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秀才
- 打卡总天数:35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24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8:00
版主
- 积分
- 11316
|
“高价彩礼”规范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影响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让婚俗回归本心、让婚姻回归本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笔者对当前应进一步厘清的问题做以下思考:* Z2 ~1 i& O7 g* }2 |7 T* f
. J5 U3 P9 }9 Z+ R% B# J4 h15 G; J5 V1 ~% P( [- O7 B5 a& D
关于彩礼范围的界定
4 K& o/ _; ]% d; Y0 q" \6 P; f( Y! w8 _) U' r
如前所述,审判实践中,彩礼与恋爱期间一般赠与不易区分。对此,笔者认为,既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彩礼,对涉彩礼纠纷案件审理的主要法源是习惯,那么在确定彩礼范围时,就要以当地群众普遍认可的彩礼内容为基础。
/ Q/ d7 X+ v4 z, r$ a. ?+ d0 o8 y. M0 A# c! o I j8 q
具体来说,彩礼与恋爱期间一般赠与存在以下区别:
# f# I1 I+ u, Y7 n1 R$ K
4 d7 Z4 f [; `% ~6 |0 S/ g1.发生阶段不同。恋爱期间的赠与发生在恋爱阶段,有些尚未谈及结婚。而彩礼发生在谈婚论嫁的特殊阶段,通常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婚期。
/ x6 s3 p( D+ c% ]; ?" H* }0 Y9 ^+ f# U7 o d
2.发生的原因不同。彩礼的给付一般是基于当地风俗习惯,直接目的是缔结婚姻关系。恋爱期间的赠与多是为了联络关系、增进感情,由一方自愿、无偿给予对方。
! i0 u- ^; G% h. H! B* z; l0 p( D% ]# p, L/ q- n$ u
3.彩礼所给付财物的数额或价值按照当地生活水平看,一般较大。而恋爱期间的赠与通常金额不高,以表情达意为主。/ Q7 X& s' Q! ^( e7 R- s6 ]
8 M7 g+ R. ]# Q' V总体而言,区分给付的财物是彩礼还是恋爱期间一般赠与,应结合当地是否有给付彩礼的习俗、给付的目的、给付的时间、给付金额的大小等因素进行判断。
; C- i4 Z. S3 U" Z( u. Q
% K: T$ g" f; e: O% o, V8 I下列财物及消费支出不宜认定为彩礼:/ N% b+ r3 `: d. Y1 g U
2 L# y+ l: ~+ T
1.当地并无给付彩礼的风俗习惯,一方在婚前自愿给付另一方的财物; R3 k+ ?/ ~; Z
% v* @* e, ] q( r+ u
2.男女双方在交往期间,一方为表情达意而赠与对方的定情物、信物及其他财物;7 y4 k* P2 Q0 ~1 M, W
' L8 x; Z1 n0 w2 G3.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请客花费等人情往来的消费性支出及其他维系发展情感的必要支出;
/ \3 M! M/ O; C/ d# o
8 \9 t1 e# D1 v9 v6 ^4.一方及家人在特定节日等时点给付对方和家人的礼物和礼金;5 S8 i* ^) c/ H' [
/ p8 ]- G* i- C" ?& G5.男女双方在筹备、举办婚礼过程中为款待、宴请亲友所支出的相关费用。; G0 W. B2 Q* Y; o/ c5 d
; S0 B5 R _+ d, Q: A0 c0 n
2+ H3 }5 j4 T* x/ T- t1 p, y0 v
6 G# D0 }" e/ q/ b% y
关于彩礼返还的主体. L. b$ h; l2 G* x( ^
0 w) V% H0 @" U% M: P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儿女的婚姻被认为是终生大事,一般由父母操办,送彩礼也大都由父母代送,且多为家庭共同财产,因此,在确定彩礼返还主体时需要考虑习惯做法。2 ]; \& f5 z) R' V. g, \
' p: U+ a( U: E% q; O* s% j
实践中,涉及彩礼返还的,大体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9 m; G4 _# Q% o/ J0 j2 c5 e% W# e+ u8 r5 s" ~/ [( a; V
1.男女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一方提起离婚诉讼,并在离婚诉讼中一并要求返还彩礼。由于离婚诉讼的主体只能是夫妻双方,因此,此类诉讼中,不宜将其他彩礼实际给付人、实际收受人列为诉讼当事人,而应以男女双方作为彩礼返还的权利人与义务人。一方以不是彩礼的实际收受人为抗辩,拒绝返还彩礼的,可以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0 }: n# t, c+ c4 n- P
4 w- h$ y4 S& V2.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一方提起婚约财产纠纷诉讼,要求返还彩礼。此类案件,原则上以婚约双方当事人作为诉讼主体。但如前所述,实践中,彩礼的给付方和接受方并非限于婚约当事人,双方父母也可能参与其中,这符合习惯做法,因此,若婚约当事人与父母以家庭财产给付彩礼的,当事人与父母亲属可作为共同原告;同样,接受彩礼的婚约当事人与其父母共同生活,彩礼直接交付给当事人父母并由其父母或者家庭实际使用的,接受彩礼的婚约当事人及其父母亲属也可作为共同被告。
# Q( H+ j! T+ N' ]$ ~7 r9 @ k/ E/ p2 R5 U0 s( {
3
h3 G8 k9 R8 n) q+ o0 }
! _9 l6 _* D/ f关于彩礼返还的条件和比例8 i9 J9 y5 S" K+ u8 C
* C6 T6 h: u/ v1 G
如前所述,现有的司法解释对于未办理结婚登记或未共同生活的情况明确规定了彩礼应予返还,但是对于已经共同生活的情况(包括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共同生活或者已经办理结婚登记且共同生活两种情形)未予规定。而目前彩礼返还纠纷中,该两种情形占比较大,亟需予以规范。! Y* w0 i, F: K! a: Q
# v6 z1 |1 @2 S! U! V. j' H6 q
对此,笔者认为,双方已经结婚并共同生活的,原则上,彩礼目的已实现,不应再予以返还。但基于目前的国情,考虑到彩礼作为习惯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在彩礼数额较大,而双方结婚时间较短,且男方无明显过错的情况下,可以酌情适当返还,以妥善平衡双方利益。如果给付彩礼一方存在家庭暴力、吸毒赌博恶习等过错的,一般可不予返还。确定是否返还彩礼以及返还比例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共同生活时间、生育情况、彩礼数额、彩礼使用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S$ }; S/ y0 ^9 E& Q2 H7 Y
! z9 \- d: V1 _6 q+ L
1.共同生活时间。在处理彩礼返还纠纷时,共同生活时间应当作为确定返还比例的首要考虑因素。彩礼以缔结婚姻为最终目的,而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关系,而非简单地办理结婚登记一个即时行为,因此,是否共同生活以及共同生活时间长短对于彩礼是否返还以及具体的返还比例有重要影响。司法实践中,在具体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5条第1款第1项时,不仅要求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还要求未共同生活。因为有些情况下,虽然未办理结婚登记,没有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但是双方可能已经在当地举办婚礼并已经共同生活,此时,双方已具有婚姻的实质内容,要求全部返还彩礼,不符合习惯做法。总而言之,双方未共同生活,无论是否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原则上均应返还彩礼;双方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的,根据时间长短,确定返还比例;双方共同生活3年以上的,原则上应不再予以返还。1 N% G+ L# _% N% }# ]4 I$ G' ]
& c4 F! D( ?; e) V3 b' J7 v2 Z, f2.生育情况。生育是婚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宗接代传统观念的重要体现。生育子女,一方面对男方来说有一定慰藉,另一方面对女方身心又有较大影响,因此,生育情况应当作为是否返还彩礼的重要考量因素。一般来说,已经生育子女的,原则上彩礼不应当予以返还。
6 }, d$ r! {! V; V% @' Y3 U2 V: r) u+ p$ Q
3.彩礼数额。彩礼以缔结婚姻为目的,但彩礼无法保障婚姻长久。在当事人已经办理结婚登记并共同生活的情况下,给付彩礼的目的已经实现,一般不宜再判决返还。但是,在彩礼数额远远超出当地人均收入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彩礼已经失去其本身承载的功能限度,甚至异化为借婚姻索取财物,而民法典是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因此,彩礼数额过高的,应当予以返还。) p% o1 n/ h" D8 _! b6 S k1 p& Q/ O
! F5 s; v% H0 ^1 f* ~2 j
4.彩礼实际使用情况。将彩礼实际使用情况作为彩礼返还的考量因素,关键在于查明彩礼是作为双方共同消耗,还是接受彩礼一方单方使用。如果彩礼用于双方共同生活、购置共同财产或者办婚礼酒席消费等,在彩礼返还时应当将该部分予以扣除。
% e3 b; j- J4 j$ V5 g9 J9 W% U: z$ c. g
4
; [' u3 I: d) H& z6 E4 P V/ D) e" Z( l3 y2 _( F6 C! R
关于“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认定
2 V4 i! K$ d4 D& E% f$ E* B
4 F. N8 v* Y" z4 L“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一般应指给付彩礼的一方婚前举债给付、婚后无经济来源偿还债务,或者是婚前用家庭财产给付、婚后无固定经济来源、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即给付人因婚前给付彩礼导致其生活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分得的财产都不足以维持当地最低基本生活水平。生活困难需根据给付彩礼的数额、给付人的生活来源及家庭状况、当地生活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合理确定。若因给付彩礼,导致给付人及其家庭背负高额债务,虽然给付人的收入能维持基本生活,但无经济来源偿还债务的,仍然可以有条件地支持一方要求返还彩礼的诉讼请求。4 I) Q7 v( e# Q. M: z
% X; m6 S( \& b& G5
" A( B6 V3 t) {, W) @
( ?- Y' C0 b7 [0 _8 T k) _% j关于“高价彩礼”的判断' d! l+ {' H' Q& x9 k9 d
) s( F6 p; g) ]4 {5 ~, ?2 ~4 L$ Z
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判断彩礼是否属于“高价”,不宜一概而论,应考虑各种因素综合确定。笔者归纳如下:' ]5 S7 }" W& C0 l% D2 x
# |; c/ W3 [9 ~" m8 G( b% m
1.根据当地经济收入、消费水平和风俗习惯,确定彩礼一定幅度的上限金额或上限比例。比如,可以规定以不超过上一年度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至四倍为限。若当事人支付彩礼的金额高于上限金额或上限比例,可认定该彩礼属于“高价彩礼”(当事人家境富裕且自愿乐意支付巨额彩礼的除外)。 Q& z) E! U* B# ^& C) |
' J2 O5 t& h' M; \& D
2.通过审查给付方的经济来源、收入高低等,判断所给付的彩礼价值金额对于给付方家庭经济总量而言是否占比过高、负担过重。同时,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摒弃彩礼攀比之风,引领社会新风尚。
* `4 L" d J* s9 {) L2 g" e; l" k) {3 J+ A1 j$ ^5 {- C( ~
综上,笔者认为,对于涉“高价彩礼”案件,在当事人双方已经共同生活的情况下(包括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经共同生活或已经办理结婚登记且共同生活的),可以有两种方式进行规制:% {* g6 v& G+ o) }
! Q" d3 W Z. O9 S ^
一是仅明确高价彩礼的确定标准,对于“高价”部分,在离婚或不再共同生活时,给付方可以要求返还,对于不属于“高价”的部分,则在已经共同生活的情况下,给付方无权要求返还;
+ l$ X/ l) z8 n6 G8 \' ~2 ~) d$ v
& }# _9 g4 p, Z' B二是不明确高价彩礼的确定标准,而是根据动态系统论的方法,明确此种情形下彩礼返还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共同生活时间、彩礼数额(已经将是否“高价”考虑在内)、是否生育子女、彩礼使用情况等。5 b: D- ?- t$ y
. L: ~- r$ t& a# y
|
|