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我国古代战争中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其本身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但即使交战双方杀红了眼,也都不会轻易破坏这条规矩。0 h z% h0 @0 L' C* y* V
那么“不斩来使”这一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1 i0 R. F% j, k1 u: c- ]% i# ?9 l: ` v" K) t, _' |; b; s, J, N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违背周天子的诏命频繁交战的事比比皆是,孟子就曾说过:“春秋无义战”。但是,春秋时期的战争并不是想打就能打的,战前首要的一条就是得下战书。/ ^" G" a/ Q6 n2 D& K' c/ b
# {7 ?8 X/ S, `+ o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交战双方需要通过战书来约定战争的时间以及选定一块开阔的交战地,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充当“快递员”的角色。 9 {# U4 w% n/ T* {: Z2 c V4 W & \7 g* ]1 P! ?2 A& @这个“快递员”的正式称呼叫“行人”,“行人”这一官职延续自西周,分“大行人”和“小行人”,主要任务就是出使四方各国。《左传》明确记载到:“栾书伐郑,郑人使伯蠲行成……兵交,使在其间可也”。; R- S, M- q! A' X" K2 y
% W' P9 ]0 B _: Z' Y' ]这就是两国交兵中“使者”的由来。春秋时期的战争双方都以维护周礼和天子为幌子,所以,对于前来沟通交战地事宜的使者,是不存在敌意的,更不会随意斩杀,反而会以礼相待。% G. r( Q% H( e+ H' D
. ^& P. a" ]: Y. ^ t) c8 z
但是到了战国以后,所谓的“礼”“义”早已被抛诸脑后,战争充满了诡谲和突然性,除了杀降,屠城伤害平民这种事也屡屡发生。+ f8 P' r0 _6 V9 L/ V% w#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