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177|回复: 0

大量网友称被三大运营商套路,“免费送”成“信用购”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秀才
  • 打卡总天数:35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24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8:00

1440

主题

3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1316
发表于 2024-10-16 18: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全国多地消费者反映,他们在移动、联通、电信公司办理业务时,业务员向其“承诺在网免费送礼品”,但实际上送的礼品并不免费,需要用户以信贷方式进行担保。# j5 t" A( J5 u; C  a" z
* Q* S1 K! O4 ]
也就是说,客户与运营商、贷款银行签署三方合同,贷款几百元至数千元,手机等礼品才能“免费送”。
, s  d% Q* ^9 t" K4 ?9 ?% C然而,绝大多数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签的是一份贷款合同。' e, y0 h8 ~+ R1 k
按照合同,一旦手机欠费停机达到一定时间,就成了“贷款逾期”,还会导致信用受损。
# f' T  V# ~- K* F据报道,一位消费者表示,移动公司业务员承诺,只要在网 3 年,就可以赠送一部手机。在经过消费者同意后,业务员当面用其手机进行操作办理了手续,消费者也拿到了所谓赠送的手机。但次日便收到一条通知他“贷款成功”的短信。. G2 {3 D, u. b* ]" W7 y1 W2 g
095335lkpakkk1blqfekc3.jpg * j! b; Q, C$ R) M, l
2 p) [, K6 |" j' M$ P( |5 V
在办理过程中,需要消费者在“和包支付”APP里签字以及进行人脸识别。但业务员并未告知消费者签署的是贷款合同。2 \* w6 t, f" w* a8 w1 C- Q6 j
根据合同显示,该消费者贷款金额为 1950 元,贷款期限为 3 年,贷款用途正是这部手机。: b* W9 n, }% u% V
然而,合同标价 1950 元的手机,在网上售价却不足千元,仅 990 元。  ~! X; ]( w' V3 @7 U2 d8 f1 E
在办理业务后,上述消费者在三年内必须每月交 139 元的话费,套餐包含了每月30GB的流量和1500分钟的通话。也就是说这三年一共要交 5004 元,不能欠费不能停机,否则就相当于贷款逾期,进而征信受损。
. }4 t, }; @7 \: s! O2 j- V, C按照后续移动营业厅工作人员的解释,手机并非免费赠送,而是“直降”活动,不过此活动和贷款挂钩,属于移动公司和第三方机构签约的一种信用购机。) u3 U5 O4 M) y- o5 Q& K* _8 C
4 v( o  j+ h8 D2 o5 b6 K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
5 u3 I7 ^7 Q$ j9 P
4 j) @  ]* \1 J) _: ^7 B有的消费者被业务员承诺只要升级套餐,并在网 3 年,即可获得智能手表。最终却因未能及时交足话费,被银行通知贷款逾期。这位消费者同样是在未知情的情况下,被移动公司业务员私自办理了信用购业务。% R6 X: A* ?: g4 O
除了移动公司,不少消费者在联通、电信也“被”办理了类似业务,比如部分中国电信用户被办理了“橙分期”。) i0 b6 I( ~+ v. l# l8 i; J- f- I- g
可见,运营商的套路无非就是,以送赠品为噱头,营造优惠的感觉,但全程隐瞒贷款实质,模糊信贷风险。, z# V) S2 e: W. Q. c$ o
等消费者意识到被套路后却为时已晚,因为确确实实是自己签的字,有的还拍了照。要么就老老实实每月按时交钱,要么提前解约,但解约的各项费用加上办理业务阶段缴纳的各种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并且消费者的贷款记录可能会永远留在其征信记录中。
" N# `0 l3 D) r# I7 c0 F, s
+ ?3 T+ c; b  O据了解,用户投诉后,营业厅给出的回复多是“合同已经签字”“尽到了提醒义务”“业务员违规操作”……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海南、湖南、广东、四川、河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甘肃等地都有此类案例。7 H$ [& I. C3 Q" z
毫无疑问,运营商业务员在推荐业务时,隐瞒业务性质和业务风险的行为,已严重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1 u( O% `: t$ z5 B+ K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已存在多年。
! c9 O* C# y* z9 l8 F7 b3 Z/ R2 L0 t
9 @7 Y% S+ S$ u' [6 u# a7 \但几年来,这些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投诉不断,引发大量消费者的不满。在巨大的经营压力和用户留存压力下,运营商通过各类活动吸引用户无可厚非,但业务员在推荐业务时,是否尽到了完全的告知义务?套路用户的办法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巨大收益,但长此以往势必折损公司的口碑与声誉,伤害消费者的事做多了,今后想重拾口碑就难了。
, c7 u- B2 ]5 G  _) D最后,希望监管部门对运营商的业务经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此类业务的运作流程,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S& E% P7 c) [1 f
) n' x% P2 _& o# V'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5-20 23:21 , Processed in 0.18070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