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平台作为一种新兴商业模式,不同用户利用平台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参与者,有时也会产生价值;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 x; e+ J6 A: V, O/ _; f6 u' M! K8 X
+ Y0 I1 d7 G' V, w8 G7 D' }最近贝壳的上市,引发了一系列对平台的讨论,链家到贝壳的过程成了很多企业内训的研究对象,先把地产中介业务从1做到N,然后再回头去做行业网络的从0到1。
$ L2 t& W/ M9 ~6 O+ h o& s o5 m$ z& T, N" D# `+ u
关于平台,说一些看法。
: Z! w1 }: D- T' O, ^
* T0 s8 J' c7 H9 b. _2 m
一、平台解析
0 Y4 E' W9 |/ b& `, O {; Z
5 P& L3 @, ]& W+ _; M平台是一种“基础设施”,为各业务模块提供操作系统。
) Y# t& ?- F4 a8 w9 d
8 e+ u, O/ R; I0 c% w8 J; R
概念引用:
- g8 w( Z, N% n! H) R
1 l7 j4 a, T. W5 P5 {; p平台由以下三种基本组成模块构成:参与者:包括创造价值的生产者和使用价值的消费者;在不同的场景中,参与方身份可以相互转换,一个参与者可能有多个角色;价值单元: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是平台最重要的要素,平台的开端是对价值单元的创造;例如抖音的价值单元就是无数的短视频、滴滴的价值单元就是可用的车辆列表、智联的价值单元是真实的简历;过滤器:连接用户和价值单元的连接器,可延展为平台各角色间的连接器;例如百度的搜索推荐引擎、头条的文章推荐规则、用户运营活动等。
$ V! i# h) u1 \( y) Q$ N
N; T5 h7 j4 _- d! O9 R1. 连接
9 G3 C! @0 e; y1 H
( y4 I( z! h/ t/ {平台的核心能力是链接。
C, N# {7 Y0 e) ^( b0 L
. G$ |# q7 \/ ?- G
平台本身不把控资源的所有权,通过链接的方式,重点在分配资源;相较于管道式的业务模型,平台着重于网状的结构分布,重点在于链接各业务单元,不寻求取代各单体的存在,区别于传统业务模式就在于此。
6 ~6 [, t; w$ M+ z, A( O6 F/ }+ u
2. 开放
1 [- i c X8 J5 F' e8 P; C
" k5 z( u* E2 Y平台是开放的,不同的开放程度有不同的优劣;例如安卓平台的开源模式,是一种开放程度比较高的模式,好处显而易见,用户无强硬限制,谁都在平台上创造更多好玩、好看的应用。
8 T' D' J/ h+ x5 v8 P- Z' S4 e+ a7 e/ j; I& q/ {6 L; ?
IOS平台较为封闭,所有的应用遵守同一套规范,好处是规范化、系统化,所有应用看起来整整齐齐;缺点就是在这样的平台框架下,跨越式创新的探索比较难实现。
! R+ c& a) c$ ]0 Y7 C d0 g: q
1 t+ b& ?' Y: U& K# M' l3. 平衡
9 k0 z' N3 M- k( _! X" m- L7 G! m
& y$ F' ^) n$ z' i# n( \6 H平台中的各元素动态平衡,依赖共生。
' Y6 X* n8 D. g8 g
! ]8 ^- A3 S1 T$ \平台直观表象就是集群规模效应,不难理解,平台的核心受众集群后,形成的规模效应比单体的存在更有价值;例如想找个餐厅,第一想法可能是打开美团、抖音、小红书等APP去搜寻,网络密度的增加,推动单体及平台的“抱团”发展。
w9 {" W# N4 f6 C. X ?. c: H
0 P! m! A k# C% k$ D4 X+ H0 |对用户来说,搜寻成本的降低、比较成本降低、售后成本降低等便利,降低了交易的难度,用户消费的难度降低愉悦度增加,和平台间产生更多的粘性。
- j. k* s8 N: h6 S) P: b
5 Z5 I# J- g6 g# k' m平台第二个直观表象是系统效应,各参与者关联存在,协同共赢;例如根据美团的消费记录分析,可对商家会员提供多种产品,如增加精准曝光的推送、供求链条的撮合等。
# i! l0 q0 v! @. P, P* ?+ A
) {! A- G# N; I' X% q; w* o! |平台的系统效应是逐步建立的,和开放程度也有密切关联,平台组建的初期切入的是核心用户群,随着开放程度增加,多用户角色多交易场景的分布,自然生长出相互关联的系统;平台需要提供的,就是关联的场景、工具,甚至促进关联的手段。
) {, h$ U; {% G- a! o
+ e$ z( b0 a( r8 b! `6 Q% U9 I/ b5 x! W4. 非中心化
) v1 g8 S. W6 m' v
e6 _, \7 _! J& \& e) j2 f, y平台不是中心化控制,区别于自营模式,平台是规则制定者,仲裁角色。
( n. X9 G& ]1 Z
1 C' s/ @, m9 z+ B; h( Z平台是规则的制定者,要求平台个单体在部分环节遵循平台规则,促进各单体原本业务推进的更好。交易环节,平台有指定规则,平台参与业务交易的手段多样,常见的背书交易,多采用交保证金模式、代收款项的模式。售后环节,平台更多的作为仲裁者,评判责权,推动解决售后问题,重度参与售后的模式,平台可能成为双方的催债角色。
4 M q4 R4 {7 r$ v* a1 B$ ?
2 h/ j6 X# K% e _4 D# U2 i另一个层面说,每一个平台建立的公域流量墙,是中心化的存在,平台消灭了中间商,自己成了最大的中间商,这样的分析也成立,分析角度不同。
/ K# e1 t0 x [1 b# g& S" Q
' h( `% b+ y. b# Y
二、平台构建思路
$ D* l- ]; ?+ g: f2 H# \# ~3 h( a9 W0 Q" c( B# d
构建平台,需要两个层面,一个是横向成网,第二个是纵向连接。横向成网注重建立平台成员间的关系,常见的手段是会员体系、信息匹配、撮合交易;纵向连接注重的是业务端,把整条业务线的角色功能做连接,构建完整的交易链条。
) G5 Q' ]0 h! R4 e: ~$ v3 i/ i; @5 I# s4 C! j
对于平台来说,横向链接是目的,能成网络效益,纵向链接/管道模式是手段,出基础数据,二者缺一不可。
1 W9 o! g. \3 n; h
5 ]& y( W3 N0 s0 b' k9 o4 F5 ~
构建平台自然就有了从横向切入还是从纵向切入的选择,两种方式有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最终还是由具体战略选择决定。
0 o# c' D' _5 f; L$ }, ?
7 c5 s3 ^* }! y( S3 L) r
1. 横向切入
4 [" r$ x1 _* l, x- l( V& L
' R8 g- L: u: q5 V4 s; Z, g }1 |选择横向切入,典型的是2C的平台,如外卖、购物、信息匹配等,逻辑就是先把用户笼络在平台,再把用户分画像分角色进行业务属性的深入;多存在于消费互联网阶段,初期做信息展示连接交易,进一步做需求资源匹配撮合交易,最终成为综合性服务平台。
$ e Z+ y; K6 b/ w
, D5 k3 q1 z- o8 Z这样的路径选择,在平台效应完全不明显时如何吸引第一批用户愿意加入,是拉新阶段最难解决的问题,没办法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免费准入;平台构建的是一张关系网,从关系网中再抽取业务交易场景,从单一场景切入,后逐步扩充场景网络。
$ s+ v. {8 p7 d6 P# U5 C; [
0 G, f! `& [2 q1 e. j5 e; Q
2. 纵向切入
. L" ?- j: |5 b" L7 s2 }$ @9 Y
9 [ ?" d3 e% r7 u, j
纵向切入,往往是先有一个确定的业务场景,通过提供信息工具的方式赋能业务线;系统用户到一定量的时候,找到用户间的业务场景,再做横向连接成网,平台化,这样的方式大多在产业物联网阶段。
% i0 f% M5 v5 U; A. W
3 M+ z2 \% c6 t& Z' A' z1 R6 V很多业务saas系统供应商,现阶段都在做平台化转型。
! F1 ^; z4 [8 ?$ H8 I
+ y) T: T& Z: s多阶段的系统用户间有多种业务关联,如做供应链系统的厂商,采购仓储管理系统的客户和采购运输管理系统的客户,一个有仓一个有配,自然有业务连接场景;但是,做系统的人大多没有业务运营能力,在链接成网的阶段会遇到系统思维和业务思维的碰撞,是一个很大的阻力。
' ]! Y3 y) ^: ?1 a- ~
7 }% I* n9 N0 Y9 k三、平台基础
& t# c: ]( w# d! A$ c
, g8 Z7 [, L1 K' j4 B7 e1. 信息对称为基本属性
" C! V& H+ ?( u8 M3 w# X" h
( y6 b2 n# c' Z7 i1 z& _互联网信息技术出现后,信息对称已经成为平台的基本属性,无论是2C消费互联网时期的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商品的信息互联,还是2B产业互联网时期的各种技术赋能、信息传递,解决的核心痛点都是“信息不对称”。
. Z- K' ]1 d7 N, L
/ ^( h J3 D# a( z1 s
对现在的平台来说,依靠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已经成为基础标配属性。
& Y0 f. o9 Y- L, I$ X
! s9 j$ r- O# ?( E
2. 信任传递为基底
8 d8 \/ L9 d, L* O T
* W. O* e% ?5 F, O
平台建立了两条信任的方向,一条是交易双方信任平台,是平台建立的基础信用形象;第二条是交易双方互信,当然也是由于平台的背书。
. l3 `6 ~% K$ t H+ D: p. R {( [! [$ Q' H1 Q( H/ Z
交易双方互信的问题是个大难题,尤其是2B平台,很多业务需要实地考察后才能继续推进,双方见面后发现和平台上展示的不一样的时候,信任瞬间崩塌;有些场景内,交易双方本身就是竞争对手,涉及到争夺客户、服务质量的问题,信任传递更为棘手。
( \+ B2 O! Z4 t& m
7 c6 \' R0 U0 r) J& H: x) l+ p
3. 利益分成为核心
& T% Y* n( U: w6 \
/ b( l' F6 b4 m( |6 R+ ^% {3 E& n
平台最终会涉及到交易,交易后的利益分成是平台的核心。
7 b- J ]/ _8 v* O
7 F4 m- }' M% ]; ]横向连接中的交易,场景属性更多是匹配费、信息费,平台作为交易方提供对应价值的利益,甚至超出价值,才能让平台延续;纵向连接的交易,有多种业务角色,多种业务场景,如何让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下分得既得利益,平台做为交易服务方,构建利益分成核心机制。
% A9 x: Z+ Q" G' s6 C% ^
6 U" f m1 m# `0 r' _0 Q4. 平台协调为连接器
. Q8 d o$ X& ]: W/ n. N( j& D" M. N
. t. R. P; Z! @7 ?2 Q" K5 h9 d5 h, j在交易中,平台兼备协调方的角色。
- q* [$ l5 L$ D2 y' H' y+ g" v; D* P% k( V* J/ {, z: {4 ]
交易的建立、推进、纠纷、售后,都和平台有关系,协调双方产生交易,出现问题后协调解决,平台都是连接器般的存在。
5 C. r2 f+ U i5 u
: @) F6 g" m9 b7 I四、最后
0 p( J9 A% ]4 ^0 r- F6 E8 S# w+ ]/ `6 l. {6 H& W
总结对平台的理解:平台构建的是一个开放的基础设施,核心能力是链接;平台的存在,提升链接效率,触达更多协同场景。
O% E5 T% y. Y( [1 {0 g: K7 T
# }* [7 e0 X3 ?5 h% O8 M# M7 U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