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现代社会中,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承受着压力,很多人会时不时出现焦虑、消极或抑郁的情绪,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过,如果没有及时排解压力,消除这些负面情绪,很可能会导致抑郁症。
! F- ?% J; P+ G: k6 Z- T. N" s1 W4 g8 U- N7 v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每2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会出现抑郁症。这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不仅让人感到闷闷不乐、悲痛欲绝,有些人还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时会出现幻觉、妄想,甚至发生自伤、自杀行为。
) X2 Q+ A( X4 S6 r; Z: t4 g8 `2 I# t t$ V+ k7 i9 m% {4 e
想要预防抑郁症,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科学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与抑郁症风险升高或降低有关。
$ S$ ]; N: s) x+ a {- v0 H
5 K' L6 `& L+ m3 k据一项发表在《自然-精神卫生》(Nature Mental Health)的研究显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会增加抑郁症风险;而7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睡眠等,则会降低抑郁症风险。
/ F1 O) n! w( J% o! D% c
4 v5 y; W2 y6 K$ P" f来自复旦大学和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纳入了50多万名参与者。
% a' ]- {0 H0 p1 I! y, O) j* @& R9 J) h0 K! a) f3 o
研究人员首先对287282名(平均57.52岁,50.70%为女性)参与者的7种生活方式进行了评分。如果他们的生活方式满足如下标准,则为1分,不满足则为0分:
. d- F5 K6 Z/ M( r# |5 f) r' ]* o# q, R7 \
不喝酒或不过量喝酒,女性酒精摄入量≤14克/天,男性≤28克/天;
7 ^" o, {7 ^) |
( V$ n0 ~" q: B# ^9 P9 o健康饮食,以下7类食物至少有4类达到推荐食用量,包括水果≥3份/天、蔬菜≥3份/天、全谷物≥3份/天、鱼≥2份/周、精制谷物≤1.5份/天、加工肉类≤1份/周、未加工红肉≤1.5份/周;
. J3 S& [( T1 b4 }1 f7 I
8 U7 e* j! x; [/ z"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或至少75分钟高强度运动,或同等强度组合;
- v7 K8 C5 D0 k$ ?8 k# V/ V
6 }4 m9 S# G) V2 M. V; Y9 X/ K2 Y健康睡眠,每晚睡眠时间为7-9小时;
2 W3 r9 R" d& W
, k; @6 ]" }- S从不抽烟;
4 {4 h- O% @5 R) f
% ?3 [% j& X7 K9 k少坐多动,除在工作时间外,久坐时间<4小时/天;
7 c, ^& ~3 `; m$ [) a5 N& @' B
积极社交,以下3项标准至少满足2项,包括非独居,每月至少拜访1次亲朋,每周至少参加1次团体活动。
) n# W) \7 {6 @$ ?7 I1 q
4 a! C. Y& [5 V$ D. c参与者健康生活方式总评分为0-7分,评分越高,意味着生活方式越健康。
8 L- V) Q% r' l( ?
' M# P& f7 x" D
统计结果显示,参与者健康生活方式总评分平均为4.75分,1.25%、38.90%和59.85%的人生活方式分别属于不健康(0-1分)、中等健康(2-4分)和健康(5-7分)。
2 y- |3 G1 W# z7 m/ F8 f# J5 |; k
. W$ D, R5 X# S1 ^2 X( B
在9年多的随访期间,共有12916名参与者患抑郁症,包括单次发作抑郁症、复发性抑郁障碍和难治性抑郁症(TRD)。
' k+ @( ?2 @# |; J% L
5 B u# w0 W1 ^& c' o, f刨除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健康生活方式与参与者抑郁症风险降低有关,评分越高,风险降低得越显著;不同生活方式会对抑郁症风险产生不同影响,尤其是健康睡眠,对抑郁症风险的影响更大。
8 _) o5 w: ^0 v0 E/ d: b
3 r7 n+ U" C! m相比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参与者,生活方式中等健康和健康的人,抑郁症风险分别降低41%和57%。
: j6 @2 s% K u& [* m% m$ M! I. m2 ?
相比于总评分为0分的参与者,总评分为1分、2分、3分、4分、5分、6分和7分的人,抑郁症风险分别降低17%、39%、47%、55%、61%、67%和72%。总评分每增加1分,与抑郁症风险降低15%相关。
9 v# G! N. h2 }$ i( Z' Q) t
; \ v0 I% _+ I$ B, ~* x" j) E
健康睡眠、从不抽烟、积极社交、规律运动、少坐多动、不喝酒或不过量喝酒和健康饮食,分别与参与者抑郁症风险降低22%、20%、18%、14%、13%、11%和6%相关。
2 ^4 I3 T7 w, y9 e: U8 _$ h3 K5 \+ j4 E1 u5 Y3 q' C+ w( Z' z# ~
接下来,研究人员采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更好分析因果)的方法,对197344名参与者分析。
$ x$ l. L3 j" Z* D$ o( [' D1 e* A& A( S3 F8 f
通过对20多个与抑郁症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分析,研究人员计算了参与者患抑郁症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并根据评分将参与者分为3组:高、中、低遗传风险组。此外,研究人员还计算了参与者健康生活方式总评分。
! }/ o* ?5 T. `9 c6 ]/ P; {
, S$ z( y7 y9 f0 x
结果显示,抑郁症遗传风险高的人,更容易患病;而健康生活方式,同样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 |* |5 [8 A! Y, J& y
' c$ D3 P& I* g2 L# F7 v$ U: O1 V相比于高遗传风险组的参与者,中和低遗传风险组的人,抑郁症风险分别降低13%和25%。
. \8 l5 f6 I2 A2 s
! h+ k7 v4 K8 L5 A0 f* p
在高、中和低遗传风险组参与者中,相比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参与者:
( b" q# Q) P! P8 \( {
% K* s% t( N5 f U+ x' w% O
生活方式中等健康的人,抑郁症风险分别降低34%、43%和50%;
) e2 w2 l2 V% h& i9 n0 V* R0 ~# v
0 q' n& k. G/ y" h2 g) @3 u2 C* E2 X生活方式健康的人,抑郁症风险分别降低52%、58%和64%。
* i3 H$ ?* x9 j, M( e9 n( T3 u4 J3 y' y( X/ n0 f+ t! w! G
在研究的最后部分,研究人员对18244名参与者的大脑结构、外周标志物(包括血液标志物和代谢标志物)进行了分析,以评估健康生活方式和抑郁症之间可能存在的生物学机制。
+ Q& F) T% u# {+ a6 o
3 z W5 y& e5 v% v+ ^) s$ `, s
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生活方式与参与者较大的脑容量有关,包括皮质结构中的上前额叶皮质、眶额皮层、中央前皮质和脑岛,以及皮质下结构中的苍白球、丘脑、杏仁核和海马。
( B$ f" ?" c" ~1 {% b( v; ]
8 N8 J p8 S Z9 q6 ~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与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细胞计数和葡萄糖等标志物水平升高有关。
8 j$ E' \( W5 ~
. H# B& V2 R! ?+ j( W8 A) |研究人员分析,健康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会通过改变大脑形态和破坏免疫、代谢系统影响抑郁症风险。
* {4 Z1 G' |7 ~9 G- f$ i$ p
0 N+ G8 M" _7 F' C9 _% g% @比如,当运动时,肌肉分泌肌因子,有助于海马体功能的调节,改善情绪症状;暴饮暴食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可能通过抑制适应性细胞应激反应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增加抑郁症;吸烟和酒精依赖与大脑回路病变有关;社会联系减少会增加感染风险,影响代谢和大脑健康状况,这也与抑郁症有关。
/ t- w: D& X/ Q/ _) C' [
) V; b/ S, H2 X2 S7 M$ _; k+ p& I9 }研究最后指出,抑郁症患病率的不断上升正在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沉重负担。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因素比较复杂,涉及行为和生物学两方面的因素。
- t+ Q* ~3 H ^4 ~) y/ C, t; Q
" g. _0 Y7 N) O* u3 N( a
这项研究的发现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预防抑郁症发生的重要性,无论一个人的遗传风险如何。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确保充足睡眠,减少久坐时间,多出去看看朋友,多做运动,戒烟戒酒,健康饮食,可能有助于对抗日益增加的抑郁症患病率。
1 _: K" t6 {, U. l1 e u+ a
0 a/ D' U! M7 L: w研究作者之一、来自剑桥大学的Christelle Langley博士表示:“我们习惯于认为,生活方式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重要。但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我们的大脑健康和认知,也间接地通过促进更健康的免疫系统和更好的新陈代谢。”
3 Y- g3 n4 ^$ _: x. {4 J+ A! p7 Y
5 e# S& P: F/ a* H! a5 B6 ^) N+ Y
我们知道,抑郁症最早可以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开始。因此让年轻人知晓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应该从学生时代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