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177|回复: 0

储户被骗近43万元!人脸识别被攻破银行有没有责任?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秀才
  • 打卡总天数:35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24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8:00

1440

主题

3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1316
发表于 2024-11-13 19: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年前,家住北京的李红(化名)陷入了电信诈骗份子的圈套,在短短4个小时里,她的交通银行账户被划走了近43万元。, u) Q" ]6 q$ k/ Y( |

0 H$ R% o7 ^3 p) W' q3 X( \被骗42.9万元+ J8 B! S1 F1 y" u3 e  ?

) X9 E) \4 j# e: r) o9 Y2021年6月19日上午10:30,李红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北京市公安局户政科陈杰警官”的电话,“警官”轻易地报出了李红身份证号,并告诉她,她的护照此前在哈尔滨涉嫌非法入境,让她向哈尔滨市公安局报案。
! K3 Z1 c- F0 E: u' C. l
) B' H" r- G" z$ I: R/ o. }# s当李红的电话被转接给一个哈尔滨市公安局的“刘警官”后,对方告诉她,她涉嫌“李燕反洗钱案”,并在对方提供的一个网站的“通缉公告”上看到自己的身份证照片、身份证号等户籍信息。
- o# F/ q) h3 _2 x
; \3 k' Q0 \9 v2 Z6 H( P( x这令她陷入恐慌,接下来,她对“警官”的指挥百依百顺。按照指示,她从网站下载了“公安防护”软件和视频会议软件“瞩目”。
6 E( ~' H; z* B  X8 y; Q/ X. C- g8 J4 F, h- L' O- y6 M  F
“公安防护”是一款诈骗人员常用的“李鬼”手机软件,其设计模仿“国家反诈中心”,如果受害者在里面输入银行卡和密码,诈骗人员就可在后台获取这些信息。  Z4 ^7 G, f) W$ ]/ x0 m! y  L9 F8 `
$ P0 V  s, p& o" L- J
“瞩目”是一款普通的视频会议软件,提供共享屏幕功能。在“刘警官”的要求下,李红通过“瞩目”,向对方共享了自己的手机屏幕,令其掌握了她安装的App种类信息,对方还通过这项功能远程操控她的手机,令她的手机号设置了呼叫转移,无法接收短信和电话。, \# y& l4 F0 ~. V8 c$ B

9 S; }0 Z5 u2 k0 ?) k5 O) Q; H7 _在这个过程中,李红“露了脸”。因对方告诉李红,为了验证她是本人操作,她要通过“瞩目”开启会议模式,于是李红的人脸信息轻易暴露在对方面前。这也成为对方实施诈骗的关键一环。6 K. c3 D5 a% `: Q  o# i: i4 D, L

( d  T6 h/ R) M7 L, z4 a下午13:46,按照“警官”要求,李红赶到交通银行北京长辛店支行,开设了一张借记卡。银行开卡记录显示,李红预留了自己的手机号,并允许借记卡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设备”三种方式转账,也允许这张卡进行境外取现和消费。; h( ~' L  L0 H' c

% P1 T  w- }, m. D4 |4 Y* j8 r' z李红刚刚办好借记卡,这张卡就被诈骗人员所掌控了。但李红对此并不知情,她正按照“刘警官”的要求,为了“清查个人财产”,向卡转入所有积蓄,以及所有能够贷款获得的现金。
+ s. _3 G& h% L+ |% A0 `$ R! n, j
# w: o& _8 U  ~8 ?交易记录显示,14:06至14:09,李红向这张卡转账5笔共计25万元,14:11和14:13,又分两笔转入5万元,此时李红卡内已有30万元。短短几分钟后,14:20诈骗人员就通过掌握的李红的手机银行,将这30万元转了出去。此后在14:30,李红又向卡内汇入12.9万元,这些钱在14:40被悉数转出。至此诈骗人员转走了李红42.9万元。
8 [0 z& S4 ?8 D
" ]' {- r8 l9 Q2 P8 \* G: J9 L8 d; J- g“人脸识别”被攻破了( o( ~  c/ z/ R1 }! r  R; C

% i4 B# q5 I6 T* c4 T2021年6月19日下午16:00,李红察觉到“刘警官”的反常态度,她在16:39用自己的手机首次登录了手机银行,却发现钱已被盗刷,她意识到自己被骗,前往派出所报警,并联系银行挂失银行卡。
; C* o( h* w3 Y- F  [6 s: V  f
) R1 W1 w$ V$ H$ g. q7 {3 Q派出所的警察很快认定她遭遇了电信诈骗,并立案侦查。( y$ a( s4 U9 u% E1 }( z

4 P3 ?9 S) T/ ?1 J/ O2 H民警追查到,2021年6月19日在13:51至14:42之间,李红手机银行登录者的IP地址在台湾,使用的设备是摩托罗拉XT1686,而当时李红在北京,她的手机型号是小米8。
8 u; A' j, ~; r5 z) U) I7 i  U0 E- w2 Z3 Y$ [( b
在这个事件中,“人脸识别”被攻破了。交通银行系统后台显示,在进行密码重置和大额转账时,“李红”进行了6次人脸识别比对,均显示“活检成功”。% ?) Y8 N* _: ]

. _5 r% W) o, C既然不是本人操作,为何还能“活检成功”?李红怀疑交通银行人脸识别系统的安全性,并以“借记卡纠纷”为由将交通银行告上法庭,要求赔偿。
/ g2 i$ S9 [' y  O2 p" v6 O' H5 i" ]# z5 Z+ u
2022年6月30日,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一审驳回了李红的全部诉求。
9 T8 b' r4 e- `& f; X5 K: F- g: L) [& q
法院认为,李红在42.9万元被盗过程中“过错明显”,交通银行作为指令付款方,已通过多个登录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的合理方式识别使用人身份,未见存在明显的错误或过失。0 `( g/ m) ]% Y* v

9 A/ Z; ]( R1 r5 U) u! L李红的丈夫马跃(化名)在金融系统工作多年,他成为妻子起诉交通银行的代理人。马跃认为,李红在北京刚办理了借记卡,紧接着IP地址在台湾的诈骗人员就能用不同的设备登录,并频繁操作大额转账,如此异常的操作,银行本应该识别出转账的非储户本人。
, t: X8 t( n. L
: J& g3 R0 b1 }% a银行究竟有没有责任?
1 I4 f  C; Z! n/ |9 A4 F/ y$ [) V1 J6 |) F( e
人脸识别系统被攻破,银行究竟有没有责任?/ q9 A. w0 I& ]' h) l: }  d5 b! c

8 b% S' U; O9 v0 m% \1 o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郭兵长期关注人脸识别的安全性。他认为,李红的人脸信息有可能被诈骗人员仿造了。现在有一种人脸活化软件,可分析照片和视频中的人脸信息,生成一张可供人操控的“假人脸”,来骗过人脸识别软件。9 C) E8 s* M+ U7 R, \
) M& w& ]* q8 h& H0 t+ a, _; J9 l
事实上,被广泛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其破解难度有时简单得出乎意料。郭兵说,现在电信诈骗非常猖獗,盗用人脸信息的手段层出不穷,也给银行的人脸识别系统带来挑战。
1 ]$ d8 A' Y: O, j' A  L) B  l: j5 O
7 S$ k: @2 b  B银行的防护能力关系到储户的资金安全。郭兵认为,应当对银行的人脸识别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
7 }4 l, Q; P9 t$ @1 s0 w# d; L  y& K/ b& C2 S
在立法层面上,对人脸信息的保护正在逐步加强。在李红被诈骗几个月后,《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生效,其中突出了作为敏感个人信息的生物识别信息的特别保护,规定“处理个人敏感信息应该进行更多的告知,包括相应的风险,以及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V6 c& q' z  b& s9 u

8 B  w8 c2 R6 @4 y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认为,尽管《个人信息保护法》强化了对人脸信息的保护,但这种强化其实只体现于征求同意的环节,其他地方和普通个人信息几乎没有差别,并没有在实质上抬高法律保护的门槛。2 O* a: |" b. q! {
3 g- |8 ^7 h$ r7 z/ ~4 I
她坚持认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必要考虑对生物识别信息进行单独立法,不应放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框架下来进行保护。
1 ^" s6 s9 J1 A! F1 t
* |# K+ Y) i% Y; ~" k$ T她还提到,李红在银行办卡时被要求签署的《北京市公安局防范电信诈骗安全提示单》提示效果有限,“现在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仅靠个人的警惕是很难防住的”。在她看来,这个提示单对防范各种诈骗无法起到实质性作用,当储户被诈骗后,反而有可能起到让银行转嫁责任的效果。* Q; w5 P, R# V: d  \- L3 H
/ y' \4 p2 p( G/ _: R1 d9 a' m
“防范和打击犯罪,本应由国家、银行与相关单位承担主要责任,现在越来越多变相地转嫁到作为被害人的个人身上。”她指出,“过多地让弱者承担风险并不公平”。; r/ L8 |8 X  W4 [0 @% Z

' b# Y) S: D* q& Q电信诈骗有7大类型
" B; z& N1 @. ]" k; V8 W0 T9 L
! g7 H7 F& Y" l3 f-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信诈骗也越来越猖獗。有媒体总结了电信诈骗份子引诱受害者入套的类型,分别有仿冒身份类,约会交友类,购物退款类,利益诱惑类,虚构险情类,生活消费类,木马信息类。
* H& }8 E( P( v% F2 s0 h# W, ~9 ?8 B7 ]# a6 E( D. h) ~/ v; K
诈骗份子通常用他们写好的剧本一步步让受害者上当受骗。第一步:骗取信任。第二步:震慑。第三步:恐吓。第四步:转账。在李红的案例中,诈骗份子是攻破了银行的人脸识别系统,这让受害者防不胜防。
7 R8 {2 _8 c- Z" i7 a- r/ E6 g, o5 S0 t# v  W. q. l  r
温馨提示$ |' N2 `2 g, R& F  ]) o! S6 J
  d; C2 e7 v& x: a. x, U! V+ j7 w
1、请将国家反诈中心“预警提示”转发微信朋友圈,提醒同事、朋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 d% S' c! N6 o# D9 }: x4 v7 Z: L% K* T- h! @6 j: u
2、不打开、不点击、不下载非官方渠道的手机短信、链接、APP,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木马病毒窃取个人隐私、电话通讯录等;
- n' Q$ _* u* R: }( F7 Z3 P'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7-7 07:27 , Processed in 0.12014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