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y2 y2 g& ]9 U- H 据现有的材料推测,《推背图》产生的最早时间大约在五代时期,而下限就很难说了,因为现在还有人通过“解释”继续进行创造。至于作者的身份和动机,自然各不相同,有铤而走险的造反者,也有觊觎神器的野心家,还有一些无事生非的人。由这些人替李淳风“预测”已经发生过的事,那结果当然神乎其神了。于是元末红巾军的谋士可以“预言”“鼎沸中原木木来”,以证明韩林儿的合乎天命;清末的“拳匪”也能用“双拳旋转乾3 F! E3 M- [: i. u, ^$ g
坤”预言满人的末运。! w0 ^1 _% l9 J$ x
# n4 l+ o, u7 [- A 但总的看来,可信为不是二十世纪所造的几种《推背图》对元代以前的事特别是五代时期“预言”较详,而对明、清较略,另外就是在三十象以前各本出入较小,而此后诸象,各本的差异就较大了。而前三十象的内容主要就是五代。我们以一种较接近原貌的《推背图》为例,全书共六十七象,其中预言“应验”的仅不足四十象,就是在这三十馀象中,只五代就占了十三象,其中后梁一象,存在十九年的后唐有四象,存在十年的后晋有三象,存在四年的后汉有三象,存在九年的后周有三象。而奇怪的是,李淳风最应该关心的唐代,存在近三百年,却仅有七象而已!由此可以猜测,五代可能是《推背图》的重要形成期,而这时期所造的谶基本上被保存下来了。为什么会被保存,因为它们“预测”对了,也就是说,这些谶是在发生了那些事以后造出来的。此其一。, t9 z9 n2 h/ x4 \& _& G. c8 J
$ r% O# ^1 h% t5 q* G0 [2 t- F 其二:推背图的最早见于著录,不是《唐书·艺文志》,而是《宋史·艺文志》的“五行类”。《宋史·艺文志》中还著录有《预知歌》三卷,在“兵书类”,不知与《推背图》关系如何。但在宋时除《推背图》之外还有一种《甲子歌》,极可能与《推背图》为同一类货色。这《甲子歌》见于宋人秦再思的《洛中记异录》,并未透露详细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宋史·艺文志》中的《推背图》并没有注明撰者,同书中著录的李淳风著作不少,有《诸家秘要》三卷,《行军明时秘诀》一卷,《乙巳占》十卷,《五行元统》一卷,《立观经》一卷,《乾坤秘奥》七卷等等,虽然这些书中也有伪托者,但就是没有《推背图》。 / s# m. X/ _3 X0 l+ @* q5 D- p& v" {0 E
其三:出现“推背图”一词的最早文献是北宋人庄季裕的《鸡肋编》,然后是南宋人岳珂的《桯史》。《鸡肋编》有云: 4 t3 h: j) N! n$ |" q8 c& z4 A 范忠宣公自随守责永州安置诰词,有“谤诬先烈”之语,公读之泣下,曰:“神考于某有保全家族之大恩,恨无以报,何敢更加诬诋?”盖李逢乃公外弟,尝假贷不满,憾公。后逢与宗室世居狂谋,事露系狱,吏问其发意之端,乃云于公家见《推背图》,故有谋。时王介甫方怒公排议新法,遽请追逮。神考不许,曰:“此书人皆有之,不足坐也。”全族之恩,乃谓此耳。(大意: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从随州太守贬斥为永安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永州,降罪的诰词中有一句罪名是“诬谤先帝神宗”。纯仁读者到这一句,眼泪不禁流下,说:“神宗皇帝对我有保全家族的大恩,我只恨无以报答大德,哪里敢更加诬谤呢?”事情是这样的:李逢是范纯仁的表弟,曾找纯仁借钱,纯仁未能满足他。他便怀恨在心了。后来李逢与宗室赵世居阴谋造反,事情败露而被捕。官府拷问他造反的缘由,李逢说;他曾在范纯仁家见过《推背图》,由此才萌生了反意。当时王安石正恼恨范纯仁反对新法,就请示神宗追捕纯仁。神宗不批准,说:“这书很多人都有,不足以问罪。”范纯仁说的“保全家族之恩”,就指的是这件事。) $ j: t* M' q) l+ S# ]" y: B2 p; a( E) |
笔者孤陋,尚未在比北宋更早的文献中发现“推背图”一词。所以在没有发现新的材料之前,如果确定它的基本形成期是在五代末年,当不会有很大的出入。据岳珂《桯史》“艺祖禁谶书”条:, A: F) S7 U- P5 r, o
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幸心,故其学益炽,“开口张弓”之谶,吴越至以遍名其子,而不知兆昭武基命之烈也。宋兴受命之符,尤为著明。艺祖即位,始诏禁谶书,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图传已数百年,民间多有藏本,不复可收拾,有司患之。一日,赵韩王以开封具狱奏,因言犯者至众,不可胜诛。上曰:“不必多禁,正当混之耳。”乃命取旧本,自已验之外,皆紊其次而杂书之,凡为百本,使与存者并行。于是传者懵其先后,莫知其孰讹,间有存者,不复验,亦弃弗藏矣。(大意:唐人李淳风作了《推背图》。到了五代乱世,王侯崛起,人人都有侥幸之心,所人谣谶之学更加兴盛起来,当时有一个谶说“有一真人在冀州,开口张弓左右边,子子孙孙万万年。”“开口张弓”是“弘”字,结果吴越王钱鏐就给自己的儿子们起名,都带个“弘”字,却不知那是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受命的预兆。到了太祖即位,才开始降诏禁止谶书。可是这《推背图》已流传了数百年,民间收藏甚多,无法彻底查禁,有关衙门很为此事头疼。有一天宰相赵普把开封一地的案子上奏,说:“犯此罪的人太多,简直不可胜诛。”太祖说:“不必多加禁止,只要把它搅混就行了。”便命人取来最早的本子,除了已经应验的以外,其它的都把次序打乱,这样泡制了一百本,让它们与现存者并行。于是传播开去,见到的人弄不清孰先孰后,间或流传下来的那些本子,人们发现不再应验,也就不再保存了。) " r' f$ j2 \+ Y4 m/ s! H2 N+ c: [9 y1 g
岳珂是岳飞的孙子,但无论在学问见识上还是立官人品上,都愧对乃祖。他记录的这个故事究竟有多少真实性,现在已难于判断。但从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北宋初年,《推背图》在民间是相当流行,而且是很让宋太祖恼火的。这一点还有别的证明。北宋人写的《圣朝名画评》中说了这么一件事:五代时的大画家赵元长在蜀氏的后蜀任职,后蜀被宋灭了以后,后蜀群臣和蜀主孟昶一起被送到了京城汴梁。宋太祖把这些亡国从臣传到殿前发落,凡是学天文之类的一律砍头。赵元长不是学天文的,但也在该死之列,因为他在太史衙门里供职画画儿。也是元长情急胆大,急忙大叫:我在那里画的是天象图,我是不懂符谶之学的!就这一句话,大度的太祖皇帝便留了他一条命。太祖皇帝为什么要斩画师呢,就是因为当时的符谶中有了“插图本”。太祖皇帝一看这是在太史衙门里作画的,是不是就想到他可能是《推背图》之类的作者呢?不管怎样,这位大度的开国君主对造《推背图》的人是毫不容情的。而岳珂的故事也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一直到南宋时代,当时岳珂所见的《推背图》中,关于五代之后的预言全是落空的,“不复验”的。而我们现在见到的《推背图》中,关于宋朝的预言却都“应验”得天衣无缝,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我们所见的《推背图》中关于宋以后的预言起码是岳珂以后才有的,即南宋以后的人伪造的。 + a, n, O8 W) E2 q 5 d* [. U+ Z0 F# y. S/ |) P于是我们可以推论:五代时的《推背图》的作者们,除了准确而有条不紊地编了已经发生过的预言故事之外,还要装模作样地造一些扑朔迷离“谶语”以预言可能发生或希望发生的事。这些“谶语”如果未能“应验”,那就为后代的预言家留下了麻烦,他们只好在有机会的时候进行修正,一面补上新的已验的“预言”,一面再造些等待应验的“预言”,照例给后人留下新的麻烦。 - r. K5 b+ e; Z' @+ S, P1 u' G8 u/ q v; |2 i v$ I$ o( E8 C
五代乱世,一面是群雄争起,一面是民心思安,正是《推背图》之类预言滋生的土壤。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五代是《推背图》最初产生的时代。此后第二次对《推背图》进行再创作的时代是什么时候呢?按照常理,极可能是元代末年,现存《推背图》开篇第一图的“日月并行”,指的就是“小明王”的“明”。到了清朝入主中国,《推背图》可能又进行了第三次加工。我们现在见到的比较可靠的《推背图》大致就是这个时代的“定本”。但后来,也就是在二十世纪初,又出现了一种(说是一种,但后来又繁殖成多种版本)新编的《推背图》,那就暂时不在讨论之列了。+ z$ E& O4 u; n, u1 S1 f+ N: ^4 Q
, z; V/ X7 ]1 p5 w& W# O&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