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无尤。”
# b& k; h( D8 t* P! j( M3 U4 I) {1 _% W8 }+ f8 v& [/ ?& U
这句话流传至今,为世人所称颂。但人生在世,纷争难免。与人争输赢,与人争高低,与人争是非,世人因此困扰在纷争的藩篱中。
G' Y# B! u, O
$ V B" q# o* S; F6 m只有真正的智者懂得,胸怀不争的处事哲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 \! O- G0 {- D6 O) G
/ P! e; b$ ?8 T( X' n- 01 -
{6 X9 H1 N! V {# R+ p
不争输赢,做你自己
! [& P T$ {) b
* U2 A& p, `5 K1 U$ m- {$ Z从前,有一只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惊醒,迅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8 b; U9 P# h$ j- K
) [: C% w5 r5 x J5 }
鹬鸟对河蚌说:
3 ]# F% o# G: o( D3 W" K2 H8 n# y, k' ?- C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你总会被晒死的!”
* H+ }# a6 W/ ~
4 i( e c6 H) L8 Y, n& i# [9 O
河蚌也不甘示弱:
3 s0 |1 ~# |" [* r! W0 \5 d4 r5 w
8 b0 W' f; h( N+ d“我看你能撑多久,我不松开你的嘴,你总会被饿死!”
6 p& _. Q) m) m0 [
3 s9 o3 u {( g! m; X鹬蚌如此僵持不下,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十分轻易地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高兴地赶回家去准备一顿美餐。
8 B3 y+ T- x0 s' W0 _+ y0 J7 I7 y4 G& Q9 O- N' a" h. u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时,苏代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让赵惠王改变了攻打燕国的计划,从而避免了两国俱伤、百姓遭殃、秦国得利的结局。
; Z& X6 l8 h" y: w; Z& B
( y) B9 o" z$ s& u" W3 v生存于世,做人做事都应理智地权衡得失,切不可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利益往往是一把双刃剑,若不懂得互相谦让,只知一味地相互争夺,往往两败俱伤,让他人钻了空子,最后自己一无所获。
4 n& R( d: n/ c6 D8 [. Y
+ z" F8 b a8 b' M
懂得退让,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赵燕两国放下武器各自韬光养晦,国泰民安才是国家强大的法宝。
" R) Z e, S. P! C$ x4 y$ H7 Y8 [
( E; Q3 ]# T' }% H% T& @! q- 02 -
9 ]( t3 m `0 x, l* I4 Y0 b不争高低,做你自己
" j/ A: ]- _9 ~1 [9 Z+ ?
7 M, b- x) y8 S0 I6 _3 x古时有个书生,终日里和别人争高低,常常因此郁郁寡欢。
. n) S! m- k* U+ `2 k, ~' g- t8 s5 P
邻居家的收成比他家好,他心中不快,于是去寺庙里问一个和尚:“每当看到邻居家比我强,我心里都会不痛快,我该怎么办呢?”
/ s) W& L6 Z* B2 s0 I K
8 i) A4 b; } e1 s' P和尚说:“做你自己。”
: N) |6 y: T% b! i. l4 W6 u6 T& m( m* H4 L+ n' I; m& O- p, E9 c {3 } z2 W
自己的发小中了科举,他又整日苦恼,再去请教那个和尚。
: D4 _5 B; {/ F
+ P0 Q3 k `/ e8 y3 T8 e% W
和尚依然说:“做你自己。”
+ I/ I7 G: Z6 n8 H. k
3 {: d. V+ Q9 O' [1 ^书生不得解,愤愤而返,终日被烦闷心绪缠绕,无心做任何事。后来索性不去关心别人的高低成败,一心过好自己的日子,忙时犁田耕种侍弄稼禾,闲时吟诗作赋醉心书卷,内心反倒豁然开朗了起来。
# t C3 a% m6 \+ e* \/ d9 m; z+ Q1 X8 j7 f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其实很多人都如同这个书生,因别人的成败影响自己的生活。
9 g+ ?% a3 l6 z
/ i" [* s- F$ W* t( {
《逍遥游》中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e- e! P2 {: p8 b! \8 _2 Z" d+ J* p* m7 A5 W$ V1 F3 o1 T
这世间,贫富贵贱万象百态,对于那些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事情,那就坦然地面对,你要做的,是做好你自己。
. b! \ T6 N5 k# ?! E4 t
. V8 ~+ M2 V# o9 x" E. N/ [- c. k
与人争高低,消磨了自己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与人论上下,时刻活在攀比的疲惫里无心做自己。
( D- b0 |$ o! x& l: Z; N; \4 f/ I: R1 x$ v% l0 Y. g( X P
保持一颗从容心,过好自己的生活,时间自会给你下定论;保持一颗平和心,做好自己,你自然会有自己的福祉。
7 [6 e% w3 f7 z- v x$ ~. t; ~* [7 N9 i2 U; z" t8 N6 I
- 03 -
0 O( o9 e/ N! `+ F
不争是非,做你自己
4 Z) {1 M$ {6 S6 o3 r, E. l6 w
' j6 v+ Y8 ~; b# p夏虫不可语冰,活在不同层次的人,学识和观点自然不同。不和不同层次的人争是非,是最高的处世哲学。
7 N% a/ o$ D% g
% ~) Z4 U5 V# d1 V. ]% q: l
孔子的《三季人》 故事,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 b* X f' w! r% }7 }0 T- Z" |, c. \# V% P! {. Y. k% P
一日,孔子的学生正在门前扫落叶,有个过路人问他一年有几个季节。孔子的学生脱口而出:“当然是四季。”
# i2 K' G5 j3 n) m1 W9 n2 |2 F
$ b; c6 r6 g2 x4 u! S5 T
那人却摇头:“不,一年只有三季。”两个人为着一年有几个季节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 I {9 D# }! ^
2 B/ {- }& }& v5 n# w9 r于是那人又问走过来的孔子。孔子回答:“先生您说得对,一年有三季。”那人得意而去。
! `! H C$ L' i- G2 i+ f: o4 |
9 `% U4 s4 o- {! }5 K+ `孔子的学生很是差异:一年四季,老师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了呢?
b7 }# ^. g. X$ S
6 x0 x I8 g9 p* q) p孔子笑语:“你没见那个人通体是绿色吗,他是蚱蜢人。蚱蜢生于春天,死于秋天。你和一个没经历过四季的人争论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9 H3 _/ [+ N1 w8 r
; Y' w% x& }6 S' x: h
寻常生活里不乏这样的“三季人”,他们用自己的认知去衡量这个世界,若是与这样的人争是非,只是徒劳而已。
2 J {. O# | |4 \7 T/ `- C
" R$ b2 g4 E) L见过大海的人,才会懂得海纳百川的包容。
+ C& A$ ]; w' W' I& \- M+ z
" u! r/ S: U, g) C5 \
登上高山的人,才会看清山的那一边更广阔的风景。
# O* t+ A* a; w# h# H( W) D* i4 S' n( o* z
与不同层次的人争辩,不如默默地将是非藏于心底,更好地修身修心。
. v) u# T R$ F/ H) \' ?" q( X8 {# x& V7 y3 V" d1 m
心容世事的格局里,隐藏着最好的风水;意纳万物的胸怀里,包罗着最大的福气。
4 V4 G7 W- z" i% n3 y& X
. D; w r( [ v9 @" ]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生下半场,不争不辩,潜心做好自己,时间自会给你答案。
7 [3 B+ K1 L" q, y- ?1 Z1 q9 q
3 p; F& A6 Z1 J1 b3 \#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