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你有没有感受过被“屁股针”支配的恐惧?
+ Q' a7 U! _; _/ |
9 Z5 i9 d) u# s( S3 l! D& o0 i屁股针其实叫做肌内注射,是一种将药物直接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可以使药物快速吸收和分布。
+ v. }+ ? Z0 x! R1 Q+ t3 ^, b( p+ ]! K! d P3 t5 U
近日,话题“屁股针为什么消失了”勾起了网友们对屁股针的回忆:“一个字——怕!”“疼且羞耻”“痛到跳起来,针还在屁股上……”
4 l4 Z! @, V& B3 |/ U, J
: E! y/ K" y' I: j3 a; T
小时候经常打的“屁股针”,现在怎么越来越少见了?
$ b5 r0 f+ y0 c% r, {; ^9 e
: l/ m5 m( J4 l) Y+ @# w“屁股针”为什么不常打了
1 o5 d0 J$ h; Y" o6 `
4 c4 G. l q4 x9 |6 Q肌内注射,是一种保守、相对安全的注射方式。由于肌肉吸收速度比静脉慢很多,肌内注射可以有效减轻过敏反应。
6 C# s$ q( [2 O1 J% x' V* n0 V% y' o: p1 Q* {* @
随着时代的发展,“屁股针”已经退到了次要地位,这和以下几个原因都有关系:
: u5 G* A A: g& u
" f9 ~( X4 K; b( } v部分药物“更新”了
. G& K! ?( Y' u5 Q
( b( `5 J( J/ G$ w! p2 ?+ `2 k
当年一些必须通过“屁股针”注射的药物被淘汰,部分青霉素类药物,被各种头孢替代。头孢的安全性高于青霉素,因此没有必要肌内注射。
, W ]5 L8 y) \' _1 v+ ]
v. U( w) s# ^* Z* k' C" j3 r; ]疼痛感较强
8 x: p9 K: q6 e* x5 A8 j6 A+ w6 a
6 w0 J/ D/ D1 I% r: Y2 v: r3 _屁股针要突破厚达3厘米左右的皮肤和脂肪组织,才能到达肌肉。注射时,针头有2/3会扎进皮肤内,疼痛感相对较强。
9 `9 U, k7 d7 m8 }
0 J% S3 C" l8 ]
另外,屁股血管和神经非常丰富,每次打完针之后不少患者都觉得半边屁股又麻又痛。
9 q1 F2 u" u9 `' O c: a4 }0 o5 T8 i7 I8 ^
可能刺激神经
3 k! x+ }0 S R- i* ]! f' E
$ o8 L' g4 r7 J屁股内侧有一根坐骨神经,如果打针的技术不成熟或者方法不对,可能刺激到坐骨神经,造成神经损伤,甚至影响走路。
; E8 W" K* M+ k* O7 a3 K( ]' g( Y9 [! X/ }
容易造成尴尬
, a3 _1 s' e2 P6 T+ e# N/ y0 r' i9 j, R8 V h% X
在臀部注射需要患者脱裤子,在一些相对不私密的公共注射室,患者隐私面临挑战。
% S$ e4 p y% c* q, ^1 C! h" M2 T; y- Y l3 p6 T* j' e. ]) G) W
不过,“屁股针”并不会消失。在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以及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等情况下,肌内注射仍不可或缺。
/ C: d; f* U9 l4 o' d) [, ]' ^: R! c$ |) R2 H/ X9 F( x( L
扎屁股和扎手臂有什么区别
3 h& L! r6 W5 j
& U5 f+ \7 h/ b4 H
基础的护理操作中,按药物注入部位由深到浅可分为: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皮内注射。
3 `& o9 Z# G0 g2 G s
6 v! T$ a1 b7 F$ n$ |9 Y( @临床中,根据不同药物性质及作用要求,需选择不同注射方式。
; _4 l8 {' C, B+ I
( k' Y6 U' ?* ]8 x" T4 }" s, c% \
1肌内注射
4 {& d; c& A0 |$ z: k9 W- X
- H q2 F' U. ]; u7 O. H% u肌内注射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药物溶于组织液后进入血管,短时间便可进入体循环,流至全身及病灶。
/ U9 a5 [ u( ~; l7 t7 P N
" e( k* H& c- D3 k
因此,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但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发挥疗效,或注射刺激性较强、药量较大的药物,可选择肌内注射,多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和大血管较远的部位,以臀大肌最为常用。
2 `2 ~3 v y2 ? J1 ^5 }, j
$ \* Q+ Y* x! d) E. W
2皮下注射
# C8 ]: g$ N: U& `* `0 M; K, Q( ]. q3 P8 K/ I7 a Q/ o
皮下注射是穿透皮肤,将少量无菌药液注入皮下组织,主要用于注射小剂量药物。不能或不宜口服给药,但需在一定时间内发挥药效的药物,比如胰岛素、肾上腺素,可采取这种方式。
) Q0 w5 B% @" z/ O: [6 d
4 `0 U% f1 h8 `' c5 ^( C/ |疫苗接种多选择皮下注射,多是在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外侧。
, l" N. j! \( F# i& g# p* H
Z }& y: O5 h; M% e" o% l3静脉注射
/ m6 w( R( ^; b' @/ z0 Y) a3 ]' Z
( n* Q0 E. g4 k; L' C, O* _如果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或不宜口服、皮下、肌内注射,但需快速发挥药效时,临床会选择静脉注射,也就是自静脉注入药液,多用于输液或输血、静脉营养治疗和急救。
! B8 e/ e G+ t B1 O% b
# ?- L7 F1 @# R" ]4 z! U+ V& j% a
4皮内注射
- U, `/ z1 @" ^$ G: f5 q6 _! n, z& P! X* s E) f( U
皮内注射是将少量无菌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多选择在前臂内侧,常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该部位神经末梢丰富,注射时痛感较强。
) M9 E0 j; P( N/ {5 y, f e. `* M1 x" r! K0 B
医生提醒,不要一有病就想到输液,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
' B' \ y- n8 D$ g3 X; s7 o. f" w t9 l) z7 Q3 r) {% z
打针时,如何减少“恐惧感”
& b! y% Z1 z3 a8 `# A& l _
/ ^+ h6 X# d; ^$ z/ s不管是哪种注射方式,“打针”这件事总会令人感到害怕。打针时闭上眼睛或转过头去不看,这样做真的可以减轻痛苦吗?
( h: C$ m7 Z. G# i; x' V7 U) N# P
# a* A; E# u0 ]
闭着眼反而加剧心理负担
' z/ K9 J; b' v& I3 O
( J& [' O* d5 W( q/ n《心理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称,打针或抽血时,闭眼或转过头不看,不但不能减轻疼痛,还会加剧心理负担。
. i4 J/ L% B8 m: Y1 A) b8 `
: W0 B6 {1 V9 [5 t4 ~! d0 g0 @因为闭着眼别过头时,人们会想着什么时候“突然”被针扎一下。这会带来未知的恐惧,导致神经高度紧张,压力激素分泌增加,使机体产生出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现象,主观上给自己的疼痛评估加码。
. f0 ?8 h) Q2 C8 T4 J
# w' y, m# a3 q2 d
相反,凝视身体,能“确认”伤害到来的时间,有一定镇痛作用。
1 M. J; r. O: A& j* X
, h. I& O& [5 g0 L+ q; ^有些人可能有“针头恐惧”
/ w% T- {, b+ o+ p/ s3 G7 M* p
3 ^4 e1 f4 m" M0 R: u有一部人认为,看着针的时候更害怕。这可能属于“针头恐惧”,又叫“打针恐惧症”,指对针类存在特别惧怕的心态。
/ p9 L1 X! p$ B& M' c1 e& ?6 j& P+ U8 E
害怕针头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2 b0 q% `$ b2 b$ V4 X
3 g1 F4 u6 d) u3 H q1.针头引起了恐惧联想,比如小时候遭遇过被尖锐物刺痛的创伤;
' ]; t8 Y1 ]/ M7 W
2.对疼痛特别敏感的人更容易害怕针头,疼痛的敏感程度与遗传有关。
2 N2 G' w3 }$ i7 A: b7 t S( l: J. q& u5 x+ |
有些人针头恐惧比较严重,会有“晕针”现象,出现头晕、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全身出汗甚至晕厥。
! u2 G# R0 }- p6 Q
8 c1 h$ a. p. \* [) z除了针头,这类人对铅笔尖、圆规等也感到害怕,不愿看着针尖刺向自己。
+ @2 `2 a* h, N7 J0 C; l
, F/ a1 _* o6 B& A
扎针时,如何减少恐惧和痛感?
' z' }: y T2 c: h8 d( Y, M+ X
5 V2 h6 s3 X' Q4 F如果你没有晕针的情况,建议直视针头和进针过程;实在害怕针头,试试把脸别过去,和陪同的人聊天分散注意力。
4 F6 n7 ~/ d- i9 K6 O; D3 p, o8 A
3 |3 f* J7 R+ M# X容易晕针的人,建议在扎针先告知医护人员,以防意外发生。
# ^; F: l4 T' c3 O. a
9 J5 a8 v2 Y" W)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