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
! X) |! a, _" v% E/ |( D J
9 I. V Q/ Q5 q* ~% S& w" Z4 s4 ^我见过能喝的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武行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 Q& {, W5 x( y- [& [
$ ~0 x9 D. |& G4 c9 F. v' b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
" W! r* n! h9 d3 h8 b& _% X0 X' s9 P
J* y2 \# S5 i1 Q# y我们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记录酒精含量的记载,对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陈醇香等不牵涉量化的词,根据古人酿酒方式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当一部分酿酒跟今天家庭酿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酿酒度数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酿了,算是一种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区经常有卖,有些小孩子也喜欢买来吃,过滤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种酒了。有些地方再深度发酵过滤一下,可以做成度数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个人家吃过一次家庭酿的米酒,已经进行了深度过滤,清亮剔透,甘甜中隐隐有丝丝辣口,论度数比不上黄酒,甚是甘醇,我怀疑《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喝的透瓶香就与此类似。度数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儿红这样黄酒了,按照今天观点来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点的就是类似清酒这样的酒了,今天的度量来看也不会超过二十度。这几种酒涵盖了大部分古代酿酒,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数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会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无其事,但是二两高度白酒就会歇菜。
- I- w, o2 T' P, C
+ L% c7 a! r/ O史书里记载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给记录下来,只有那些天赋异禀有海量的人,才有记载他喝酒的必要。至于文学作品里,一个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这样的人设简直就是个废物啊,根本没必要浪费笔墨。要写的话就要写武松,写乔峰,写胡铁花,这些人物喝酒越多本事越大,这样读起来才痛快淋漓呢。
8 w5 Y" \, @5 U" V6 t. I: X
- i1 U* M6 H2 G( S这个问题得看是古代的什么时候。如果是明清时期,市场上白酒已相当流行,酒的度数会高一结,具体是多少度很难说,但酒精度数高于黄酒是肯定的。而在明清之前,白酒几乎没什么人喝,有人认为元代之前中国人没有白酒技术,此话未必准确,因为宋代的蒸馏技术已十分成熟,蒸馏酒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此时就算有白酒,黄的人也非常少,大家喝的都是黄酒。
. j6 w/ B5 n' X1 |- P+ g( `- a$ f) o5 N
, b3 b5 |+ O# C: v8 A黄酒是低度酒,度数一般都是10%左右。也因此,人们才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这时候考验的不是酒量,而是肚量。汉代有一个叫做于定国的人,酒量非常惊人,“食酒至数石不乱”,饮下数石酒而不醉。汉代的一石,如果以容积计算,相当于宋代二斗七升;如果以重量计算,相当于宋代的三十二斤。北宋的科学家沈括认为,“于定国饮酒数石不乱”的记载非常可疑,因为“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沈括《梦溪笔谈》)。一个人的肚子,怎么可能装得下二斗七升水或三十二斤水?其实,沈括忽略了一个变量:人可以一边饮酒,一边排泄。宋代的三十二斤,不外是现在三十瓶啤酒的容量。
3 C( g, N0 Q' }) z2 ?- G& \! H% {/ S1 T
古代的计量单位和现在不一样。
; V3 x+ t6 t: Y# z6 ^
) v8 T3 s) G) j
我们知道,古代16两为一斤。而现在10两为一斤,这个计量单位上古代比现在同样是一两,但实际比现在要少了。
) S0 G+ r& g, K! O3 `1 Q
& n6 a) d6 ~# N$ i- r再者,古代常常说某某男子乃为八尺大汉。按照我们现在的一尺为33公分,那么八尺足身高有2.6米之多。
2 t( ?4 Z, F# l- m
' d1 j0 s" q* ]( D1 w1 K$ K' h古代的人可能要比现在高一点,但也不会这么夸张。
! b$ ~5 a. v2 g& _; j& l
S0 I( M) ~% ~. ]* U* E
根据古代的计量单位,时期不同,长短也不一样,到了明清一尺约为31厘米这样。之前在21--25厘米之间。
1 A. |! v w# M( u+ z# E% B( ~- _ r" C
所以不能拿古代的一尺和我们现在的做衡量。
9 p, M* c! ~- b* J/ u
5 L5 n9 V0 O* g: n同样,作为其他用具也是一样的,同样的说法,可能要比现在的小一些。
8 B1 W c, \: K9 i* t# N# j2 q' M3 X6 f& I, U7 I% j; U
古代酒水的度数很低,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2 a% I* s( I- \& V) |/ \' U2 p* r4 f) o& T
我们知道,古代的酿酒工艺并不是很完善,跟现在的工艺根本没法比。 由于酿造工艺不一样,出来的酒度数自然不一样了。
$ p' q p+ a; g0 [- E7 x2 i! A% }
8 S5 B6 u1 c/ w2 N8 G8 x+ t' s" z我们现在的大多是蒸馏技术,而古代没有这个技术,用最多的还是酿酒,属于米酒的范围,不但度数不高,还带有米香的味道。
% ]$ c% h3 i8 S! @% \7 y
6 Y: q# X x7 m0 F' Y2 y古代的酒通常都在十度以下,甚至在五六度这样,就跟现在的啤酒是一样的,所以,喝个几碗不成问题。
6 a1 S% B. X8 L! l" G8 w0 [* G
3 f5 I) a5 z" C3 E2 w( @: N现在的人喝啤酒,能喝的也都在一件起步,十几二十瓶的都没有问题,下酒快。
- i m' e0 h2 @" n2 y% |9 O" c2 P4 U/ ^- h e* W# m
所以,看似古人喝酒很厉害,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度数低,换成现在53度甚至六十多度的可能也喝不了多少。
6 V/ A$ a7 s/ s
% k& V. ~. ]* n" g& S因为酒文化的盛行,有因为度数低,所以古人才可以这么附庸风月。
4 Z/ v. k; d; P" ]/ J9 ]+ }3 ?# h. e3 h) G5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 I+ r+ Y a+ j
9 a' Z# ^9 Z! V* J/ q" I“酒逢知己千杯少”
+ x& [) v8 b7 ~2 O; R
; O5 z/ a- y2 _. v( G) x. A u“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u2 a* C6 B- F" L: o# O7 P# X+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 B/ z% t4 E5 p9 d `0 e
3 d9 J- l4 T/ R& L" [/ }2 T“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侠游多少年”
3 z: ]" |9 M& i- o) D/ o& O, z. Z8 l# ?. |. I+ _$ f8 J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S1 ]$ c0 M8 z0 b
2 Y" A! a! h8 ?9 m太多太多,文人对于酒的痴迷,都留在了万千诗词里。
4 ~: P+ y6 x0 W5 a& o
+ i) f( Y) ^ E. e" H前期的酒相当于醪糟,醪糟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酿造工艺简略,口味甜美醇美,乙醇含量很少,因而深受人们喜欢。度数只是相对于现在咱们的啤酒,根本在十度以下。前期古人酿酒,都是用五谷或许果子来酿酒的,所以酿出来的酒有点相似咱们现在的葡萄酒。
6 K- T8 [4 e' Q3 i8 Y6 H! z
2 d, @( o0 ^1 a0 R+ U) T: ^2 j; l, ^我国的酿酒文明和前史十分的悠久,考古专家从前出土过距今有5000多年前史的酿酒用具,也就是说黄帝时期,夏禹时期,就存在着酿酒这个行业。
2 r' P4 D% j- P" w+ f+ i
$ R' o8 Q' e5 U3 z2 S a, h5 S有的前史记载,酿酒的鼻祖是狂药,以为狂药是夏朝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说“酒”字的条目中有:“狂药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 v- L1 t, ]) n" y* J2 X- q, [7 m! J, f' F% f5 D1 G; S, W' `
秦朝时,酿酒呈现了酒曲,那个时候酿出来的酒,度数比较低,根本都在十度以下。许多人听过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去景阳冈打虎之前,喝了8碗酒。实际上其时武松喝的酒,它的度数,只是比一般的啤酒度数要高几度罢了,也就十几度左右,相当于鸡尾酒的度数。宋朝时期的酿酒技能,有所提高,能提炼出10到20度左右的酒。
3 V. ^% [! A9 f; S1 v3 C
Q' Q5 z% z! L8 D2 a所以其时武松喝的酒相当于喝了六七瓶的啤酒差不多,宋末能够提炼出白酒相同的度数,这还得归功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因为北方的天气比较冰冷,所以古代的这些少数民族,往往都是喝酒来御寒,跟华夏的酒不相同,他们喝的都是高浓度的酒,这些游牧民族酿酒的方法,用的是所谓的“蒸馏法”的方法,后来才传到了华夏。
. @* k0 ~% k+ }. t. {, A$ M$ R
- l2 M0 m. B% a9 y7 J. u* M& B
盛行喝白酒,也是在元朝今后的工作,元朝曾经许多人都是海量,元朝今后很少呈现一个人能够喝十大碗的,像唐宋时期,李白有许多诗歌,都是描绘斗酒的场景。
3 I/ ]/ U/ f2 P: u( y+ X
" i& H0 n1 T* N+ {* j" z6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