 2 |# F3 k5 \5 o6 V& W
) O: m9 O( h' m; \9 @! [5 J 随着十殿阎罗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地狱阎罗信仰也变得更加丰富。既有负责录事的主簿判官,又有勾魂的黑白无常,整个冥界与人间无异,地狱阎罗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信仰,一直流传至今。
0 v' l& T# G4 P" m' J. n + n1 K+ m' l+ W" B1 Y0 n: t; x) `
8 X" {1 S! Y# | T" |; R6 Z1 m
各类游地府的故事成为小说家笔下绝佳的素材,自魏晋至明清,此类题材的小说愈传愈盛,日渐成熟的地狱信仰影响着小说创作,而小说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地狱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 i; j. L. g& m9 L9 y
) T0 Y1 z- B" J8 v
4 H8 X- S# ?" i. Y 地狱阎罗信仰,最开始是佛教用来宣传因果轮回思想的说法。但是随着本土化的发展,成为了民间普罗大众表达情感、惩恶扬善的一种寄托,希望借着阎罗王的公平正直来为大众平冤昭雪,所以包拯、寇准、范仲淹等人都曾“担任过”阎罗王之职。
6 p* D3 D4 u2 r5 E
! o G: `% U+ [3 {. u7 e$ Y 包公也当过阎王
4 X! a. \+ v O: H6 ?2 p
+ z8 r3 w4 o' p7 F* ~
7 x5 |7 U' D1 O" y! L+ w% D 到了明清时期,官员腐败、贪墨成风,这一期间阎罗王不断被世俗化,尤其是当人们碰到贪官时,总喜欢赋予阎罗王贪财好利、罔顾天理的形象,以此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如《聊斋志异·席方平》中颠倒黑白的阎王形象。
& k+ ?8 `, k, ~7 p, X
2 B2 ?. O( v5 @, p 7 M2 a9 H' G3 ^' G+ r: W
不过这种形象毕竟是少数,在大部分作品中,阎罗王作为民间生死观中的一部分,还是被大家寄予善良、正直、惩恶扬善等正面形象的。所以说,阎罗王的形象虽然是鬼,但也是人内心的反映,这个“鬼”说到底最终还是人,所谓“鬼怕恶人”,此言善也。
2 w6 ]6 a1 Y" r
& C# x8 C# {$ A" L D4 c- Y3 ^.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