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i; y+ u7 I- D Q/ A《条例》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 S" ?( {3 q! c: r! H9 l! T( X3 J) h6 z8 W" L
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监督) O, u2 H' E! f
% q3 w, L7 C# Z% W. V《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基础上,明确国务院教育部门会同国家网信部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测评指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提供公益性上网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改善未成年人上网条件;明确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规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以及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应当具有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功能;针对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或者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提出了定期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影响评估、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或者未成年人专区、制定专门的平台规则等要求。4 Z8 x9 H: ]$ I1 L2 f1 Q2 g
( J4 t$ w `% L) F. c6 t( S) Y" N
加强网络信息内容规范 0 X- D* M3 S# {: R3 d ! k3 K4 n! W1 X0 S( m) P3 N' c4 J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为加强网络信息内容规范,《条例》规定,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信息;明确危害和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范围,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在首页首屏、弹窗、热搜等重点环节呈现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要求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2 _. W: q' G* E6 u' R) s 9 I7 M) v5 P! o5 X2 E ^0 _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 ?3 y! ]" n" g. h. _" N' s
# x3 s! }) a+ r. N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 + h- u2 ^# S# B7 y4 x 9 |8 H+ o, F" H8 D7 C4 ^8 C- V第十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研发、生产和使用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网络保护软件、智能终端产品和未成年人模式、未成年人专区等网络技术、产品、服务,加强网络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促进未成年人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R9 u! H! ?# ?* e Y
2 K1 l1 ?$ p9 V第十九条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应当具有有效识别违法信息和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便于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等功能。 ( A z: T# B, [ / E5 m9 |% O, `( R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需要,明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的相关技术标准或者要求,指导监督网络相关行业组织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 {# U5 w3 z8 N/ p+ L
' G0 Z6 }1 n# X
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应当在产品出厂前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或者采用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安装渠道和方法。智能终端产品销售者在产品销售前应当采用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的情况以及安装渠道和方法。 * o# a4 A7 F" c: S' B- C( C1 g+ t) ~. _, ^( A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合理使用并指导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保护软件、智能终端产品等,创造良好的网络使用家庭环境。 4 `! f x5 h# Q* ~# E B9 p6 f" s* S' ?/ r% j7 \5 p
第二十条 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或者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 g- u4 F% k6 @# O 0 b: N5 j3 B6 M0 N9 m(一)在网络平台服务的设计、研发、运营等阶段,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定期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影响评估; $ ^3 P+ V" u9 _( m; a) h5 V 4 @2 I8 A% q# H3 u i. g(二)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或者未成年人专区等,便利未成年人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平台内产品或者服务; 0 Q! `% m+ ?3 i; B, a& h o . ?( p9 I" D" o(三)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规制度体系,成立主要由外部成员组成的独立机构,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情况进行监督;( T* \& w0 z/ k8 w$ t5 w0 ]
% D6 v; X* c$ v6 p; L7 O
(四)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专门的平台规则,明确平台内产品或者服务提供者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并以显著方式提示未成年人用户依法享有的网络保护权利和遭受网络侵害的救济途径;; u+ W! u' n' ^
4 m7 L8 `. k" T(五)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其他合法权益的平台内产品或者服务提供者,停止提供服务; ; k/ k W) r( u- m+ d4 H) V2 g) h! j6 w3 l6 F' F( I
(六)每年发布专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社会责任报告,并接受社会监督。 2 F; G- V4 ^- ]( b ) U& C: K4 V6 B8 Q& g* r. V c! G前款所称的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或者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的具体认定办法,由国家网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 T5 E& N7 F/ D: X# m \9 Z6 F 4 {4 S, N: M/ d1 U第三章 网络信息内容规范- m2 A+ v3 R/ n) | ?
. w+ _+ z5 N$ b: O
第二十一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未成年人家国情怀和良好品德,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的网络信息,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网络生态。 5 T! L6 Z2 r- U' P8 U3 V$ o% P" L( n5 e- \8 I1 z5 @2 n
第二十二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赌博、引诱自残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 m; J0 C1 ?- ]# Z3 w6 g _5 l
; g6 X1 @$ ~7 d5 a6 T8 L& F1 R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或者持有有关未成年人的淫秽色情网络信息。 % K1 T$ C) S1 I. `3 S5 C$ d4 i4 u- g$ I+ W0 N
第二十三条 网络产品和服务中含有可能引发或者诱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实施违反社会公德行为、产生极端情绪、养成不良嗜好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的,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该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在信息展示前予以显著提示。 0 i. B" H- a X8 ~+ C% J ( e0 S$ R6 b/ `9 X% ]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家新闻出版、电影部门和国务院教育、电信、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部门,在前款规定基础上确定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的具体种类、范围、判断标准和提示办法。7 H4 U/ J$ j1 K% j- K
7 w0 x) b" r6 x% b- H N( l第二十四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中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 i9 p w5 |: g: i7 I$ u. i: ?
, S- e& d5 Z3 o l% f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在首页首屏、弹窗、热搜等处于产品或者服务醒目位置、易引起用户关注的重点环节呈现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9 T4 W& `. x1 i4 z" _* X
0 Y0 X% P- h( V+ e3 r0 O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未成年人进行商业营销。; ~' t! V: c7 [ S
3 P, @- m5 l5 w2 m
第二十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发送、推送或者诱骗、强迫未成年人接触含有危害或者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8 ]4 E; c+ t% `8 [1 t. Y4 C' o
4 P; M+ ^( g* {第二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w8 Z& w0 ?4 M, G! D% C `' F
% V- C, ~0 C& ?! }3 {1 O1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设置便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保存遭受网络欺凌记录、行使通知权利的功能、渠道,提供便利未成年人设置屏蔽陌生用户、本人发布信息可见范围、禁止转载或者评论本人发布信息、禁止向本人发送信息等网络欺凌信息防护选项。. K' }5 j. y$ N/ Q
! _* ?- y/ U' w* x1 U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信息特征库,优化相关算法模型,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网络欺凌信息的识别监测。4 I' B$ a# x* B. q
& I& q. L; G4 L1 y
第二十七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组织、教唆、胁迫、引诱、欺骗、帮助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9 [, b, [9 z, R% e1 r
. z ]% R m) ?5 N5 i6 K第二十八条 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z8 M* Y- y" e
5 F0 F, f: V, g( s* B$ v
第二十九条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规定的信息,发现违反上述条款规定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并对制作、复制、发布、传播上述信息的用户采取警示、限制功能、暂停服务、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 2 F6 M) [) |6 |$ C! N( u$ H x4 _4 ~/ \3 _) u. U+ Q5 ?' H5 _3 M" C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信息未予显著提示的,应当作出提示或者通知用户予以提示;未作出提示的,不得传输该信息。6 V. }3 S- |, \
+ P+ T2 W6 ]* s G/ s a
第三十条 国家网信、新闻出版、电影部门和国务院教育、电信、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部门发现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规定的信息的,或者发现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信息未予显著提示的,应当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理;对来源于境外的上述信息,应当依法通知有关机构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阻断传播。# A, A+ g0 d2 h( d
! ^& ^2 L1 H' K5 B第四章 个人信息网络保护 * M8 }9 I! a d7 W% Y' ~% }% i( b! e. O$ ?8 u
第三十一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未成年人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的,应当依法要求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提供未成年人真实身份信息。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不提供未成年人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相关服务。7 w: i3 [6 N C; T0 z! t# \
+ U) w% L3 _1 C# d/ T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网络直播发布者真实身份信息动态核验机制,不得向不符合法律规定情形的未成年人用户提供网络直播发布服务。" v$ t$ q, S+ u/ x, y; X! K4 t
6 t: J0 N6 F- \: a. v* B% u1 j
第三十二条 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关于网络产品和服务必要个人信息范围的规定,不得强制要求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非必要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不得因为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不同意处理未成年人非必要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拒绝未成年人使用其基本功能服务。& ?6 M# H+ c8 z# o' m
F$ S) w [- f H5 D z8 Y第三十三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掌握个人信息范围、了解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指导未成年人行使其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查阅、复制、更正、补充、删除等权利,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 O# g* q; N. {$ L4 w5 Q( y
- p) ?6 d3 f/ d! u& h
第三十四条 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依法请求查阅、复制、更正、补充、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 h- {/ x1 O( a( d' s! @) Y6 q+ p" G% S& b/ d2 q
(一)提供便捷的支持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查阅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种类、数量等的方法和途径,不得对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的合理请求进行限制;2 ]9 u# O6 i' h* f
7 X$ z) E6 I3 U7 o0 i' Z2 g(二)提供便捷的支持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复制、更正、补充、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功能,不得设置不合理条件;' M K; T9 w7 l* }# F
: V6 X( Y' t% S
(三)及时受理并处理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查阅、复制、更正、补充、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申请,拒绝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行使权利的请求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 O/ I' L6 ~. L) b( y X d( Q1 ]0 A+ G6 i# B$ T1 S
对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依法提出的转移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请求,符合国家网信部门规定条件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转移的途径。) w q' @# m5 t8 p1 ~
& e. e! a r# s' t' Q
第三十五条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立即启动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向网信等部门报告,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事件情况以邮件、信函、电话、信息推送等方式告知受影响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9 O$ ]) R7 `, a
' ]2 C& o b" X; K- f) f$ v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从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预防和干预活动的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C) F$ C+ A7 j8 D# r$ M' x# L
3 f) W: }% @$ ~) b; z5 Q
第四十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提高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对于有沉迷网络倾向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及时告知其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b# Z6 E' c9 P/ ?
Y3 L/ p! P. y第四十一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指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关注未成年人上网情况以及相关生理状况、心理状况、行为习惯,防范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S' Q: N0 e E; d9 L
0 a( R+ U" a' \- \3 H. m. Q
第四十二条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修改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的内容、功能和规则,并每年向社会公布防沉迷工作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p6 K( ^8 J+ P! b* r0 u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